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852|回复: 2

《草根之声》2005年4月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8 12: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根之声》2005年4月期  
作者: 崔萌萌 [GGF中国资料] 时间: 2005-05-07  
www.greengrants.org.cn  
主 编: 廖晓义
责任编辑: 崔萌萌

美 工: 李 炜
排 版: 崔萌萌

2005年4月 主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Email: office@gvbchina.org.cn
电话:010-84859669转24 本期导读

《草根之声》介绍


《草根之声》是一份反映中国草根环保组织的理念与活动的读物,每月一期。它的目的是为中国草根环保组织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民间环保组织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详细)

指导委员寄语: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粒粒黄土,堆成高原;纤纤草根,织成锦绣河山。愿《草根之声》汇成一股环保的洪流,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不息。
――许建初

希望能够成为你们这片草丛和池塘里的一只青蛙。
―― 康晓光

请和我们一起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这是我们绿家园志愿者在《草根之声》创办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汪永晨

草根民间组织为环境请命,为民除害,札根社会,就如小草一样不怕风吹雨打,坚持平淡之中不平淡的工作,承担平凡中不平凡的使命。
非政府组织 (NGO) = 永不放弃的组织! (Never Give-up Organization)
――吴方笑薇

中国人的热情和创造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草根之声》将有助于调动这些财富。
--- Nick Young ( 高飏 )

祝愿《草根之声》伴随中国非盈利事业的发展茁壮成长!
---商玉生

希望《草根之声》能够真正表达全社会热心环保人士的心声。
---吕植


 

主编寄语
今年的4月,对于许多草根人来说似乎特别的忙碌。不仅因为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许多活动要在这个月里发生,不仅因为各地的草根伙伴走到一起,参加环评培训和约堡+3民间组织论坛,也不仅因为36年前地球日发起人丹尼斯?海斯又来到我们身边,还因为,今年的4月14日,一些草根代表参加了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关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公众听证会。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把民间组织推到了环评听证的前台,也给我们参与环评听证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压力与挑战。

通过对于环评法的实际操练和培训,不少草根组织明白了自己在环评听证中应该赋有的四种功能:第一、促使信息公开,及早发现问题,建立公民知情渠道;第二,坚守程序正义,要求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评以及公民听证;第三,介入实质正义,参与环评报告本身的审视和监督;第四,后续跟踪监查,配合环保部门督察环评报告中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

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大部分是以环境教育为主旨的。2005年的4月,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们不仅学会讲“理”,更要学会说 “法”,不仅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能力,还要善于发掘调动专家资源和社会力量,同时也需要政策决策者和一切关心中国环保的人们认识到民间组织参与环评的意义,并为之创造条件。

运用法律武器和力量保护环境,由此促成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完善,这是时代对草根的要求,也是草根的呼声。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廖晓义


蛙声遍野,国泰民安

中华环境基金会理事长 前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先生为《草根之声》创刊号题词 !

指导委员会名单
曲格平:中华环境基金会理事长 前人大环资委主任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灿发: 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王爱盈: 利乐中国企业传讯部经理
吕 植: 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主任
李来来: 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
许建初: 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中心主任
吴方笑薇:香港地球之友总干事
汪永晨: 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冯 仑: 中城房网轮值主席、万通集团主席
杨 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永松: 云南生态网络协调人
夏 光: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堃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办公室协调员
莫 雷: 原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
高 飏: 《中国发展简报》主编
梁从诫: 自然之友会长
康晓光: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商玉生: 恩玖信息中心董事长
黄 鸣: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草根快递|警世钟|七嘴八舌|政策瞭望|五彩石|约堡回音壁|牵线搭桥|消息树|健身房

第一时间传递各草根组织的近期活动 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变动及其对环保和NGO的影响 中国NGO组织专栏,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
妇女/青年等相关人群与环境保护


各地污染状况报告
关注约堡后续信息以及行动计划执行情况

合作伙伴、资源组织及相关项目申请的介绍

提醒近期会议信息,提高NGO组织的关注和参与


NGO能力建设、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专家课堂等


《草根之声》介绍:
回顶部
《草根之声》是一份反映中国草根环保组织的理念与活动的读物,每月一期。它的目的是为中国草根环保组织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民间环保组织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参与。

《草根之声》通过介绍环保动态、政策法规和民众声音等方式,增进民间组织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草根同行经验分享和专家点评,增强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和专业水平;并通过她的广泛发送与互动渠道,增加民间组织的影响力,让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多地听到来自中国草根的声音。

《草根之声》由是一份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办的环保类通讯。《草根之声》的作者广泛来源于从事或关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人士,并有由政府、企业及 NGO各界人士组成的指导委员会进行咨询指导,以保证它是由草根环保组织共同关心和共同搭建的平台,表达的是最广泛的草根同行的思想。
本期导读
回顶部
草根快递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首开环评听证培训班
2005约堡+3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
2005年地球日系列活动
吴方笑薇:四两拨千斤,绿色杠杆架构的和谐
我国首个民间环保奖“SEE生态奖”揭晓

警世钟
与怒江的三次亲密接触

七嘴八舌
我们见到的圆明园的环境变化(2002—2005)
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善后的呼吁

政策瞭望
从圆明园事件看知情权
圆明园听证会 公众参与环评第一步

五彩石
地球日创始人丹尼斯海斯的2005“北京行”


约堡回音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牵线搭桥
香格里拉一旅游开发项目遭质疑 村民集体打官司

消息树
中国西部农村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会第二届年会
高级流域模型,水资源管理和复杂生态环境研究国际研讨会
评估非政府组织对发展选择的贡献

健身房


草根快递 回顶部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首开环评听证培训班
我国首次“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培训班”4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52家环保NGO的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这次培训班。

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倡导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但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环保NGO普遍对听证制度的定义、程序和方法不了解,存在着把握问题不准,不善于举证等问题。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介绍,举办这次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环保NGO依法听证、科学参与的能力,让他们系统了解听证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以求在听证中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证据,从而达到“表达心愿,贡献智慧、引起关注”的良好效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做出贡献。

这次培训邀请了我国环境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政府官员作为主讲老师。环保法律专家李恒远从《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基础、立法过程讲述了《环评法》的主要构架和内容,结合三江源湿地案例讲述了无法可依的教训,以及依据《环评法》成功阻止某乙烯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清华大学李楯教授非常具体地讲授了如何申请参与环评听证,如何采集相关证据的方法;国家环保总局法规司法规处处长别涛讲授了《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提出了NGO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要有参与的积极性、热情和能力;要完善参与的程序;要以一种平和、理性、合法的方式检举、揭发、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估中心总工程师毛文勇讲授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他结合一些环评违法事例,理性地分析了环境违法的普遍原因,他认为,环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投资过热。

记者在培训现场看到,参训人员中有不少著名民间环保人士,如廖晓义、扎西多杰、霍岱珊等均在受训之列,颇为引人注目。

北京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说,自己原来并不明白什么是听证,还曾以自己的理解举办过“垃圾分类听证会”,现在一看当时实际上搞的是一场对话会。通过培训,我弄清了什么事可以听证,弄清了听证前如何准备,听证中如何表述与举证等等,真是受益匪浅。

三江源生态环保协会负责人扎西多杰则认为,现在环保NGO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环境问题往往发生在边远地区。我们还普遍存在说得多,但讲不到点上的问题。这次培训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还要脚踏实地,从了解国情和国家政策出发,从一些细节做起,比如如何有效地取证。

淮河卫士负责人霍岱珊说,这次培训实现了自己的三个诉求:一是了解国家的法律政策,找到NGO参与环评听证的通道;二是学习环评法,获得科学参与环评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三是利用这样得机会和更多NGO相互学习交流。

还有不少学员们表示,今后要加倍珍惜《环评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主动申请参与听证;学会按法律程序办事;平常要建立专业资料库和专家网;努力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的沟通联系。

由于每个学员都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每堂课的提问时间一再延长。这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模拟听证,现场提高学员们的实际参与能力。
返回导读
2005约堡+3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

2005年4月18日~20日,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的“2005‘约堡+3’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在中国国际科技汇展中心举行。

北京地球村邀请了前来参加环境文化促进会培训班的环保组织的百多位代表和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国民间组织过去遇到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挑战和将来发展的潜力等问题。

两天多的时间里,各位代表谈经验,吐心声,和大家一起分享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绩和困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应北京地球村邀请参与了此次论坛,和各参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流讨论。

4月18日,论坛以“约堡峰会”为切入点,邀请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中华慈善总会、北京地球村、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地球日国际创始人丹尼斯·海斯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各个民间组织共同回顾了“约堡峰会”和“约堡+1”论坛后,政府、民间环保组织为环境所做的不懈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分析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NGO的竞争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之后,会议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从社区建设、环境教育、绿色能源、生态保育、合作伙伴五个方面划分小组,参会代表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参与的小组。大家对小组讨论的效果普遍反响热烈,很多人在90分钟的讨论后深感意犹未尽。为此,大会主办方特意安排了晚宴后的茶话座谈,吴方笑薇女士和梁从诫先生出席了晚上的座谈,听取各方代表,尤其是年轻的NGO组织的心声,并结合自身经验给他们提出恳切的意见和建议。

