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806|回复: 3

怎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

[复制链接]

1846

主题

1万

回帖

133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13366257

终身成就奖网络组评估组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QQ
发表于 2007-8-20 09: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8-16
  
  ■个人节能和减排会否降低生活质量
  ■奢侈品与廉价货哪个更可持续消费
  ■百姓的努力能否解决国家减排难题
  时尚和节能真是一对冤家吗?青年人对这个问题尚无统一看法。8月14日下午,在中国青年报社与英国大使馆共同举办的“现代青年可持续消费观念研讨会”上,与会的年轻人争得不亦乐乎。这是从4月开始举办的“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消费”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4个月中,《中国青年报》多次报道有关“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消费”问题,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也是这4个月,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提高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我国新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浪费型的消费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环境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改变一些人奢华、浪费、无节制的生活方式,那么,经济发展越快,环境问题会越严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潜在影响也越大。
  面对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本次研讨会分三组讨论了与个人紧密相关的问题——个人节能和(碳)减排会否降低生活质量?奢侈品与廉价货那个更“可持续消费”?老百姓的努力能否解决国家减排难题?
  研讨会还请来了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社科院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及环境经济学者进行点评。

  姜克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最近在美国观察到一种现象,美国户均能源消费量在大幅度下降,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节能或者减排,应该说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但是有几个方面会影响生活质量。第一是成本。你是否愿意多付2000块钱,买变频空调?尚未非常富裕时,买太阳能热水器的一次性支出,可能会影响你当下的生活水平。
  讨论奢侈品和廉价货,要和大家的消费行为结合起来。我举一个例子,我上周到云南度假时,表带断了,临时配了一个,6块钱。用了几天发现,可能又该换掉了。有时候,非常廉价的东西,使用寿命也短。我们计算隐含的能源,从原材料的采集到制造,还是鼓励大家购买使用寿命相对长一点的产品。
  另外,廉价品把劳动力价格压得非常低。山西黑砖窑事件显示,我们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到底对我们本地利益有何影响?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把劳动力价格压得很低,是否真正保持了国家的竞争力?
  至于老百姓的努力能否解决国家减排难题,我认为,消费方式或者消费品的选择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生产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消费。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不能说我出了钱了,天经地义就该消费。现在很多消费的定价没有反映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只反映了市场成本。
  第二,有些消费尽管支付了所有的社会成本,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如果超量使用,会加速资源的枯竭。
  可持续性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指支付上是否有选择的余地;第二是环境上的可持续性。关于奢侈品与廉价品的争论,我理解这涉及环境上的可持续性。
  奢侈品和廉价货哪个更可持续?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果基本的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应该有消费者的理性,就是为子孙万代和美好的环境,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至于老百姓的努力能否解决国家减排难题。我觉得这非常难,只能帮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只属于国家减排中的一个部分,缺了这部分不行,完全依靠这部分也是不现实的。
  这里有消费者主权问题。现在有两种投票,一个是政治投票,每人一票,另外是孔方兄投票。现在太注重企业和政府的行为了,其实消费者的行为会传递到生产企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应该把每个人在社会中对可持续性的贡献割裂开来。

  李怡群 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部部长
  我觉得今天的这三个议题,归根到底,贯穿着一个“意识”问题——在消费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有环境意识。
  在约束预算允许的情况下,享受高品质生活,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无意识当中已经提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平,但相应的环境意识尚未形成。例如,很多人购买国际名牌,可能并未意识到一个LV包的运输过程造成了多少排放、可能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决定供给。百姓的环境意识和消费行为,对政府有一定影响,也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但想从政策层面上约束消费行为,难度比较大,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从价格调整方面入手,可能更有利于消费者选择。
  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企业肯定是主体。减排额度20%也好,10%也好,是要量化到企业的。一些地方的国资部门,已经把节能减排目标,纳入企业经营者或是企业的整体业绩考核当中,作为强制性的指标来考核。

  吴昌华 气候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
  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是相连的。政府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有效的。但是现实中政府对个人消费行为,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本性的,还是个人的自主选择。
  有人认为,一般生产过程中,生产奢侈品的厂家更有社会责任感。从我的角度来讲,每一个具体的案例都需要分析,泛泛来讲的结论未必公平。有一些大的厂家和公司,都在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好趋势。如果结论是生产奢侈品的厂家比生产廉价品的厂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我有点不能苟同。
  老百姓采取行动,能够帮助国家减排。从积极的角度讲,强调个人消费和老百姓消费的力量和影响,毫无疑问是对的。事实上,政府、企业、个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缺一不可,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空洞地谈可持续消费是没有用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进步到某种程度,消费者的个人行为会给社会带来改变。减排难题,需要政府解决和思考,也需要企业和个人作出努力。相信消费者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强大。(记者王超)

