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827|回复: 6

北京科技报:中国食用野生动物内幕调查(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0 09: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1:27 北京科技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6-04-29/1127923787.shtm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警察查获5只熊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长洪山民将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卖给游客


新闻背景

  公众食用野生动物比例下降

  2006年4月18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美国野生救援协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05年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这是继1999年全国食用野生动物调查后进行的第二次调查,通过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显示,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有所下降。

  由于药、食同源的传统观念,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曾一度相当普遍。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介绍,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2004年的禽流感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前后状况的对比,来了解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的状况和公众对食用野生动物态度的变化。因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了野生动物主要消费的省份,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海口、杭州、广州、长沙、福州、西安、成都、南京、南宁、深圳、大连、厦门这16个城市中,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1月期间进行了调查。这是在一整年中食用野生动物的高峰季节。赵胜利特别指出,本次调查所称的“野生动物”是指人工合法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以及来自野外的野生动物。

  经营现状

  “野味”经营餐厅减少,销售总量上升

  此次调查显示,与1999年调查相比,经营野生动物的餐厅下降了6.6%,办理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餐厅下降了11.2%。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经营有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副食商场、超市的比例上升了22.8%。为什么会出现吃“野味”的餐厅减少了,可是销售总量却上升了的情况?

  负责此次调查全程实际操作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南方城市经营野生动物的餐馆比例明显高于北方城市,比如在天津抽查的30家餐厅中未办理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为5家,而在广州则达到了19家。

  为什么办理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单位数量有所下降?根据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分析,这是因为一些城市如天津,对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均未采取许可证制度;还有一些城市如杭州、南宁,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发生后,对原先的野生动物经营单位进行了清理整顿,原先的许可证被收回,新的许可证正在办理当中;再者,国家为防止来自野外的野生动物进入市场,自2005年3月1日后对国家公告合法来源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实施标记制度,经营利用带有标记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单位可以不办理经营利用许可证。

  而对于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副食商场、超市的比例的迅速上升,野保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那是因为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使得虎纹蛙、中华鳖、乌龟等,由于产量大、质量稳定,经相关职能部门的产品检验后,进行了产品标记的加盖,因而较容易进入副食商场、超市进行销售。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虎纹蛙在海南已形成了产业,当地的农民通过人工养殖虎纹蛙来脱贫致富。

  食用现状

  滋补和猎奇心理是食用野味主因

  调查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有71.7%的公众表示未食用过野生动物。对比1999年的调查数据,这一比例提高了40.3%。该负责人坦言,一方面是市民在对非典和禽流感的恐惧下,认为食用野生动物是疾病传染源,因而不吃野生动物。在此次调查中,持这类观点排前三名的城市是成都(93.2%)、上海(71.5%)和广州(70.4%)。

  就拿我们在餐馆里能轻易点到的鹿肉菜肴来说,该负责人介绍,现在人工养殖梅花鹿的数量在40万头左右,而野外实际现存的仅仅只有2000头左右,那么面对养殖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人们没有必要去偷食来自野外的野生鹿肉。而且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曾专门将来自野外的野生动物和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送往北京食品营养所做过鉴定,在营养成分上没有任何差异。

  但是对南方某些城市有吃蛇的习惯,该负责人明确指出,那就是违法行为,无论是吃蛇的人还是卖蛇的人。因为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而言,还不能实现蛇的人工繁殖,滥食会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正因为有需求市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被成功地人工繁殖了。将这次调查报告中野生动物种类的显示与

  1999年的调查相比,新增了26种,达到了80种。那么大量人工繁殖野生动物岂不是在鼓励人们食用野生动物?可是在现实中,由于民俗、观念的不同,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改不了,这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城市特别明显。

  该负责人介绍,相对于1999年的调查,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无明显的变化。滋补和猎奇的心理是食用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