4月19日,论坛进入“案例分享与点评”。香港地球之友、云南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绿色北京、自然之友和北京地球村拿出自己组织过去成功的项目,与参会代表共同分享。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分析项目实施中的利弊得失,北京地球村还特意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民促会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专家学者,针对不同案例进行评论分析,为代表们更好地学习和汲取经验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然后,主办方趁热打铁,从环境维权与政策参与、项目推进与制度建设、合作伙伴与大众传媒、财务制度与资金管理四大问题入手,再次分组讨论。

两天来,大家倾听倾诉、讨论分享。为了留存此次论坛中的宝贵经验和讨论结果,各个小组讨论的召集人放弃休息时间,连夜汇总本组意见,制作成完整的文件,于4月20日上午向大会全体汇报。

“约堡+3”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在回顾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十年行动纲要的基础上,共商榷,齐行动,形成了多个可行性方案,为各环保组织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最后,“2005‘约堡+3’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在《地球日之歌》的悠扬旋律中落下帷幕。
返回导读
2005年地球日系列活动

地球日网络组织亚洲区代表Serryn女士参观椿树园社区
4月15日上午,美国地球日网络亚洲区代表Serryn女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椿树园社区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公民环保座谈会活动。

今年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题是“保护我们的孩子及我们的未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用水量的日益增加,传统农业灌溉中的水浪费现象仍旧存在,水污染日趋严重。青少年将会是受水污染损害的最大群体,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椿树园社区居民在椿树园街道办事处的关心下,北京环境教育中心的帮助下于2003年7月份成立了“椿树园居民环境议事会”。居民环境议事会的成员都是居住在本社区关注环保的积极分子,一年来,她们在社区里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呼吁社区的每一个公民都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运动中来,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身体力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在社区的公共环境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绿色生活”座谈会上,地球村项目总管李力,为大家介绍了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由来与背景。街道工作人员向Serryn女士介绍了社区的情况,她告诉Serryn女士:现在不仅仅是椿树园社区的居民关注环境的保护,全中国的人们都在为200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出努力,因为环境的好坏是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居民环境议事会”的成员向Serryn女士介绍了“居民环境议事会”在关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

Serryn女士听后非常的高兴,她说:关爱地球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事情,我们现在关心它,它将会对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有最大的回报。很好的生活方式是现代文明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愿我们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共同关心地球和保护地球。

椿树园议事会的成员在现场为来宾们演唱了环保歌曲“善待地球”、“地球日之歌”。演唱结束后,居委会负责人、“居民环境议事会”工作人员、地球村工人员与Serryn女士一同来到了居住在椿树园社区刘福春老人的家。刘福春老人向我们介绍了他在家平日生活中,如何循环利用水和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老人指着墙角一个大桶中叠成小方块,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食品包装纸告诉我们:这些

东西是每一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的量还挺大的,如果我们每一家都能这样分类的话,回收后它一定能再利用的。在老人整洁的家中和短暂的交谈里,我们看见了一位平凡的人,正在做一件不平凡伟大的事!
“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展览

2005年4月17日上午,北京地球村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同学们,在北京索尼探梦科技馆与亚太地区项目高级调研员Serryn女士,共同参加了以儿童环保作品为主题的“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活动。这是国际地球日联盟、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索明科普乐园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里为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同学们献上的一份礼物。

“保护我的孩子及我们的未来”是今年地球日的主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用水量的日益增加,传统农业灌溉中的水浪费现象仍旧存在,水污染日趋严重,青少年将是受水污染影响最大的群体。因此,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次在“索尼探梦”科技馆举办的“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纪念活动,“索尼探梦”以神奇感受为特色的体验形式,让同学们在惊异与感动中亲身体会水给人类带来的神奇与乐趣。

同学们在活动现场,看到了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采自同一条河不同河段的水样。这些从盘龙江、滇池采集来的水样向人们展示说明了同一条河不同河段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的情况,还有一些能说明河流经过形成不同地貌特征的土壤、沙石等实物。这些被污染的水样让同学们感到震惊,同学们在特别活动区围绕着“水”话题开展了与Serryn女士的对话。同学们向Serryn女士问到地球日的由来、淡水资源在世界上的分配情况。

Serryn女士和孩子们还和一起动力手,画制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中国鸡,孩子说这只五彩缤纷的鸡带表了地球上所有小朋友对地球的爱。

索尼探梦科技馆这种教育性、环保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环境保护教育形式,使孩子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找到了快乐,同时也让孩子们了解了环境、更关注环境。使青少年尽量掌握环保知识,并尽力保护环境,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亲身参与“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活动后,都能积极的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运动中来,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对水的污染,以及关注有关“水”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水,造就了生命的历程,却又隐身在生命之内,它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流淌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之中。水的循环,就是生命的流转、渗透、交融与永续!珍惜清水,就是珍爱生命,如若不能,人类将无法与地球共存。

地球日创始人丹尼斯海斯先生在北京索尼探梦科技馆

4月19日上午,“世界地球日”的发起者丹尼斯海斯先生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参加了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与北京索明科普乐园有公司合作,在北京索尼探梦科技馆举办的,以中国儿童环保作品为主题的“2005世界地球日特别主题展示――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活动。这是地球日国际、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索明科普乐园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今年的以“保护我的孩子及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里,为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同学们献上的一份厚礼物。

丹尼斯海斯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球日国际活动的背景,同时,也为同学们介绍了全

世界目前因水污染没有清洁的饮水,而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数量,他说到:水资源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用水量的日益增加,水污染日趋严重,而青少年将是受水污染影响最大的群体。他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关心水资源、爱护水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围绕着“水”话题,开展了与丹尼斯海斯先生的对话如;淡水资源在世界上的分配情况?每年平均全世界河床枯竭的河流有多少条?我们还可以挽回多少有限的水资源等问题。

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仔细地观看了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采自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水样。这些盘龙江、滇池采集来的水样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目前江河湖泊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情况,同时还了解了一些河流经过形成不同地貌特征的土壤、沙石等实物。

更让同学们震惊的是阿拉善沙漠的展示,有同学说:从阿拉善沙漠的展示中,你能领会到“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索尼探梦”科技馆以神奇感受为特色的体验形式,让同学们在惊异与感动中亲身体会到“水”给人类带来的神奇与乐趣。

在“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展览的现场,来自亚太实验学校“绿帆协会”的同学们,带来了从自己学校污水处厂采集的没有经过处理的水样、从学校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排放到温榆河的水样、从学校附近农民养鱼塘中采集的水样、从离学校2公里处温榆河中采集的水样和目前饮用的水样,为丹尼斯海斯先生做了现场水质检测。在水质检测进行中丹尼斯海斯先生也拿起了试验纸亲自动手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全套水质检测。“绿帆协会”的同学们还向丹尼斯海斯先生展示了他们自己做的“孩子们眼中的水世界”宣传展板,丹尼斯海斯先生高兴的鼓励同学们要好好的学习,增加更多的科学知识。

丹尼斯海斯先生参加 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绿色生活”论坛

丹尼斯?海斯先生是世界首次地球日的组织者、杰出的环保人士、著名的新闻人物。在新世纪2000年的第一个地球日,海斯先生筹办了由146个国家举行的全球性环保活动,并在北京召开了地球日座谈会。2004年5月28日他来到北京参加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世界环境名人报告会”。

今年,地球日国际组织的成员分散世界各地参加并录制当地的环保活动,海斯先生应北京地球村邀请,2005年4月18日又一次来到了中国北京,与中国的环保志愿者们共同在北京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地球日”北京系列活动。

4月18日下午,海斯先生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环境部副部长余晓萱、环保顾问廖晓义女士等来到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与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主任袁燕生、副主任孙彤等做了有关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交流。主任袁燕生讲道:我们用公众参与的活动来让居民们获取环境的各种信息,一方面为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为创建“奥林匹克绿色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将在4月23日,举办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进行的绿化认养活动及后面紧接着开展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邻居节活动、东四街道申奥纪念日、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日、民俗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海斯先生还参观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街道办事处,为节约水资源在卫生公共设施方面做的新尝试。社区城建科的工作人员向海斯先生介绍;为了节水他们与深圳特区龙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新日环保免冲洗手间。这种环保洗手间与其它的免冲洗手间不同之处在于不用“打包”形式,而是采用“堆肥”的处理方法。用具有多孔性、间隙性、良好吸水性及排水性好的锯末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让好氧性微生物在电脑控温、控湿的条件下及锯末特有的环境中快速繁殖,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这种处理主法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既可以将一般致病菌杀死,又不会有臭味产生,更不会有因排放污水而造成的二次公害的问题。更有意义的是它节约了水资源。从去年四月份投入试用起到现在,三台免冲洗手间节约清洁水大约在200吨。但是,因为北京的冬天很冷,这种室外的厕所在冬天会结冻,再加上社区资金短缺还没有大面积的投入使用。目前,厂家正在研究解决冬天结冻的办法,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会在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以此来改造胡同内的一些旱厕所,为社区的公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参观完新日环保免冲洗手间后,海斯先生又来到了街道设置的节约电能展示电表前。东四街道办事处为更好的向人们宣传使用节能灯的实际效果,在两只不同品牌、材料的日光灯使用中,以数字记录它们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目前,所使用的昆山市明通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节能性灯具,比传统式有启动器、安定器的日光灯具节电高达30%,同时这种节能灯管,可起到降低日光灯释放热能、减少空调耗电等效果,从而大大减少电费支出,前期社区办事处更换了200套这种节能灯管,仅去年一年,就节约用电18400度,节约电费8832元。

