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长安野人 于 2009-9-22 11:42 编辑
[经济时报]甘肃\"绿驼铃\"的2006和今后
2007年1月1日,绿驼铃(甘肃省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网络,Green Camel Bell)没有举行特别的庆祝活动。总协调人赵中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绿驼铃专职工作人员江琳像往常一样接待着来联络、交流的环保志愿者,陆续来了几个人,江的工作不比往日忙碌多少。
绿驼铃2006年换了新的办公地点,是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lobal Greengrants Fund,以下简称GGF)在兰州市买下的一套房产,交由绿驼铃作为固定办公场所长期使用。GGF以向发展中国家草根环保NGO提供小额资助(资助额每年200-3000美元)为宗旨,是支持绿驼铃创办、发展的主要基金会。
拥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固定办公地址是绿驼铃2006年最值得欢欣的事情,在绿驼铃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一样的意义。但是,2006年又是绿驼铃遭遇前所未有坎坷的一年,起因是7月23日的高富浪事件。
事件波澜
2006年7月,由绿驼铃牵头,1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组成了2006年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玛曲分队,计划对甘肃玛曲若尔盖湿地进行为期14天的环境、生态和人文考察。\"大学生绿色营\"是绿驼铃环保志愿活动的常规项目,已经举办了两届。
7月28日中午时分,绿色营队伍徒步到黄河达麦西乡境内。因为接下来的徒步路线就要远离黄河,队伍的向导、队长和队员徐某三人下黄河游泳,其中徐某因体力不支被困在了黄河中心小岛上。队员高富浪主动提出去救人,他携带简易救生装置从中心小岛上救回了徐某,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在回游途中被黄河水冲走。
高富浪是北京交通大学2004级学生,环保志愿者,2006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追认高富浪为\"见义勇为人员\"。
\"高富浪事件是绿驼铃现在面临的第一重要问题\",事情过去5个月之后,绿驼铃总协调人赵中仍然无法释怀。高富浪的生命是绿驼铃2006年沉重的代价。
高富浪事件一度引发多方争论,一名大学生参加环保组织时丧生,责任应该谁来承担?绿驼铃是苦恼的,高富浪事件反映的绿驼铃组织能力建设问题再次凸现。
\"我们咨询过律师,高富浪被追认为见义勇为烈士,就是肯定了他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赵中这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中的此番话得到了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肖潇的肯定。
\"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组织,就像一个企业,既然出了事情,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赵中说,事情过去5个月后,对高富浪事件的思考和总结是绿驼铃的主要工作。绿色营虽然已经举办了两届,但是,在野外应急辅导、队员人身保险、心理辅导等方面还有很大待改进的空间。
高富浪事件发生至今的5个月,是绿驼铃发展相对停滞的5个月。绿驼铃曾广泛开展了中小学环境教育、水环境调查、野生动物保护调查、环境突发公共危机介入、绿色社区建设等多项活动,特别是绿驼铃开展的环保乡土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本报2006年6月7日曾有专题报道《环保乡土教材:直面民勤荒漠化难题》)。但是,高富浪事件后,大多数活动都停止了,直到2006年11月才随着专职工作人员的确定恢复起来。
能力建设
绿驼铃是甘肃省目前组织建设完备、有效开展活动的惟一环保NGO。
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2006年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截至2005年,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共2768家,参加总人数22.4万人。环保民间组织主要由四种类型: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49.9%)、民间自发组成(7.2%)、学生环保社团(40.3%)、港澳台及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2.6%)等。
自我国开始建设环保民间组织以来,环保NGO十余年内发展迅速,作为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第三部门,环保NGO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像绿驼铃这样由民间自发组成的\"草根环保NGO\"因其广泛的社会基础,被认为是环保NGO发展的主要方向。\"草根民间组织的活跃,显然是民间组织活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教授这样认为。
但是,草根环保NGO因其草根性、自发性的发展特点,又呈现了较之其他环保民间组织更加艰巨的组织能力建设问题。
高富浪事件之后,绿驼铃的志愿者受到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很多志愿者对绿驼铃产生了较强的不信任感。事件稍显平静后,总协调人赵中找来心理辅导专家对志愿者进行心理辅导,及时总结出高富浪事件报告进行公示,并呼吁各方帮助困难的高富浪家庭。通过这些活动,绿驼铃艰难地进行着重建工作。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黄浩明博士认为,发展中的环保民间组织,其内部能力建设存在五个方面的\"缺乏\":缺乏明确的远景和宗旨;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缺乏诚信、透明、责任和自立机制和组织间联合;缺乏全面的资源管理系统;还缺乏激励机制。
使命感和商业化
诸多NGO研究机构都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环保NGO发展路径:环保NGO刚成立时,专心于\"找活动\",比如组织捡垃圾、宣讲环保知识;发展一段时间后,开始思考自己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思考\"项目\"的整体运作方式;第三阶段,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哲学,环保NGO内部形成\"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哲学\"这样的共识。
但是,NGO研究者、支持者看到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面孔。在环保NGO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主要是GONGO,即有政府背景的NGO的转型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哲学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
NGO的发展方向有三个,第一,推动信息公开;第二,推动公众参与;第三,推动政府政策。这样的发展方向确立的是环保NGO坚定的\"使命感\",是每个环保NGO都应该在自己的组织文化和哲学里明确的。著名环保人士薛野在2006年一次全国性环保NGO论坛上的此番发言得到了广泛认同。
NGO转型等时代背景下环保NGO的发展,还包括了由职能化向商业化转型的\"历史任务\"。非盈利的环保NGO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手段推动的是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黄浩明博士认为,环保NGO可以采取\"项目外包\"、社会短期招聘等方式来获得专业性支持,\"需要强调这样的商业性。\"
绿驼铃的2006年,在坎坷中走过了,作为这样一家发源于民间的草根环保NGO,他们面前的是一如既往的环保志愿行动。对于绿驼铃,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支持机构来帮助其发展。其中包括: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和组织能力建设支持,研究机构通过理论和思想教育的导向性支持,NGO国际交流中的专门课程培训和到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学习、工作等等。
■实习生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