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 普氏原羚保护项目二期
调查时间 7月中旬至8月中旬
调查地点 青海省
团队所在高校 兰州大学 团队负责人 吴慧娟
指导教师 李丁、陈文江
团队负责人通信地址电话、电子邮件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630号信箱
电话:13659430246
电子邮箱:wuhj03@126.com
pushiyuanling@163.com(普羚公共信箱)
选题背景(不少于500字)
一.关于普氏原羚
又叫滩原羚,黄羊、滩黄羊等,藏名音译普氏果瓦,英文Przewallsky's Procapra,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t ,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仅生活在青海湖湖滨地区,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1875年,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了这一中国特有的动物,但一直误认为是藏原羚,直到13年后方才正式命名为“普氏原羚”。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初,青海环湖附近普氏原羚的数量超过1000只;80年代末,降到了500-600只;1995年,在环湖地区还生活有五个普氏原羚种群,分别在倒淌河乡元者村一带,湖东种羊场,鸟岛附近,天峻县快尔玛乡以及刚察县哈尔盖乡与海晏县甘子河乡交界处,约有不足300只。2002年,除了前三处外,后两处地方的普氏原羚种群已经消失,2003年的调查中,元者种群已经不见踪迹。普氏原羚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今存估计仅约150只左右。
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David Mallon)大卫•马龙说:"普氏原羚已经成为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中国有三种极危级的有蹄类动物。麋鹿、野骆驼和普氏原羚。麋鹿虽然很少,但已有圈养种群,且管理很好;野骆驼有600多只,且在蒙古也有分布;只有普氏原羚仅存活在青海湖周围,数量很少,且目前还没有圈养种群。因此普氏原羚是最濒危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志刚说,“普氏原羚这一物种只剩下300余只,种群生存危在旦夕。它们分布在湖东、鸟岛和元者等孤立的片区,范围十分狭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的数量都是非常少的,是很容易灭绝的。即使上升到一千只,它仍然是濒危的。”
这样一个比扬子鳄少,比虎少,比大熊猫少,比藏羚羊更少的濒危物种,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华北地区,目前只在青海湖地区有少量分布,数量仅存200余只。普羚还能走多远?是不是要等到若干年后去查动物保护全书,去看到普氏原羚变成灰色的名字?
(图为 普氏原羚)
如果你的皮肤还能感觉到寒冷,请把毛皮还给动物!
二.一期项目运行背景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生活着现今种群数量比扬子鳄少,比虎少,比大熊猫少,比藏羚羊更少的一个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又称普式小羚羊。
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姿势与众不同,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所以称它们为“高原芭蕾舞者”。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普氏原羚的数量很多,在北部地区到处都很容易见到,但在20世纪自然灾害时期,成千上万头普氏原羚被大规模的围捕猎杀,与湟鱼一起作为人们的救命食物。
化石记录表明,中国西北许多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甘肃和青海东部都曾有羚羊分布。这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之前那些较温暖的地质年代里,草原和森林交替分布时,羚羊是盛极一时的优势动物种类。当青藏高原开始隆升,黄土高原逐步形成时,环境变化使羚羊产生了种的分化,形成了今天青藏高原特有的羚羊类群—普氏原羚。
但近几年由于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加剧,青海湖水位下降和气候变暖,狼的危害,沙地面积不断扩大,草地退化,生境质量下降,乱捕滥猎及公路的不断延伸、开发旅游业等,使它们的分布范围不断减小。种群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使物种延续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在青海湖周围的地区,由于近年为了适应牧业生产承包到户的政策,牧区普遍推行网围栏的隔离方法,即为了保护每家每户牧民的利益,就用铁丝网圈围起各户可利用范围的草场,以防邻里牛羊进入采食,但是这种网围栏的方法在暂时减少牧民利益纠纷取得管理效益的同时,却为野生动物的觅食、寻偶、产子、育幼、迁徙、逃避肉食动物的追捕等正常的活动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网围栏使得许多以快速奔跑作为逃避天敌的唯一法宝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每每因无路可逃而被狼等天敌轻而易举的捕获,或因慌不择路、来不及躲避而直接撞伤甚至撞死在铁丝网上,所以网围栏也已经成为普氏原羚致命的障碍。网围栏使普氏原羚的生境被分割、阻断,种群间基因交流几乎是空白,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使种群基因退化严重。在牧草稀疏的季节,成群的家羊和绵羊同普氏原羚争夺食物,使它们取食和活动空间受到限制,由原来数万平方公里变成了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它们的栖息地陷于支离破碎,青海湖普氏原羚种群以被分割为四个小的孤立群体:位于湖东的沙岛——尕海种群、湖东——克图种群、元者种群和位于湖西的鸟岛种群。经专家考证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普氏原羚种群。昔日普氏原羚成群成片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生活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去。
在动物保护史上,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是一个重大事件。一个物种代表一个特殊的基因库。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一个物种所携带的基因代表了该物种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中可能蕴藏着对人类未来生活有所裨益的基因。如果普氏原羚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就从这个星球上灭绝了,那么这个宝贵的基因库就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了。普氏原羚携带了大型优秀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的特殊基因库,保护普氏原羚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首要表現。除了物种层次的多样性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太系統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植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許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貴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中国已经失去了高鼻羚羊,蒙古瞪羚在中国也几乎绝迹了,难道要等到同样的厄运也发生在普氏原羚的身上我们才会去想着应该保护它们吗?恐怕那时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后悔了,而我们的子孙后只能从图片和照片上才能看到它们美丽的身资!
