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427|回复: 0

中国科研人员在库姆塔格沙漠获得新发现

[复制链接]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5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18 11: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68] 新华网兰州9月18日电(记者 王志恒)由中国林科院牵头,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森林保护与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等46名科学家、研究人员组成的科考队,自9月10日进入
中国八大沙漠中的第六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综合科学考察以来,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新发现。

  “旱极”有清泉

  9月12日上午,中国首次库姆塔格沙漠联合科考队在该沙漠西南的一条峡谷中,发现了一处罕见的泉眼,泉水清冽,味道微咸。

  当天,科考队行进沙漠中,在该沙漠西南部一条长80多公里的峡谷中发现了一处生长旺盛的草丛,密草下面有清澈的泉水流出。科考队专家们顺着水流向前走不远,意外地发现一处泉眼正在不停往外涌水,泉眼附近覆盖着嫩嫩的芦苇草。

  在泉眼附近,队员们发现了野骆驼遗留下来的黑褐色粪便,由此判断这眼泉水是库姆塔格沙漠里野生双峰驼的饮水处之一,证明泉水可以饮用

  库姆塔格沙漠分布在新疆和甘肃交界处,是中国第六大沙漠。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干沙层深厚,沙漠腹地几乎没有植被分布,沙丘流动性大,是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沙漠,也是此次科考之前,中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综合科考的沙漠。中国林科院苏志珠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库姆塔格沙漠年降雨量大约只有20毫米,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旱极”。

  经过简单测算,联合科考队队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鹿化煜告诉记者,这眼泉水每小时的流量约18立方米。泉水很有可能来源于库姆塔格沙漠南边的阿尔金山,经过几十公里潜流后,在库姆塔格沙漠中的这个大峡谷出露,形成一处沙、泉共生的自然界罕见的奇观。

  喝水极少的沙生植物

  本次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现并驯化出新的沙生植物,为中国荒漠化治理寻找新的耐旱(寒)植物材料。科考队在进入库姆塔格沙漠以后,便开始寻找沙生极端耐旱植物。

  9月14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林光辉等专家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边缘的八一井附近,发现了大量沙生芦苇、沙生柽柳、河西菊、沙拐枣、甘草、骆驼刺、罗布麻等耐旱植物,并对其进行样本采集。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植物的叶片已经完全退化。专家说,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叶片逐渐会进化成刺状“枝干”或鳞片状叶,但“枝干”或叶片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给植物提供基本的生存养分。

  王继和说,能够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植物,通过人工驯化以后,可以在中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试种,成活率应该比较高,防风固沙的效果应该非常好。

  林光辉说,他们将把这些植物样本带回去,与国际知名的沙漠研究机构进行联合研究,争取早日筛选出用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合适植物。

  库姆塔格沙漠气候极其干旱,干沙层深厚,沙漠腹地几乎没有植被分布。库姆塔格沙漠年降雨量大约只有2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到2700毫米以上。 沙漠里有两条大峡谷

  9月12日至13日,科考队在该沙漠西南部进行徒步科考时,意外发现两条大峡谷。

  两条大峡谷相距10多公里,峡谷内怪石嶙峋,泉水流淌,风景奇特。专家认为,沙漠中存在如此完整、壮观的峡谷地貌,在中国八大沙漠里绝无仅有,堪称自然界奇观。

  科考队副队长、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卢琦和其他科考专家商量后,决定将这两条大峡谷分别命名为“库姆塔格1号大峡谷”(简称K1峡谷)和“库姆塔格2号大峡谷”(简称K2峡谷)。

  联合科考队对两条大峡谷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K1峡谷长80多公里,最宽处达到80米,最窄处只有14米,峡谷深60到100米。

  在1号大峡谷里,科考队还意外地发现了野骆驼遗留下来的黑褐色粪便,由此判断库姆塔格沙漠里有野生双峰驼。

  野生双峰驼全世界现存数量不多,和大熊猫一样,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名录,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在K2大峡谷里,科考队员邂逅了一群野生双峰驼,数量达7只之多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8 21:54 , Processed in 0.0339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