  有话直说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但凡和环保人士接触之后,总会引发习惯性郁闷。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危机四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乱捕滥杀,再配上飘舞在北京的漫天黄沙做舞台背景,心情顿时如瞎子阿柄奏的“二泉映月”游走在人生的旋涡中,相当地“无助”———这日子还能过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坚信“人定胜天”,同时,也要检讨“斗争”过程中有无“败笔”。负责任的“环保人士”的话当然属于忠言逆耳。有些错误就是一意孤行铸成的。因此,惟有提早对后果做个预判,为行为设个规矩。

  刚刚出炉的中国食用野生动物调查报告,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虽然没有行为守则“随刊赠送”,也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但它所揭示的基本事实和记者采访得到的信息,仍然可以视为一个善意的消费警醒,可以提供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游戏规则。

  野生动物,吃还是不吃,法律层面并没有任何可供探讨通融的余地。而在中国民间之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确需要全面会诊。比如对于传统饮食习俗的再认识再检讨,对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再贯彻和再执行。

  动物保护专家郭耕不光工作中身体力行,宣传动物保护,生活中也是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分子”。他说,我自己不吃肉,不是因为宗教和其他因素,而是因为在了解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之后做出的自然选择。

  现在人们把SARS,艾滋病等疑难杂症都归于动物的传播,在郭耕看来,动物是替人受过背黑锅。“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没有经过检疫,很多自然界的动物都带有病毒病菌,有些病毒比人类历史都长久很多。人吃野生动物岂不是自找麻烦吗!”。“并非动物们惹祸,而是因为人管不住自己的那张嘴。”

  东北境内曾有一种珍贵的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叫镰翅鸡。 因为当地山民一直拿这种鸡当成山鸡打牙祭,当地动物专家多年寻找未果。2000年,宣布这个物种在中国境内永久灭亡。据介绍,目前动物的灭绝速度是地质时期的1000倍。1000种鸟类永远在地球消失。

  另一方面,大量吃肉成为人们对过去贫穷生活的一种“补偿”。郭耕介绍,目前中国肉类消费达到6400万吨,已经超过美国的3800万吨,而在美国,每年却有50万人因为过量食用肉类导致各种疾病死亡。

  4月20日,正在南方某省考察的郭耕亲眼所见农民种植的大麦专门用来做猪饲料,“过去大麦可都是家里熬粥吃的粮食啊!” 据估算,目前全世界50%谷物用做饲料,美国70%谷物用做饲料。与这种对粮食的挥霍形成对照的是,在非洲,在亚洲,很多人因为没有粮食正在挨饿。

  “现在沙尘暴肆虐,我认为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吃肉’, 因为过度放牧所导致的荒漠化。”

  说到这里,对于野生动物是否该食用,人们应该心中有数了。郭耕先生工作的北京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一个压向一个的石块依次倒下,显示着物种灭绝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而最后一个墓碑就是“人”。

  “我希望向公众做出这样的发问: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郭耕说。 (杨猛)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科技报:野生动物减少导致生物链断裂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1:38 北京科技报

  粤菜大厨自曝宰杀野生穿山甲内幕

  先放血再沸煮,每年交易额惊人

  广东人历来有食野味的饮食习惯。粤菜的饮食习惯认为,通过进补这些“生猛野味”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用当地流行的一句话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什么都吃;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不吃,什么都吃。

