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344|回复: 3

追寻通江湖泊―’2003湿地使者行动参 考 资 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1 23: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寻通江湖泊―’2003湿地使者行动
 参 考 资 料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



目  录


•    “32字”方针      -------------------------------------------------    p3-4

•    通江湖泊     ---------------------------------------------------------    p 5-6

•    蓄洪垦殖     --------------------------------------------------------    p 7-8

•    河流生命网络      -------------------------------------------------    p 9-11

•    灌江纳苗      -------------------------------------------------------    p 12-13

•    春季禁渔      ------------------------------------------------------    p  14

•    流域综合管理(IRBM)   ----------------------------------------    p 15-16

•    “全球200佳”生态区(Global 200 Eco-region)  ----------    p 17-18

•    长江中游淡水生态区    -------------------------------------------    p 19-20

•    鸟类迁徙     ---------------------------------------------------------   p 21-22

•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   ---------------------------------------   p 23-27

•    标准化访谈   --------------------------------------------------------    p 28-30




“32字”方针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灾。灾后我国政府制定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灾后重建、根治水患32字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关于江河水患治理的一个英明举措。用水利部长汪恕诚的话说,“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規模的退田还湖。”
针对长江水患的根源,即上游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下游的河湖淤积,中下游围湖造田导致湿地萎缩,蓄洪能力下降等关键问题,32字方针把长江水患问题,当成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问题来看待,把长江水患的治理,纳入流域整体经济建设规划目标,上、下游兼顾,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防洪和生态建设同步,而不像从前那样把防洪问题当成一个单纯的水利问题,这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明智之举。
32字方针的实施,启动了中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自1998年以来,国家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先后分5期投入资金103亿用于移民建镇,涉及移民245万。规划中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堤垸的农民,每户得到政府1.5万元的建房补贴,将房屋搬到洪水淹不到的安全地带。
据公布的资料介绍,通过5年的退田还湖,现已给洪水让处出了1461个圩垸,长江中游共还江还湖2900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洞庭湖区退田还湖500多平方公里;鄱阳湖的蓄洪面积由3900平方公里扩大到5100平方公里。
退田还湖不仅使得江湖扩大,大大缓解了洪水压力,减轻了地方政府救灾负担,还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扩大了水禽的栖息地和鱼类的索饵、产卵场。许多地方以前难见到的黄鼠狼、猫头鹰、蛇、野兔、野鸡和班鸠等等野生动物又多起来了,鼠害密度有所下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出现恢复的良好势头。
然而,好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仍会遇到重重困难。退田还湖不是简单地将农民从低处搬往高处,难点在于为农民寻找替代生计。用洞庭湖区农民的话说:当年和洞庭湖争地,是为了有口饭吃。解决退田还湖区人民的吃饭问题是确保农民“退得出,稳得住”的关键。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自1999年启动以来,一直坚持在实地帮助湖区地方政府探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洪水型经济,解决退田还湖区农民的生计问题。先后在洞庭湖地区建立了沅江市的西畔山洲垸、汉寿县的青山垸、红东垸、愈家桥垸等几个示范点,提出了“变拒水于垸外到主动引水入垸”、“变洪灾为洪财”等新思路。如今示范点的经验和这些思路被退田还湖区的地方政府和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同。
32字方针的另一个生态举措是在上游开展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自2000年以来,国家首先在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地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试点示范,动用粮食储备,根据农户退耕还林(草)面积、当地实际平均粮食单产和还林还草的情况,向农民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以粮食换生态安全。到2002年底完成退耕还林477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877万亩。在工程区内,退耕还林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经过几年试点,我国于2002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全面启动。
退耕还林政策是对大江大河进行流域治理的正确举措。从长远看,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下游河湖淤积、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对根治长江黄河水患具有决定性意义;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作者:梁海棠)


通江湖泊
通江湖泊指与河流相通,有江河水自由入湖或湖水自由入江河的湖泊。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则指那些湖水自由排入长江或自由接受长江来水的湖泊。与此相对应的是阻隔湖泊,即原为通江湖泊由于兴建大坝或堤坝,湖泊与江河间的水的交流受到阻隔而不能自由交流的湖泊。通江湖泊被人为切断一方面使水位易于控制,短期内似乎使洪涝灾害得到减少,但另一方面,水位的控制使大规模围垦成为可能,导致湖泊面积剧减,反而大大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历史和现状:
长江中游是中国湖泊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湖北省曾有“千湖之省”之称。长江两岸的绝大多数中型以上的湖泊(>10平方公里)原为通江湖泊,数量超过100多个,其中湖南约20个,湖北近40个,江西、安徽少于10个。现在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只剩下三个:洞庭湖、鄱阳湖和石臼湖。
由于通江湖泊的减少,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总面积萎缩率超过30%,有些湖泊萎缩率达70%以上,如武湖。与此同时,大多数原通江湖泊鱼类物种数也大大降低,多数湖泊减少率达30%,有的达60%,西凉湖,原有近80种鱼类,现已不足50种。
湖泊通江的意义:
•    为许多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三场”(索饵场、繁殖场、育肥场);
•    保护湖泊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缓湖泊的萎缩趋势,发挥生态功能,特别是生物降解功能;
•    保持有较多类型的湿地,如有涨落区、浅滩、滩涂等重要湿地,从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趋于稳定;
•    提高湖泊防蓄洪能力。由于江湖水间的自由交流使得湖泊面积有很大的伸缩性,能为蓄洪、排洪提供较大的空间,大大降低洪水的危害;
•    减少防洪投入和损失,同时,也为改变经济单一化为多模式格局创造条件。
阻隔湖泊的危害:
•    使鱼类失去“三场”,大大威胁洄游和半洄游鱼类的生存,这是长江鱼类资源和极大多数湖泊的鱼类多样性极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如涨渡湖的鱼类种类,原为80多种,现不过60种;渔业产量只有历史产量的50%。
•    湿地面积和质量大大下降,破坏其中的生态系统。由于湖泊不通江,使得湖泊管理成为水库式管理,改变了湖泊的湿地特性,使湖泊的涨落区、浅滩等多种类型湿地丧失,生境单一化,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由此,生态功能也进一步丧失,对污染的生物降解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系统遭到破坏,极易造成富营养化灾害。
•    加速湖泊的萎缩,降低湖泊防蓄洪能力。由于湖泊不通江,使得湖泊管理成为水库式管理,湖泊由此失去交流,水量减少和淤积速度加快,使得围湖造田成为可能;另外,湖泊面积的缩小,使得湖泊蓄水能力降低,防洪能力减小。
•    降低湖泊防蓄洪能力,造成洪水小灾难大的格局。为建堤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湖泊的伸缩性降低,使得可蓄洪的空间减少,堤坝被洪水冲塌的危险性增大,所以一有危害,造成的损失极大。
•    由于围湖造田的土地多变为种植地和水池,因此,当地产业模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低,加上洪灾损失,周边人们往往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原流入长江的主要湖泊:
•    湖南:洞庭湖、大通湖、黄盖湖、南湖、安乐湖、冶湖、太和障湖、芭蕉湖、白泥湖;
•    湖北:洪湖、梁子湖、长湖、斧头湖、西梁湖、大冶湖、保安湖、网湖、鲁湖、涨渡湖、汤逊湖、汉阳东湖、武昌东湖、赤东湖、野潴湖、太白湖、三山湖、武湖、鸭儿湖、朱婆湖、后湖、王母湖、童家湖、崇湖、南湖、蜜泉湖、海口湖、排湖、大岩湖、上涉湖、策湖、严西湖、借粮湖、花马湖;
•    江西:鄱阳湖、赤湖、赛湖、太白湖、七里湖;
•    安徽:龙感湖、巢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武昌湖、升金湖、破岗湖、白荡湖。
(作者:胡慧建)