丹尼斯?海斯先生、地球村廖晓义女士一行还来到了东四三条四合院,就“水”问题与社区居民进行了以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公民环保论。

论坛中海斯先生和奥林匹克社区的居民、小学生们进行了友好交流,他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经济发展和工业用水量的日益增加,水污染也日趋严重。中国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现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节约水及其它能源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北京地球村廖晓义女士在论坛中也做了讲话,廖晓义女士讲到:北京是全国人均用水和生活用电最高的城市,面对出现的天然气供气紧张,煤、油、水、电价格的不断提高,公众需要提高环境意识,打造正确的环保生活理念,选择“绿色生活”,化被动为主动,自觉的、强烈的意识到节约能源已经迫在眉睫,与自身息息相关。她呼吁:每一位公民都参与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运动中来,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对水的污染,以及关注有关“水”的问题。

东四九条小学“绿天使艺术团分团”的同学们,为海斯先生和社区的居民们表演了他们精心排练的环保小舞剧“善待地球”和环保服装秀。当孩子们身穿,用各种被人们丢弃的垃圾做成的服装出现在舞台上时,引起社区居民们的惊叹,优美的舞姿赢得了阵阵的掌声。同学们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告诉和提醒人们,要让生活更加美好,环保是必经之路。

孩子们演出结束后,北京地球村廖晓义女士正式授予东四九条小学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绿天使艺术团”。

东四二条社区居民为客人们表演了赋予中国特色的三句半、太极拳等节目。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的领导代表社区居民,向海斯先生赠送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记念品。接着,海斯先生又来到了位于东四二条的一座四合院内,院落内居住的居民们热情的接待了来自远方的客人,她们介绍了自己居住的四合院的历史,并讲述她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节水节电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为来关爱地球的故事。从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中,我们看到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的愿望与心情。

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人,环保也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城市环保的重心所在。在今年3月11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弃粗放式增长,建节约型社会”、“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市长王岐山同志在今年市人代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东四街道是一个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宗旨的新概念社区,“科技、人文、绿色”是2008年奥运会的目标,建设“奥林匹克和谐社区”更是东四街道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宣传“加大节水力度,节约水资源”,不断开展对环保知识的学习,以及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区”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才不会仅仅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东四街道正带领着奥林匹克社区居民和社区各界人士一起参与到“东四奥林匹克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而坚持不懈的努力着。只有全社会正确认识并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发展功能,环境保护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返回导读

吴方笑薇:四两拨千斤,绿色杠杆架构的和谐

2005年4月22日是第36个地球日,“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为本次地球日的主题。应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教中心邀请,联合国“全球五百佳”荣誉获得者,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大使”,香港特区政府 “铜紫荆勋章”获得者,香港民间慈善环保团体——香港地球之友的总干事吴方笑薇女士走上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教中心贾峰副主任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共同主持的北京大学BELL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的市场化”的论坛,为青年学子献上一盘NGO令环保更多彩的精神大餐。

1983年香港“地球之友”作为一个慈善环保团体成立并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组织之一。作为“地球之友”的总干事、环境保护NGO的一名成员、奋战在环保社会活动最前线的一名“地球卫士”,吴方笑薇女士讲到因全球化进程中社会急速的不平等发展带出的矛盾、冲突、纠纷和分歧,提到“最卑微的是最先醒来的”。她的演讲提出了民间社团的先知先觉预告“矛盾隐患”,献计献策“缓解冲突”,寻根究底“评分对错”,自强不息“防患未然”,为创建和谐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吴女士生动活泼的讲述,再现了香港地球之友22年青春的生命历程中,所创造的22年艰巨但辉煌的历史: 1999年发动公众参与迪士尼主题公园环评报告的专家和法律评审;1998-2002年组织就“化解填海的社会纷争”的公益诉讼后期的公众参与和司法参与;联合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未住即拆”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价值大辩论;一张风力图催化思维转变《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算一算生态帐----《计算香港人均生态足印建立可持续发展指针》等历历可数。每一次的事件都记载了香港地球之友捍卫地球家园的奋争和努力,每一次成功都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触角延伸得更广更深。

“民间环保社团不是救世主,不是革命烈士,而是来自民间的一股生命力和呼声。”吴女士这样讲。绿色杠杆通过“协商”、“协调”、“协议”、“协助”和“协力”去促进社会反思、转变、共识和改革。民间志愿组织作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并且以利民为本的出发点,具有发挥绿色杠杆效应的潜力,建立和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和责任。

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农大、林大、石油大学,北大深圳分校选修“环境技术市场化”课程的近百名同学或在现场或通过远程教育系统认真聆听了讲座。此外,还有数十位关心环保的社会人士,在校学生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了讲座。听众与吴女士就环境保护公众参与、NGO发展之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与天地同心,山河同脉,中华同根,风雨同路,这是香港地球之友的秉承之志,也将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每个热心公众,每个环境保护者所孜孜追究的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绿色梦想的心路之灯。
返回导读

我国首个民间环保奖“SEE生态奖”揭晓

我国第一个民间性质的环保奖项“SEE生态奖”日前在京揭晓,“牧民人工模拟飞播造林治沙与社区发展项目”荣获本次大奖———家园奖,阿拉善盟生态环境“3S”技术动态分析项目、科尔沁沙地源头的沙漠绿色工程等40个项目分别获得滋根奖、胡杨奖和田野奖。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等嘉宾到会祝贺。潘岳在致辞时表示,4月22日被确立为“地球日”,这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觉醒。经过35年艰苦努力,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被升华为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阿拉善盟政府举办“守望家园行动”,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据了解,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出资300万元人民币全面启动“SEE家园行动”,其中利用50万元设立“SEE生态奖”,以奖励和吸引全国的优秀环保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活动;另外用250万元建立“SEE生态基金”。
返回导读


警示钟 回顶部

与怒江的三次亲密接触

撰文:汪永晨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12: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3、4月之交时我第三次走进怒江。回来后严重的腰疾让我不得不躺在床上。随手翻看着刚刚收到的《天涯》第二期,看着温铁军写的《中国改革(农村版)祭》。在怒江丙中洛的茶马古道,受到隆隆作响,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恐吓时没有流出的眼泪;路上多次受到神秘盘查心里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时没有流出的眼泪;腰病沉疾发作疼痛难忍时没有流出的眼泪,终于在眼圈里转了一会儿后溢了出来。

一边任眼泪流过脸颊,一边问自己:是因为担心有一天,我也要为怒江写祭吗?

回想自己的三次怒江行。2004年2月去怒江前,虽然已经看到了很多有关怒江的介绍和照片,但第一眼看到怒江时,我还是为那水的颜色而震惊。它的蓝中透绿,绿中透蓝,真的是很迷人。特别是位于丙中洛的怒江第一湾:雪山之下,那水色和天色互为交融。还有湾中岛上那黄黄的油菜花,在一缕阳光的透视下,形容起来除了可用美这个字以外,还可加上另外两个字:“生机”。那是怒江的生机,也是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的日子。

那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由5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家庭旅馆里。怒族的姑娘跳着舞;藏族的小舅子拉着琴;傈僳族的老阿爸吹着笙……那一晚,当这家人家的人当被问到会唱多少歌时,回答是:江边的沙子有多少,我们的歌就有多少。被问及会跳的舞有多少时,回答:山间树上的树叶有多少,我们的舞就有多少。当时我们中的几个年轻人竟同时脱口而出:喔赛。

第一次的怒江行,似乎就是在那一问一答中我突然省悟,怒江边不同的民族习俗与生活方式,不正是怒江边至今还保留着如此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的保证吗。大山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却留住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性。那次同行的一位外国朋友说,这可是今天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呀!

