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2-18 12: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团也要从我做起
———谈社团自身的组织建设
大家好:
在开始这次发言之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刘李海,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小康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小康协会由李昌平先生题名,在我校陈小君副校长以及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初成立,是我校第一个把目光透向社会,投向农村的支农社团。协会以“关注农村,塑造自我”为宗旨。以“中国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村的问题;即使没有能力去改变,也有责任去关注”为协会信仰的理念。协会成立以来与我校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取得并保持紧密联系.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短短两年多近三年时间,新小康协会已经初步发展为集学术性,实践性,支农性,自主性为一体的学生社团。协会开展的经常性、延系性活动有学习学术活动;乡村建设活动;支农调研活动;义务支教活动和爱心助学活动。
组织建设是任何机构存在和发展所面临的第一大事,一个社团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建构和运转机制,就无法实现它的理念、宗旨和活动目标。如何搞社团建设不搞组织建设,不时常对自身的组织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话,即使社团成立时的组织结构再完美、运转机制再灵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只能变成一潭死水;一盘散沙。它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看一个社团的好坏、优劣首先就看它的组织建设搞得怎么样;要搞好一个社团的建设首先要搞好它的组织建设,要获得社团的发展首先得从组织建设做起。
组织建设关系到社团的兴衰荣辱、胜败得失。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建设却是一直困扰着个大学社团负责人的问题。可以说,究竟怎么样的构建模式才是最成功,最经得起考验的?很难定论。就在坐的各社团代表从各自的社团性质和社团宗旨出发,就不可能是采用一样的构建模式。比如华师的圣兵爱心社是以爱心助学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的。她的成员可以是专职的。而新小康协会却是以关注农村为活动宗旨的。爱心助学只是我们协会活动的一个方向,我们对爱心事业部采取的是集团公司下的子公司运作模式,她是在协会宗旨、理念指导下独立发展的一个部门。当然,这么说并不代表我们在座的社团在组织建设上没有共同的话题。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在性质上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今天来此目的也是为了和各兄弟社团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社团组织建设工作.我们认为,要作好社团组织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社团制度建设;职能机构建设;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人文关怀.
一,组织制度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社团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存在的法律依据和活动准则.做好社团的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社团的规章制度,只有在制度的框架下活动,我们才能体现并保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我们在实现我们的目标,实践我们的理念的过程中才不会变成无头苍蝇,不止所向.我们在风险和挑战面前才不会乱了方寸,措手无策.制度建设首要的是根据各社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章程制度.新小康协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从协会成立至今已制定了《新小康协会章程》,《新小康协会财务规则》,《新小康协会理事会工作条例》,《新小康协会下乡支农条例》,《支农调研纪律》等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这些制度随着实践的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我们不是讲法治吗?无法可治可以推脱,如果有法而不治那就是法治的悲哀了.这样的社团也注定走不长远.新小康每次在大型活动中碰到困难,要乱秩序的时候我们就说按规则办.这样既可以保持秩序的稳定,又可以避免有的人事必躬亲,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人人浮于事,不知所为.既可以保证有效率的完成各项任务,又可以避免简单的无意义的重复.不过话又说回来,个人认为,新小康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的,这仍将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我不知道各兄弟社团依规章办事的程度如何,我希望我们都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二,职能机构建设.社团根据其宗旨,发展战略和实践需要设立的各职能机构是社团的决策中心和活动的前沿阵地.一个社团的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社团的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要理顺社团负责人和各下属部门的关系,做到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一个事必躬亲的社团负责人不会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果一个负责人什么事都做,对什么人都不放心.那么他就只能整天陷入到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中.就会感到很累了但还是没把事情做好.因为他没有时间从整体上把握社团的运转节奏和方向.没有对社团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思想空间.同时,其他的部门负责人会感到自己没事可做,自己的职权被架空.他们的社长或会长不信任他们.这样就会在负责人和各部门人之间产生隔阂.社团其他成员则会认为领导层不团结.二要建立比较合理完备的信息流通机制,做到政令畅通,反应快捷.让决策层的决策能及时传达到各部门和成员那里.以保证决策的快速实施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广泛听取社团成员包括其他关心社团发展的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层能够科学,民主地决策.在这方面,我认为应发挥各社团论坛,网站,邮件和其他现代电子媒介的作用.三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不管是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也好还是建立相应的监督渠道也好,总之要有一面镜子来不断的使管理层认识自己.要坚决反对大学生社团中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在到处都充斥着金钱和利益角逐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保持人们所期望的纯洁和善美这个社会还能指望谁?
三,组织文化建设。首先我要对组织文化做一个界定,我在这里要讲的组织文化是指围绕社团宗旨和理念,和社团所关注的事业相关连的有关知识的总和.也可以说成是社团知识的学习吧.个人认为社团要经常组织成员重温社团的宗旨,理念.经常谈论社团的发展和所关注事业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实地实践,影视观摩和书籍阅读等形式,使社团成员,特别是新成员了解,接纳和认同本社团的活动意义.新小康特别重视协会的文化建设,协会学术部设了一个小型图书库,收藏了有关“三农”的书籍、杂志供会员阅读;协会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协会还定期举办乡土影片的观摩。在每次下乡前还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协会通过论坛,读书会等渠道经常发起关于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尽量使会员都成为三农问题的知情者。就像现在很多大公司大企业的文化理念给它们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样,学生社团也应该重视自身的组织文化建设,用意识的力量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
四,组织人文关怀.一个成功的学生社团应该是有着强大的凝集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从已然状态,从最终结果和实际意义上去追问我们社团的终极意义的话,我们将什么都不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我们走访过的村庄还是和原来一个摸样;我们去关注的问题现在还是问题;中国农村现在仍有数不清的失学儿童。但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社团为此孜孜不倦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员能在社团里找到感情的寄托,得到精神信仰的认同;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现在的社团内部却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我们记得我们下乡所到的每一个村庄;我们记得我们所资助的每一个对象;却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战友来自什么地方.这是不是很可笑呢?或者是不是很悲哀呢?就新小康来说,曾经有很多会员将它称作“理想的精神家园”,我不知道现在持这种想法的人有没有,有多少,但这个问题却一直使我思考着。为此,我强烈呼吁关注我们共同事业更关注我们身边的社员,为社员的学习、生活、感情交流提供有效的平台,尽可能地让我们的社团成为充满感动、充满关怀、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
问题是存在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团队的潜力的无限的。我相信,我们的社团、我们的联盟一定能欣欣向荣的!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