蓄洪垦殖
蓄洪垦殖,为民国时期的扬子江委员会在1936年提出。湖南与湖北设置分洪区,大水年份分蓄超量洪水,平常年份则可以垦殖耕种。
蓄洪垦殖,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策略。其基本设想是,在长江各个通江湖泊入口建闸控制,遇到大水时,依据蓄洪作用大小依次分洪;一般洪水时尽量用筑高的堤坝挡水,避免江水分流入湖。这样,大水来时,湖泊水位很低,因此可以有计划地蓄滞大量洪水;而在平水、枯水年,荆江两岸的湖泊河流经常处于低水位,为大规模垦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195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拟定了“荆江分洪建闸为中心,结合洞庭湖治理,荆江河水床治导及中下游沿江全部湖泊控制的整体计划”。根据这个方案,主要分洪区选择在湖北公安县境内人口稀疏的低洼地区。1952年春,数十万人会战公安,荆江分洪区在75天内就告建成。1954年,长江爆发上世纪最大的洪水,荆江分洪区三次开闸,有效地减少了两湖平原的洪水损失。
荆江分洪区的成功运用,更加坚定了蓄洪垦殖的决心。荆江沿线的通江湖泊纷纷建闸控制,利用人为控制的低水位大肆围垦湖滨湿地。50年代初,湖北有通江湖泊8386平方公里,现已全部建闸堵塞。理论上讲,这些湖泊建闸后,应该是“只生产,不住人”,可以更好地调节长江洪水。但实际上,人们每围垦一块湖泊,就会在那里繁衍生息,置办家产,洪水一来自然要严防死守,最后哪里也分不了洪。
荆江分洪区是一个例子。1954年成功分洪时,这里有人口17万人,而到了1998年大水预备分洪时,需要转移的人口已经高达50万人以上。甚至沙市水位超过分洪水位22厘米时,分洪区依然难以启用,人们只能严防死守。专家指出:如今的分洪区,人口密度和发展程度都与两湖其它地区无异,让滔滔江水吞没这1000平方公里的田畴家舍,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1950年代以来,人们对江汉湖群已不再是围垦,简直就是围歼。经过上千年围垦,云梦泽虽然已烟消云散,但湖北省在50年代初尚有湖泊1066座,保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然而,在蓄洪垦殖引发的疯狂围垦中,湖泊数目到50年代末已下降到629个。到了80年代初,这个数字又骤降到309个。蓄洪垦殖,搞来搞去把湖泊都搞没了,结果只剩下了垦殖,再难蓄洪了。
只有恢复了通江湖泊,才可能使长江恢复生命活力,才可能避免“每年三个月防汛”的被动局面。但目前对恢复通江湖泊的认识并不一致。在199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出版的《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中,对将“垦蓄工程”建起来的堤垸刨毁,恢复成围垦前的自然通江湖面,其作者持否定态度,其列出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许多堤垸安排为蓄洪堤垸,是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这些堤垸已经有400-500万人口,要退田还湖,移民安置困难,三是这些堤垸已经是农业高产区,退田还湖后损失大;四是退田还湖可能会使血吸虫病复发。
因此,在恢复通江湖泊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那就是“蓄洪垦殖”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在生态上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这个认识问题,需要用翔实的数据说话。为了得到有说服力的数据,要采用较长的时间序列,并采用系统的方法;其次,要确定恢复通江湖泊的的比例与优先序,根据长江防洪的需要与成本确定通江湖泊的恢复比例;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地区进行试验与示范。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在长江中游进行推广。
值得欣慰的是,1996年以后,特别是1998年长江中游大水以后,我国环境与发展进入了一个环境管理的新阶段,中央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行动。我们期待着蓄洪垦殖也能够通过建立湖泊与长江的水文、生物与生态联系,至少恢复阻隔湖泊的季节性通江。
附:长江流域的国家蓄滞洪区名录(共40个)
围堤湖、六角山、九垸、西官垸、安澧垸、澧南垸、安昌垸、安化垸、南顶垸、和康垸、南汉垸、民主垸、共双茶、城西垸、屈原农场、义和垸、北湖垸、集成安合、钱粮湖、建设垸、建新农场、君山农场、大通湖东、江南陆城、荆江分洪区、宛市扩建区、虎西备蓄区、人民大垸、洪湖分洪区、杜家台、西凉湖、东西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康山圩、珠湖圩、黄湖圩、方洲斜塘、华阳河
参考文献
马军,1999,中国水危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0-113页。
洪庆余主编,1998,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于秀波、王毅、摆万奇,长江中游地区堤垸经济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系列报告之一),1999年10月。
于秀波,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见: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于秀波)

