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136|回复: 0

瀚海沙《山水间·三》出版,结缘赠送

[复制链接]

375

主题

2753

回帖

79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791383

认知组医师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5-5 19: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瀚海沙《山水间·三》纸制品出版了!

本书为瀚海沙《山水间》电子杂志8-15期的精编合刊,共计20万字,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印制精美。本书由“香港社区伙伴”资助出版,向大众结缘赠送,欢迎大学社团、环保组织、公益机构,以及对传统文化、生态哲学、宗教伦理等感兴趣的朋友前来领取。印数两千,赠完为止。

瀚海沙人力、资金有限,如伙伴机构能前来领取或协助发放,不胜感激。本通知欢迎转发。

获取途径:

1)大学社团、公益机构等需求量大的组织可直接到瀚海沙办公室索取。若来访请务必提前打电话联系。瀚海沙办公室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龙锦四区11号楼4单元502室 。联系人:景檬  办公室电话:81745411; 景檬电话:13001929562

2)需邮寄的朋友请写信至: [url=mailtoffice@desert.org.cn]office@desert.org.cn[/url] 留下姓名、地址、邮编、需要册数等信息。并将邮资汇至以下帐号:

户名:杨皓

开户行: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上地支行

帐号:966666323762400417

邮寄一本书的邮资列表:



包装

邮费

合计

北京

2

4

6

其它省市

2

6

8

3)银行汇款不方便的朋友请通过电邮或电话先跟我们联系商量。

说明:

l    需要一本以上及大陆以外的朋友,请先电邮到[url=mailtoffice@desert.org.cn]office@desert.org.cn[/url],我们可以先给您邮寄,然后告诉您所花邮资,再请您根据邮资汇款。

l    收到的邮资若有结余,将统一作为公众捐款保管。

4)瀚海沙网站上有书内文章的电子版,欢迎下载。http://www.desert.org.cn/download.htm

『《山水间三》内容简介』

瀚海沙缘起于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在工作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感到生态问题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信仰和道德观念所决定的。所以,内在的文化价值观才是真正决定外在生态状况的因素。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与其说是技术和政策的改变,不如说是人们心灵的改变。

认识到这一点后,瀚海沙开始慢慢转变,从最初单纯关注生态的荒漠化,进而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耕耘可以绿化心灵荒漠的实验田。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身体力行,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并把切身感受及思考的结晶集结成册,即为《山水间》。

“山水间”,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仁者”和“高山”,都是道德伦理的象征, 而水是知识和技巧的象征。道德是人生和社会的基础,有了充分的道德,才能有正确和广大的智慧去运用知识和驾驭事物,这一点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当技术和经济被人们过分关注的时候,它们所制造出来的种种问题,唯有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才能最终得以解决。

《山水间·一》于2004年10月出版,《山水间·二》于2006年1月出版。瀚海沙网站上有书中所有文章的电子版,欢迎下载与转发。

最后,感谢香港社区伙伴(PCD)的真挚友谊与资金支持!
                                    瀚海沙

2008年1月
『《山水间三》卷首语:导养正性』

导养正性
叶天
在颐和园佛香阁上有块匾,写着“导养正性”。瀚海沙每次组织游览颐和园的活动,我都会讲到这块匾。在我看来,可以说这简单的四个字,很大程度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有“正性”,必然有隐含的“邪性”。今人一见“人之初,性本善”,就以为其意是“人自出生,就是天性善良的”。误也!此处之“善”不是善良,而是完善,与佛家所说,人各有佛性一样,是讲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完善的身心能力。每个人一降生,就都具有达到完善、至善境地的身心能力基础,是谓“性本善”。虽然,这种能够达到至善的本能是一致或近似的,但是,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方式以及追求完善的人生之路却有着万千差别——“性相近,习相远”。

于是,就出现了问题。

人身上有正邪二性,如何区分他们?如果扶正荡邪?这就需要教育了。

还有,既然“性相近,习相远”,那么,相近之性很容易让我们不自觉地以他人为僵化的样本,把自己的生活之路变成偶像人物的摹本——因为“性相近”的共性,忽略“习相远”的个性;同时,更容易走另一种极端——以为既然“习相远”,那么,别人的前人的东西就完全和自己无关,只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如何避免这两种偏颇呢?也还是需要教育。

如何的教育?就是“导养”的教育。

“导”是引导;“养”不是保养,而是修养。

如何引导呢?就像大禹治水。这里重要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不知读者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的大禹只是无作为地放任自流,那么为什么他治水所花费的时间反而比他的父亲还要长呢?所以,“导”不只是随顺。“导”是在全流域堵起来,只在无害的一处放开口子,只在这一处发挥水的自流之性,任其远去。若是任由水肆意横行,还叫“大禹治水”吗?只能改为“大禹搬家”了——被流水驱赶着东躲西藏。