那次从丙中洛出来,再经过怒江第一湾后,我们的车上格外的安静。怒江第一湾,那白白的雪山,那绿绿的江水和那黄黄的油菜花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惆怅。那惆怅不是玩味情调,而是深深的忧虑。忧虑我们手中相机里的照片有一天会成了最后的纪录。

突然,我的手机响了,电话的那一边说道:温家宝总理在怒江建坝的公文上作了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

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后来被世界各大媒体广为引用。而从怒江回来后作为记者的我,笔下流出来的感受更多却是:怒江边的22个少数民族和6种宗教的融合,让我懂得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相辅相成。

2005年大年初二,我们一行58个城里人,从昆明坐夜班车到六库,一下车就被带到了“澡堂会”的现场。本以为澡堂会就是“天体”洗温泉。而眼前看到的除了有翻了十天大山后,正舒舒服服泡在温泉里半裸的男男女女外,还有穿戴如花枝招展的家住在大山里的各族山民。舞台上,他们比着唱出的山歌,在绿色的大山与绿色的江水间回荡。

第二次的怒江行,让与我同行的6个人都终身难忘的是,我们踏上了刚刚开通了三个月的丙中洛至松塔的路。那条路的一边是通天的大山,那条路的另一边,是江与路间间距的直上直下。对面一辆车与我们会车时,靠江边的那辆车上的人一个个都下了车后,司机才一个人慢慢地与我们的车错车而过。那辆车离去后,我忍不住暗暗地对自己说,这样的路这辈子只能走一次。

那天,我们在山石上刻有K00的标志旁留了影,那是云南和西藏的分界线。进入西藏地界之后的怒江边人烟更少了,江也更绿了。两年来,在我们坚持要留住我们中国仅剩的最后两条,依然自由流淌着的江河其中的这条怒江时,有专家说,西藏境内的怒江上已有了小水电站,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江了。可是,2005年2月13日的怒江,它的绿,它的险,它的未经任何修饰,就在我的眼前。

那天的雨一直在下,司机说这雨要是再下,连他也不敢在这段路上开车了。第二天是西方的情人节,我们打开门向外张望时发现雨下成了雪,大山的白色,在那一刻让我想到了作家们笔下的初恋。

上路后,浪漫的心情很快就被那雪压塌了江边的石崖,压断了江边的大树的情形改变了。那石崖,那大树截断了江边的山路。一个麻袋挪着一个麻袋垫着的前行,使得我们这一行人里里外外的衣裳被白雪和碎石搅拌出的泥水浸得湿透。而每一个人心里的小算盘更是: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怒江,开始旅行中的下一段路程。

第三次走怒江,是得知拦住我们路的那场大雪,对怒江来说是百年不遇。那大雪不但阻隔了路还压塌了学校,毁掉了民房,造成了很多人的无家可归。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怒江及江边的人让我牵挂,我决定约上和我一样关注怒江的朋友一道去看看怒江,看看生活在江边的人们,看看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去之前不断地联络,让我知道那里又经历了第二场大雪,那里进入三月以来本还不是桃花雨的季节,却一直雪雨不断。当地的导游小茶在电话的那一边告诉我:江水不绿了,连60多岁的老人也没有经历过在这个季节就能把江下黄了的雨。

我只见到过绿中透蓝,蓝中透绿的怒江。第二次去怒江遭遇大雪后要么是大雾,要么是夜行,所以眼前并没有看到大雪后怒江的模样,也就未曾细想不绿的怒江会是怎样?

2005年3月 29日早晨从夜班车上下来,走近怒江真的见到那黄色的江水时,心头一下子涌出的是:要是真修了大坝,水位上升以后的怒江,可能就真的要告别绿中透蓝,蓝中透绿,绿松石般的颜色了。而我们再驱车沿江走时,看到的偏偏正是为修坝而停在江中的勘探船,和从江心刚刚打出的一排排,一盒盒的岩芯散放在路边。穿着很漂亮的工作服的勘探工人说已向江心打了100多米,还要继续钻到800米。边和这个工人聊着,我的目光忍不住地在张望着勘探船江边的大山上新砸的探洞。向大山伸进了上百米的洞里挖出的山石,给大山划出了道道伤疤后,滚落在江中,继续为江水上着黄色。

我们中的一位摄像师把镜头对准了那一排排从江心打出来的岩芯时,一位从挂有京A车牌的越野车上下来的人过来问我们:拍照呀?开始我还一惊,没想到人家到是很客气。我乘机问他:挖一个洞就有这么多滑坡和泥石流,再修大工程会不会造成更大的滑坡。人家却说:修了大坝就可以彻底解决泥石流的问题了。我说水库的淤沙怎么解决?他说:可以挖掉吗?我问您是搞技术的吗?他很得意地说:是啊!

本想接着问他,那你知道三门峡水库1960年开始蓄水,1964年因泥沙严重淤积,水库库容就已损失了43%。还有,由于黄河倒灌,造成淤积向渭河平原上不断扩展,不仅淹没了超过86万亩良田,还重重威胁西安的安全吗?可忍了忍我没有问。和认为大坝可以彻底解决泥石流的人对话,在路边上进行,显然是不适合的。

如果说,第三次到怒江前我是从报上,从朋友写来的雪后江边遭遇的信上,我是想象着江边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给怒江及生活在江边的人带去的灾难。2005的3月底当我们一行20人开着车行驶在怒江边的公路上时,山上的大石头一块一块地往下滚,滚到了公路上,摊了一地;滚到了山凹处,汇入了白哗哗的大水中;司机们无奈的在水里推着熄了火卧于水中的大大小小的车;卖鸡蛋的村姑一声比一声高地叫着:一块钱一个时,我才算是真正知道了滑坡对于怒江边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从六库到福贡的100多公理的路上,我们经历了几次乘坐的面包车的车顶,被从山滚下来的碎石砸的山响;聆听了多少回一辆辆车从泥里,水里连推带拉终于出来后众人的欢呼声;拍到了一张张我们此行的男士们把车从泥里拖出来后,全身都被泥水弄得看不出衣裤为何色的壮士图。在一处持续不断的滑坡挡住了我们路后,为了安全不得不停下来等着时,同行人,有的乘机坐了回溜索,在大山之间、江河之上荡悠悠;有的赤身下到了温泉,美美地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我,则打开了电脑,试着把刚拍到的江边见闻,通过无线网卡发给世界各地关注怒江的朋友们。

再上路夜幕早已降临,只有江边那一栋栋的空房子格外显眼。那是政府为山民们免费建的新家,希望他们从大山上搬下来生活得方便些。可住惯了大山的人没住几日就又回到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山上,空剩排排新屋点缀着江边。为我们开车的司机说,江边这样的空房子有不少,都空了好几年了。

本来三个小时的路,让我们一走就是整整一天。好在怒江边的姑娘们温好了酒,备好了歌,点燃了火盆,湿露露的我们在饱餐了江边特有的手抓饭,畅饮了江边特有的同心酒后,兴奋地随着怒族、傈僳族姑娘,小伙的舞步忘情地跳起来。跳的是久久,久久地都不愿松开围成圈的,手拉着的手。

第二天早上起来,几位第一次到怒江的年轻朋友还在讲着昨晚的梦时,一身警服的公安人员走到我们身旁,让我们登记姓名和工作单位。问导游小茶为什么?他说没有理由,写就是了。没有例外,不管是我这样经多事广的,还是年轻的记者都留下了姓什名谁。晚上我们到丙中洛又住到我前两次怒江行住的那个家庭旅馆,主人告诉我们,公安已经来过三次了,要我们一定要登记。后来小茶才告诉我,他在路上还接到过几次电话,细细盘问我们此行的人员构成。

对此小茶给了我们解释:近来缅甸局势动乱,还有人跑到了我们这边,为了安全,所以查得严点。既然有了一个解释,我们中也没有人再追问,而我的心里不由自主地又多了一个问号。搁在我心里的另一个问号,是我们在六库,到住在如诗如画的山坡上的一个92岁傣族大爹家访问时,他的儿子很紧张地对我们说,春节前村里开过一个会,说以后不管是谁来访问,关于修水坝的事,好坏都不许说,谁说了谁要负法律责任。为什么住在江边的人,要被迫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了,还不许说点什么,说了就要负法律责任,这是哪家的法?不知何时,何地,何人能帮我解开心中的这个问号。

这次在怒江第一湾时,天是阴的,江水是黄的,只有岛上的油菜花还就是不改其自己的本来颜色。身旁的一位美国游客冒出了这么一句:无话可说。从他讲中国话发音之纯正可以判定,他的这句话不是找不到与眼前的景色相适应的中国词儿来形容,是对此情此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听到他的这话后我心里说:要是看到绿松石般江水了,你又会说什么呢!同行的一位女博士对此的感慨是:看到这么美的怒江第一湾,这趟就值了。其实她一路上都在说和我来的这趟比她想象的还要苦得多得多。

连连的大雪和大雨把2004年10月才通车的丙中洛到松塔的路冲断了。也打破了我想再拍松塔那大山狭持下的怒江的梦想。不过和那位博士一样,我再怎么想,也没有想到那路断得那么惨。别说车了,就是我们人过,也被陷进泥潭里好几回。

这一路因为我们要把从北京,大连,上海,成都带来的书和衣服捐给沿江的小学,同行的20个人就走得比较分散。在一个只有二年级,只有6个学生的江边小学里,我们几个城里来的大人听着孩子朗朗地读着课文时,仿佛一下子也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走出小学后,我们竟然情不自禁一遍又一遍地背开了孩子们的课文:“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淋湿我的帽沿,沾湿他的花褂。我们顶着蒙蒙细雨,刨坑种树,把祖国大地绿化。春雨沙沙,春雨沙沙……那天,望着雨打湿了的绿绿的大山,沐浴着毛毛的雨,走在怒江边,背着小学生的课文时,我才真觉的自己:年轻。

要说背着小学生的课文走时我的心里也有遗憾,那就是江水不是我前两次走在怒江边时的蓝中透绿绿中透蓝。不过,我的这种心情很快就被恐惧所取代。

一个月前我走过的丙中洛至松塔这段路已经被泥石断的七零八落,简直就不能想象这里曾经还是路。因为眼前分明就是一堆一堆滑坡冲下来的泥石,这些泥石在江边构成了活动着的坡。有的堆儿上还有大树和小树倒在其中。偶而有穿着单薄的孩子趁泥石不滚的时候,从中抽出一枝两枝,估计是拿回家当柴烧。