听到了吗……?普氏原羚正向我们发出它们最后的求救!!!
“同在蓝天下,保护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
怀揣着这样的誓言,坚持着这样的理念,肩负着如此的责任与使命,2004年的兰州大学绿队组建了普氏原羚长期项目组并进行了第一期的考察,希望通过自己的关注、宣传,引发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普氏原羚,共同保护普氏原羚,保护我们残存的家园。
三.一期概况
1.一期考察方向
一期考察分为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普羚生境及周遍生态状况有明确而直观的认识,初步了解了普羚当前的生存状况,并调查、收集当地已有的有关普羚的资料;二是对当地社会人文状况的调查,初步了解当地农、牧业的生产状况,及当地牧业生产与普羚的关系。
2.一期成果
生物生态方面:初步了解了普羚栖息地的生态情况,实地了解调查了普氏原羚的历史分布、习性、生境、种群状况及现在面临的生存问题,近距离拍摄到了大量的普羚视频资料;了解了普氏原羚的天敌——狼近几年的分布状况及种群的变化情况;了解了鸟岛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并与保护区建立了长期的友好联系,尽量掌握普氏原羚的最新资料;向草原站了解到当地牧区实行草场承包的情况及网围栏的使用情况及对草场影响的利弊,及网围栏对普氏原羚的生境造成的影响;了解了当地旅游业的状况及当地政府对青海湖畔的开发情况,分析其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人文访谈方面:通过对当地藏民的访谈了解了普氏原羚以前及现今的境况及一些实际的分布情况,将以前及现在进行对比分析。部分了解了普氏原羚的减少情况;考察了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
后期成果方面:实地考察结束后,项目组在兰州各高校进行了巡回报告,完成了考察文集的制作;项目组的论文《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的生境分析及濒危原因初探》、《生态保护的另一条路——试论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分别获得甘肃省挑战杯一、二等奖。
3.一期存在的问题
由于普氏原羚在冬季交配季节形成50只以上的大群体,所以一期的考察项目放在冬天进行。但从考察结果来看,这样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由于冬季昼长时间有限,能够用来做考察的时间有限,且青海湖湖东地区不通车,加大了考察成本。
四.二期实施意愿
作为学生环保志愿者探索性的一期成果展示,普氏原羚在兰大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可是宣传部不能完全等同于保护,当局部唤醒一些人的同情心,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思索,如何将对普氏原羚的保护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大学生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大学生能为200多只普氏原羚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专业的、科学的研究,量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亲身调查结合所掌握知识储备,提出可行性建议,真正为这一个弱小的种群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不愿意看到,项目的三期停做,是因为普氏原羚在世界上已经灭绝!
请记住,一定要做对人类和动物负责的环境保护!
调查实施方案、计划(不少于500字):
(计划书见附表)
(一)人文组调查(两个实施方案)
1.当地民众保护普羚观念研究
——“影响当地民众保护普羚观念的因素研究
一、理论背景
价值观念是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是个体和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在一个一个有关“值得的”看法背后,是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有组织的构念系统,这套构念系统是有关对大自然的看法,对人在大自然的位置的看法,人与人的关系的看法以及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时对值得做及不值得做的看法--“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而且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使个人也是社会的现象。
本项目即从保护项目所研究的地理区域下,对民众价值观念中保护普氏原羚的意识,进行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组成价值观的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与行为选择间相互依存、相互体现的理论规律为出发点,对影响和促成保护普氏原羚观念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并得出量化和事实性结论,据此完成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影响当地民众保护普氏原羚观念的因素,成功的建构一种更具指导性与可行性的观念价值观,使之为人群所接受,并进入议事日程,最终应用到实践。
三、基本构想:
影响环保价值观的因素:知识、大众传媒、公众行为、宗教信仰、家庭伦理、教育等。(暂定)通过前期策划时的全面考虑,制定初步的因素考虑;前站时对这些因素进行抽样验证,得出主次差异;最后选定重要因素,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1) 知识:(知识来源属描述知识特征)内涵:人们在行为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合。环保知识:知识来源:教育、传媒、文献(书刊杂志)、政府或环保组织宣传等。知识构成(知识种类):感性、理性知识;知识深度、广度:了解甚多、不多、不了解、其它
(2) 公众行为:对公众行为的基本界定、基本影响现状分析公众行为对个体环保价值观的影响:从众心理:是不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呼吁,自己也要做?(是否)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在做,自己也会跟着做?(社会榜样)影响效度:如果有从众心理,影响有多大?影响性质:有利?有害?好?坏?兼有?侧重?思考:如何能够扩充有利影响的辐射范围,抑制有害影响的蔓延?