大禹的伟大不仅仅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一心为公,当年他的父亲也为治水呕心沥血,但是下场却很惨。大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心怀天下、尽职尽责的同时,还有常人所没有的大智慧。他恪守中庸之道,既不一味地全部封死水的自流出路,也不完全放任水的肆意横行。他知道在什么地方要限制水,在什么地方又应该发挥水本身的属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在本辑的《何为疏导》一文中,讲到了大禹治水。再有一篇就是《民主与集权》。自由的民主和中央的集权,正如治水的收放一样,是不能绝对化、唯一化的。当收则收,当放则放。收与放的选择,不能以人数或“民意”来决定,而要以智慧定夺。如果真的能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也就能了悟,制度不能改变社会,只有文化才是决定因素。

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精英文化,与这个时代西方大唱的平民意识恰好相反。平民意识,关注大众是可以的,但是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判断的标准定位在数量而非质量。须知,百米的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如何训练才能让人跑得更快,这个标准应该是由冠军告诉民众,而不是由民众告诉冠军。大禹决定水的去路,是因为他通览全局。“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他没有私心。一个没有私心的人,在决定取舍进退的时候,想到的是大局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而将水放到别人家去。同样的,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终生追求真理,没有“我”的意识,没有荣辱得失之虑,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胸怀,才是治水的可信之人。所以,中国文化从来都是选择无私的智者做为老师,教导民众应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胸怀全局的人才能决定水的走向,或是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才是值得学习的一样。

知道了应该由圣贤做为老师,由他们来引导民众,但是还有问题,前人的东西虽然好,然而毕竟语境上有了巨大的差异,如何能让不熟悉古文的现代人生动地学习前人的训诫呢?这就需要有人来做一种包含了时空两个层面的翻译工作,把前人优秀的思想,用今天的事物做例子,并且使用今天的语言,讲给现代人听。

于是,本辑中有了《弟子规注释》,有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了《创造性不是最高原则》,有了《美的误区》,有了《世相杂谈·二》等文章,包括《说说电话礼仪》一文,也是《弟子规》在生活中的应用。

前贤给了我们一个框架,我们就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框架,来看待和处理今天的诸多问题。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古以来人们面对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似和相通的,因为人类的弱点亘古未变。所以,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精英文化,需要学习前人的经典,需要遵从大禹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引领。他们今后也将是我们的楷模。

圣贤引领的道路,只是做了一半的功夫,剩下的另一半就是我们的“修养”了。人如何能有修养呢?琴棋书画吗?那只是熏陶不是修养。今天不少能书能画或能棋的人,品质并不高洁。“修养”不是衣食无忧的保养,“修”是用刀子一下一下地削竹子。一个人真正的“养”就是“修”出来的——要一点一滴地反省自己,认认真真地实践圣贤的教诲,绝不敷衍。就像刀子刻在心里一样,人的修养是需要有痛苦过程的,直到改掉了毛病形成良好习性之后,人才具有了自主调御水性的能力。在“破茧蝴蝶”、“小小竹筏”、“渔樵问答”、“瀚海听澜”等栏目下,您可以读到我们在“修”的过程中的心得与探索。

本辑的《山水间》,较之以前两辑,收入了更多作者的文章,同时关注的视角也更为广泛,但是,一个宗旨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导养正性”。也许,其中很多文章的主题,看上去相去甚远,但是,如果读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看似不太相关的主题后面,都有正性或中正的存在。无论是关于现代化的问题还是讨论妓女问题、同性恋问题,我们所选用的文章,都力争在一个纷乱浮躁的时代里,发出理智、自律且清醒的声音。

流行的东西总会过去,经典的魅力永不褪色。中国古来的枪法有一句话,叫做“中平一点最难防”。这个中平一枪,看似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只要你的枪抖得圆、扎得直,最简单的一招也成了最具威力的一招。

老子说,“大道至简”。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最朴实的。希望我们所选录的文章,都能是最朴实的山水,都能是最中平的一枪,更希望它们能真正起到“导养正性”的作用。(完)



『声明』

《山水间》系列丛书为瀚海沙内部刊物,并非正式出版物,仅供瀚海沙成员、志愿者及传统文化学习者内部交流使用,不对外销售。书中所有作者瀚海沙均未付稿酬。非瀚海沙成员及志愿者所写文章,编辑时已联系到作者并征求其同意。个别篇章及图片选自网络,或作者无从查知,或未能联系到作者,特此致歉并表示感谢。如作者看到本书,欢迎与瀚海沙联络。

瀚海沙
2008年5月

瀚海沙[url=mailtoffice@desert.org.cn]office@desert.org.cn[/url]2008-05-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2-20 06:14 , Processed in 0.0312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