  在深圳一家酒楼从事了十几年粤菜料理的厨师陈师傅,向记者介绍:至今虽然历经SARS和禽流感诸多风波,当地喜食野味的风气仍然未减。

  他给记者讲述了当初入行第一次宰杀穿山甲的经过。

  穿山甲被中医称为“全身都是宝”:肉可以补虚,鳞片可入药治恶疮、通经、利乳,穿山甲入菜是粤菜中的经典菜肴。

  由于目前还没有人工养殖的穿山甲,因此从山民手中收购野生的穿山甲成了食源的惟一途径。陈师傅说:“一只四五斤重的穿山甲要100到200元不等。买回来的穿山甲被餐馆的人放在笼子中饲养,等食客点菜时挑选。挑选好的穿山甲拿到后厨,用锤子敲穿山甲的脑袋将其击昏,倒吊着把穿山甲用绳子挂起来,用快而锋利的刀在穿山甲的喉咙处割开一条口进行放血。随着身体里的血不断地涌出身体,穿山甲慢慢断气了,流出来的血要保存好。这时,把放净血的穿山甲放到一个大盆中浇上1100C的开水,把它身上的鳞片全部剥掉。剥下来的鳞片也要保存好,然后用微火慢慢烧掉穿山甲身上的汗毛。最后,把内脏清理干净。”此时的穿山甲会被剁成块等着下锅。通常,客人会要“几吃”穿山甲,后厨的厨师就根据客人要求,把剁好的穿山甲肉分别红烧、清蒸、煲汤等等,保存的血和鳞片由客人带走。

  据广州市白云区工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新源野生动物综合交易市场,每天的交易额曾达190万元,经营的野生禽畜超过100多种。每个月工商局都会在这里查获一大批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广州当地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非典’以前,广东到处都能吃到果子狸,而且价格便宜,每斤60元左右。而穿山甲一般300元一斤,在韶关地区可以吃到,如果广州认识人也可以吃到。在广东吃蛇和猫头鹰也很常见。”

  李先生自称吃野味是为了补身。有人认为,炖食猫头鹰能提神醒脑,吃穿山甲可以强身。俗称“龙虎斗”的野味招牌菜也是强调用鸡汤炖猫和蛇而成。李先生说,野味菜一般不会写在菜谱上,因为野生动物是偷着吃的,所以很少会有登大雅之堂的菜名。

  广东吃野味比较集中在广州、粤北地区以及和广西云南交界的地方。娃娃鱼、天鹅、禾花雀、蜥蜴、白鹇、麻鹇(鸟类)、猴子等珍贵野生动物也经常被摆上餐桌。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刊登的广东居民民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受访居民曾经吃过野生动物,多数是在酒楼餐厅吃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许多都是国家明令保护的动物如穿山甲、娃娃鱼等。可以推测,每年被捕杀运至酒楼、被具有无所不吃的习性的人吃掉的野生动物不计其数。

  -文/本报实习记者 孙燕燕 本报记者 陈凡

  ▲专家纠错

  盲目进补野味没有科学依据

  食补成为很多人食用野生动物的借口,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主任医师常章富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的饮食讲究物以稀为贵,吃这些珍稀和稀少的东西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大部分野生动物并不含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并且,食补应该因人而异,有些动物吃得不合适很容易出问题。每个人体质有所不同,例如“阳热”体质,要再吃一些助火、助热的食品,会引起不适应的反应。况且,很多野生动物的性质,普通人并不清楚,因此,食用是很冒险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说,我国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滥食野生动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跟南方省市某些人的“野味情结”有很大关系。“野味在满足一些人食欲的同时,却直接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很多野生动物大多是经过长途跋涉偷偷贩运的,有的在途中就死亡,有的腐烂变质,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卫生检疫。而在加工烹制过程,往往还没有完全煮熟便品尝,野生动物身上所带的病菌在没有被完全杀死的情况悄然潜入人们的身体。” 张树义认为,尽管国家现在允许食用部分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但是仍然具有潜在的危险。(孙燕燕 吴洣麓)

  野味菜谱

  川芎当归炖山甲

  山甲田鸡片

  干煸田鸡腿

  红烧果子狸

  炒三鸟(鹌鹑、斑鸠、鹧鸪)

  金银鹿肉

  鹿肉丸子汤

  九制大皇蛇

  香饼蛇松

  扒熊掌

  麻辣野兔块

  红烧狍子肉

  香酥狍子肉

  奶汁炒山鸡片

  炒禾花雀松

  炖鳄鱼掌

  (资料来源:中华美食网)

  访美国野生救援协会总裁史蒂夫·特伦特

  野生动物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北京科技报:首先我们很想了解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样的问题引起了您和救援会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情况的关注?

