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34|回复: 4

观鸟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6 15: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鸟技巧
  要进行交流,了解鸟类,首先要了解常用鸟类分类鉴定术语,掌握后可以注意鸟的各部特征,加以比对,参考书籍,假以时日必将成为观鸟专家。
一:鸟类的形态识别特征
  鸟类形态特征包括很多方面,如体形、喙形、趾形、翼形、尾形、羽色等,在野外识别鸟类要迅速抓住容易观察的特征。
  • 体型大小和形态
      体型大小是野外观察识别鸟类需要首先抓住的特征。用常见的人们熟悉的鸟类大小作为参考标准,记住它们的长度,以此作为与所观察鸟类比较大小的参照,得出所观察鸟类的大概长度,这种方法比在头脑里用一把想像中的尺子估计鸟的长度更为有效。

    像柳莺大小的鸟有:树莺、太阳鸟、绣眼鸟、戴菊、鹪鹩等;
    与麻雀相似的有:鹀、鹨、文鸟、山雀、燕雀、金翅等;
    像鸽子大小的鸟有:岩鸽、斑鸠、黄鹂、杜鹃、鸫等;
    像喜鹊的鸟有:灰喜鹊、红嘴蓝鹊、乌鸦、松鸦等;
    与野鸭相似的鸟有:鸊鷉、雁、天鹅等;
    与鹭相似的鸟有:研、鸻、鹬、鹳、鹤等;
    像鹰的鸟有:隼、雀鹰、鸢、鹞、鵟、鹫等。
      
      除了体型大小之外,鸟类身体的形态也是识别鸟类的重要依据。如鹡鸰、山椒鸟的身体纤细修长,白骨顶、紫水鸡体形短钝圆胖,翠鸟、八色鸫的身体短粗。
     
  • 喙的形态
      喙的形态是很好的识别特征。鸟类的食性不同,喙的形态也不同,通过将喙的形态与功能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记忆各种鸟喙的形态。
     
    长而直:鹳、鹤、鹭、沙锥、啄木鸟、翠鸟、白鹭
    长而向下弯曲:戴胜、杓鹬、鹮、钩嘴鹛、太阳鸟
    呈锥形:锡嘴雀、蜡嘴雀、灰雀、朱雀、金翅雀
    扁而阔:夜鹰、雨燕、家燕类
    锐利带钩:鹰、隼、雕、鸮、伯劳、棕背伯劳
  • 后肢的形态
     后肢的形态十分重要,但在野外观察时往往受到限制。
     后肢较长的鸟类:鹭、鹤、苇鳽、鴴、鹬等。它们的喙和颈也很长,特征明确。
     后肢较短的鸟类:啄木鸟、鹦鹉、夜鹰、杜鹃、雨燕等一些攀禽。
     
  • 趾的形态
       趾的形态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例如,鹳与鹭外形相似,但前者后趾高,不能着地,也不能栖树,后者后趾强大,与前趾位于同一水平,适应于栖树握枝。
     
  • 翼的形态
      不同鸟类的翼形态各异。如燕子、雨燕的翼尖长,八哥、鸫的翼短圆,雕、鹫的翼宽长阔大。
      当鸟类在空中慢飞或翱翔时,容易观察其翼形。对于一些难以接近的鸟,靠翼形的特征可以进行初步分类。
    ? 鹰和隼在翼形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鹰的翼多是圆形,隼的翼是尖长的,在高空飞翔是一目了然。
    ? 家燕和雨燕的翼均为尖形,但家燕的翼具明显的翼角,雨燕的翼角不明显,翼长呈粗镰刀状。
     
  • 尾的形态
      尾的形态和长短也是辨认鸟类的重要标志。
      有些种类的尾型具有明显特征,以至仅靠一枚尾羽就可分辨到种:长尾雉、白鹇、白腹锦鸡、红腹锦鸡、马鸡、红嘴蓝鹊、寿带。
      有些鸟的尾极不发达,也是辨认工具。如:鷿鷈、鹌鹑、鹪鹩、丽鸫、三趾鹑。
      尾型可以分为平尾、圆尾、凸尾、尖尾、凹尾、叉尾等诸多类型,对野外鉴别有重要意义。如鸥和燕鸥在尾型上有明显差别。前者为平形尾,后者为叉形尾;黑卷尾和发冠卷尾体色和体型上都十分相似,两者的尾均呈叉状,但黑卷尾的外侧羽尾只向外侧卷曲,而发冠卷尾的外侧羽尾不仅是向外侧弯曲,而且向背方弯曲。
     
