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88|回复: 2

梦想的根基——关于未来人类文明的描述 (推荐)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654

回帖

156万

积分

太平洋

积分
1566199

原创大师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5-10-2 0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世宾   

   阅读世界史,会得到一个啼笑皆非的印象。各世界——基督世界、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等——各自照拂自己的保护神和过度的热情,想当然地要去拯救或掠夺异类的精神或财产。遂从古自今,文明的冲突源源不断。
   所幸人类的文明毕竟是走向融合的。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事实必将出现。我们期望的全球化不是某种文明的霸道和独占,而是多种文明的融合。对此前景可抱以乐观,但对现状仍需保留谨慎的态度——因为当下的文明远未臻于致境。

普世价值的局限

   西方启蒙运动为世界贡献了一些重要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法治、人权等。在这些价值指导下,西方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价值的内在冲突,启蒙的重要价值在实施过程产生偏离。比如,自由和民主这对价值就存在悖论——充分自由会导致资源、信息和由于历史造成的优势的分配不均,它把弱者永远沦为弱者,永远处于被剥削和掠夺的位置。弱者的平等无从谈起,连自由也在这个过程被彻底牺牲了。如果强势方没有全球的社群理念,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过度追逐自由的利益,必然会加剧第三世界的贫困的地区矛盾。杜维明指出:“对不平等予以欣然默许、对个人利益的救世力量的信赖以及不加约束地损人利己的认可,都严重地玷污了进步、理性和个体主义的善良性。”正面走向了反面,终将导致对抗的加剧。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将持续这种对抗局面。2002年6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阐述了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要素,它被西方舆论界称为布什原则:第一,美国战略不再主要是“冷战时期的遏制与威慑原则”,而是要保持“先发制人(Preempeive strike)”的权利,“在最坏的威胁出现之前”主动出击打败“敌人”;第二,美国价值观是普世的,包括伊斯兰国家;第三,美国“试图保持不可挑战的军事力量,从而使以往时代的军备竞赛不再有任何意义,国家间的竞争将局限于贸易和其它和平事业”,以此建立一种“美国特色的国际主义”。问题是,其它国家和民族为了自身利益同样必须发展军备,和平在这种状态下变得遥不可及。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贫困悬殊加剧。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条希望之路。20多年来,GDP平均以8%的速度上升。数以亿计的青年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大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没有户口、住房、医疗保险,一旦丧失劳动力便像狗一样被撵到大街上。而偏远农村由于失去了劳动力,大量土地荒废,部分农村越来越贫困。贫困的加剧使治安环境恶化,暴力刑事案件急剧上升。有学者认为,农民阶层犯罪率的急速攀升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征兆。
   消解这些矛盾,一方面需要强势社群节制欲望,在国内和各国之间减低贫富悬殊;一方面必须形成新的普适性价值。1993年全世界主要宗教的代表会议上,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学者形成了两个人类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第二个原则是启蒙运动形成的“人道原则”,真正将人当人看,而不是当物看。这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也适用于国与国、社群与社群之间。

启蒙精神与“和”对话

   若描述未来的文明,毫无疑问,那些种族屠杀、集中营和无视无辜平民生命的行为不具任何市场;花言巧语可能会蒙蔽一些善良人的眼睛,但总有一天会不攻自破;那些“夜半敲门”的警察,那些在字缝里挑骨头的审查官总有一天要失业。
   人类的未来,不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对与错之间的较量,而是“美好”的事物、情感和态度之间的对话。它们不必在暗箱里操作,不必在黑暗的角落把小算盘拨得哗哗响。它们可以摆在桌面上,摊在阳光下,让所有眼睛去评判、去选择。没有人有权要求别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对别人脱帽是因为内心的敬重而不是畏惧。那时,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对话”、“文明的融合”;不是“西方不战而胜”的“历史的终结”,而是东西方以及世界所有文明社会在和平的旗帜下展开新的历史征程。
   新的历史将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贵的”。人类价值实现的过程,必须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这要求我们建立一套世界交往的根本原则,使我们满足自我的实现而不至于伤害其它物种和人群的基本利益。这套原则可以由西方启蒙运动形成的基本理论构成,即在所有事物之间建立起理性、自由、平等对话的原则,相互间充满爱和理解。
   然而,在此特别推荐杜维明教授的一个观点:对于那些同样对环境恶化、社会解体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深表关注的人士来说,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对启蒙运动的遗产进行反思。矛盾的是,鉴于这一遗产无意中对全球社会造成的负面后果,我们不可能不经批判就接受其内在逻辑;但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一遗产目前和今后同我们理智的“自我”定义之间的联系,虽然它一直带有那么多的模糊性。捷径是没有的,我们找不到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希望能建立一种截然不同的伦理观念,或是一种不受启蒙精神支配的全新的价值体系是不现实的。这种期望甚至会表现为或者愤世嫉俗,或是过于苛求。我们需要探寻的精神资源,应能帮助我们拓宽启蒙工程的范围,加深其对道德的感受力。如有必要,能创造性地改变其固有局限,以便充分体现其作为全人类世界观的潜能。
这里探讨的是启蒙价值对人类的定义和它自身在逻辑上的局限性。我们尊重它作为人类的基本价值,但也应突破它的局限,使之科学地运用到人类的各项事业中。
   早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不少思想家,如单穆公、伶州鸠、医和等,论说过“和”的观念。万物以和为贵。“细柳大陵,不容于耳,非和也”,声音过小和过大都不适合耳朵。“和”观念可以成为维护人类社群团结的纽带,把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纳入“和”的观念之中,进行对话、撞碰、融合,也许一个和平并能自觉、良性发展的文明社会便会出现。