(3) 传媒影响:对媒体传播效果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估 大众传媒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 现状分析:基础设施分布度、接触时间、接触目的、节目及其他内容的选择、喜好程度、广告影响力、突发事件接触度等 效果评估:选择接触机制:程度上,注意、理解、记忆 渠道和内容上认知效果、价值和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
(4) 家庭伦理:内涵:家庭伦理
(5) 宗教信仰:当地宗教分布现状、种类分析与环保相关的宗教教义(如佛教不杀生、慈悲之心)宗教信仰程度(需具体测量)宗教教义对环保行为的影响角度
(6) 教育
2.关于保护普氏原羚中草场围栏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通过普氏原羚一期的实地考察,发现影响普氏原羚数量极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周边居民的草场围栏切断了普氏原羚的食物来源,对草场围栏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希望可以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草场围栏的问题的深入了解上,在保护普氏原羚方面上给以一些建议。此项探讨性的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操作具有参考和启示作用。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对问题的必要性,合理性,效益性,预见性的研究
1、 此项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法律:了解关于草场围栏的法律和法规
经济:了解草场围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政府对土地的管理调查
具体问题的操作:A 建立草场围栏的背景调查和目的性了解;对政府的调查
B 政府对草场管理的措施与制度
C 围栏高度设定的制度与根据,
D 建立围栏政府的经济投入与回报,资金的来源与形式
E 牧民在有围栏后的经济收入变化情况,经济收入结构调查
F 关于政府对牧民的补偿途径调查
社会:研究政府
牧民对草场的管理行为生态:考察围栏所带来的对草场的作用以及对普氏原羚的影响
经济方面:A动态分析法:(历史与未来)
具体操作:建立草场围栏前后的对比分析具体方法: 走访政府调查建立草场围栏的目的和一些关于围栏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面访调查牧民对草场围栏的一些看法聊天式访问,经济收入状况
B定量与定性分析:
具体操作:对政府提供的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具体方法:走访政府,居民调查,对于其他保护区的借鉴
2、 可行性建议
三:预期研究成果
1. 一份关于草场围栏问题的综合报告
2. 一份关于当地的经济调查报告
(二)生态组调查方案
普氏原羚考察项目生态组考察切入点初步分析与初定考察线路
一、 考察切入点:
1. 青海湖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普羚生存环境的影响。普羚的分布区域之一——海晏县,同时也是青海湖旅游线路上重要的旅游景点,其中的金银滩草原和原子城逐渐成为青海湖旅游的热点之一。生存在这一区域的普羚的生存环境是否已经受到影响了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路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向普羚的生存地延伸,公路的存在是否切断了普羚种群间的交流呢?对它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这一些列问题将是本次考察的切入点之一。
2. 牧场围栏现状对于普羚活动的影响。牧场的围栏已经成为普羚生存环境中几个较大的危害之一,围栏阻碍了普羚觅食和逃生,同时也将他们的生存环境划分的支离破碎。如今围栏问题已经的到了一定的重视,这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即考察近年来随着政府和人们关注,围栏问题有了什么样的改善;并通过考察,提出更加有利于普羚生存的可行的改善方法。
3. 普羚生存环境内鼠虫害的初步调查。
二、 初定考察路线
1. 穿越疫区:环湖线:西宁市——海晏县——刚察县——鸟岛——黑 马河——江西沟——共和县——西宁市
返回线:西宁市——海晏县——刚察县——鸟岛——刚察县——海晏县——西宁市
2. 绕过疫区:西宁市——海晏县——共和县——西宁市
