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45|回复: 0

从洪湖回来所想到的------咸宁学院绿舟环保协会

[复制链接]

3

主题

23

回帖

15

积分

冰块

积分
15
QQ
发表于 2008-10-25 11: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天的“湿地使者行动”活动结束了,收拾行囊,踏上了归校的汽车。
  
    一切似乎又归于平静了,“洪湖”那个与我联系颇远的地方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我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每天看书,上网,打篮球,过得安然而惬意。只是偶尔,我也会想起那地方,那人,还有那水。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学生,一名合格的湿地使者,或者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原本是不该这么早将那里遗弃的,应该是对它饱含有深厚感情的,作为我的福地,它让我顺利的通过了全国性的大学生社团竞选,提供给了我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可谓伯乐之于千里马。然而,我却不得不这么做。
   

    选择在那里开展活动的初衷是极为单纯的:向市民宣传“湿地与气候”的知识,提高当地居民保护洪湖的意识。

    学生者,做事向来是极富理想化的,把一切想的过于简单了。以为一切真如书上所说的那样,世界是公平的,合理的,美好的。真的到了知晓原来书上说的是错的时候,陡然接受不了,承受不了多年坚守的道德价值观在现实面前如此的不堪一击。范进中举后的心态大抵如此,讳疾忌医在所难免。

    内心的波澜起伏掩盖在表面的平静之下,其实回来后每一刻都在想着那里,回忆着那里。但又拒绝想,拒绝回忆。

    八天的实地宣传和走访调查,让我了解到了当地的环境问题,更让我了解了当地的民生疾苦。

    在做活动的时候,我的队员老是用疑惑和委屈的语气问我:我们的活动简直无法开展了,宣传活动成了他们的诉苦会了,他们老是说围湖面积分配不公,收益连年下滑等问题,与我们“湿地与气候”的主题扯不到一块儿。为提高问卷数量,队员们总是试图打断村民的诉苦,而我总是很愿意听,因为我认为民生问题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资源性是环境的一个基本的特征,资源的多寡与民生的好坏是成正比的。

    这些天里,走过滨湖办事处和汊河镇的几个村庄,令我触动最大的一点就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村民就像赶集一样积聚过来,怀着对洪湖的一片赤子之心,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担忧,向我们诉说着洪湖的问题和他们的困苦:大湖过度开发;水体污染;鱼类资源耗竭;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担忧和激愤写满了他们黝黑的脸庞,然而,在他们眼中更多的是无奈,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湖被污染破坏。他们虔诚的向我们诉说着,满怀希望的以为我们的到来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些变化,然而我们能做的也极为有限,只能是怀着一份责任和良心,为洪湖和他们写点什么,希望他们的呼声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洪湖能越来越好。

    经过八天的宣传和调查了解到,市民们都是关注洪湖的,对洪湖,他们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但有少数一部分目光短浅的人只顾眼前利益,干着吃着洪湖,损着洪湖的勾当,令人痛心疾首啊!

    在活动结束之后,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是否我把宣传对象选错了?不应该是洪湖广大市民,而是那在破坏洪湖的一小部分人。别看人数少,他们造成的危害可不小。据当地群众反映,在有关部门的违规操作下,他们占据了大片的水域面积,真正的破坏来自他们。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在享受了湖区给他们经济利润的同时,理应承担保护湖区的义务。而大部分靠湖吃饭的市民都是遵守政府的法规,有的甚至连那“20亩”都没有分到,基本生理需求都没有解决,凭什么要他们承担保护的义务。

    走过,路过,见过,留下了满腹的愤怒、同情和担忧。

切断生命源 远景堪忧!

    “养殖越来越难啊,特别是今年,全村渔民90%的虾蟹全部死亡,村民们血本无归,为维持生计,不少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我们在滨湖办事处远景村做活动的时候,村民们如是反映。

    事情回到今年五月份的某天,村民们按惯例给池塘换入从湖区里流入的水。因为螃蟹生长对水质要求严格,水需要经常换动才行。不曾想,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全村90%的虾蟹全部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万,村民们大都血本无归,看看浮尸遍野的虾蟹,欲哭无泪。
“我们大伙都认为是过度圈养造成的”在问及虾蟹死亡原因时,村民们口径一致,“圈养把整个湖区的水都搞坏了。虽然拆围了,但数量确有增无减,这样直接受害者就成我们这些以湖水为源的养殖户了,我们养螃蟹的水是已经别人污染过的,叫我们的螃蟹如何不死?”

    远景村在80年代以前是一个农民村,全村以种植稻谷为主。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改革,农民响应镇府的号召将农田改成鱼塘,以水产养殖为生。很快村民们致富了。看到甜头的人们加大了养殖规模,随着湖区的圈养面成几何倍数出现,他们的致富路也似乎走到尽头了,水产养殖连年下滑,养殖难度越来越大,不少渔民都债台高筑。在谈及以后的出路时,他们忧心忡忡。圈养不治理的话水质会变得更差,他们的生命之源也将被切断,到那时,远景村还真就是“不远”了。

身处湖区无水饮,洪湖危急!
   

    “50年代的水淘米洗菜,60年代的水洗衣灌溉,70年代的水鱼虾绝代,80年代的水质变坏,90年代的水污染竞赛”这是我们在滨湖办事处做问卷调查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形容他生活了几十年的洪湖的水质变化情况。

    洪湖村是一傍水而依的村庄,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在湖里生活。大湖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大湖提供他们的饮用及做饭之水,村民世代以渔为业,然而,延续了几代、几十代生活方式在湖区的过度开发及污染之下被迫面临着改变。

    洪湖村以传统捕捞为生的渔户,只剩九十来户了,而据这九十户渔户透露,湖里的鱼类源基本耗竭,捞不起来鱼了,他们不得不考虑外出打工谋生。
最令村民们痛心疾首地,由于过度污染,深处湖区的他们居然无水可饮,而靠饮用矿泉水。这对经济困顿的他们无疑于雪上加霜。

    是什么造成湖水急剧恶化呢?从渔民那里了解到,罪魁祸首是“圈养”。由于相关部门的违规操作,致使大量的湖面又回到少数人手中。他们利用非法手段获得的水域面积,大肆地养殖螃蟹,直接造成湖水污染;其次是沿湖居民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其染程度。

无鱼可渔,路在何方?

    在滨湖办事处下辖的洪湖村6组,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他们无田无地无水域面积,成年累月的奔波在湖上,过着天然捕捞的生活。

    “前几年湖区里的鱼还很多,在捕捞季节我们一人一天可以捕得一船鱼(大概400—500斤),那时的生活还可以,但随着圈养盛行,不少人用电打鱼、布迷魂阵,造成了大湖的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特别是近两年湖区的鱼基本处于耗竭状态,我们现在在湖里捞不起鱼来了。”

    这一群体的户数为80户左右,在问及他们的未来时他们无奈而迷茫地说:“无鱼可渔,无田可耕,无塘可养,外出打工又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的路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

[ 本帖最后由 郑义 于 2008-12-2 18:4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0-21 11:20 , Processed in 0.0304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