“和”生于“对”

   在“和”的环境里,正反对抗的局面不再存在了,而是正正的对话。其中,中国人关于“对”的观念可以起推动作用。
   “和”产生于“对”中。“对”分三种形态:逆对、近对、顺对。这三种形态在中国的对联中经常得到运用。在“和”观念下的世界,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不出现逆对,代之以近对和顺对,如两个政党之间的竞争,目标不是要把对方毁灭,而是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上下联意思相近称为近对,虽然可能不指向同一个目标,但指向同一个方向,如何绍基的“坐到二更合眼即睡/心无一事敲门不惊”,上下联同在说明悠闲自得、心无旁骛的生命状态。近对在社会生活中显示为两股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不同的事业,但最终都为实现相同的目标。顺对是一种融合的最高境界,所有力量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如何绍基的“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上下联共同构筑了春天一派欢欣的景象。顺对在社会生活显示为所有力量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制造一个大同社会。
   在“和”的观念世界中,只有近对和顺对。如今恐怖主义与以美国为主导的人类社群构成了逆对关系,但当各大文明真正进入对话后,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将因人类共同的利益而消除。届时,可以假设整个人类的目标不再是在地球上争夺和征服,而是面向整个太空,探索未知的广阔世界。太空可能构成人类的逆对力量,但它对人类是有益的。在人类社群内部,则以近对和顺对的力量构筑人类的幸福家园。
   我们期待把启蒙运动形成的基本价值和根本原则融入到“和”观念中,形成共同的人类社群世界,战争和毁灭不再是人类的专利,所有人都把智慧和勇气献给新开创的事业:环保、医疗、太空事业等。这也就是“完整性写作”在参与历史变革现实的诗学根基。■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12

主题

84

回帖

92

积分

清泉

积分
92
QQ
发表于 2005-10-2 09: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未来,不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对与错之间的较量,而是“美好”的事物、情感和态度之间的对话。它们不必在暗箱里操作,不必在黑暗的角落把小算盘拨得哗哗响。它们可以摆在桌面上,摊在阳光下,让所有眼睛去评判、去选择。没有人有权要求别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对别人脱帽是因为内心的敬重而不是畏惧。那时,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对话”、“文明的融合”;不是“西方不战而胜”的“历史的终结”,而是东西方以及世界所有文明社会在和平的旗帜下展开新的历史征程。

这篇文章很有启示性,但其描述的似乎遥不可及啊  

建议 建议 建议:我们当中对此有兴趣和思维能力活跃的同学深入的探索一下
杜维明教授的一个观点:对于那些同样对环境恶化、社会解体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深表关注的人士来说,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对启蒙运动的遗产进行反思。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 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23: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开辟的儒家学说从个人生活出发,推广到社会乃至于天下,是从个人开始,先是修身,才有国家天下的平治。。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柏拉图却相反,他为了说明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开始层层分析,认为国家是实现个人道德的手段,断言只有道德的国家生活才导致道德的个人生活。
  
从宏观出发的西方学术传统,实际上解决不了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我想这是西方产生宗教,并且长时间地政教合一的文化原因。因为没有宗教的话,西方人如何安顿自己的个体生命呢?所以,从宏观着眼的西方学术传统是一以贯之的,文艺界复兴以来,西方知识分子继承了古希腊的学说传统,即仍然是从国家、社会角度探究真理的传统。他们从思想上实现了人与神的分离,而西方的政治实践则实现了神权与政权的分离。但是宗教仍然作为个人生命的精神依托而存在着。因为,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化还是宏观的文化,仍然解决不了个人生命安顿问题。所以宗教仍然离不开。只是宗教开始与逐利的资本主义精神合流,逐利被笼罩上高尚的宗教道德光环。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移植西方制度和文化的过程,然而,任何制度移植都必须跟本土文化结合,接受本土文化的选择。而现代化让中国人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的摒弃。由于儒家文化遭到了贬斥,而中国民族性格有难以真正地接纳宗教,是说如同西方人那样地从骨子里相信上帝的力量,因而,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心灵安顿成为空白。为什么,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表现出这么强烈的需求和兴趣,我看原因在于现代中国人没有一个安顿身心的文化可以栖息。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必要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的生存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把地球日益紧密地缩小为地球村,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就要发展物质力量,而资本主义所发现的刺激物质财富增长的动力,就是刺激人的物欲和享乐要求,“为上帝赚钱”本质上仍然不过是这种物欲诉求之上的道德价值光环而已。
然而人的本性终究不能归结为物欲的满足,心灵的安宁,生命价值的渴望是人无法摆脱的永恒思绪。孟子发问“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康德沉醉“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都道出了价值对于人类之不可或缺的品性。
毋庸讳言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经济。而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在物欲刺激之下成为经济人之后,能够离开心灵安顿吗?能够离开价值的诉求吗?中国古代文化从个人生命安顿入手,所以中国历史总体上没有政教合一的国家。个人生命的安顿方面,儒家文化起到了这个了不起的作用。既然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包括笃信宗教,是依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而满足了人们精神依托和价值可求的,那么,在现代化过程中,儒家文化,大约仍然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即安顿现代人身心的作用。从个人的私人生活开始,从孝悌开始,从纪念祖先开始,民德可以归厚矣。西方人进入现代化依靠了“为上帝赚钱”的资本主义精神,中国人现代化的过程,为什么不会伴随着“以义为利”的儒家理想呢?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3 05:43 , Processed in 0.0319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