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3 14: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的1月,寒假,我带着一队动感地带环保DV冬令营的同学来到了云南丽江,在短暂的一周多时间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用DV来记录自然记录环保工作,我顺便用相机拍了些照片。
先来几张拉市海的风景开头
17号的下午我们来到丽江拉市乡均良行政村打鱼村的乡渔业协会办公室兼环保组织绿色流域当地办公室院内,那里有个乡村图书馆叫“海棠花开”,多好听的名字啊。同学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采访拍摄对象忙了起来
图书借阅制度,图书馆主要由当地女村名或者在校学生管理。
小院
-----------------------------
三面环山的地理特征,使得丽江坝子的地下水非常丰富。每见到有坡坎处有水溢出,人们便会利用地势将其修成三个高低相连的小水潭,这就是丽江有名的“三眼井”。依高就低三个小水井分别称为饮水井、洗菜井、洗衣井,三井分工明确,决不相互替代。
一个午饭后的时间我们还安排了去听纳西古乐。同学们还一起参合进来 :)
相机、DV、手机都只是一种记录的工具,我一直在鼓励大家用各种现有条件去记录。
纳西古乐概述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音乐,儒教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有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很古老。
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今。
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而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乐队所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等。
下图是古乐普:
每贴必有吃的啊,这是著名的云南火腿啊,满树“长”的都是火腿真是好看,哈哈
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家在讨论上午拍的片子,
-------------------------------
丽江是个容易迷路的古镇也听说过很多艳遇的故事,所以一定要带张地图进来,不过即使有地图也很容易迷路 ![](static/image/smiley/pw_default/biggrin.gif)
在这次活动中咱们组王焓等同学一起拍摄的作品《拉市海的守望者》,后来还在首都高校环保DV大赛中获得了最佳作品奖,真是替他们高兴。
这是老彭,网名“三江主人”,是在这次活动中认识的,他负责当地的吃住行。我俩非常性情相投,在06年底我们相约一起自驾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转了8千里,那是个很长的故事了,以后再讲。
用两张拉市海的鸟片结束这个帖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