  特伦特:我们对中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已经有15年了。因为中国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而且是野生动物产品的消费大国。我想有两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中国作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领导者;第二,中国又是野生动物的消费大国,但这种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北京科技报:那么您认为中国目前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

  特伦特:非常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濒危的动物,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在非法贸易的掩护下,许多物种都在不断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物种消费量的增加,使得野生动物物种减少,最终会导致生物链的断裂。

  北京科技报: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比如一些南方城市,食用野动物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饮食习惯。我们既要保护野生动物,但又很难改变人们的饮食传统。如何能够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呢?

  特伦特:人们的需要和野生动物保护必须同时考虑到,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把某些野生动物进行人工养殖。但是这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野生动物在技术上无法实现人工养殖,而且某些养殖场反而成为非法交易的掩护。

  中国食用野生动物的量还是很大

  北京科技报:中国传统的中药也有很多需要野生动物制品,比如,熊胆、虎骨等等。

  特伦特:是的,但是像熊胆已经有一种名为UCDA的成分可以替代了。而老虎的数量在中国已经很少了,几乎已经没有了,这也导致有一些印度偷猎者将印度的虎偷猎非法偷运到中国来。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野生动物的药效比养殖的要好,但是这种传统观念是应该改变的。

  北京科技报:中国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重点地区,根据此次调查,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您还有一些好的建议吗?

  特伦特:专家认为,中国是野生动物的最大消费国,食用比例的下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工作的加强和宣传方面的加强。另外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也是一个原因。 但实事上,食用野生动物的量还是很大,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也存在这个问题,美国是野生动物的第二大消费国。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意识和养殖一些野生动物目前还是主要方法,寻找更多的办法还很难,我们都在继续努力。

  美国野生救援协会是1999年在美国注册的非营利机构,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该协会对濒临绝迹的野生动物提供直接的保护。该协会2004年进驻北京,开始了与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此次美国野生救援协会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国家林业局共同展开了“食用野生动物情况调查”。救援协会总裁史蒂夫·特伦特先生来到中国参加了调研结果的新闻发布会,并于4月19日在西单马可孛罗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文/本报记者 马佳

  禽流感、埃博拉病毒、鼠传疾病

  三种典型人兽共患病至今未解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3.7%的受访者选择因为野生动物是疾病传染源而不吃野生动物。可以看出,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和严重危害,引起了人们对人兽共患病的密切关注。

  病例一:禽流感

  如何传染人仍是谜

  禽流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说,就可能通过人与人传播。

  去年5月,青海千余候鸟因禽流感死亡的事件震惊了世界,中科院动物所的雷富民教授曾亲赴青海湖,见证了超过6000只候鸟集体死亡。他们从患病和死亡的候鸟的咽喉及排泄物中分离到了病毒,并对它们进行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正是H5N1型病毒。但是这种最厉害的禽流感病毒究竟在何种机制之下发生突变,突破种属屏障,至今仍是谜。

  雷富民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于H5N1疫源的研究应该重视疫源生态的研究。他认为,亚洲的生产方式增加了禽流感传播和暴发的危险,如果禽流感和人类所感染的流感“杂交”,它们必须传染给同一个动物,科学家一致认为,猪是这种杂交最可能发生的载体,因为猪细胞表面分子允许这两种病毒进入。猪既可以从人身上感染人流感病毒,又可以从鸭子身上感染禽流感病毒,然后,这两种病毒就会完全发生“重组”,产生杂交病毒。一旦产生突变,就可能在人群中传播,但是目前H5N1怎么传给人,以及如何变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异,还没有人知道。