由于现在刚察县和鸟岛两个较大的普羚分布区域受禽流感影响,暂时被封锁。考虑到这一原因,现将考察考察路线切入点的重点分为一下几种方案:(前站时须探明共和县是否确定有普羚分布)
方案一:
在共和县确实有普羚分布的情况下,并且疫区已经解除禽流感的封锁,则选择环湖线,把对围栏的考察作为重点,旅游的影响和鼠虫害作为次重点进行考察。
方案二:
在前站中无法确定共和县是否确实有普羚分布的情况下,并且疫区已经解除禽流感的封锁,则选择返回线,在返回的途中对刚察和海晏的分布区进行复查。同时把围栏和旅游的影响作为重点进行考察,鼠虫害作为次重点。
方案三:
在疫区仍然被封锁的情况下,选择绕过疫区的路线,对海晏和共和进行考察,考察重点为旅游的影响,围栏和鼠虫害为次重点。
校园展览或报告会方案(不少于500字):
校园展览及报告会,有了一期的成功经验,我们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 校园展览
1. 展板内容
初步定为制作10块展板
展板一:引言:
保护普氏原羚
展板二:活动项目介绍:
前期、中期、后期的工作
展板三:青海湖环湖生态:
草场退化、网围栏及湟鱼
展板四、五、六:普氏原羚介绍:物种介绍、保护的原因(物种价值)、生境情况、濒临灭绝原因、种群面临的危机及人类给它们生存带来的影响、照片图片
展板七:环湖经济及宗教:
青海湖环湖牧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宗教与环保相融合的思想
展板八:生态旅游:
环湖的旅游情况(普通旅游给青海湖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的好处,呼吁生态旅游
展板九:活动花絮及队员文章:
活动中有趣的经历、论文或日记
展板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
由保护普氏原羚进而引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展板实施
在兰州市各大高校巡回展览,与报告会相结合
(二) 报告会
一. 报告会的内容
本次报告会计划分为背景介绍和活动经历两部分,总时间计划为两个小时左右。
1.背景介绍(计划时间1个小时)
包括:活动介绍(包括活动发起、活动过程和队员介绍),青海湖介绍(包括环境人文和我们调查的结果),普氏原羚介绍(包括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特点、我们此次的收获和录像)。
2.经历和体会(计划时间1个小时)
选5-8名队员进行介绍,以个人活动为主线并加入整体活动情况,内容为活动内容和经历体会,为防止重复应以经历体会为主。可以自由发挥但最好有稿子,以便控制报告会的时间和内容。每人时间为8-10分钟。
二.报告会的形式:
以个人讲解为主配合使用幻灯片、音乐和录像,制作一个幻灯片作为主线将所有讲授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讲解的队员自己制作自己的幻灯片。
三.具体实施:
先在兰大校内进行展出,看一下同学及老师的反响如何,根据同学的建议对展板进行部分修改。
四.地点:
在兰州东方红广场及兰州6所高校: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医学院、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进行巡回展出,与报告会一同进行。配以照片及解说。
(三) 特色
1. 本次活动的宣传由兰州电视台公共频道专业记者全程拍摄(洽谈中),专业的技术将会把这次活动的实景全貌真实的充分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较一期而言,会更专业,传递性更强,同时,电视台的加盟会使我们的后期剪辑工作完全省去。
2. 项目组此行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拍摄关于普氏原羚的纪录片,从而填补国内没有普羚影像资料的空白,在一期的基础上,将普氏原羚的生境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为了这一目的,我们还配备了我校新闻学院摄影的科班学生专人专摄。
3. 将宣传从单纯的看、听得角度转化成多层次、多视角的感受,科学的数据分析,可行性建议的商榷,都将是我们在一期基础上新添的科学构想。
调查时间 6月中旬(前站) 7月中旬 起 8月中旬 止(不包括后期)
调查地点 青海省 西宁市 (县级涉及四县)
行程安排 1.路线选择
穿越疫区:环湖线:西宁市——海晏县——刚察县——鸟岛——黑马河——江西沟——共和县——西宁市(返回线:西宁市——海晏县——刚察县——鸟岛——刚察县——海晏县——西宁市)
绕过疫区:西宁市——海晏县——共和县——西宁市
2.行程
(1) 前站:6月上旬 五名队员先行出发打前站,一名负责和政府部门沟通获取介绍信和相关支持;一名负责搜集相关数据;一名负责考察路线是否可行;一名负责局部对问卷进行试调查,以便回来后反馈并修改;一名负责全景拍摄.
