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888|回复: 0

全球变暖 西北敏感

[复制链接]

29

主题

37

回帖

55

积分

清泉

积分
55
发表于 2008-1-3 13: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西北气候正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未来这一干旱区域可能变得相对湿润。专家认为,这次气候转型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西北地区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合理开发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西北气候出现向暖湿转变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明显升高,一些地方降雨也有所增多。部分专家学者分析推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北气候正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未来这一干旱区域可能变得相对湿润。  据相关气象资料显示,1906年至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摄氏度,我国平均气温升高了0.65摄氏度。而作为我国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近20余年总体升温尤其明显,一些地方降雨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据西北地区128个气象水文站观测发现,1987年至2000年,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较1961年至1986年升高了0.7摄氏度。同比黄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增加,其中,新疆北部增加22%,南部增加33%,河西走廊地区及青海省部分地区增加10至20%。
  由中国科学院旱区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等10家单位完成的《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指出,目前西北出现变暖变湿的地域包括新疆大部、祁连山区、青海中部、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而西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和中部个别地方尚未出现变湿趋势。近年博斯腾湖、艾比湖水位显著上升,表明气候转型已使天山山区的水文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通过数值模拟、统计预测、自然周期分析及古气候相似的对比推测,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西北地区目前的气候转向暖湿很可能是世纪性的,期间或许会出现年代际逆向波动,但是,将表现为新的暖湿水平上的波动,预期2050年左右西北地区均可能达到丰水期。
  中国气象局兰州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张存杰等气象专家认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测一旦成立,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深远的。但是,专家们同时也坦承,由于自然变化极其复杂,很多现象尚缺乏具体的观测,上述推测也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研究。
  专家们还普遍认为,即使气候转向暖湿的推断成立,西北干旱的基本面貌也不会改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丁永建说,西北干旱至少在800万年前就格局已定,由于这一地区年降雨量基数过小,即使未来若干年翻番增加,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的面貌。中科院施雅风院士特别强调,气候转型绝不意味着西北会变得像江南一样湿润,只是干旱的程度可能会有所减轻。
  西北地区极端灾害天气增多
  分析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专家和基层气象部门普遍认为,全球变暖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出现从暖干向暖湿转变的同时,暴雨、雷电、冰雹、持续干旱等极端灾害天气也明显增多,必须加强对策研究,趋利避害。
  西北省区的极端灾害天气,近年呈现增多趋势。2002年至2006年,青海省年均发生雷击事件21.8次,比前5年增加了16.6次,累计造成82人伤亡;2005年6月30日至7月1日,甘肃省有30个县出现暴雨,其中7个县为大暴雨,属自有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大的暴雨天气,总共造成3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统计,过去10年,新疆累计洪灾损失已达83.68亿元,死亡491人。
  各省区气象部门一致分析认为,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地面温度上升,高空万米以上温度降低,大气层潜在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强度明显加强。如降雨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洪涝灾害增多,旱灾加剧;霜冻、寒潮、冰雹、雷电、强沙尘暴等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对经济社会的危害程度呈现逐年加重趋势。
  而据中国气象局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预估,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至2.3摄氏度,这会使西北地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很可能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为深重的灾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避灾迫在眉睫。
  应对气候变化亟盼国家战略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应对西北干旱存在气候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对策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西北可持续发展。一些专家和学者建议,将应对西北干旱作为国家战略,全面统筹实施,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各地气象部门反映,长期以来,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些生态治理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主导,缺乏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甘肃定西、宁夏彭阳等地的小流域经过多年治理后,当地干部群众普遍感觉气候湿润了许多,但由于缺乏系统监测,气象部门很难用数据说清治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之间也经常“打架”。塔里木河流域治理需要加大向下游输水力度,但源流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林果业面积,使耗水量不减反增,生产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与塔里木河流域一样,开发水土发展种植基地、上马高耗水产业依然是西北一些地方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
  兰州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高新才说,西北地区地处国家生态战略高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全国生态咽喉地带,具备着将西北地区干旱问题整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条件和必要。高新才建议,应对西北干旱规划应该包括研究战略、应对战略和减缓战略,从国家层面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是战略化。将水资源问题置于事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西北水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并视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为共同责任。
  二是全面化。表现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环节,从自然、生态、产业、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对如何应对干旱困境、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进行全面规划。
  三是全程化。体现从水资源的形成(水源)到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后的处理这一全过程优化配置与治理问题。
  四是治理手段多元化。对于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规划要强调技术手段、工程手段、生态手段、产业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等的功能和行使方式。
  五是治理目标明确化。如要将“万元工业增值加用水量”、“水土流失治理率”等确定为约束性指标,此外还要确定一些相关的预期性指标。  西北水情更加复杂
  西北地区总体属于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近期记者调研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变化更加复杂。专家预测,按照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未来西北地区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5.84%。据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调查,目前这一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81立方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成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
  预估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形势,专家普遍认为气候可能变得暖湿,但是,由于西北地区降水基数过小,增加的降水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而且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冰川、高山积雪和冻土等固态水体加快消融,蒸发量会继续增加,水资源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据中国气象局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预估,未来50年西北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9至2.3摄氏度,由此可能导致冰川面积将比目前减少27%,冻土面积减少10%至15%,其中,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基本或完全消失。冰川和冻土的变化与其它因素综合作用,未来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可能会更加匮乏。
  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预测资料,预计2010年至2030年,西北地区每年约缺水2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可能稍有所减轻,但水资源缺口仍达100亿立方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认为,针对当前已经出现或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西北地区应未雨绸缪,从现在起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开源节流并举,加强人工对天气的影响,积极开发天上云水资源;建立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节约为主,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加强冰川等固体水资源和地下水保护,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自:新疆环保局网)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5-13 14:24 , Processed in 0.0391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