  病例二:埃博拉病毒

  起源于食用死去的灵长类动物

  科学研究发现,在我们人类社会里,大约有65%-75%的重大疾病都是来自动物。而眼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种新的流行病毒,而人跟动物共患疾病基本上都是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虽然野生动物和人存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但是病菌的传染主要还是通过食用关系,吃野生动物是人类可能感染动物身上病毒的最直接途径之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告诉记者,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因为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而造成的,这种病毒的症状非常恐怖,感染者通常会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体内的心、肝等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埃博拉病毒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里的魔鬼,它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80%。”张树义说,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最早出现在非洲的刚果,在被人们发现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全世界已经大约有1万人死于这种可怕的病毒。张树义同时还认为实际死亡的人数可能远大于这一数字。

  病例三:鼠传疾病

  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从此次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比较复杂。通过交叉分析,滋补作用仍然是南方城市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但是调查中发现,我国南方最珍贵的特种野生动物中华竹鼠经常成为人们的盘中之物。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宛新荣介绍说,中华竹鼠的个头特别大,大约有1公斤左右,这种鼠类主要以地下的竹笋为食物,而且有独立的洞穴,一般很少与其他种类的老鼠发生交叉,所以相对于地面鼠类而言,身上带的病菌比较少。“人们食用中华竹鼠主要还是因为其味道鲜美。”宛新荣说,但是,有些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是在半野外的条件下进行饲养,所以难以避免野生动物的病毒传到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身上来。

  宛新荣介绍说,全世界1700余种鼠类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约1500种。在我国180余种中,已查明可传播疾病者为78种。目前已知鼠可传染的人类疾病约160种。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文/本报记者 吴洣麓

  ▲药用尴尬

  取缔活熊取胆时间表仍未公布

  利用野生动物制药一直是中医的传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当中,记载了有药用的动物461种。

  药典中的麝香虎骨膏中需要使用虎骨、豹骨、麝香。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中曾经含有犀牛角这味珍贵中药。此外,熊胆、鹿茸、鲮鲤(穿山甲鳞片)等等野生药材都曾经是中医制药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虽然,专家们竭力尝试采用人工饲养、代用和人工合成的方法,来减少野生动物药用的几率。但目前中药中依然还没有办法取代和合成动物成分,例如熊胆。我国的中药还有123个品种是需要用熊胆做原料,有183个企业需要熊胆粉支撑。在没有找到很好的替代品之前,目前我国还没有宣布取缔“活熊取胆”的时间表,只是在技术上能尽可能多地减少熊的痛苦。此外,非法药材交易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依然面临着被宰杀、倒卖的危险。

  -文/本报实习记者 孙燕燕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09: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科技报:中国野生动物特许经营引发争议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1:42 北京科技报

  -文/本报实习记者 陈晶晶 冯雪

  著名动物保护专家郭耕认为,目前列入濒危物种目录的,中国占将近160种,1/4居多,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选择。我们到底是为了眼前物质追求,财富的占有,去剥夺自然,去侵犯其他物种的空间呢,还是选择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让自然,让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永远的延续下去?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上世纪在中国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

  (1)新疆虎(1916年灭绝)

  原产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见于罗布泊、库尔勒。瑞典探险家斯文在其《罗布泊探险》一书中对当地人描述虎的遗骸被蚁类吞噬的情景进行了记述。

  (2)普氏野马(20世纪60年代灭绝)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

  (3)高鼻羚羊(20世纪60年代灭绝)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

  (4)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

  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上个世纪60年代尚有猎取记录,因森林的砍伐,对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数量直线下降。1972年始,宝岛不再有豹。

  (5)直隶猕猴(20世纪80年代灭绝)

  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砍伐,直隶猕猴灭绝于雾灵山。

  (6)白头鹳(灭绝年代不详)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可能灭绝。

  (7)豚鹿(20世纪70年代灭绝)

  豚鹿,我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发现过。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调查时仅仅发现了屈指可数的几只,上世纪80年代再做调查时,已绝迹。

  (8)小齿灵猫(20世纪80年代灭绝)

