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96|回复: 3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654

回帖

156万

积分

太平洋

积分
1566199

原创大师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11-2 18: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哲学的传统是什么?就是古人和经常说的“究天人之际”,其实质是探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绝不是离开自然而谈论人文,更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形成所谓的人文传统,恰恰相反,中国哲学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发展出人文精神。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主宰者。人以其文化创造而成为主体,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的德性主体,不是以控制征服自然为目的的知性主体,也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然为“非我”,他者的价值主体。

无论道家的“道生万物”还是儒家的“天生万物”,都是讲世界的本源与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生成关系,而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中国哲学有“天道流行”“生生不息”之说,就是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生命力,不断创造生命,而自然界的万物也是充满活力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来源,而且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来源。人本身是有创造能力的,但是,人的创造能力是有前提的,人绝不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而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与执行者。

从宇宙论上说,人的生命价值来源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

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价值之源;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即自然界有待于人而实现其价值。

从“生”的目的性出发,解决“天人之际”的问题,便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内在的目的性关系。所谓“生”的目的性,是指向着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亦可称之为善。善就是目的。但是,自然界的目的是潜在的,只有实现为人性,才是“现实”的。因此,人才是自然目的的“实现原则”。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继善成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是真正的目的。
中国哲学家都以“生”为天地之心,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自然界的目的就是自身生命的目的,而自身生命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生”出生物性的存在,而是具有生命情感甚至道德情感的。
“仁”的本质是爱。仁爱首先是从亲亲关系开始的,即所谓“孝悌者为仁之本”。其实现的次序是“亲亲,仁民,爱物”,其最高境界便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差异性与普遍性是统一的。

“天道”,“天德”不是超自然的,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层面,即超越层面。
敬畏天命告诉人们,天即自然界并不完全是认识对象,不能完全地在认识框架之内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所谓“神性”,具有认识之外的某种意义,需要人类慎重地去对待。“神性”包含着全智,全能和至善的意思。

西方哲学提倡科学理性,所谓科学理性,是以科学认识与方法为特征的理性,“求真”是它的根本精神,知识具有最高价值。
中国哲学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类共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无论到家的“慈”,还是儒家的“爱”,都是一种自然的又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
中国的情感理性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伦理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自然界成为人类轮理的重要对象,人类对自然界有伦理义务和责任,而这种义务和责任,是出于人的内在的情感需要,成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关系。自然界不仅能够使人类享受到美的体验,而且能够使人类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满足。
德性主体即价值主体,对自然界承担着崇高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对自然界的依恋和敬畏,有一种出自内心的爱。有了这种关怀,就能够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无情地掠夺;就知道爱惜自然资源,而不是无度地浪费和消耗;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总之一句话,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而不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论”主张人类应当以自然界为精神家园,人应当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的,美学的价值关系,这正是人类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一部分
“人类中心论”是西方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其基本特征是,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坚信人是中心,是主宰,自然界是被用来为人类服务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还需要进行反思,(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应当进行反思)反思的目的,是重新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确立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便包括反思各自的文化传统,以便恢复某些伟大传统,从中吸取继续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资源,重建人文价值。这是实现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他认为尧舜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法天而行,“惟天为大,为舜则之”。他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有美学上的情感体验,又有伦理学上的自然关怀。
所谓“三本”,是指“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其中第一本即“生之本”,就是天地即自然界。“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所说的天,当然不是宗教的天,而是自然之天,但是他认为,自然之天正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根源,因而也是“礼”即社会文明的根源。荀子和其他思想家一样,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提倡人的主体性。他人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只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但这绝不是人类中心论。他所说的“义”,是一个价值性范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所谓“生之本”,“生之始”,就说明社会性是以自然界为最初的本源的,也是具有终极性的。
人才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实现者。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易 系辞传》说:“天地生大德曰生。”又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国哲学家们都知道,天是无心的,只有人才有心。但人心却来源于,或者说,人心就是天心。天地虽无心,却一人心为其心;人虽有心却以天地之心为其心,在天地之间,本来就没有一条鸿沟或界限。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这种无心又有心的说法,实际上说,人的德性或人性是有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赋予”的,或者说,是自然界长期演变,进化的结果。
只有“成己”才能“成物”。“成己”就是“修己”,一个有“仁”性的人,有“仁”的境界的人,对自然界的万物便能自觉地爱护,绝不会任意地破坏。“成物”,不仅是指有生命之物,而且包括无生命之物,因为所有的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应当放开心胸,打通内外,“放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如果说,能以“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胸怀,以“万物一体”的境界对待自然界,在这样的关怀下,再去利用和开发自然,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发表于 2007-11-2 19: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理论看了就是不一样
这么多人在假装正经,我只好假装不正经!当你把所有人都得罪的时候,其实你谁都没有得罪。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将组成你的语言; 注意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将导致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将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将形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就是你的命运。

12

主题

169

回帖

228

积分

溪流

积分
228
发表于 2007-11-2 20: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需要想太久,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好像问你的手和你的身体的关系一样。

大自然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我们的消化系统就是全世界最残忍,最彻底的破坏系统。

我在看关于汉字的书中,抄到这样一段,来理解中国人的哲学中对自然的认识,觉得写的很好(居然是个瑞典人写的)
===========

中国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有很大成分的神秘主义,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与上帝或者别的更高的神灵的结合,而是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为伍。对他们来说,峭壁、石头、水和其他东西都像人、花和动物一样是有灵性的,而对于我们这些经常缺乏想象力的人来说他们是“死物”。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她与天地间的其他东西一样包括在“大统一”里,受人们常称为阴和阳德宇宙力的主宰。他们像黑夜和白天,冬天与夏天,生与死一样相互依存。它们是同一现实的不同侧面,在动态平衡中保持宇宙的和谐。一切都是变化的,都会在不断的长河中形成新的组合体。除了这种不停的、缓慢的变化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把山看作是阳,看作是人体中的骨骼。水是阴,相当于人体中的血液。就像人体没有血管中的血液循环,脊髓和细胞就不能生存一样,山和石头没有水也不行。水通过渗漏、碰撞、冲刷和挤压使山和石千资百态。因此中国画家画风景画时——或者用一句中国术语叫“山水画”——不仅仅是取材,它还是世界观和道德观的一种结合。
   一幅描绘瀑布的中国画首要目的不是要描绘飞瀑的景象,画面中高原潮湿的空气、山脉的高耸和峭壁上激起的耀眼水花不是让我们或忧或喜,或者画家想使我们产生某种感情,他的用意是让我们考虑我们应该怎么样生活:不要自负,不要追求名利。不要破坏大自然的秩序,而要尽力去理解和按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要把自己的存在看做是“万物之一”,谦虚、平静、开朗和做到“谦卑”。就像《道德经》第八章里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27

主题

790

回帖

427

积分

湖泊

积分
427

认知组

QQ
发表于 2007-11-2 20: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也太理论了点~~~
目前这个阶段 对这个圈子也只能是保持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0-3 02:17 , Processed in 0.0323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