  • 颜色
      在观察鸟羽颜色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鸟体的主要颜色,即全身以什么颜色为主,然后尽量快速准确地注意头、颈、尾、翅、胸、腹、腰等部位的颜色,并注意抓住一两点最突出的特征。对于头顶、眉纹、贯眼纹、眼周、翅斑、腰羽、尾端等处的羽色要特别注意。
       
    全为黑色的鸟:鸬鹚、噪鹃、乌鸦、黑卷尾、发冠卷尾、乌鸦、小隼等。
     
    几乎全为白的鸟:天鹅、白鹭、白琵鹭、朱鹮、白马鸡等。
      
    黑白两色相嵌的鸟:白鹳、黑鹳、黑冠鹃隼、凤头潜鸭、白翅浮鸥、白鹇、大斑啄木鸟、鹊鹞、喜鹊、寒鸦、八哥、家燕、鹊鸲、黑短脚鹎、白鹡鸰等。
     
    以灰色为主的鸟:灰鹤、杜鹃、岩鸽、原鸽、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普通鳾等。
     
    灰白两色相嵌的鸟:白头鹤、白枕鹤、苍鹭、夜鹭、银鸥、红嘴鸥、白胸苦恶鸟、燕鸥、白额燕鸥、灰山椒鸟等。
     
    以蓝色为主的鸟:蓝马鸡、蓝翡翠、普通翠鸟、和平鸟、蓝翅八色鸫、红嘴蓝鹊、蓝歌鸲、蓝矶鸫、铜蓝鹟、大仙鹟、蓝鹀等。
     
    以绿色为主的鸟:绯胸鹦鹉、栗头蜂虎、绿啄木鸟、大拟啄木鸟、红嘴相思鸟、绣眼、柳莺等。
     
    以红色或锈红色为主的鸟:红腹锦鸡、朱背啄花鸟、黄腰太阳鸟、朱雀(雄)、北朱雀(雄)、红交嘴雀(雄)、粟色黄鹂、红隼、棕背伯劳、普通夜鹰等。
     
    以黄色为主的鸟:黄斑苇鳽、大麻鳽、黄鹂、黄鹡鸰、黄雀等。
    除了鸟体的主要颜色之外,某些部位明显的色块和斑纹对鸟类识别也很有用。
     
    胸、腹部:红胸啄木鸟的胸部有红色斑纹,黄腹啄木鸟腹部则有大的黄斑。
     
    翼斑、翼带:八哥、灰树鹊有白色翼斑,柳莺翼带的条数往往是鉴别种类的重要参数。
     
    腰部:小白腰雨燕的腰为白色,金腰燕的腰部为栗红色。
     
    尾部:红尾鸲和一些鹟科鸟类的识别往往要看尾羽的色彩和斑纹。
     
    足趾:中白鹭和白鹭在体型大小和羽色上都极为相似,其区别在于白鹭的趾杂有黄色,而中白鹭的趾全为黑色。
      
  • 头部特征
      注意鸟的头顶、额、颊、喉是什么颜色,有无冠纹、眼纹、颊纹,有无颈环等。
二:鸟类的行为识别特征
  • 觅食
      不同种类的鸟因喙型、食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觅食行为。

    野鸭常在水面浮游,用扁平具梳齿的喙从水中滤取食物。
    绣眼鸟、太阳鸟和一些小型的画眉科鸟类常倒悬身体吸吮花蜜。
    环颈鴴、金眶鴴等鴴科鸟类喜欢在江、河、湖、海边的沙滩活动,常迅速奔跑、急停啄食。
    红脚鹬、瓣蹼鹬等鹬科鸟类在浅水淤泥中不停地旋转身体,让水流形成小漩涡,从中觅食。
    翠鸟静静地停在溪流水潭或水塘边树干上,看见小鱼浮出水面,急速俯冲到水面用嘴把鱼叼走。
    鹟和卷尾在停息点观察过往昆虫,发现食物,飞入空中捕捉后又回到停息点。
    红隼常在空中定点鼓翼,然后俯冲捕捉猎物。
      
  • 摆尾
      鸟走动或停息时,尾羽也有不同的动作。
    鹡鸰走动时常常上下摇动尾羽。
    矶鹬刚停下会剧烈摆动尾羽。
    伯劳停息时尾会抽动或划圆圈。
    红尾水鸲、白顶溪鸲的尾会展开并上下急剧摆动。
    扇尾鹟在树干上活动时,尾巴会像扇子一样反复打开合拢。
     