就在这时,很大的声音由远及近地响开了。接着是泥石流伴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向我们冲来。我们一行人被两道宽宽的泥石流分割于两边。过了第一条泥石流的人被第二条泥石流阻隔着,夹在两道泥石流中间的我们感受的已不是书面上的进退两难。而连第一条泥石流也没能过的几个人,在随时准备着躲开山上滚滚而来的,足有几吨重的大石头。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滚动着的,带着声响的泥石流,同行的人也无一例外都是第一次。当被阻在第二道泥石流前的人跑回来说,前面的路不能走了,大石头直往下滚,我再抬头,看还有一股一股的泥石往我们站的跟前滚时,我找到了一块看着还算稳的石头站了上去,并把相机和录音机从怀里拿了出来,我知道我应该记录下这个时刻。

我们眼前的两股泥石流都是沿着已经被冲出来的沟向前推进的,我们站在两条沟的中间虽然很恐惧,但到是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泥石是一堆一堆往前推进的,要是真朝我们滚来,我们也还有逃命的间隙。只是那声音在耳边一阵一阵地响着,阵势很吓人。

我们必须尽快离开那里。两个男士这时的用作太大了,他们的临危不惧更是我们那时的精神力量。还没过第一条泥石流的两位年纪较大的女士在他们掂树枝的掂树枝,搬石头的搬石头,连拉带扶地弄了过来。可第二条泥石流怎么办?山太大了,沟太深了,我们一行人那一刻,不说是个个都被吓破了胆吧,起码也有好几个已差不多达到了举步为艰的程度。

正在这时,电视台雇的帮着背包的一个山里人发现第二条泥石流往江里滚时有一个地方,搭根树枝能过。于是我们这行人再次“玩开”了儿时的游戏:“老鹰抓小鸡”一个抱着另一个的腰,最前面的一个人站在泥石流的沟边,沟那边的人再一个牵着另一个的手。就这样手拉着手的十几个人总算都安全地过了第二条有大石头不停地往下滚的泥石沟。

过了滚石区,大家都进入到又惊又喜的状态时,又出事了,是我。光顾着拍同行人一个个精彩的表情了,没看脚底下的路,在好几个人都冲着我喊:走上面,走上面时,我还是一脚就踏进了泥潭,整个身子又一点一点地往下陷着。

所有的人都看着我,所有的人都呆在那儿。同行人的尖叫声压过了不远处泥石流的轰鸣。不知是我有了第一次陷下去的经验,不知是刚才过沟时运的气还没使完,也不知是那么多人瞅着我,不服输的劲来了,总之我都不知怎么就奋力地先拔出了一条腿,又从泥里把那只脚的鞋拽出来。同行人的尖叫变成了号子,在这响彻大山的号子声中,我的另一条腿了也被我从泥里迈了出来。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火塘边烤着衣服,电视台的人把拍到的我们又叫又笑的镜头放给大家看。我知道,那些画面将是我们此行人一辈子都难忘,都要被说起的事儿。

为帮当地的小学建图书馆,丙中洛乡的两个领导那个晚上也和我们一起坐在火塘前。一边往火盆里添着柴,翻烤着湿衣服,我们的话题又扯到了怒江人的穷和建水坝上。

乡领导说:我们的工资自给自足能发两个月,要靠中央和省的财政补助,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补足我们的工资,还有两个月要贷款发。

我说:要修水坝了,安置移民是个问题吧。

乡领导说: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我想这些应该能正确处理好,还是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我说:有没有听说过云南曼湾水电公司的人跟他们说,修了水坝就是他们幸福之时,可修了水坝就给他们一次性的补助,用完之后现在没有办法,靠捡垃圾生活,很好的地都淹了。

乡领导说:我没有听说过。

我说:你认为怎么解决移民的问题?

乡领导说:移民的问题是国家补助。有一个标准,长江水坝,还有别的水坝都有国家的政策。

我说:移民也存在一些问题。

乡领导说:这个也听说过一些。但相信国家会解决好。有些国家原来没有处理好,但是有了经验教训会处理好的。

我说:电站的寿命只是几十年上百年,以后田没有了,补偿也只是一次性的,再往后靠什么生活呢? (沉默)

乡领导:搞一些环保,或者植树。

我说:今天我们碰到的泥石流非常可怕,去西藏的小路,才修好了四,五个月就全烂了,修水电站运大型机械要重修更宽的路,这座山承受得了大规模的修吗?

乡领导:我想用一些科学的手段还是可以修的。

我说:你知道有这样的科学手段吗?

乡领导:有啊。像高速公路。

(沉默)

我说:在报纸上看到今年的这场大雪压塌了不少学校和民房,有统计吗?

乡领导:有,我们乡绝对塌的192间,房屋受损的有1400多间。比如瓦片、梁址、还有土墙,包括二中,学生们的宿舍都倒塌了。如果按照某些人说的不开发怒江,我觉得也是有他的根据,但是我们现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要问的问题,如果不开发,谁能给我们指明一条比水电更好的,比这个更快的达到脱贫致富的路?

我往火盆里放了一根有点粗的树枝,炉火把我的脸烤得发烧。

乡领导对水电能给你们带来富裕坚信不移,而对我说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旅游、发展民族手工业、多种经营等等,给了这样一句话回话: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不能再看着别人富,我们还穷下去。我说是你们觉得不能再穷了,还是农民觉得现在太穷了?

都觉得!乡领导说。

越来越有点抬扛的对话我没有再继续,因为我知道我们有着太多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不同,受的教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接触的人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向往的不同……这么多的不同,怎么能要求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后,就能使双方达到共识,就能认同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同呢?

那天晚上,乡领导的车要冒着大雨,走过我第二次到丙中洛用了6个小时才开过去的三公里的一段山路。分手时我除了说“小心点!”以外,不能给他们任何帮助。就像两位乡领导刚刚急着问我们时:谁能给我们指明一条比水电开发更好的,更快的脱贫致富的路?我的回答他们不认可时我的无奈一样。

那个晚上,我的病腰没能支撑我上到二楼我们住的木屋里,我是被人背上去的。

伴着雨声,那晚的梦我以为会有“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孩子们的课文、会有带着响的滚滚而来的泥石流;会有火塘边怒江的乡干部对我的发问……可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想了想,那晚我没有做梦。

离开怒江第一湾丙中洛往回走时,我们车开的路又有好几段被滑坡和泥石流拦住,有一次等着推土机来清路的我们,把路边村子里能搜罗到的鸡和鸡蛋都吃了。边吃还边琢磨着前两年一部电影里的画面,号称要过过村里人生活的城里人,把人家村里带毛的吃得就剩鸡毛掸子的画面,看来那不是夸张。

离开怒江我又拖着病腰去了金沙江,为年仅32岁就离我们而去的好友亮中扫墓。还是坐在火塘边,亮中的乡亲们向我们诉说的是他们对水电工程的强烈反抗和对可能会失去家园的深深忧虑……

同样家住江边,同样有着多种族,多文化的传统习俗。不同的是,一地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一地几乎家家都不仅是“万元户”。

坐在北京家里的电脑前,不再有火塘,不再有大山,不再有绿色的江水。有的是朋友发来的信上说:随着珉江上一个个大坝的耸立,昔日会跳出“雪花”的岷江,如今河床出现一道“奇观”:戈壁,那里不要说流水,就连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片湿地也没有。春日下裸露在风中的河床,在阳光照射下呈苍白的银灰色,那些硕大的石头、干涸得已开裂的成砂土了无生气,躺在空空的河床里。行走在干涸的河道里,脚下的石头会“咔咔”作响,脚步带动的尘土在空中飞扬。

我的眼泪随着电脑中同行写的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字的移动而不停地流着,流着。不知明天的怒江,明天的金沙江会不会也要只见阳光下干涸的石头躺在空空的的河床里。

我不愿为怒江写祭。
返回导读


七嘴八舌 回顶部

我们见到的圆明园的环境变化(2002—2005)

“自然之友”观鸟组在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高武的指导和参与下,于2002年下半年至今在圆明园进行鸟类调查。此间,我们看到了圆明园的环境因人为干扰带来的变化。

一、湖底防渗前后

2004年初圆明园对长春园西南水域进行防渗试验,在湖底铺了塑料膜。4月下旬完工后上水。

5月底其他水域中的植物纷纷长出,但做过防渗的水域的植物稀疏可数。5月29日在湖边堆放着香蒲、芦苇,准备栽种。

6月中下旬,未做防渗区域的水生植物已是茂盛一片,而做了防渗的水域水生植物依然寥寥无几,新长出的荷叶明显弱小,许多嫩叶长出后没几天,来不及长大就枯萎了。

7月下旬,防渗水域中的荷花依然较少,荷叶易枯,连不成片;香蒲、芦苇虽经种植,但依然较少。新修的水榭旁有少量盆栽的莲花开得较好。原来的多种挺水植物均未见,水中长着绿苔,水体绿色。而其他没做过防渗的湖水因植物茂密而水较清。

