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存在加速的趋势,未来海平面上升30厘米(从历史最高潮位起算)时,珠江三角洲的可能淹没面积达1153平方公里,受威胁最大的有广州市区、珠海市和佛山市。这是昨日广东省气象局首次发布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透露的消息。
据中科院南海所教授周蒂介绍,就珠三角地区来说,如果继续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前后,海平面就将会升高30厘米。如果采取防海潮等措施,受淹面积也将达到1153.47平方公里。按此推算,广州等大城市的沿海地区将不能幸免于难。
《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广东气温升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0.21℃/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主要增温区域(0.3℃/10年)。预计广东在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的年平均气温可能分别升高约1.0℃、1.9℃和2.8℃。
《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推算的条件是在IS92a(温室气体排放方案)情景下CO2加倍时及现有防潮设施(20-50年一遇)情况下。报告认为,此情况下,未来海平面上升30厘米(从历史最高潮位起算)时,珠江三角洲的可能淹没面积达1153平方公里,受威胁最大的有广州市区、珠海市和佛山市。
为什么被淹的是珠三角,而靠海的潮汕地区威胁还要小些?中科院南海所的研究员唐丹玲博士介绍,存在被淹没可能的陆地并不是看其和海洋的远近,而是要看地平线的高低,珠三角的地势比较低洼,因此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变暖给广东添三乱 台风增强防御变难
广东省气候中心的首席专家杜东尧博士表示,气候变暖对台风生成数目和登陆个数的影响尚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全球气候变暖,海温升高,水分蒸发增加,水蒸气凝结放出的热量给台风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因此导致台风强度增强。数值模拟也表明,气候变暖会使台风最大风速增加,破坏性更强,移动路径异常,风暴潮灾害可能更加严重,防御难度加大。
“台风的其中一个生成条件是海面温度达到26摄氏度,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使台风的生源地分散,但是从整体来看,台风的数量没有减少。现在台风的登陆时间更集中,比以前减少了一个月;此外,登陆地点也更向北纬25°靠近,而广州处在北纬23°的位置上。”而台风移动路径偏北,造成了登陆和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数量减少,易引起广东出现秋冬干旱和夏季高温。
苦旱洪水频繁交替
今年7月至8月初,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广东陆续出现旱情,并迅速蔓延至韶关、清远、湛江、茂名、梅州等13个市部分地区。而8月随着台风到来,原先出现旱情的地方又转入防洪。气候变暖直接导致了降水变率加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际波动较大。
近年来,广东省降水异常现象频繁出现。2002年-2004年遭遇了罕见的连年干旱。2004年有65%以上的地区降水偏少三至四成,是1963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降水均方差在加大,表明极端降水异常频繁。2005年6月18日-25日,广东境内遭遇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2006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广东降水量(俗称“龙舟水”)累计达571.7mm,为1960年以来最重的一年。
资料显示,广东短时强降水增多,平均强度增大,年际变化加大。
暖冬增多寒害也增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一方面,广东低温日数(日最低气温≤5℃)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减少速率为-2.7天/10年;一方面,广东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暖冬(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差值≥0.5℃)的出现频率明显加大,2000年至2006年已经出现了5个暖冬。
但同时,“暖冬并不意味着冬季没有剧烈的短时降温,相反极端最低气温变化不稳定性增加,寒冷灾害更加加重。”杜尧东介绍,近几十年来广东省严重的冬季寒害共有7次,其中上世纪90年代有4次,给广东农业造成的损失达213亿元。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热岛效应,以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天气的增多,排放出来的污染物大量聚积,大气气溶胶浓度增加,导致了灰霾天气日数呈上升趋势。最近3年,广东省平均年灰霾天气日数都在70天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3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