  • 停息
      鸟停息的地点和姿势也可作为认鸟的线索。观察鸟停息时要注意其身体的角度,是直立、水平,还是倾斜;停息的地点是树梢、地面,还是某些物体的顶端。 
     
    蓝矶鸫停息时常挺直身体站立。
    星鸦、山椒鸟经常出现在树冠或树梢的顶部。
    岩鹨常出现在地面或岩石上。
    伯劳、部分鸲和一些鹟喜欢在突出物如树桩上停息。
    鹊鸲常在树上或房屋顶上昂首翘尾。
      
  • 行走
      鸟的行走方式有步行、跳跃,或兼而有之。
      
    鸠、鸽类皆双脚交互落地行走。
    麻雀和许多生活在灌木丛中的鹛类只会双脚跳跃前进。
    八哥、乌鸦步行、跳跃都有。
    啄木鸟能在树干上攀附向上跳行,但却不能头向下沿树干下行。
    鳾不仅可沿树干向上行进,而且也能头朝下向下行进。
    旋木雀常沿树干作螺旋形向上攀爬行进。
      
  • 飞行
      鸟类飞行的方式多种多样。
      
    红隼飞行时鼓翼多而翱翔少,在空中常会定点鼓翼悬停。
    褐河乌、翠鸟紧贴水面作直线飞行。
    白鹡鸰、灰鹡鸰、黄鹡鸰、啄木鸟飞行路线起伏呈波浪状。
    鹟、卷尾从停息地点跃起捕食后返回原地,飞行路径呈不规则的曲线。
    小云雀能够垂直升起、降落。
    鸢起飞、降落都会盘旋飞行。
    鹪鹩和鹛类通常仅做短距离的飞行。
    沙雉受惊飞起时拍翅很急,边飞边鸣。
    野鸭飞行时急速拍翅,常发出哨音。
    鹭科鸟类拍翅缓慢,飞行时颈部呈“S”形。
    雁鸭、鹳及鹤飞行时颈部笔直前伸。
    雕、鹫翼形宽阔,能长时间不扇动翅膀在空中滑翔。
    毛脚鵟飞行时常有迎风收缩翼角的动作。
    雁鸭类和鹤类飞行时常编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
    鴴和鹬结群飞行时爬高、俯冲、转弯动作整齐一致。
      
  • 鸣叫
      鸟类的集群、报警、个体间识别、占据领域、求偶炫耀、交配等行为都和鸣叫有关。许多行为的完成都伴有特定的叫声,多种鸟的鸣叫存在着特异性,可以作为野外识别的依据。对于鸟类的叫声要注意音频的高低,鸣叫的节律、音色等特点。
      
      单调粗历的鸣叫声:大嘴乌鸦为“啊——”;小嘴乌鸦为“哇——”;绿头鸭为“嘎—嘎—嘎—”;绿啄木鸟为“哈——哈——”;环颈雉为“咯——咯——”;鹭、鹤、雁的叙鸣声都不悦耳。
     
    嘹亮重复音节的鸣叫声:普通夜鹰的“哒、哒、哒—”;普通翠鸟的“嘀、嘀、嘀—”;白鹡鸰的“叽呤、叽呤、—”;白胸苦恶鸟的“苦恶、苦恶—”;大杜鹃的 “布谷、布谷—”;大山雀的“仔仔嘿——”;冕柳莺的“驾驾吉——”;红角鸮的“王刚,王刚哥—”;四声杜鹃的“割麦割谷”等,这些都是非常容易辨别的典型叫声。
      
    尖细颤抖的鸣叫声:小鸊鷉为“嘟、噜、噜、噜——”;太平鸟、燕雀、金翅等小型鸟类边飞边鸣,发出似摩擦金属或昆虫振翅,既颤抖又尖细的声音。
      
    婉转多变的鸣叫声:绝大多数雀形目鸟类的鸣叫韵律丰富,悠扬悦耳,各具特色,如百灵、云雀、画眉、红嘴相思鸟、红点颏、乌鸫、八哥、白头鹎等,黄鹂还能发出似猫叫的声音。
      
三:不同类群鸟的观察技巧
  • 游禽
      在水域里活动觅食,善于游泳或潜水的鸟类。
      不同类群的游禽外部轮廓明显不同。
      鸥类中的部分种类野外识别困难,需要仔细区分大小,认真观察翼斑的形态、嘴斑的颜色。
      大多数野鸭和雁类白天漂浮在开阔的深水区睡觉休息,而清晨和黄昏到近岸浅水区觅食,所以观察野鸭和雁类宜选择清晨和黄昏,在岸边找好隐蔽物,定点观察。观察游禽最好选择那些既有深水区,又有浅水区,水草丰茂,食物丰富,水质清洁,沿岸多湾汊,有小片芦苇丛,岸上有树木、灌丛,能为观鸟者提供隐蔽的水域。
     