8月下旬,做防渗的水域有了较茂盛的荷花,我们认为是经过栽种的。即便如此,与上一年6月比荷花仍少很多。

2003年(做防渗前)的这块水域,荷花满池,荷叶壮硕;北岸边一片芦苇、香蒲茂密,经常有鸟藏身其中见不到踪影;岸边浅水处生长着多种水生植物:慈姑、荇菜、茭白、菱角、槐叶萍、水葱等等。水中繁殖的小??(一种水鸟)在此有3巢,其中1巢6月21日就有雏鸟出巢,是圆明园中最早的;而防渗后见到2巢:1巢未孵化弃巢,1巢孵化不成功。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湖底铺防渗对水生植物及赖以生存的动物影响极大。

二、圆明园管理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

圆明园东区(开放区)虽经过整治人工化植被已很多,但因为面积大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自然植被,有着较为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许多本地物种在其他公园难以见到。

2002年时,我们见到的圆明园(尤其是西区)应该是北京平原公园中自然植被最丰富的。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植被,在2002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我们曾见到过野兔、五花鼠、岩松鼠、多种蛇,还有北京几近灭绝的珍稀动物金线蛙。鸟类记录2002年底至2003年底共135种。

在这135种鸟类中国家二级保护的9种,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116种,北京市一级保护的11种,北京市二级保护45种,只有3种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单中。

这135种鸟类中主要依赖湿地生活的34种,占25.2% ;部分依赖湿地的8种,占33.3%;不依赖湿地的93种,占68.9% 。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西区(圆明园)的整治工程大量砍掉自然植被(乔木、灌木、本地草),而种上人工草坪和观赏树。2004年部分完工,如今大面积的施工仍在进行。

东区的管理也是单一方法,尤其是2004年,林下灌草大面积砍掉,以至中大雨时造成坡上土流入湖中。一年至少两次在山坡和平地大面积割草,一些生长了20年以上的乔木也被砍掉。

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环境变化较大,2004年记录的鸟类种类下降,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很多鸟友的感觉是:圆明园的鸟怎么少了?特别是几种在圆明园繁殖的水鸟数量减少有一半。

鸟类是环境的一个指标,鸟种及数量的下降说明植被多样性的降低。

三、几点建议

1.撤掉防渗膜。2003年的防渗膜已经证明对自然水生植被影响极大,千万别再继续毁掉2000亩水域。虽然湖底经过翻腾生态系统已被破坏,但没有了衬砌应该恢复得快一些。

2.保留自然植被,减少人工痕迹。 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人春季踏青的一个去处就是圆明园,一是因其面积大,二是因其自然植被的野趣。

开放后的圆明园已有不少人工痕迹,与整体景观有着不够和谐的感觉。如能请生态学家和景观学家共同参与规划,对本地物种进行鉴别、选留,让圆明园的植被既显出多样性的勃勃生机,又不显得杂乱无章,衬托出遗址公园的历史沧桑,那圆明园将会别具一格。美的感受不仅仅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留下自然植被,不仅可以使鸟类和其他动物留下甚至增多,而且可以将圆明园开辟为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生物课课外时间基地。

3.增加科普宣传内容。 圆明园现已有一些植物的宣传标牌,可再增加一些本地特有植物物种和鸟类知识的标牌。另可建一个科普展室,展示圆明园的植物、动物(以鸟类为主),圆明园的自然风光、观鸟、休闲活动。随时播放,为游人提供更多美的享受。

4.圆明园作为被毁掉的最大的皇家园林,光是图纸、绘画就会让人浮想联翩。然而实地更多空旷的景点让游人不免心存遗憾。如果能在每个景点摆放上按比例制作的精致的微缩模型,哪有人将会既能欣赏到旧日的辉煌,又能增加爱国主义的情怀。

衷心地希望圆明园能够恢复、保持完整的自然风貌,成为别具一格的典范公园。

相关问题可以联系我们,联系人:付建平fujianping2004@tom.com

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善后的呼吁

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已被证实是一项显著的违法工程,其对生态和遗址的破坏已为诸多专家剖析,勿须赘言。我们欣赏政府依法对本事件所做的迅即和公开的处置,有力推动了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我们深信这也将有助于厘清圆明园的定位,改善决策和管理体制、防止类似错误再犯。

有鉴于此,我们作为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的社团,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专题听证会之时,呼吁如下:

一、鉴于铺设防渗膜工程违法和破坏生态,应立即撤除,恢复原状。撤除防渗膜存在损失和成本,但是,我们相信维护法治的收益会大于撤膜的成本。而且,立即撤除防渗膜,可避免将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损失,使国家支付更加高昂的帐单。

二、有鉴圆明园不可替代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以及重要的生态价值,我们呼吁借助本次事件,在保障公众参与的前提下重新编修圆明园规划;呼吁北京市人大立法,确立和保障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定位。不仅湖底铺设防渗膜是不当之举,园中的林灌植被、原有地貌也不应肆意砍伐和改变,以保持其历史形成的自然生态,使圆明园成为北京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和教育场所。如此,既彰显圆明园的历史意义,满足公众情感,亦可发掘其可持续的多元价值。

三、有鉴圆明园湖水渗漏具有补给北京市地下水的功能,对于北京地区生态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在定位准确、规划合理的前提下,如果证明圆明园管理处确实无力支付园林用水的必要经费,应考虑由海淀区、北京市财政给予弥补。甚或,组织听证会探讨提高门票价格的可能性——由消费者承担园林用水的部分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公众节水意识,理解北京严重缺水的现状。

四、鉴于本次事件也凸显了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弊端,我们建议设立一个吸收有关政府部门(文物、园林、水务、规划、环保、财政、区政府、市政府)、相关领域专家,市民代表和环保社团的联合管理机制,负责协调和审议圆明园管理和运营的重要事项,以制度来保证相关决策的科学和明智,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鉴于本工程的违法性质和造成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有关决策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呼吁有关方面将官员问责制引入环保领域,促进环境保护的法治和善治。

联名呼吁: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天下溪教育研究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野性中国

二〇〇五年四月十二日




返回导读


政策瞭望 回顶部
编者按: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在无人知晓没有上报的情况下贸然开工,最终引起各界人士极大反响,也由此促成了环评法实施后的第一次环境听证会的召开。此次环境听证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在环保领域,让大家第一次体验了各抒己见的听证会氛围。各个环保NGO组织们也在这次听证会后作了认真的总结,为将来在环境听证会上发挥更大作用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些,都不能不说是环评法实施后的巨大进步。这次的草根之声就选择了一篇关于知情权和一篇关于公众参与的文章,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听证会召开带来的意义和改变。

从圆明园事件看知情权

近日,北京圆明园耗资3000万元铺设防渗膜,而花了纳税人这么多钱的重大工程公众并不知情。据说这项工程没有单独立项,没有经过环境、生态方面专家的论证,也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

这其中涉及公众知情权问题。所谓“知情权”,就是公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普通公民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知情权应当包括政府掌握的一切关系到公民权利、公民个人想了解或者应当让公民个人了解的其他信息。一句话,除了受保密法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以外,其他任何信息只要公民想了解,那么,政府就有义务提供。

近年来,我们的公开制度从村务公开,到警务公开、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狱务公开,一直到厂务公开、校务公开及各种政务公开等等,声势固然浩大,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些政府官员谈公开色变,还有人把公开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更有人认为我国目前不具备公开的条件。由此可见,公开的阻力来自于认识上的误区。几年前的“南丹矿难”暴露出地方当局隐瞒事故、封锁消息、瞒上欺下,与地方保护主义相互勾结的黑幕,而且严重侵害了公众“知的权利”。

剥夺了人民的知情权,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现在的信息传播不仅是极为快捷迅速的,而且是多渠道的。试图剥夺人民的知情权不仅是愚蠢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更是政府了解民情、作出正确决策的依据。今天,信息公开逐渐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应当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充分认识到公民知情权是公民维护和促进自己利益实现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民权利的必要条件;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是行政机关服务人民和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行政法治对一个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宪法原则,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必须民主而公正地实施。因此,各级政府部门依据法律所进行的活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以及公民隐私需要保密的,都应当是社会公众可以知悉的事情。只有在法律上明确保障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使他们透视政府机构活动,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才有可能确保他们的参政、议政权,将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促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知道情况”不单是一种热切期望,而是法律保证的权利。我们坚信,知情的权利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

摘自:人民日报





圆明园听证会 公众参与环评第一步

4月13日上午,国家环保总局就社会广泛关注的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举行公开听证。来自社会各界代表120人和50多家媒体参加了听证。这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公众听证会。

在听证的会一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环保总局首次举办的这场公众听证会的目的做了四点说明:

为了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要求。
为了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众参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们的环境决策的民主化。
我们的决策如何才能更加合理、科学?对政府而言,不能够拍脑袋定项目,而要多听听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公众而言,不能总是指责政府的哪些决策不对,而是要多提一些可操作的实质性的建议,去完善和修改政府的决策。这样才能形成政府和公众社会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潘岳指出,这次听证的全过程和最后的行政处理决定将完全向公众公开。环保总局会非常重视与吸纳这次听证会上大家提出的各种意见,等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环评报告书报上来后,环保总局一定抓紧时间进行审查,并依照法律迅速做出行政处理决定。