(2) 7月中旬 考试结束后一周进行野外封闭训练 之后出发
(3) 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在当地开展调查
(4) 8月中旬 返回后进行后期工作,包括DV剪辑,报告会、展板准备;数据分析,成果汇报等。
3.具体
2005 6初——2005 6末 搜集、查找资料
2005 6 初——2005 6 末 联系甘肃省、青海湖省环保局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西北高原生物所、青海师大环协及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2005 07 20——2005 07 22 赴青海省青海湖畔湖东种羊场,熟悉了解当地环境、休整
2005 07 23——2005 07 27 在湖东种羊场对当地种羊场员工及牧区藏民进行访谈、学习交流,调查经济情况,了解牲畜(家养)饲养情况,了解青海湖湖东周围的地理及生态情况。从他们那里初步了解普氏原羚的习性,历史分布及当地生境变化情况。了解牧区的管理政策及网围栏的使用情况。并对当地进行保护普氏原羚的宣传。
2005 07 28——2005 07 30 赴海晏县,分组进行调查:1、生物生态:到尕海周围的沙地调查普氏原羚的生境情况(植被)及寻找普氏原羚或遗迹,调察网围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2、经济:调查海晏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主导产业(县城内居民及牧民),收入情况,旅游业情况等。对当地进行保护普氏原羚的宣传。向当地政府反映其生态与经济的矛盾问题。争取维护并恢复以破碎的普氏原羚的生境。
2005 08 01——2005 08 08 经济调查组赴刚察县,调查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主导产业(县城内居民及牧民),收入情况,旅游业情况等。10日生物生态调查组至刚察会合。保护普氏原羚的宣传。向当地政府反映其生态与经济的矛盾问题。争取维护并恢复以破碎的普氏原羚的生境。
2005 08 09—2005 08 13 赴鸟岛自然保护站,同站内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保护普氏原羚的的方案。
2005 08 14——2005 08 16 回西宁,调整,返校
2005 0818——2005 08 25 对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报告,并拿出可行的建议书或倡议书,提交有关部门
2005 09初—— 将D V制作成记录片,制作文集交有关媒体。
在西北各高校进行巡展、报告会及摄影展。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对保护普氏原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普氏原羚。
交通费用 前站:[(35/元*5人*2/趟)〈兰青段〉]+[(33/元*5人*2/趟)〈西宁至青海湖〉]+[(100/元)〈包车沿湖〉] =680元
正式调查:实地列车:[(35/元*15人*2/趟)〈兰青段〉]+[(33/元*15人*2/趟)〈西宁至青海湖〉]+[(100/元)〈包车沿湖〉] =2040元
共计:2720元
以上费用不包括不可预料交通费用
注:交通费包括车票、汽油、过路费及包车费等
住宿费用 前站:5天*5人*15元/人/天=375元
正式调查:25天*15人*15元/人/天=5625元
共计:6000
可能出现:生态组野外驻扎,省去一部分住宿费
饮食费用 购买公用食品 压缩饼干 方便面 以备没有食物或者不适应当地饮食
约 300元(参照一期经费报销)
共计:300元
注:食品为出发前购买的高能量应急食品,不含活动期间各队员在餐馆所付费用,经大家讨论一致决定每日用餐费不记入团队活动费用之内
其他费用 宣传单的制作 0.05元/份*1000份 50元
胶卷及冲印费 40元/卷*12卷 480元
DV录影带 25元/盘*6盘 150元
三脚架 100元/个*1个 100元
电池费 2元/个*10个 20元
25元/个*2个 50元
工作费 共计:850元
问卷的制作 0.1元*1000份 100元
记号笔 3元/支*16支 48元
白纸 0.4元/张*100张 40元
药物 200元
公关费(为访谈对象准备小礼物) 250元
资料费(打印,复印,购买资料) 200元
保险费 50元/人*15 750元
通讯费 200元
团队医药费 150元
机动费用 500元
通讯费 285元
共计:2923元
注:医疗费用为前期准备所购药品费用及意外事件的医疗费
通讯费为电话卡和手机费
公关费用为用于同当地人联络感情、表达谢意所赠之小礼品的费用,包括茯砖、手链、烟等等
保险费为十五个人二十五天的保险
以上均为后期制作之前的费用
前站及正式考察共计:12793元
后期费用:DV刻制:2元/盘*300盘=600元
邮寄: 文集与光盘一同邮寄;挂号2元,邮票2元,
4元/本*30本=120元
展板:14元/平米*3平米/每个展板*10个=420元
架子可用团委的,省掉一笔不少费用
光盘制作 4元/张*150张 600元
路费:14元/每人(天)*10人*4个来回=560元
住宿:10元/ 天*10人*4次=400元
通讯费:50元补贴
外联:由此而产生的路费,通讯费等采取补贴的形式,每人50元
出版物(文集) :1000元
后期共计:3750元
总金额为:3750元+12793元=16543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