生命之河与河流生命网络
  WWF在长久的流域保护工作中提出了生命之河(LIVING RIVER)和河流生命网络的理念:
  河流也有生命,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血脉”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河流的生命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肆意破坏河流的生命系统最后必将扼杀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命力。
  河流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发源地和载体。江河是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系统之一,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有机质丰富的泥沙,沉积于中下游,使得土地肥沃,人们聚落于此,从事农业种植,逐步进化成各种文明;河流还是动植物等其他生命形式的栖息与繁衍场所,人类只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河流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没有江河的纽带作用,各种生态系统无法交流。地球表面纵横交错、奔汉不息的河川将生命所需的水分与营养输送到陆地各个角落,滋润着地球上各种生命,就像血管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不容人类随意堵塞改变。
WWF“生命之河”运动提出,还河流以“生存空间”,退田还湖,减少堤坝,重建河流生命网络,还其健全的水文、化学、生态、文化和经济功能,恢复河流的生命活力。
长江流域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地区,东临黄、东海,北界黄、淮水系,南界珠江、闽江、钱塘江水系,西部延伸入青藏高原,流经我国11省市。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20%。流域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于流域境内,一级支流53条,二、三、四、五级支流更是密如蛛网。流域内湖泊、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流域内水面辽阔,每100公顷土地占有水面4.2公顷。浩瀚长江,其生命活力就来自于这种高原、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组成的生命网络,它滋养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和繁荣的长江流域经济带。
但近百年来由于长江流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其生命网络的完整性被严重破坏,发达的水系在强大的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干预下已是支离破碎。长江防洪大堤把长江逼就成一条“人工水渠”,将宝贵的淡水资源不顾一切排入大海;大大小小的水坝和闸口不仅割断长江干流,还将支流及湖泊与长江隔离,水文、生物、化学等交流渐趋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丰水季节长江洪灾频发,在枯水季节又不断出现断航,人类家园破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长江流域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重重危机。
•    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造成小洪水,大灾难的格局。江汉平原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所在地因长江及其支流泥沙淤积极,水面逐渐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湖泊,,建国初期有大小湖泊1066个,湖北省因此被誉为“千湖之省”,多年的建闸、筑坝、围垦,目前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只剩下181个,据推算,湿地面积消失75%,蓄洪能力降低80%
•    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阻隔,生物多样性下降。江湖阻隔,江湖间水生生物交流中断,湖区鱼类、水生植物、鸟类及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研究湖泊的面积及鱼类变化
    黄盖湖    西凉湖    斧头湖    涨渡湖    赤湖    西洞庭湖(通江)
30年代面积(km2)    288    159    228    155    100    350
目前面积(km2)    78    81    113    40    53    300
历史鱼类品种数    101    90    90    70    85    110
现有鱼类品种数    46    31    38    32    32    80

•    湖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结构单一。围湖造田土地多为种植地和水池,又经常受到内涝的威胁,投入产出比极为低下。WWF堤垸经济调查显示:湖区70%以农业为主,64.43%净收来自农业,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自身消费,每亩地要亏损20.67元。
•    湿地面积和质量大大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降解功能下降。由于湖泊不通江,使湖泊的涨落区、浅滩等多种类型湿地丧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生境单一化,生态功能逐渐丧失,对污染的生物降解能力下降极易造成富营养化灾害。
长江流域的出路何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已开始实践,协助政府恢复通江湖泊,重建长江生命网络。由汇丰银行提供支持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长江项目基本理念就是要“重建江湖联系,恢复生命网络”,通过替代产业、灌江纳苗与生境恢复等措施,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共同探讨湿地多用途利用模式,恢复长江与示范湖泊的生态与水文联系,同时推动流域综合管理,防洪减灾,恢复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作者:王利民)