本次听证会邀请了22个相关单位、15名专家、32名各界代表参加听证。他们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11岁。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市民与下岗职工:既有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有各民间社团的代表;既有圆明园附近的居民,也有千里之外赶来的热心群众。参会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观点激烈交锋。

圆明园湖底防渗膜如何处理,对于全国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在一片争议声中召开的听证会又在争议声中结束。防渗膜是否拆除,圆明园防渗工程到底要交多少学费,这笔学费最终由谁“埋单”,听证会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悬念。公众将拭目以待。

摘自:人民网

附:新浪网上调查

1,您希望通过本次圆明园听证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参与人数:20281)

撤掉防渗膜,恢复原生态:87.26%

在现有基础上改造:9.96%

工程继续进行,补办环评手续:2.78%

2,对所有的听证会的作用,您的看法是:(参与人数:15709)

作用不大,民意很少被采纳:58.75%

有部分作用,体现了听取民意的态度:25.49%

作用较大,听取民意使决策更民主:15.76%




返回导读


五彩石 回顶部


地球日创始人丹尼斯海斯的2005“北京行”

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 )和地球日简介

人称\"地球日之父\"的丹尼斯·海斯是首次地球日的组织者,而当时,他还是斯坦福大学法律学院(Stanford Law School)的一名在读大学生。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环境优雅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从小就形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地球日\"的设想一经提出,就让丹尼斯·海斯十分激动,不惜中途辍学来全力从事这项光荣的事业。\"地球日\"因他的得力组织和有效宣传而成为世界性的环保节日。而\"地球日\"也 为丹尼斯·海斯的命运画上了浓墨重彩。

在卡特总统执政期间,丹尼斯·海斯曾任美国国家可更新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的主任。他的关于太阳能的著作《希望的光芒》(Rays of Hope)被翻译成了六国文字。 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Sierra Club、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和Interfaith Center 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的最高荣誉奖项。 丹尼斯·海斯还荣获了1978年度,35岁以下杰弗逊最佳社会服务奖,还曾被被形象杂志(Look Magazine)评为20世纪100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在2000年又被著名的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提名为100个\"地球英雄\"之一。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比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地球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第一个\"地球日\"成功举办后,各国的政府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为多个国家共同的环保纪念日。

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地球日\",有全球141个国家、2亿人参与,成千上万的各项活动在全球各地展开。参与团体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活动来倡导地球日精神,并进一步向政府部门施压,期盼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1999年美国地球日组织更名为地球日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推动每年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组织。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盖洛·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领导,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众运动,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的新兴科技力量,把各国国家人们的智慧和热情都聚集在了一起。 在盖洛·尼尔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战友们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为全地球的节日,提醒着人类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听约堡,交流环保,谈体会

4月18日上午,海斯先生参加了北京地球村主办的“2005‘约堡+3’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从“地球日”看国际环境运动发展,介绍现今美国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全球化背景下环保NGO的发展前景,和全国百位NGO代表共同分享了1970年至今,他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心路历程。

进社区,畅谈绿色新生活

4月18日下午13:30分,海斯先生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环境部副部长余晓萱、环保顾问廖晓义女士等来到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与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主任袁燕生、副主任孙彤等,就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然后,海斯先生参观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街道办事处为节水节电而在卫生公共设施方面做的新尝试——环保免冲洗手间和节约电能展示电表。这种环保洗手间从去年四月份投入试用起到现在,节约清洁水大约在200吨;200套节能灯管仅去年一年,就节约用电18400度,节约电费8832元。

14:30分海斯先生、地球村廖晓义女士一行来到了东四三条四合院,就“水”问题与社区居民进行了以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公民环保论。论坛中海斯先生和奥林匹克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友好交流,东四九条小学“绿天使艺术团分团”的同学们,为海斯先生和社区的居民们表演了他们精心排练的环保小舞剧“善待地球”和环保服装秀。当孩子们身穿用各种被人们丢弃的垃圾做成的服装出现在舞台上时,引起社区居民们的惊叹,优美的舞姿赢得了阵阵的掌声。同学们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告诉和提醒人们,要让生活更加美好,环保是必经之路。

接着,海斯先生又来到了位于东四二条的一座四合院内,院落内居住的居民们热情的接待了来自远方的客人,她们介绍了自己居住的四合院的历史,并讲述她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节水节电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为来关爱地球的故事。从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中,我们看到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的愿望与心情。

科技馆,探寻绿色水梦境

19日上午10:00,北京地球村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绿帆协会”的同学们,在北京索尼探梦科技馆与丹尼斯·海斯先生,共同参加了以儿童环保作品为主题的“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活动。丹尼斯·海斯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球日国际活动的背景,同时,也为同学们介绍了全世界目前因水污染而没有清洁的饮水,对儿童健康造成损害的统计数字,他说到:水资源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用水量的日益增加,水污染日趋严重,而青少年将是受水污染影响最大的群体。他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关心水资源、爱护水资源。在“与水共生——水与人类的对话”展览的现场,来自亚太实验学校“绿帆协会”的同学们,带来了从自己学校污水处理厂采集的没有经过处理的水样、从学校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排放到温榆河的水样、从学校附近农民养鱼塘中采集的水样、从离学校2公里处温榆河中采集的水样和目前饮用的水样,为丹尼斯·海斯先生做了现场水质检测。在水质检测进行中丹尼斯·海斯先生也拿起了试验纸亲自动手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全套水质检测。“绿帆协会”的同学们还向丹尼斯·海斯先生展示了他们自己做的“孩子们眼中的水世界”宣传展板,丹尼斯·海斯先生高兴的鼓励同学们要好好的学习,增加更多的科学知识。

众记者,七嘴八舌谈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是地球环境恶化的重要表征,变暖的气候将给水循环带来严峻挑战,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引发公共卫生危机,甚至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甚于核武器。”这就是第十五期能源记者论坛召开的背景。

19日下午,丹尼斯·海斯与地球村能源记者论坛的记者朋友会面,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展开对话。参与的嘉宾还有能源基金会副主席杨富强博士、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负责人甘霖博士和北京地球村廖晓义主任。在论坛进行的过程中会给记者们很多发言与提问的机会。这也是北京地球村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形式的一次新尝试。

北大行,学子倾听环保音

19日晚19:00,海斯应北大邀请,就“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与北大学子们共同探讨,“我们能为环境做些什么”。35年前,也是一个大学生的海斯开始投身环保事业。今天,海斯站在北大的讲堂里,和大学生们共同分享他的心声和经验,讲述地球日的起源,分析美国的环境现状,并表达了对现在年轻人的殷切期待。他说如果自己还年轻,很希望在中国上大学,因为中美两国在环境问题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大国。所以中国的大学生最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要尽可能将科学技术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结合起来,为改善我们地球家园的环境做出贡献。





返回导读

约堡回音壁 回顶部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删改)

撰文:石峰

编者按:四月份的北京春意盎然,环保界更是在约堡+3会议上济济一堂。说到约堡,我们这一期的草根之声中也提了不少,也正是在2002年的南非约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被提升到全球发展方针这一高度。但是,有的时候,不禁会想,可持续发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收到石峰这篇文章,感觉突然眼前一亮,觉得他提到的政策和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脱离群众是当前所谓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文章有些地方可能听起来很尖锐,但还是希望和读者们分享他的观点,也希望可持续发展方针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调和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大家可能听过很多版本,我今天讲一个大众版的。几年前,我在环境科学研究所读书的时候,回到家里我给爸妈讲,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他们就像听天书一样,回头又跟别人羡慕,他们儿子怎么有学问,讲的东西他们都听不懂。不同的场合类似的情况一再发生,逼着我不断围绕我爸妈来理解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次几位留影学者的讨论更是激发我写一点大众版的可持续发展。



4月16日下午,我去清华大学东门外一个咖啡馆参加了一个沙龙,是北京天下溪教育研究所组织的,有三位留英回来的年轻学者,就“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领导力”、“无处不在的伙伴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话题,分别介绍了他们对英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见闻和初步看法。

来参加沙龙的有退休人员组合,有赶新鲜的清华北大学生,有热情的组织者,也有各种观察家,更有远从河北赶来的农民大伯大妈,等等。讲座期间,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主讲人的题目都颇为时髦,充分显示了可持续发展运动正在向深入发展,然而内容却没有什么新鲜,毕竟可持续发展运动和NGO组织本身就是舶来品,大家都是有口号,没对策,我们且看看农民大伯大妈听完介绍后的说法吧。

大伯说:你们留过学,都很有学问,可我听了半天,好像跟我们没多少关系。我就是不知道,你们坐而论道,像刚才那位同志说的,农民果子卖不出去这种事情,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农民现在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最关心这些事。

大妈接着说:我真羡慕你们,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我就是借钱,也把我三个孩子供完大学了。我真希望以后的孩子都能出去看看,像你们一样有学问。

三位主讲人不知道怎么回应,无力地辩驳着。这是当前NGO(非政府组织)会议上的常事,广泛的参与不能带动问题的解决,却能充分暴露可持续发展运动自身的问题。

主讲人一概沿用了“业界”一贯说法,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植树、减少垃圾、减少浪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开车、少乘坐飞机、劳工问题,到绿色GDP、男女平等、全球化等等。你能想到不能想到的,有形无形的,都在他们的注视范围之内。

所以,随后有人站起来讲了一个故事。由于一时激动,故事没有组织好,没等到体问题,时间到就只好坐下了。但这半截故事却被现场多人引用。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讲故事的人过年回了趟老家,可能由于考虑他多少有学问,见过世面,一个年长的人去向他请教,问在当地用旧轮胎炼油觉得这是怎么样,他很想干。村里某某人都在做了,很赚钱。讲故事的人明白这是禁止的,环境污染也很严重,正想好言相劝。那位乡亲观察到他想反对,又很诡秘地加了一段补充说明。他知道这事情不让做,不过农村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即使工商、税务等等来查,发现了,交点钱也就完了,还是能落下大头。又进一步安慰他似的,说放心吧,没事的。

讲故事的人猜想,来人可能也是生活压力所迫,急着找出路。他就问这两年果树怎么样?

