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
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庄重建指导协调中心招募志愿者 一、背景
2008年6月底,为支持四川灾区村庄开展重建工作,在全国“村长”论坛执委会的倡议和名村的支持下,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在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筹建设立支持受灾村重建的协调机构——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重建指导协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二、指导协调中心简介
中心全称为“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重建指导协调中心”,是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简称村促会)设在四川成都专门服务灾区村庄重建的协调机构。中心受村促会领导,在四川省委农办的指导下,代表名村在四川灾区开展支持受灾村重建的相关工作。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搜集整理四川灾区受援村信息,通过网络向社会和名村反馈;协调名村对口支援和服务受援村重建;开展服务灾区村庄重建的相关活动;探索受灾村重建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三、重建项目和服务队
中心代表名村在灾区开展若干重建项目的跟踪和落实,并组建由名村派出的受灾村重建名村服务队,协助受灾村两委开展重建工作。
四、主要活动
中心从7月建立以来,开展了以下活动:
1、共衣带暖——向灾区送物资
2008年8月8-12日,中心组织车辆,以“受灾村重建名村服务队”名义,代表进顺村将价值8万元的纯棉内衣送到茂县坪头村。服务队从雅安市进入灾区,途经宝兴、夹金山、小金县、马尔康、理县、汶川到达目的地茂县。“人人身体,共衣带暖;村村携手,重建家园”,服务队在坪头村进行了现场捐赠仪式,坪头村的男女老少、父老乡亲欢天喜地地来领新衣物。
期间,服务队下到汶川萝卜寨、理县桃坪羌寨了解情况,并进行了简短的捐助仪式。
2、技术推广——乐义果菜四川灾区蔬菜产业重建培训班
2008年8月22-24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农办、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和山东三元朱村以及山西皇城村联合发起的“乐义果菜技术推广发展计划”灾区重建培训班在彭州市成功举行。四川省彭州市等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部分省(市)对口支援范围内的18个灾区县(市、区)107名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村蔬菜技术骨干、蔬菜种植大户和蔬菜产业部门领导参加了本期培训班。
3、学习交流——全国“村长”论坛灾区代表团
2008年9月26-28日,为展示灾区村官的精神和风貌,并更好地推进灾区村庄重建,中心组建全国“村长”论坛灾区代表团,参加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北京市农委、北京昌平区委和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村长”论坛。学习村庄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此带动灾区村庄转变观念,更好地开展重建工作。
4、就业培训——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羌绣培训
2008年10月31日—11月10日,驻扎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的受灾村重建名村服务队根据当地灾后妇女渴望学习手工业,掌握一技之长和寻找就业门路的想法,联系组织了中国第一羌寨——理县桃坪羌寨,派了两位技艺精湛的传统羌绣老师,在石门村开展为期10天的刺绣培训。在培训结束后,服务队拟沟通李连杰壹基金四川省扶贫帮扶中心解决部分销售渠道,为石门村刺绣寻找出路。
五、招募志愿者
招募对象:2人
服务地点:四川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服务时间:八个月
招募条件:
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3年工作经验;
2、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具有项目策划、项目执行等相关工作经历;
3、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及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
4、其中一人主要负责文字、网络运营、后台技术操作、平面设计等相关工作,要求文笔清晰,懂一定网络技术。
5、工作强度较大,要求富有激情和创意,勇于开拓创新。
六、工作内容
1、搜集整理四川灾区受援村庄的信息和需求,向名村和社会有关方面反馈;
2、动员更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受援村庄重建;
3、协调名村对口支援和服务受援村庄的重建;
4、开展服务受援村庄重建的有关项目策划、运作和相关活动;
5、负责灾后重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对源文件及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料进行整体把握和考核;
6、探索村与村之间对口支援、服务灾区村庄重建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志愿者待遇:
1、安排食宿,服务期内每月发放基本生活补贴,提供人身意外险;
2、表现优秀志愿者可向有关方面推荐就业岗位。
招募时间:08年11月6日-11月20日
报名办法:
1、下载申请表并完整填写,附本人生活照后,以附件形式,投递至指定电子邮箱zdxt2008@126.com 。
2、邮件主题和申请表请统一命名为 “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庄重建指导协调中心”志愿者-姓名”的格式,如“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庄重建指导协调中心”志愿者-王平”。
四、联系方式:
单位(北京):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
地址:北京西四砖塔胡同56号
电话:010-67523093 67523079(兼传真)
单位(成都):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庄重建指导协调中心
地址: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电话:028-87961113(兼传真) 13699426690
志愿者_报名表1.doc(33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