灌 江 纳 苗
灌江纳苗指长江中下游地区阻隔湖泊通过打开闸门引长江水入湖来使长江的鱼苗或仔幼苗进入湖泊,以此补充湖泊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高鱼类的种类和产量。
长江中下游两岸绝大多数湖泊原来通过长江支流与长江自然相通,在江湖间水生生物可以自由交流,为此,我们把这些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称为通江江湖。自1950年代以来,由于防洪抗旱和消灭血吸虫等原因,人们在长江中下游大兴水利,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和闸口,节制了长江与其支流和湖泊间的自由交流,从而使得原来通江湖泊不再与长江相通,其间的水生生物交流也为此隔断。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江湖阻隔,而丧失了与长江联系的湖泊称为阻隔湖泊(常剑波等,1995)。
长江与其附属的湖泊是一个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其间的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一完整的生命网络。但江湖阻隔后,江湖的复合性在短期内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大量依赖于该系统的生物种类因为生境变化过快过大而难以生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由此发生重大衰变,严重威胁着长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鱼类,尤其是洄游性鱼类。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长江鱼类形成了河海洄游、江湖洄游、江河定居和湖泊定居等生态类群,在长江中游以江湖洄游性鱼类最多。自195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通江湖泊丧失后,使得大多数洄游性鱼类和河流型鱼类的仔幼鱼无法正常进入湖泊摄食、生长,有些则无法正常繁殖,从而使湖泊内的洄游性鱼类数量变化十分稀少,有的完全绝迹,而该结果进一步使洄游性鱼类在长江的产量严重下降,如四大家鱼(曾祥琮1990),有的种类已处于绝灭的边缘,如鲥鱼,鲟类(李思发2001)。由此,天然渔业资源迅速下降,许多地区下降幅度超过50%(曾祥琮1990)。从目前调查来看,大多数阻隔湖泊的鱼类种类下降幅度超过20多种,如面积为100多公里的斧头湖鱼类从原有的80多种,下降到不足50种,野生鱼类产量不足原有的1/2。另一方面,由于洄游鱼类的丧失,阻隔湖泊内的鱼类群落结构最终演变为湖泊定居型为主的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过于简单,导致原有的食物链脱节而食物网结构破坏,加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
为此,针对湖泊建闸的影响,自1950年代就有人建议在适当时机开闸引江中鱼苗或幼鱼入湖,以补充湖泊的鱼类资源(刘建康,1959),于是1970年代中期,该措施作为增殖作用为渔业部门所肯定和提倡,形成了“灌江纳苗”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胡德高,潘隐和1979)。灌江纳苗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在长江鱼类繁殖季节,当江水水位高于湖水时,在鱼苗汛期开闸引入,纳入鱼苗,谓之“顺灌”;二是退水季节,湖水高于长江时,开闸放水,利用鱼类的逆流习性吸引其入湖,谓之“倒灌”(常剑波等1995)。
灌江纳苗在在补充湖泊鱼类资源上的重要作用早在1970年代就已被人们认识到。但从目前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原通江湖泊已成为阻隔湖泊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影响来看,灌江纳苗除补充湖泊鱼类资源外,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因为灌江纳苗使得江湖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联系,在保持长江中下游湖泊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恢复长江生命网络创造条件;2)为洄游性鱼类提供了三场一通道(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洄游通道),对洄游、半洄游,特别是江湖洄游的鱼类资源的恢复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长江和湖泊中野生鱼类的种类和产量;3)增加了湖泊鱼类的多样性,优化湖泊鱼类群落结构,使食物链的断链环节重新恢复,食物网复杂化,从而提高水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阻止或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4)维持整个长江流域现有的鱼类产量及其多样性水平,或减缓其下降趋势,为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5)随着湖泊鱼类产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提高,为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利用创造条件,为当地的替代生计提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李思发2001.长江重要鱼类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曾祥琮1990.长江水系渔业资源.北京:海洋出版社
常剑波等1995.洪湖灌江纳苗的可行性及效益评价.见:陈宜瑜(主编).洪湖水生生物及其资源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20-231页
刘乐和等1995.三湖连江水库灌江纳苗效果的初步研究.见:陈宜瑜(主编).洪湖水生生物及其资源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32-240页
刘建康1959.梁子湖的自然环境及其渔业资源问题.太平洋西部渔业和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德高、潘隐和1979.浅谈灌江纳苗中的有关问题.淡水渔业.(6):25-27页
(作者:胡慧建)


春 季 禁 渔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渔业资源受到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已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目前长江渔业资源量剧减,半洄游性鱼类比例显著下降,小型鱼类与低龄鱼在渔获物中比例上升,面临濒危或灭绝的种类增多,种质资源衰退或混杂。因此,国家农业部根据渔业法以及国家渔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2002年试行长江春季禁渔措施,规定自2002年起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葛洲坝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实行全面禁渔,葛洲坝以上长江上游江段自2003年起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全面禁渔。该行动被称为“春季禁渔”。
禁渔期间,长江将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实现“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同时也禁止买卖江河鱼类品种、市民江边垂钓等活动,宾馆、饭店等饮食行业经营江河鱼类也被视为违法。春季禁渔是长江鱼类产卵期资源保护的措施保障。根据科研机构预测,如果春季禁渔实施到位,将能保护2000万尾鱼产卵亲体,增加幼鱼发生量12000亿尾。
2002年共有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沿江五省一市实施禁渔活动;2003年共重庆、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八省二市8100公里江段实施禁渔活动,其中干流4090公里,支流4000余公里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主要湖泊。春季禁渔活动涉及专业捕捞渔民5万多人。
长江渔业在中国淡水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但长江鱼类资源也面临着很大威胁。例如,1954年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产量为45万吨,80年代初下降到20余万吨,目前长江渔业年捕捞量只有10万吨左右。同时,长江流域不少经济鱼类已难以形成渔汛。长江鲥鱼1974年的捕捞产量曾达到157万公斤,目前几乎绝迹。又如,江苏省常熟、镇江两个长年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鱼产量2001年7月初渔获量监测数据为10-15kg,2002年7月初则为45-50kg。
长江春季禁渔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直接促进长江淡水经济鱼类的恢复和原种的保护、直接利于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保护、可以削减长江渔民数量,减轻捕捞压力、促进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具有教育作用,使渔民增进其保护意识等。  (作者:吕偲、于秀波)


流 域 综 合 管 理
流域综合管理(IRBM-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是以流域为管理单元,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共同参与下,应用行政、市场、法律手段,对流域内资源全面实行协调的、有计划的、可持续的管理,促进流域公共福利最大化。
河流系统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河流往往都是由数量众多、利益不一的相关方进行多头管理。跨部门的和跨地区的冲突是流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长江为例:至少有四个流域性机构,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渔业管理委员会、长江航运管理局、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双重领导)。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由于缺少综合管理,目前中国的大河流域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流域性特征,例如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加剧、水质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水入侵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密切联系的,1998年夏天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时,治理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某个部门、某一地区或某种单一方法就能凑效的,需要不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合作,需要上中下游、左右岸的协调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办法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部门之间与地区之间的协调一致是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先决条件。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中央政府颁布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以工代赈;加固干堤,疏竣河道”32字方针,实质上已经开始提出了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强调上、中、下游必须齐心合作,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开展全流域的生态恢复工作。经过4年多的实施,已经为流域综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和2003年被确定为国际淡水年等,都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清洁淡水供给问题的关注。清洁淡水的有效供给,离不开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底正式批准成立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陈宜瑜院士与荷兰水利与交通部高级顾问Smits教授分别任中方与外方主席。世界自然基金会是该课题组的发起与资助机构。
国合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人员名单
中方主席:
陈宜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全国人大常委
外方主席:
A.J.M.Smits 荷兰Nijmegen大学教授、荷兰水利与公共交通部高级顾问
中方委员:
胡振鹏 江西省副省长、博士、教授、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主任
郝克明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首席代表
王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翁立达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
夏青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外方委员:
John Braden 美国Illinois大学教授
雷光春 国际湿地公约局亚洲区域协调员
Jamie Pittock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项目总监
AndrewLaurie GEF/UNDP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首席技术顾问
渡边正孝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教授
顾问: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于秀波、张翼飞)