怎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
  “应该把灯关了!只要把窗帘拉开,用自然光完全能照明。”8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现代青年可持续消费观念研讨会”上,一位参加讨论的高中生提议。
  “拉上窗帘,降低室温,足可以让空调少耗两度电。”研讨会现场,马上有人反驳。
  说到节能减排,不同的年轻人有不同的想法。
  付赢涛是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三学生,他所在的小组讨论的话题是:个人节能和(碳)减排是否会降低生活质量?
  这位去年的“环保大使”一口给出了答案:“当然不会!”
  他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细节:不仅要随手关灯,睡前也要把所有电器插头拔掉;不开空调多用电扇,除非天气热到不能忍受,开空调则要保持在26摄氏度以上……在他看来,做到这些绝不会对生活有什么损害,“还不都是该做的事?”
  “可我如果有经济能力的话一定会选择私家车。”一位在《科学时报》实习的女生当场表示反对。她的住处离单位很远,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挤公交车,来回几小时的车程让她不堪忍受。就她而言,尽管公交车排放低,但坐公交车,生活质量肯定也低。
  今年的“环保大使”吴迪也在这个组,他小声但吐字清晰地说:“不管程度如何,减排难免会降低个人生活质量。”
  这位高三学生刚从英国考察回来。在他看来,在目前的条件下减排,势必要牺牲一些个人生活舒适度。“就拿空调来说,要减排就得少开,不是吗?”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研究员倒是特别研究过。“那天我回家,突然发现电表显示194度,但我记得出门时还有200度。”他琢磨着,白天只有女儿在家,“难道小家伙一天就用了五六度电?”
  父女俩就此展开了讨论,到底是把空调开到25摄氏度舒服,还是用电扇舒服?最后甚至找到了搞医学的老专家。这位坚定的环保主义父亲甚至把和女儿的讨论引用到研究当中:电风扇开两天、三天,都比空调开一个小时省电得多。在他看来,年轻人要转变理念,要把这当成一种非常酷的行为。
  在这个组,一个在环保NGO工作的人说,生活质量是个人生活状况所决定的对生活的评价,顾名思义,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对生活的质量和定义的看法都不太相同。
  “所有人都有权利认为消费是个人对社会创造了经济价值,觉得这样就能完全把消费所带来的负面的东西覆盖掉,他们不会有愧疚感。”
  “不能说我出了钱了,天经地义就该消费,这种概念我不赞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看来,尽管个人负担得起,但占用的能源也多。如果超量使用,现有的资源会加速枯竭。
  来自BP公司的王威倒有个新的建议:如果政府对个人消费、个人减排有一些刚性措施或鼓励手段,有助于让个人来判断他的生活价值标准。
  他供职于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这家公司曾承诺,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10%。事实上,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效率的提高,该公司预计节省近6.5亿美元。
  “当你开始认识个人生活质量和减排的问题时,也要看你怎样定义自己的生活。”在王威看来,生活质量绝不仅仅代表物质消费,用更宽泛的角度来定义生活质量,才能有效控制个人消费,实施生活中的减排。(实习生 白雪)


穷人和富人都要有减排意识  
  “可持续消费不是由货来定而是由人来定的!”对节能减排,来自北京80中高二学生靳宇男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位留着莫希干发型、把粉红色的耐克T恤领子竖起来的时尚青年面对的论题是——奢侈品与廉价品哪个更“可持续消费”?
  “买一支派克笔可以用一辈子,而买今天主办方给我们的塑料笔,用一个礼拜就没水了,这样就扔了,是不是浪费?”靳宇男用油笔把展板敲得当当响。
  “我爸用派克笔,用了20年,他当时留学时就用我爷爷买的这支笔。我觉得关键是人的意识问题,是人追潮流的问题。”靳宇男说。
  “可是富人会一辈子只用一支派克笔吗?他同样要换很多支!”
  “派克笔”之争引发了第二组成员新一轮的激烈争论。
  本组成员中,有学生、教师、外企白领、媒体记者……十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坐在一起,争论得不可开交。
  “同类产品当中奢侈品的寿命一定比廉价品的寿命更长。”有了“派克笔”的例子,大家总算基本同意了这个观点。
  可这个共识刚达成,立刻又有人提出新的观点。“但是奢侈品更多的是满足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我背LV的包或者戴名牌的表,肯定会比我去一个小店花3块钱买一个项链有面子。”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奢侈品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研一学生朱孝春的一句话把大家拉回到对“奢侈品”概念的探讨上。“环保不仅仅是富人或者穷人的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有这个意识,就是可持续的消费。”
  “生产过程中奢侈品厂家更多考虑责任感。”宝马公司工作人员陈杰女士就她的工作经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宝马汽车可以说是奢侈品的典型代表,这些大公司,生产奢侈品的厂家更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靳宇男的同班同学欧阳李朣的表述冷静,“合理分配廉价品与奢侈品的购买,依其主观价值来定”。
  30分钟的讨论转眼结束,小组成员还没有一个明确结论。在靳宇男对小组主要观点进行表述的时候,主持人林白就这个问题开始“发难”:“你们这个组的结论是什么呢?”
  “我们这个议题是没有结论的。这个不是由货来定的而是由人来定的!”靳宇男此言一出,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主持人“不依不饶”:“在北京买LV的包不是环保的事情,不是可持续性的消费。因为LV的包必须从巴黎坐飞机到北京。”
  “今天的材料中说有人大学四年换四个手机,这不算牛的,我们班有一个人4年换十几个!”
  “我们组没有结论。”在笑声中,第二小组给出了一个最后的“结论”—“可持续消费是由人来决定的。关键是人的意识问题。”(实习生 黄冲)