  • 涉禽
      在浅水沼泽地带涉水觅食的鸟类称为涉禽。 
      鹭鸟是最常见的涉禽,通常体型较大,活动觅食的地方多在开阔的浅水沼泽区。鹭鸟夏羽和冬羽不同,一些种类繁殖期会长出形态特殊的羽毛,称为饰羽或婚羽,还会改变羽色。鹭鸟中有一类鸟叫鳽,与鹭不同,全在水草丛生的地方活动,行踪隐蔽,羽色与生活环境相似。有些还会拟态,休息时颈和嘴朝上伸得笔直,将自己模拟成芦苇枝,不易发现。观看这类鸟时要仔细搜索水草丛中的每一个地方。常见的有栗苇鳽、黄斑苇鳽和大麻鳽。
      各种鹳、鹮和鹤都属于大型涉禽,喜欢在开阔的沼泽湿地、河岸沙滩和海湾、鱼塘等处活动。
      秧鸡科的鸟个体小,活动隐蔽,常活动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沼泽,沟渠、溪流、池塘边的草丛、稻田。秧鸡类的鸟尾短翅圆,善于行走,走路时头部一伸一缩急速摆动,尾也有类似的摆动,飞行时双脚摇晃,受惊时就近钻入草丛逃循。不管成鸟颜色如何,幼鸟全是黑色。秧鸡科中的黑水鸡和白骨顶是两种比较奇怪的鸟,它们既能在浅水中跋涉,又能在水中游泳。
      鸻形目鸟类中的鸻和鷸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大。喜欢在江河、海湾岸边活动,又叫做岸鸟。观察时要注意用已知的熟悉种类来判定大小,特别留意嘴的形状、颜色,脚的长度、颜色,羽毛上的特征标记,觅食行为等。当鸟飞行时要格外留意翼和尾的图案。一般而言,鸻体型小,嘴短而直且尖,腿也相对较短。常在沙滩上快速奔跑,突然急停。鷸的嘴稍长,嘴形变化多,有长直而尖的,有向下弯曲的,也有端部膨大呈勺状的。腿较鸻的长,觅食时常用双脚搅动水,然后用嘴捕食。观察识别鸻、鷸的最好地点是沿海的沙滩、海湾、湖滨鱼塘或者江河沿岸地带,时间以春天、秋天它们北迁南返时为最佳。
     
  • 猛禽
      猫头鹰是鸮形目鸟类的俗称,属于夜行猛禽。多在夜晚活动,可根据叫声判断种类。如:雕鸮的叫声是低沉的“嗡嗡、嗡嗡”,领角鸮的叫声是“呕、呕”,鹰鸮的叫声是“呼呜、呼呜”。观察猫头鹰最好的时间是黄昏和天黑后,一般先根据叫声确定位置,然后用强光手电或强力观察灯搜索,猫头鹰的眼睛在灯光的照射下有很强的反光,容易发现;找到猫头鹰后,让灯光照着它,抓紧时间观察辨认;一旦观察辨认清楚,马上移开灯光或将灯光关闭,避免长时间用强光照射它。观察猫头鹰时注意不能在同一区域多人轮流使用强光照射,以免影响它们的正常繁殖和觅食活动。
      昼行猛禽主要指白天活动的隼形目猛禽,包括鹫、雕、鹰、鹞、鸢、鹗、隼等不同类群。它们的种群数量本身比较稀少,而且常常飞得很高,因而在野外搜寻它们需要一定的技巧:
      掌握猛禽活动的时间。大多数猛禽在天气晴朗的上午9点到下午4点之间最为活跃,常在空中盘旋飞翔。