  小齿灵猫,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勐腊和勐养。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9)镰翅鸡(2000年宣布灭绝)

  镰翅鸡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国外见于西伯利亚。1986年、1987年调查时,已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已几十年没有见到。

  (10)冠麻鸭(20世纪中叶灭绝)

  冠麻鸭,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别发现过。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董敏)

  声音

  野生动物“特许经营”引发争议

  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林业局发布了首批54种可商业经营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使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得到了条约的限制。据了解,这54种野生动物的用途主要是食用、药用和取其皮毛用做制衣。

  人工饲养的安全性各方观点不一

  中国林科院动物保护专家楚国忠介绍,我们对野生动物资源并非绝对保护,主要还是要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人工饲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供给人类需求。那么,如何保证这些允许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的安全性呢?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允许饲养野生动物,但对养殖技术人员的安全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说来,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因为与动物的接触频率比普通人要高,所以感染疾病的几率更大。楚国忠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有疫苗的要注射疫苗,要尽量少接触有病个体。另外,对养殖场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消毒。”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少野生动物往往会带有病菌病毒,因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的物种,仅表明该物种从驯养繁育技术的角度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已具备商业性驯养繁殖利用的条件,并不表明该物种没有携带病菌病毒。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孟智斌说,在名单公布之前,这些物种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养殖,而且已经掌握了人工繁殖的技术,从长期的养殖经验来说,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对人类健康有害。

  消费时人工饲养和野生的仍很难区分

  允许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类需要,但同时,它也引出了另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如何区分流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是人工饲养的,还是野外捕捉的呢?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野生动物贸易项目负责人徐宏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区分非常难,在目前还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家曾出台办法,要求对野生动物个体进行标记,但实现的效果并不好。

  楚国忠表示,对野生动物的商业贸易应该实行定点定公司的销售制度,这样消费者可以从国家指定的专卖部购买需要的野生动物制品,既保证安全,又保护了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

  名单公布之初衷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但现在收效如何,众多专家均表示很难评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贸易项目协调员李立姝说,因为野外调查很难展开,所以目前没有明确数据,因此,也无法判断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对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究竟有何作用。

  专家:许多珍稀蝙蝠被吃没了

  据测算,目前地球上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竟然比2000年前要快上1000倍之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树义研究员是专门研究蝙蝠的专家,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即将消失的种群,值得深思的是,有些恰恰是被人吃掉的。

  现在蝙蝠种类和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

  无尾蹄蝠,俗名称为无尾空面蹄蝠,这种无尾蹄蝠现在仅存只有几百只的数量。张树义说,如果一个小型动物的种群只有几百只的数量,那这个种群就已经太稀少了,可以说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今年3月份,张树义带着几个研究生一同来到了福建省武夷山,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药。中途张树义因事提前回到北京,留守的几个研究生偶然在武夷山发现了稀有的无尾蹄蝠。

  中科院动物所在读博士李钢向记者介绍:当时的考察和采药主要就是针对在山上的自然山洞和废弃的矿洞。一个老乡说,在山上有一个矿洞,已经有很长时间都没有用过了,于是,就请这个老乡带路前往矿洞。这个山洞并不是很高,差不多不到两米吧。一看就知道是人为挖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几个人就拿出了装备和手电筒,进入了山洞。山洞里面都是水,有小腿肚深。

  李钢用手电筒一照,发现里面差不多有将近一百只的蝙蝠,然后就随机抓了几只,并用随身携带的设备给这些蝙蝠拍了照片,并且将这几只蝙蝠的翼膜取下做样本后,将蝙蝠放走。

  翼膜样本保存在酒精里,可以提取这些蝙蝠的DNA。李钢说,他们当时看到的蝙蝠多为中华菊头蝠、小菊头蝠、中菊头蝠,但是其中有一只竟然是难得一见的无尾蹄蝠。

  对于这只珍贵的无尾蹄蝠,张树义研究员非常重视,他说,现在这些蝙蝠,不仅仅是无尾蹄蝠,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这样的推测还是保守的说法。

  吃蝙蝠最严重是广州海南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小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骤然下降呢?