政府和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组一致的答案是:百姓的努力能帮助解决国家减排问题,而不是‘百姓的努力能解决国家减排问题’。”阚磊女士代表第三组说出了他们组激烈争论半小时后得出的结论。
  阚磊女士是亚洲开发银行驻华办事处的官员,一个“自觉”的环保主义者。她所在的第三组,除了两人持反对态度外,其他的成员基本认为老百姓的努力对减排行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老百姓在减排上起的作用,我觉得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刚才姜克隽博士提到,美国加州已经宣布不允许生产瓶装水,这极有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消费意识、环保意识慢慢起了作用。”
  “试想如果大家都不去消费瓶装水的话,瓶装水的厂家就没有市场了,他可能会改生产其他的东西。消费者的行为可以影响政策的制定或者让政策制定过程缩短。”
  第三组第一个发言的吴女士缓缓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她是在主持人宣布讨论会开始的时候,主动加入这个组的。她的发言和举止,传达给小组每位成员的是她对老百姓在减排中的作用的赞成和肯定。
  吴女士的发言刚一结束,《中外对话》杂志的记者易水代表两名反对者,迫不及待地表达他们不赞同减排中老百姓有决定性力量的观点。
  “消费者在整个生产当中不是排放的主体,主体仍然是工业企业以及服务行业,所以我觉得消费者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政体决定生产和消费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老百姓的意识和个体的行为推广很难,也很慢。相反,国家的政策力度大,见效快。”
  当易水说完这段话的时候,本来持赞成观点的阚磊女士也颇有感慨地说了她亲身经历的事。2001年,她试图给自己的住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但是小区的物业人员直接答复她四个字:“有碍观瞻。”同时,阚磊女士也试图给供暖设备安装一个控制阀,希望通过自己控制暖气的温度来达到节能效果。但是经销商警告住户不许随意改变暖气设备。她觉得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举措。
  “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相反,我们要更加积极。”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大学生代表包忠碧介绍了他以及他的团队的节能行动。他们在校内成立了专门的节能环保社团,以杂志宣传和活动号召的形式在校园内普及节能的观念。
  包忠碧的做法,让刚才在讨论过程中提出“80后青少年节能意识薄弱”的小组成员颇有感慨:“如果80后的孩子都跟你们一样行动起来,那节能减排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就在大家争论越来越激烈时,阚磊女士提出了“帮助”这个词,使全部成员的观点趋于一致:百姓能帮助解决国家减排的难题。
  “我们在座的人有环保意识,希望可以做环保消费者。但是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这种环保意识的人能有多少?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国以后的10年到15年,城市迅猛发展,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大,所以现在能做的事情应该立刻做,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绿色’,而且要影响周边的人的生活态度。”讨论最终没有了起初争执对与错的执著,小组成员都意识到作为个人在减排中的重要性。“让我们从自己身边做起,哪怕少开一天车,也是我们自己的努力!” (实习生 黄晶)

9

主题

139

回帖

93

积分

溪流

积分
93
发表于 2007-8-20 1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节能减排说到底得从根本里面上解决,然而理念这个东西又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改变的,需要一个过程,而仅仅靠宣传靠公益广告这些不痛不痒的方式,作用肯定不会太明显,这个要求全民素质在同一条相对较高的水平才行。

所以,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去改善,就是提高奢侈的成本。你想拥有比别人高一倍的奢侈,就得多付十倍的代价。为奢侈设置障碍和阻力。

比如随地吐痰如果罚款为五元,很多人都吐得起,而且觉得别人不敢我敢这事很牛很酷;一旦罚款变为五十元,想吐的没那个实力,有实力的通常又不会吐了,暴发户除外。

听说新加坡对本国国民随地吐痰会执行鞭刑,这也是个很好的措施。
河蟹社会

22

主题

646

回帖

363

积分

溪流

积分
363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0 12: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节能减排是个很艰巨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几句话 几个口号就能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政府和人们的普遍关注和 切实的实际行动 只有这样 节能减排才不是一句空话 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可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强硬的来达到某些目的,比如北京为迎接奥运,采取的限制私家车的出行条例吗,效果不也是很好嘛,所以必要的时候给点强力的态度与措施是很可行的
绿色守望者 守望绿色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2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稿子写得不错,基本上是会议纪录的样子,可能是速录人员打字后整理出来的。所以看这些要点就差不多了解了这个会议的情况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8-20 15:45 , Processed in 0.0351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