“全 球 200 佳”生 态 区
生态区保护策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保护理论,英文是Ecoregion-based Conservation,直译成中文是以生态区为单位的保护,或基于生态区的保护。它是在90年代中期由美国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保护科学项目(Conservation Science Program)提出的。
生态区保护策略的主要特征,就是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进行保护。通过过去几十年的保护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工作规模太小,不能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生态区保护策略应运而生。它是人们在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最佳规模的问题上,在观念、规划和行动方面的进步。
一、生态区(Eco-region)
生态区是生活着一系列独特自然群落的较大面积的一个陆地或水体单元,这些自然群落的物种构成、动态和环境条件大致上是相同的。关于生态区的硬性规定只有一条,就是面积不能小于2万平方公里。生态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叫做简单生态区,即只包含一个生态区(或亚区),另一种叫复合生态区,由几个生态区(亚区)组成。
生态区的特点:
    生态区是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根据生物标准划定的,而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因此,在规划和行动时,可以不受政治因素、长官意志的妨碍。
    由于生态区具备完整的生物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制定出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去关注对整个生态区内而不是其中的某些行政单位最重要的地区、种群、生态过程和威胁。
    在生态区规模上进行保护,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结果,如由关键地区、迁徙走廊和生态过程组成的保护体系,这种体系是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所必需的。
二、全球200佳(Global 200)
要说明生态区,不能不提到全球200佳,因为生态区的概念不是单独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全球200佳推出来的。全球200佳就是通过最大程度上保护世界上的各种栖息地,就可以使尽可能多的物种和绝大多数濒危物种,以及在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更高层次上的各种生命现象得到保护。全球200佳实际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广泛深入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在全球选择了238处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称之为全球200佳。同以往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不同的是,全球200佳在强调资源丰富的同时,还特别注意了陆地、淡水和海洋栖息地的代表性。列入全球200佳的生态区都是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形式,各自具有众多特有的物种、生态过程和进化特征。全球200佳承认,生物多样性不是均匀分布的,并不遵循政治边界。
全球200佳内包含三种类型的生态区,即陆地、淡水和海洋。属于陆地的生态区有143个,占总数的60%;淡水生态区53个,占总数的22%;海洋生态区43个,占总数的18%。在每种类型中,又分出一些主要栖息地类型。
我国的被列入全球200佳的生态区共有19个,其中陆地生态区12个,淡水生态区6个,海洋生态区1个。在这19个生态区中,完全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有5个。
三、我国列入“全球200佳”的生态区
类型    动物地
理区    编号    生态区名称    分布国家
陆地
东洋界    22    北印度支那亚热带湿润森林    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东洋界    23    中国东南-海南湿润森林    中国、越南
    东洋界    24    台湾山地森林    中国
    东洋界    67    东喜马拉雅阔叶林和针叶林    中国、不丹、印度、尼泊尔、缅甸
    古北界    70    中国华南温带森林    中国
    古北界    79    阿尔泰-三延山地森林    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
    古北界    80    横断山针叶林    中国
    古北界    84    西伯利亚东部泰加林    中国、俄罗斯
    古北界    96    达乌尔草原    中国、蒙古、俄罗斯
    古北界    110    西藏高原草原    中国、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
    古北界    111    中亚山地草原    中国、阿富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古北界    112    东喜马拉雅高山草甸    中国、不丹、尼伯尔、印度、缅甸
淡水    东洋界    114    湄公河    中国、柬埔寨、老挝、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
    古北界    149    长江和湖泊(淡水生态区)    中国
    东洋界    170    西江和溪流    中国、越南
    东洋界    173    怒江    中国、缅甸、泰国
    古北界    181    俄罗斯远东河流和湿地    中国、蒙古、俄罗斯
    东洋界    191    云南湖泊和河流    中国
海洋    203       黄海    中国、朝鲜、韩国


(作者:陈立伟)


长 江 中 游 淡 水 生 态 区
长江淡水生态区(Yangtze River and Lakes Eco-region)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所确定的全球200佳生态区之一(第149号),在地域上包括从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之间的长江流域范围,即以传统的长江流域中游区域为主,同时还纳入从江西湖口至安徽安庆的江段和沿江淡水区域(图1)。从淡水生态系统看,主要包括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安庆以西以龙感湖为主的湖群以及相应的长江干支流。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湖南省的全部、湖北和江西的绝大部分、安徽省黄山以西部分、陕西省秦岭以南及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重庆等各省市的小部分地区,总面积为75.45万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92%。