那人说,唉,别提了,前几年果树栽得早的人赚了钱,后面的人不行了。这两年有的人把果树挖了种棉花,去年棉花价格还行,今年又不行了。这翻来覆去的,真不知道种什么好了?

探乡的人显然不甘心被难倒,他说,过去没有组织,你看我的样我看你的样,好不容易果树连成了大片,有了规模,怎么碰到一点难处就退缩,辛辛苦苦养大了,开始挂果又挖了。应该想办法搞加工,放在过去想搞果品加工,果子太少没法搞。现在有果子,有劳力,往南的省份都没有苹果,搞加工肯定有市场。

那人也不甘示弱,说现在人都愿意吃新鲜水果,原汁原味的。咱们县的罐头厂前几年都倒闭了。

探乡的人开始失去耐心了,他问一串葡萄能卖多少钱,一瓶上好的法国葡萄酒能卖多少钱?果品不走加工的路子,没有附加值,就没有出路?

他又发挥想象地谈到,苹果加工了就没人买吗?看怎么加工,怎么宣传。举例子来说,新鲜苹果保存运输成本高,损耗大,保存起来营养也比较流失严重,另外,苹果的营养也相对单一,直接食用营养吸收率也不是很高。通过加工,可以降低损耗,可以减少保存运输成本,可以减少营养流失,可以做复合营养食品,可以改善营养吸收率,等等。可以加工成果酒、果脯、果汁、果酱,什么果茶、果奶、果味咖啡等等,就看怎么来做,怎么引导消费。没有资金,可以成立果农协会土地折股,可以把外面的企业请进来,可以申请贷款,甚至可以把土地承包出去变现,等等;没有技术,可以跟企业合作,可以引进;没有专家,可以跟相关企业合作,可以请农业大学等其他大学的教授专家们合作;等等,最好是跟比较成熟的企业合作,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都有基础,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了!

他好像还想说什么,主持人提示给别人留点时间,他强压激动坐了下来。

显然这个话题继续扩展下去,或许会讨论到土地集中化经营,一部分农民要随着农业文明向商业文明的转变走出农村,从事工商业,中间可能涉及土地二级产权、土地流转,户口问题,农转非子女上学问题,各种失业救济保障、医疗保障等等。

恰当地制止他的话题是有好处的,假如顺着他的思路发展下去,他又能说会道,那么这个沙龙就要换主题和主讲人了,而且下面坐的人最好换成搞“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搞经济的厉以宁等等。恐怕他们来了也不见得能招架得住,我就在类似的场合听温老硕果,他没有答案,他只是一个实践者。看得出来,这样的事只会让他额头的皱纹更深,疙瘩更紧。

是不是觉得有点恐怖,太漫无边际了。可持续发展什么都包括,什么都管,那就成了什么都管不了。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什么?

计划经济模式!

对,就是这样。从上面看是这样,假如下面的人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能不能给可持续发展下个定义?“业内”人士又会喜欢说,很难给可持续发展下个定义,或者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这又会让人想到什么?

瞎子摸象!

没错。事实上,可持续发展运动得到了上层的关注,却有点脱离群众。许多事实在“业内”提起来不会让人感到尴尬,比如该运动中稍微有点声色的组织差不多都是依赖外国基金会等等来“输血”,当前有些大的组织也在努力帮助小组织怎么申请国外资金。

还有人可能搬出可持续发展“公认的定义”,念起来跟嚼蜡一样。



接下来,我们好好谈一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从长远角度看问题”。每件事都可以谈它的长期、短期怎么回事,所以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人很容易把什么事都往自己怀里揽。这大家不要困惑或惊讶,这种心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表示尊敬,或至少是尊重。

个人、家庭、企业、政府等等都需要时时被提醒多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当然是指政府要从长远考虑哪些问题。有些事涉及经济民生的长远利益,必须予以重视,想一想这也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污染、浪费、自然界动物的锐减和植物的破坏等各种事已触目惊心。

但我想最好还是放宽了视野来看一看这场声势浩荡的运动,这样才便于把握它的脉搏和走向,上面的简化工作也不至于看上去像信口开河。

多数人认为,“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发源于环保界,主要是一部分人对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污染、浪费、自然界动物的锐减和植物的破坏感到相当不适应,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感同身受,爆发出一种要平衡经济破坏的力量。不少人有了一种共鸣,加上媒体给撑腰,事情开推波助澜,很快这些呼声引起了政府部门注意。

很难办的是,污染、浪费、自然界动物的锐减和植物的破坏也不是单一行为、个别行为,很难纳入现有某个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想一想也是,污染有工业污染,更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找到源头相关部门较容易改善,可生活污染哪个部门管得了?再说浪费,我就听潘家铮院士在大会上坦白,他大谈环保,他太太在家里大马桶换小马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刚进城里上中学的时候,看到有文化的教师们特别注意卫生,一根大葱也会用水冲半天,惊讶得差点透不过起来;进了环境科学研究所,我也时常看到泡着衣服水龙头大开就不见人了,更不用说问也不问周围的人有人就陶醉地抽起烟来,有小孩子也不顾;现在我身边的人也经常是大白天开着灯,等等,各位肯定也有同感。显然,政府必须有所侧重,不能掉进细致末节的陷阱里。你我同样不能。

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前锋和组织者们却让事情发展到了另一面。他们“深刻地”指向了绿色GDP、企业社会责任、劳工问题、男女平等,等等,开始忽视大多数专业人士的理性、指责别人的工作,似乎过去敲敲每个人的脑袋提醒大家注意多从长远考虑看问题成了他们的责任。政府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配合,其他的人也只能看笑话。

即使不借助可持续发展这个“大帽子”,退回到环境主义,也可以这么说,这是有口号、无对策,有民众广泛参与,呼吁政府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浪费、自然界动物的锐减和植物的破坏进行集中管理,要求拓宽公共事物领域的一场运动。

政府为之动容,难耐泱泱大国事情也得一件一件来办,甚至只有其他部门工作到位之后有些事才能得到更妥善的解决。如果我尊重历史的话,甚至可以说政府要人们比国内可持续发展运动的绝大多数发起人关注可持续发展更早。因此,不等群众的呼声高涨,政府领导人就考虑给可持续发展下定义,即使很难拿出一个长远方案,也迅速拿出了一个暂时的方案。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提到了足够的高度,相关部门也给予了相当积极的支持。

我们有目共睹的是,众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出台,各种自然界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大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甚至城乡社区也纷纷响应号召常年开展着各种环保活动。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高涨,节能电器、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等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社会的每个微细胞都或多或少对这场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反应。

但正如众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出台,引发的其他部门一时很难适应,让中国环保界先驱曲格平老先生也不由得发出“成长的烦恼”——“现在我们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很齐全,就是没有人认真执行”。随着这场运动的深入,已经充分暴露了社会全面改革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远非这场运动本身所能囊括了。

也就是说,是该冷静下来,检讨这场迅速扩张的运动,简化运动的口号,抓住要点,划清工作范围,合理分工,为把付出落到实处,更坚实、更有序、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也是该冷静下来考虑自己所谓的伙伴关系,不要一味带着批评的眼光,好像世人都睡着了自己醒着,所有人都有环保意识,政府不是一座座房子,是和我们同样的一群人,首先要关注经济民生的紧要问题,群众也绝不是缺乏理性,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急需知识和切实的帮助,企业也不是不负社会责任,他们最大的责任是生产优质产品(服务)和良好的工作机会,每个个体、组织都有不同层次的核心职能,怎么哪自己的知识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最后也该检讨,不能想一味领导别人、别的组织,而是要和更多的组织和个体一起从依赖到独立到互赖,走向成熟,包括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各种NGO组织自己。

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个人、家庭、企业、政府等等,从各自的角度或层次,都考虑到怎么减少污染、浪费,怎么爱护周围的动植物,我们才会有一个较为持久的、令人欣慰的生存环境。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进入反思阶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再次感谢中国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先锋?


来自: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2

主题

102

回帖

74

积分

清泉

积分
74
QQ
发表于 2005-5-9 15: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好啊,但是只有这种吗,看的太痛苦了,我粘一份到word上回家看
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论坛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16 06:41 , Processed in 0.0543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