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2 17: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雅莉
在黑龙江调研时,拜泉和青冈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景象让专家们频频感叹。
宅旁、路旁、田旁、水旁见缝插绿,镶绿边,建景点,公路两侧的大小荒地、废弃地、闲田隙地被最大程度地利用,眼及之处白杨遮天蔽日,灌木绿叶扶疏。可以说,三北工程在这两个地方被理解为依山就势,有荒就栽,寸土必争,能添一景添一景,能增一片绿增一片绿。
看得出来,调研组很多人有些情不自禁的激动。激动什么呢?景致本身或许没有这么大感染力,真正打动人的是“三北精神”。三北地区的人民靠自己的双手筑起绿色长城, 塑造出了一股坚忍不拔的“三北精神”。事实上,表面的景致与背后的艰辛,哪个更有感染力?一目了然。
在三北地区,三北工程被当地人民自嘲为“政策加烧饼”工程。也正是三北工程符合民意,有好的政策,广大人民群众拿着这仅有的一个烧饼, 克服了各种困难,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干出了今天的成绩。换句话说,正是这种精神, 成就了三北工程的今天。
因为,相对于一项这么艰巨的工程,国家虽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更多的还是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推进。在三北地区,我们真实地了解到,正在实施中的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还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目前剩下的宜林地基本都是水资源更为贫乏、造林难度更大的“硬骨头”,啃这样的“硬骨头”,植被覆盖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有关三北工程投资不足的真凭实据。2005年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统计公报显示,“十五”期间,国家给三北投资25.7亿元,为四期规划中央投资的10.21%;加上地方和群众的投资,累计为49.91亿元,为四期规划投资的14.1%。再来看看建设情况:“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303.11万公顷,占规划任务的31.9%。这就是说,三北人民用14%的投资,完成了32%的建设任务。喜忧参半中,未来何其难……
调研时,当地有关人员不止一次地反映,三北工程投入不足,且多头管理,计划、资金、工程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不清,缺乏对工程的系统指导等。但问他们对三北工程建设有什么想法时,他们说:“就是希望工程别停下来!”
其实,早有专家在为林业把脉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林业发展总的趋势很好,但发展的协调性欠佳。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这一点似乎明明白白地表现在对待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上——顾此失彼,重视了其它工程,忽视了三北防护林工程。
若深究厚此薄彼的程度,大可根据2005年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统计公报算一笔账,“十五”期间,国家对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四期三项工程每公顷投资分别为4.1万元、4000元、848元,三北工程的单位面积投资仅为另外两个工程的的2%和22%。“十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的投资中,国家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91.. 85%、86.. 32%、51.. 5%。数据实在是够跌宕,够起伏……
三北地区,这个占国土总面积42%的地区,目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但这一地区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三北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振兴,决定着中国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
孔子曰:“三十而立。”如今,肩负着改善我国半壁江山使命的三北工程已近而立之年。能否确有所立?或许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