图1长江淡水生态区的范围图

由于长江淡水生态区地形复杂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以及充足的降水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鸟类(主要是水禽)和鱼类资源。同时,长江淡水生态区也是许多迁徙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长期过度消耗,长江淡水生态区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栖息地不断减少和破碎化的严重威胁,淡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其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污染日益加重,外来物种的入侵,生境破碎化、萎缩和丧失,资源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开发,以及血吸虫病等。
长江淡水生态区保护的总体目标就是保护生态区特有的物种、自然群落、生境以及生态和自然过程,即保护在长江淡水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单元,即保护独特的群落、栖息地和物种集合;保护大片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淡水生境(即河流和湖泊);维持和保护关键栖息地、物种和过程;保护大规模的生态现象;保护需要特别关注的物种;和禁止引进入侵性物种,消灭或控制已经定居的入侵性物种。
长江淡水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展望就是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其突出的鱼类、鸟类、其它本地物种、生境以及过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长江淡水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展望就是“生命之河,万物家园”。具体的展望如下:
•    维持和保护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    保护(战略)淡水资源;
•    维持和恢复长江中游水系的自然水文过程;
•    有效保护核心物种及其栖息地;
•    保护和恢复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禁止引进入侵性物种,消灭或控制已经定居的入侵性物种。
1999年9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在长沙正式启动长江项目,2002年又启动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长江项目(WWF-HSBC Yangtze Programme),目前这两个项目均该生态区从事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2003年湿地使者活动的重点就在该淡水生态区。


鸟 类 迁 徙
  每年春秋两季,在越冬和繁殖地之间定期集群迁飞的鸟类被称为候鸟或迁徙鸟。国际上每年有几十亿只候鸟跨越多国边界迁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意的生物学现象。
  候鸟大多是南北方向迁徙。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迁徙路径有三处,每处路径又有不同的迁徙路线。在我国现有的1244种鸟类中,约半数为迁徙鸟,在我国境内主要通过三条路线迁徙,下图所示为迁徙鸟在我国东部的迁徙路线示意图。




  为了探索候鸟迁徙的奥秘,人们把一种铝合金制作的脚环套在鸟的跗上,作为标本,又称体环志。环上刻着号码和装环的机构、地点,多选择在鸟类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或者是鸟类迁徙的必经路线,把捕捉到的鸟进行测量登记,装上环便放飞。以后有人捕到这些鸟,把脚环寄还,并注明捕到这只鸟的时间、地点,便可以查明这种鸟的迁徙路线、方向、时间、距离和地点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研究鸟类迁徙的办法也先进了。如在鸟体上涂上颜料,便可以采用雷达跟踪,或者将微型发报机缚在鸟体上,用无线电跟踪等。
鸟类迁徙的原因有几种说法较能为人接受。一种说法认为,北半球北部鸟类迁徙起源于冰河时期。当时在这一带的鸟类由于冰川的推进而被迫南迁,但它们依恋家乡的本性不改到第二年夏季冰雪融化时,又返回出生地筑巢繁殖。再一种说法是所有的鸟类都起源于热带,其中有些种类为了寻找更好的繁殖地而北上,等到繁殖季节过后,又因为冬季的寒冷无法忍受而被迫向南方迁徙,到了第二年又如此重复逐渐养成了这种习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鸟类大都是具有漫游的习性,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的鸟类只是少数,它们必须忍受当地一切恶劣的气候,有些种类就被环境所淘汰,而只有那些具有漫游习性的鸟类才容易活下来。鸟类的这种嗜好,由于不断演变的环境选择作用,逐渐地形成了各有不同的迁徙路线。总之,鸟类迁徙的原因要追溯到远方的年代,当时鸟类迁徙习性的形成原因,恐怕很久很久以前就淘汰了,所以,用现在的情况来解释鸟类迁徙的原因,总是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作者:陈立伟)


参 与 式 农 村 评 估

一、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概念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是在农村项目设计、实施、评估中常用的一种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源于是由泰国研究人员首先提出并实践的快速农村评估方法(RRA,Rapid Rural Appraisal),是由国际咨询专家根据在肯尼亚和印度的工作实践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而来的。
PRA是由一个包括地方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小组采用一系列参与式工作技术和技能来了解农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环境及其它信息资料,了解农业、农村及社区发展问题与机会的一种系统的、半结构式的调查研究方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工作的全过程都强调农户的参与,从而使结果更具可操作性和易于被农户所接收。
PRA在农村项目中主要用于编制和制订社区发展计划和进行社区发展决策。主要内容包括需求评价、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活动和其优先顺序、项目的监测和评估等。

二、PRA工作的要点和核心
PRA工作的要点和核心是:真诚和广泛地听取农民的意见;在工作中注意尊重社区成员,对社区成员所知、所说、所为、所示表现出兴趣;耐心听取意见,不鲁莽、不打断对方;多听、少说、忌用自己的观点诱导农民;谦虚,并热情鼓励社区成员表达、交流、分析他们的知识。
PRA源于“参与发展理论”,强调来自农户、依靠农户、与农户一道学习、了解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社会在进步方向上的变革。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只有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充分行使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权力,并组织起来,形成一致行动,即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参与发展机制,才可能实现这种进步。

1、“谁受益”
在任何项目中,“谁受益”都是一个首要问题,它贯穿所有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社区发展项目的评定之中。
从广义上讲,合理、均衡地分配利益是参与项目的部门和行业在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基础。不同的项目,项目目标和项目资源不同?项目资源能否被目标受益人合理使用,并促进自身发展"就成为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基于对"谁受益"问题重要性的共识,在进行投资和实施项目前,各国际机构都在采用日益科学合理和易于操作的方法来解决“谁受益”的问题。基本上是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实施设计法”,即用参与式的方法,分析该项目区域的问题,找出核心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做为“项目的产出或成果”,进行优先排序后形成实现项目产出的项目活动,从而确定人、材、物力的投入以及各层次目标内容的客观检验指标和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确定“谁受益”和如何确保“他受益”的战略和措施。

2、科学技术的适用性和“乡土知识”"的应用
“乡土知识”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它曾被认为是,现在仍被许多人认为是“落后”"和“愚昧”的东西。现代研究表明,一些农林业、土地管理“乡土知识”能够实现土地的持续经营,如“轮垦”。
先进技术对当地情况的适应性、作为资源开发项目的受益人和实施者的农民是否对项目引进的新技术感兴趣,反映了现代科技与“乡土知识”的融合。