  张树义说,首要原因是人类盲目开发洞穴。有一些政府为了当地的旅游业,开发很多洞穴吸引游客,这样将蝙蝠最重要的栖息地破坏了。其次,现在为了杀害农作物里的害虫,就大量地使用杀虫剂,这些杀虫剂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将这些害虫的天敌蝙蝠杀害了。蝙蝠长期的飞行,要保持身体的恒温就需要大量地吃害虫,它每一天能够吞下自己体重1/10重量的害虫,蝙蝠数量的减少对农业是一种危害。再则,盲目地砍伐森林。最后,是对古老建筑的破坏,这个虽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因为有一些蝙蝠是栖息在古老的建筑里,所以同样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

  除了这四点,张树义研究员还说出另外一个造成蝙蝠大量减少的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获取野味,将蝙蝠捉来吃掉。最为严重的在广州和海南。

  张树义研究员说,很久以前,海南的生活水平很差,所以当地的一些居民就将蝙蝠捉住,煮来当肉吃,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在广州,这几年因为居民们都富裕了,开始迷上了吃野味。他们捉来了蝙蝠,并不能分清哪些是很珍贵的,哪些是普通的,有很多珍稀的蝙蝠就这样被人吃少了,甚至吃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0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众对食用野生动物态度调查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11:50 北京科技报

  -文/本报记者 唐逸 姜莹莹

  这次调查不仅公布了各种食用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调查组织者还针对16个城市24000个样本,随机对普通人食用野生动物所持的态度进行了统计,以下基本数据是问卷调查的部分问题。




  



  1.您去年一年吃过野生动物吗?

  * 没有吃过的占71.7%

  * 吃过1-3次的占22.9%

  * 吃过3次以上的占5.4%

  点评:从以上结果可看出,大多数公众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吃过野生动物。同时,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城市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频次较高,并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您选择吃野生动物的原因是:

  * 选择滋补的占32.4%

  * 选择好奇的占31.1%

  * 选择提高消费档次的占9.2%

  * 选择味道的占27.3%

  点评:从数据可以看出,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比较复杂。通过交叉分析,滋补作用是南方城市公众食用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并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3.您知道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吗?

  * 回答是的人占81.9%

  * 回答否的人占18.1%

  4.您对野生动物的消费因而减少了吗?

  * 选择没有的占12.3%

  * 选择减少了的占37.2%

  * 选择完全停止了的占50.4%

  5.根据您的了解,食用野生动物是否违法?

  * 选择违反法律的占74.2%

  * 选择不违法但是不值得提倡的占18.7%

  * 选择无所谓的占7%

  点评:结果表明,公众普遍认为食用野生动物违法,并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6.您认为食用野生动物安全吗?

  * 选择没问题的占14%

  * 选择不卫生的占62.6%

  * 选择不知道的占23.4%

  7.让您不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是:

  * 选择疾病传染源的占53.7%

  * 选择不人道的占36.3%

  * 选择其他的占10%

  8.野生动物的减少会对您的个人生活造成影响吗?

  * 选择会的占58.7%

  * 选择不会的占29.7%

  * 选择不知道的占11.6%

  点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8.7%的公众认为野生动物的减少会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野生动物的减少会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产生影响的公众就越多

49

主题

772

回帖

7315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731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6-4-30 09: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最可怕的就是那一张无节制的嘴。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12: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凤尾鱼2006-04-30 09:17发表的“”:
人最可怕的就是那一张无节制的嘴。
人从头到脚都是可怕的。。。

375

主题

2753

回帖

79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791383

认知组医师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4-30 19: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不是人不敢照镜子了呀
呵呵
还是理性与理智一些好
客观看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9-6 14:59 , Processed in 0.0436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