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309|回复: 1

野生动物规范化研究保护模式在陕西起步

[复制链接]

505

主题

2804

回帖

5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52515

评估组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QQ
发表于 2007-12-26 22: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经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再次审议并表决通过。《条例》已于12月10日颁布,并将于2008年3月1日起实施。野生动物规范化研究保护模式在陕西起步图一 秦岭金丝猴(李宝国/摄影)图二 朱鹮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提供)图三 大熊猫秦岭亚种 (向定乾/摄影)

  11月21日,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划、机构设置、保证金和补偿费等方面的问题,《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再次审议并表决通过。《条例》已于12月10日颁布,并将于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对陕西而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从秦岭开始。”在11月初举行的立法座谈会上,陕西省人大代主任崔林涛表示,秦岭区域涵盖了陕西省6个市、38个县和452个乡镇,占全省面积的28%,人口达497万。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对于陕西省、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绿色秦岭的必然选择

  资料显示,秦岭山系横亘于我国中部,其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是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嘉陵江、汉江及其支流丹江的源头区和主要水源地;是动植物区系过渡地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其中仅种子植物就有3446种,归1007属、198科。

  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多种生境条件,形成了秦岭地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的资源优势,分布的脊椎动物有604种,其中兽类138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如大熊猫、豹、云豹等,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有14种;鸟类399种,属于国家保护鸟类、特有鸟类近20种。

  由于秦岭山系小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小生境多样化类型,造成了一些动物种群发生了较大的遗传演化变异,已逐渐发育成为秦岭地区的特有种或亚种,如著名的大熊猫秦岭亚种、羚牛秦岭亚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所长吴晓民研究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条例》的颁布实施是保护绿色秦岭的必然选择。

  初见成效的保护工作

  据吴晓民介绍,截至2007年8月,秦岭共建有5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中:秦岭建立了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为大熊猫、羚牛、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为大熊猫;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为金丝猴;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为羚牛;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为大熊猫及朱鹮。

  与此同时,秦岭还建立了1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保护面积达43万公顷。

  2006年,陕西省林业厅通过组织实施两次系统的外业样线、样点调查及资料整理,监测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与1999~2003年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比较,该范围明显扩大,且质量提高,这意味着大熊猫种群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正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秦岭国家植物园”体现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这一总面积达458平方公里的国家植物园,建成后将集科学研究、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等于一体,成为世界级大型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基地。

  吴晓民表示,通过这些自然保护区、植物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特别是完善和新建的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朱鹮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为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即将颁布实施的《条例》,将是加强秦岭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全局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秦岭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但是对秦岭整个大环境里野生动物的资源状况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研究、保护模式,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仍受到一定的威胁,包括生境退化、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等问题。为此,吴晓民研究员提出了3条建议。

  首先,以《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在过去取得的单项物种的保护繁育研究工作基础上,建立秦岭野生动物长期定点观测站,对秦岭及周边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分布区、种群及数量在一定时期的变化进行观测评估,深入研究野生动物种群生态系统与外来物种入侵对其栖息、繁衍的影响,形成保护整个秦岭生物链、生物圈的平衡理论支撑。此外,需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加强各保护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其二,加强秦岭交通设施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与其适应性研究。

  由于废弃的运木公路等交通设施阻断了野生动物原有活动路线,使动物的分布区域破碎化,减少了动物基因交流的机会,近亲繁殖使遗传疾病增加,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发生疾病的动物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减少,如现有沟通秦岭南北的108、210、310、312、316、318等国道及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一方面服务于人类,为山区群众提供致富之路;另一方面也将秦岭表面分割得支离破碎,施工阶段巨大的噪声及周围景观的破碎,给原本生活在那里的野生动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致使物种的基因交流也被局限在更小的范围。

  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网中京昆(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陕西段,全长625公里,有隧道130座,桥梁411座,桥隧总长占总里程的66%,建成通车后实现了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及华北、西北、西南三大经济区域的大对接。然而,尽管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过程基本实现了建成人文路、生态路、环保路的目标——如建设者采用了生态选线,即避开或远离主要珍稀动物保护区,适量增加中短隧道和桥梁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破坏,减少对天然河道的挤压,保持沿线的自然面貌,特别是为避开朱鹮保护区和减少占用耕地,线路绕行汉江南岸,延长30公里,西汉高速建设公司增加投资近10亿元——但是,还应借鉴国家青藏铁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方法、理念以及西部交通设施建设中生物资源保护的经验,加强对秦岭交通线路规划、设计、建设的环评工作,进行野生动物对交通设施的适应性监测工作,并在主要保护动物活动地带建立联合管理区和生物走廊带,将秦岭各大保护区连成网络,解决现存野生动物栖息地被公路、铁路、封山育林铁丝网围栏、村镇农田企业分割成片段的现状,在相互间无法连接的保护区或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之间建立几条保护走廊带,为分离的部分动物群体间提供相互交配繁殖的机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保存。

  其三,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及旅游景点开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秦岭是矿藏资源的集中分布区,矿产资源开采利用量大、面广、点多,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对秦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矿产资源开发不仅与野生动物生存争夺资源,更重要的是不合理开发造成大气和水质污染,直接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同时,人们在进行秦岭森林旅游活动时难免会产生噪音、废弃物等一系列污染,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为此,建立秦岭地区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建设、旅游等部门的协调领导小组,依据《条例》,对秦岭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进行统一管理。 (张行勇)
用佛家出世心态,用道家入世修为用儒家中庸处世,用法家之术治世用易门与未知世界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用心做事,用爱做人实在的行动胜过华丽的言辞

0

主题

60

回帖

35

积分

水滴

积分
35
发表于 2007-12-27 11: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22 22:42 , Processed in 0.0289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