3、“三人行,必有我师”
PRA主张向当地人学习,尊重当地人的知识,外来者不讲课、不指示,只扮演协助者;强调参与、讨论,分享知识和经验,启发培养当地人的自信和自治。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后代延续,农民与他们周围的山山水水朝夕打相处,成年累月地琢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会。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他们了解自己家庭和所在社区的资源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最能切身体会到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也最关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
有些机构和技术人员认为农民是愚昧的,农民缺乏文化素质,把许多技术推广的失败和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归咎于农民。事实上,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与式要实现的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参与是一个实践性和循环反复的过程,决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将作决策的权利交还给社区群众,同时给予他们为落实这些项目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居住在社区中的人群有男有女,有穷有富,他们可能有不同的动力(或利益驱动),而一个项目对社区人群的利益分配往往不一致。在项目实施中,对社区中不同的人员要采用不同的实现参与的形式。参与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对应不同的人,重要的是要找出这种有效的参与方法。
农民参与项目工作的所有阶段,即从计划、实施到长期管理,并一道评价自然资源管理和社区发展项目的可能影响。这一过程是一个"自立自主"的发展过程。尊严、平等、权益、发展,PRA是一个赋权的过程,把本来就应该属于农民的权利交还给他们。

三、参与式农村评估需要收集的资料
在进行农村项目规划时,PRA立足于详细地了解和占有所需要的一切客观资料。所需收集的资料可概括为一切关于社区社会、经济活动、社区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条件的资料。按资料的来源可划分为第二手资料和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
第二手资料,是通过对现有存档、记录在案的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来获得。资料主要来源于项目区当地的统计资料、项目单位的报表、报告等。
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通常是采用PRA的一些工具和方法与农民直接接触,用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农户访谈、参与式绘图(如,资源图、社区分布图、贫富分级图、农事历、每日活动安排图、排序图、问题和解决矩阵图)等方法来取得。

四、常用的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

1、直接观察法(Transect Walk)
直接观察法是在社区人员的指引下,对社区进行沿线走访,对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观测、总结和归纳,比较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资源来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了解社区生活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文化和社会状况,以及了解社区内人、资产和资源之间的关系,讨论所建议的项目活动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后果等。工作时,所选地区必须覆盖全部主要生态区和生产区,并能反映村庄地形、资源和社会经济变化等方面的多样性。沿线走访时,在每个点都要停留并与居民进行非正式讨论,最后绘制样条图。
2、绘制社区分布图(Social and Resource Mapping)
绘制社区分布图是了解社区内自然环境,如河流、山川,基础设施如道路、学校、医务室、寺庙和商店,以及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环境。
社区分布图要绘出社区的外围边界;社区的地形特点,如河流、小溪、山脉、公园、宗教领域、学校、医务室、医院、商店和市场;标示各种服务,如供水点;标示农业用地、林地或牧地等。这项工作可以成为项目规划的起始阶段。
3、绘制大事表(Time Line)
大事表展现了在村民、农户和社区生活中有较深影响的事件,是一个乡村史,用来分析某一特别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对整个社区发展如粮食安全水平的影响。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很好地了解一个社区的历史,而且可以分析该地区多年来变化的因果关系以及讨论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大事表可以有个人或集体来做。
4、绘制农事历(Seasonal Calendar)
农事历是在一张很普通的时间表里反映大量的资料的图表,用以明确一般情况下社区生活所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如粮食供需、劳动分工、种植模式、食物结构、劳动力分配、粮食储存、市场价格和气候状况等,从而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主要因素。
5、绘制每日活动安排图(Daily Schedule)
绘制作每日活动安排图可以了解多个个体或群体活动的细节在特定时间内变化情况及对活动的看法以及每日如何运用时间的,从而确定项目的活动时间安排。采用这种方法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家庭类型和个人劳动量的分配。
每日活动安排图可以分个人进行,也可以由相同背景(如来自于相同社会经济状况小组的妇女)的一组人来做,但每人或小组做出的图应该是24个时段,代表一整天的时间,并且要求对一天中最重要的过多用着重符号标出。
6、贫富分级图(Wealth Ranking)
贫富分级图是为了评价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了解社区对贫富指标的认识,把每个农户分级归纳到不同的贫富标准内,分析产生不同贫富层次的原因。
7、排序(Rating)
排序是对一些因素从重要性、价值、位置及其它方面进行相对的比较而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其优先发展的顺序并了解形成此优先顺序的原因和讨论其随时间的变化。
8、资源分析图(Access to and Control of Resources/Assets)
资源分析图是使用矩阵图,分析社区成员分性别对资源的使用和控制情况
9、问题和解决方法(Problems and Solutions)
此方法是通过枚举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来展开讨论,从而提出和讨论社区内存在的具体问题。

五、参与式农村评估在WWF项目中的运用
WWF作为一个自然保护组织,为什么还要采用社区参与及农村参与式评估方法呢?
WWF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本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不解决人的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环境保护只是"空中楼阁",因此长江项目自启动以来,一直关注项目区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与老百姓一起来改善当地资源利用状况,建立起可持续的替代产业,让社区群众真正从自然保护、湿地恢复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实现“让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态度转变,达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谐调的长期目标。因此,长江项目在每一个项目区都将社区参与作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孙学兵)