    在视野良好的山顶或悬崖观察。
    注意观察山脊上方的天空。
    注意白云下的黑点。
    仔细搜寻大树的枯枝。
    认真观察粗树枝上突出的黑影。

      很多猛禽都是雌鸟大雄鸟小,羽色斑纹差异明显,容易被误认为两个不同种,而且幼鸟、亚成鸟和成鸟的羽色、斑纹也常有明显差异,有些种类的羽色甚至还有深色型、淡色型和普通型的差异,因此辨认很困难。但观察时注意以下几点,一些常见的猛禽还是能够辨认出来的。
      注意大小。可以用一些常见鸟的大小来与所见猛禽大小对比。例如红隼、松雀鹰、黑翅鸢的大小与鸽子相似,凤头鹰、苍鹰、普通鵟的大小与乌鸦差不多。
      比较翼形和尾形。翼窄长、尾长者为鹗;翼宽短、尾长者为鹰或鹞;翼窄长、末端尖、尾长者为隼。胡兀鹫的尾呈楔形。黑鸢尾略凹入,呈浅叉状。
      认真观察羽色特征。先观察猛禽主体羽色,再看条纹或横斑的形状、数目及粗细,特别注意观察喉纹、颏纹、眼纹、翼斑,有无羽冠等。栗鸢体色以栗红色为主,普通鵟的翼下有明显的白色块斑和黑斑。黑翅鸢通体以青灰色为主,两翼角处有大块黑斑。
      注意行为特点。蛇雕常常边飞边叫,凤头鹰飞行时会将翅下压抖动。兀鹫长时间在高空中滑翔,黑鸢常在空中盘旋,红隼会在空中振翅悬停,大鵟飞行时常收缩翼角。
      观察时先要辨出体形轮廓,例如翼的长短、宽窄、尾羽的长短及形状,是呈叉形还是扇形,就可以先分出雕、鹗、鹫、鹰、隼等类群;然后再分辨羽色,如翼、尾羽等腹面斑块或斑纹形状、数目,同时再辅以飞翔特征。若能听到叫声再以叫声作识别参考。
      
  • 陆禽
      主要介绍鸡形目鸟类的观察。观察要点:
      善于仔细观察搜索。鸡类活动时常会在地上留下明显的痕迹,称“鸡道”,在合适的时间隐蔽守候在鸡道或土浴坑附近,有可能看到前来活动的鸡类。
      注意倾听分析林中的声响和动静。鸡类在树林中行走和寻觅食物时,会发出声响,应正确辨别声响是由鸡类发出的还是其他动物发出的。
      学会在林中毫无声息地行进。在满地都是枯枝落叶的林中行走,脚掌贴着地面往前滑行,就不会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接近正在觅食的鸡类时,要乘它用脚下抓刨落叶发出响声时迈步。
      学会估计鸡类的活动路线,提前赶到适合观察的位置。
      抓住观察时机。清晨和傍晚是鸡类比较活跃的时段;春天繁殖期间,很多鸡形目鸟类的雄鸟会占据一块地盘并不停鸣叫,根据叫声的位置安静缓慢地接近,也有机会看到它们。
      
  • 鸣禽
      鹛类是画眉科鸟类的统称,是鸣禽中喜欢蹿跳、善于藏匿的一类鸟,掌握了观察鹛类的技巧,看其它鸣禽就比较轻松。
      多数鹛类在森林下层的灌丛、草丛中活动,精于在在树丛间跳跃,地面奔走动作灵巧快速;尽管平时颇为吵闹,但察觉有人接近时就立刻鸦雀无声。因此,观察鹛类不仅要眼明手快,还要注意确定鸟所在的位置,控制好与鸟的距离。
      鹛类喜欢结群活动,一只鸟从某处蹿跳而过,通常其余的鸟也会尾随,如果观察时第一、二只鸟没有看清楚,不要急于用望远镜毫无目的四处搜寻,较好的办法是盯住刚才鸟活动窜跳的地点,常常还会有其它个体沿前面的鸟的运动路线移动。
      小型鹛类和其它一些森林小鸟,容易被独特的声音吸引,如果将嘴唇贴在手背,然后用力吸气发出“吱、吱、吱”的声音,或者用嘴直接发出“啤、啤、啤”的声音,常能够招引胆大好奇的小鸟。

29

主题

234

回帖

191

积分

清泉

积分
191
QQ
发表于 2009-9-16 22: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刚好有些东西有用啊
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 我们相聚 因为对绿色的渴望 我们携手努力 你我都是绿协一家人

75

主题

1245

回帖

2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24464

认知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9-18 07: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鬼见愁 于 2009-9-18 07:04 编辑

一上来就罗列这么多专业而又繁琐且罗列性的东西很烦躁滴,很多人都不会看完,建议拿几种常见鸟类作为入门,善意引导之后,发给他们一些图鉴,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网站、论坛、QQ群等,让他们自己去发掘,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滴,虽然现在依然没有什么好的收获……有空大家可以去我们协会论坛转一转,观鸟小组版块里有些小人的拙见,希望大家多多拍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论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网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论坛观鸟版块

交流群:60966085

92

主题

4405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875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明星

QQ
发表于 2009-9-18 12: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鬼哥的广告!
中国青年观鸟联合会http://csfb.eorg.cn 江西农业大学绿源(环保)协会,取意于“万物有源,生命相济”,成立于1998年10月28日。 协会公共邮箱lvyuanbuluo@163.com 我是奇异果,乖乖的奇异果

75

主题

1245

回帖

2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24464

认知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9-18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8-20 18:24 , Processed in 0.0373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