标 准 化 访 谈
理论上讲,访谈中的误差来自访谈者本身的误差以及被访者的反馈误差。访谈实际是一心理互动的过程。因此,如何取得对方的信任及成功的互动,以及采用标准化的访谈过程显得至为关键。
(一)、如何取得对方信任
访谈过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获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复杂的心理、社会互动过程。村里人在突然面对一个外来人的“盘问”时,会自然地产生心理排斥,如何尽快地消除这种“误解”,获得对方的信任,是访谈成功与否的重要一步。
因此,访谈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地调查中扮演的角色,并以此来要求自身的举止及行为表现。
首先,访谈者要有朴实、亲切的外表举止。村民家里多脏乱不齐,不应有任何贬低对方的举止,而应以与朋友交谈的态度诚恳对待对方,以诚待人,没有城里人的架子,村里人自然就有拉近距离的感觉。确实,有时两心间沟通即在一举一动之间,访谈时两人要面对面相坐,不应一高一低,象审问一样;若遇在田间访谈,可在田埂随便坐谈;若主人在炕上就坐,自己也可盘腿而上等等。所有这些都可有助于取得对方的好印象。
其次,访谈者要有体贴、体察对方心理状态的能力。如在交谈过程中应让被访者有充分表达自己态度及想法的空间,特别在其兴致所至时或欲发泄一些不满时,应给以呼应和同情。特别对某些健谈及心情不好者更应有一心理过渡的过程。进一步讲,农村调查除了完成自身的研究任务外,同时也是了解民情、反映民情的社会,访谈者既要体验生活,也应有社会责任感,并作为自身工作经历的一部分,关注农业、农民,推动这个社会最大群体的发展。
另外,访谈者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应有相当的感染力,既要完成对问卷问题的回答,又要不时调动被访者的状态及积极性;既要与主人交谈,也要与其家人或周围人攀谈;既要有对问题回忆的真切关注,又有对被访人表达的呼应,使整个访谈过程显得自然、流畅。研究表明,有笑声的访谈即是成功访谈的表现,而且最好的访谈也是一随意洒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过程。
(二)标准化访谈技巧
标准化访谈要求访谈员在采访对象时奉行一套标准化的访谈步骤或规则,以最大程度减少由访谈员本身造成的误差,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规则及技巧包括:
1.准确地读出问卷中标出的问题
即按问卷书写的方式读出问题,也是访谈之首要原则。研究表明,访谈员改变问题的比例占到20%~40%。这种情形往往发生在问题难以读懂,或不通俗,或访谈者为了解释清楚无形中带入偏见或误导。解决的办法在于访谈前良好的培训以及访谈员对问题的准确理解和发问,在读出问题时访谈员不应有任何的虚伪及改动。
2.不完整答案的提示或引导
若第一次提问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访谈者需要采取某些步骤进一步提示或引导,以获得最终答案。这时访谈者应在与被访人之间采取一种一致的非指向(non-directive)的访问方式,以不致于产生误导或混淆。
(1)封闭式问题的引导,若问题是让被访者从选择答案中给出一个,访谈者的任务就是先读出所有的选择,然后让被访者以完全中性和客观的态度选择其中一个答案。
被访者在作出选择时,并不能保证没有误差,但重要的是应让答案依赖于被访者,而不是访谈人。
访谈员通常出现的两个错误,或者是未读出所有的选择,或者在“帮助”被访者“判断”正确答案时加入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2)数字式问题的引导作数字式问题引导时,对访谈者来说主要是一个准确性的问题。通常回答者只给出一范围或大概数字,而访谈者则要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这时要作一些引导,并对问题本身作更多的深入了解,通常情况下,最好的引导就是重复,或者先解释一下被访谈的值(从他人角度不是从研究者角度),然后给出一较准确的范围,再让被访者加以判断,给出一切合实际的答案。其关键一是如何训练被访人,二是紧紧围绕书面问题。
(3)开放式问题的引导对访谈者来说,最难的引导就是开放式问题的引导,这里访谈者需要对每一问题作出如下三种判断:
除了重复问题以外,访谈者一般只要采用如下三种引导即可:
a.您的意思是(What do you mean that)?
b.告诉我更多的内容(Tell me more about that)?
c.还有别的吗(Anything else)?
这三个引导很容易记住,也不是导向式的,不会造成不同对象或访谈者间出现的偏差。
(4)不知道答案的引导当人们回答“我不知道时”,又为访谈者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引导问题。“我不知道”可以是一知识性问题的正确答案,也可能是:
a.一种被访人的反应方式,或一种思考答案的前提;
b.被访人从未想过该问题,若思考的话,可能会给出答案;
c.被访人知道答案,但不敢确定能否符合研究者的标准。
当面临此种情形时,访谈人应试图分析问题的原因,鼓励并给被访者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必要时继续重复问题,以获得其真实的感觉和意见。
3.记录答案
访谈人的工作就是要写下被访人给出的答案,标准化记录的关键就是在记录时没有任何访谈人的判断、总结和影响。如对开放式、事实问题,要写下所有与问题目标有关的信息;对封闭式的事实问题,应检查被访人所选择的答案,并确定其归属;若被访人不能确定属于那个级别,可把该问题作为一开放问题并记录下所有有关信息,最后对该问题的决定将在编码时作出。
4.中性访谈者
所有访谈者手册都强调访谈者的中性化是标准化访谈的重要基础。首先,访谈人不应主动给出有关被访者生活状况、观点及价值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对那些与访谈内容有关的特征;其次,在交谈过程中,访谈者应注意不能留下对被访者反馈内容的任何评价或判断。访谈人的目的在于获得准确、完整的答案,被访人很自然地要关心访谈人如何看他给出的答案,访谈人不应因偶然的人际行为而影响交谈过程。
另外,访谈者在执行一项标准化访谈时很重要的一条是训练被访者,让他知道为什么要作标准化访谈,包括对访谈的简要介绍以及访谈过程中对一些标准化访谈要点的解释。访谈者只有坚持这样做时,问题的测算质量才会迅速得到改善。
  (作者:李季等,摘自:小规模农户系统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45-48页。)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23: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0

主题

12

回帖

26

积分

水滴

积分
26
发表于 2005-5-16 1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的主题是关于黑龙江的,不过好的方法到什么时候都是试用的。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大家不要错过呦。不过不要生搬硬套,有创新有未来。
echo
 楼主| 发表于 2005-5-16 12: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echo于2005-05-16 11:31发表的:
今年的主题是关于黑龙江的,不过好的方法到什么时候都是试用的。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大家不要错过呦。不过不要生搬硬套,有创新有未来。

黑龙江的是绿色使者
和湿地使者是不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18 04:05 , Processed in 0.0425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