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adowless 于 2010-5-20 14:04 编辑
社团文化——浅谈其固有“家文化”及其独有文化
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 产朝
写在前面的
社团文化属于比较深奥的理解范畴。我认为社团文化建设、培训等工作应当由老会员来指导完成,因为老会员基本都有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正在管理社团的会员大部分都忙于活动,一方面难得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社团文化的理解或许还比较浅显。
这篇文章之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对于“固有文化”及“特有文化”的探讨,勉强可以算是一个“理论”。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辛苦,两年多在协会的积淀,几个月的思考,前前后后花了两周才写成。
还要说的是,我毕竟个人经验有限,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希望大家能认真看完,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会继续完善这些思想的。
一、社团文化概述
1、什么是社团文化?
什么是社团文化,在济溪上大家讨论过很多,我认为有些“定义”也比较精确了,可以表现出“社团文化”的内涵,虽然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昨天给协会的干事们最培训的时候顺便针对社团文化做了一个头脑风暴,大家说了很多关键词比如:精神、氛围、合作、意识等等。对于这个结果我的理解有如下几点:一是大家对社团文化的理解是有的,而且基本都知道社团文化最核心的体现;二是社团文化在大家心中仍然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好像一个很宝贝珍藏在盒子里,却好像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曾经看过一个表述:社团文化是良好的工作习惯或工作作风或管理方法因为被骨干成员普遍认同而在协会里得到了强调和推广,并在换届时得到继承,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实际存在的并属于精神领域的社会意识形态。
对于这种定义我很赞同,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定义把社团文化推到了很高的位置使大家难于理解而无法实质把握,所以依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社团文化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
首先,社团文化的深层次——精神。比如一个社团的宗旨、传统、口号等等;
其次,社团文化的浅层次——制度。我认为一个社团的精神,必须要通过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现出来,发挥出作用;
最后,社团文化的表层次——具体实物、行为、言论、象征符号等。这个是最外面的,我们最熟悉的具体体现。这样一来,“社团文化”这个貌似高深的东西就和具体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此外,“文化”和“传统”、“习惯”等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前者的范畴更大更广,可以看做是成文法;后者是“文化”的雏形,可以看做是法律规则的草案。将后者加以提炼、整理就可以上升到前者的高度,再加以弘扬。
2、社团文化的建设必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社团文化?一个社团的文化可以算是一个社团的灵魂——这句话大家很容易接受,也可以理解,不多说了。
用直白的回答来回复上面的问题,就是我认为具体原因有三点:学生社团的自由性强、流动性强、传承性弱导致的重复性建设。比如第一点,学生社团的自由性质决定了他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即氛围、精神、特有符号等等来把社团人员聚合在一起。学生会可以靠其组织的“强制力”硬性的聚合起他们的团队,社团就要靠“文化”软性的留住会员。否则,“自由”没有文化的限制就会变成“放纵”、“散漫”,最后一般散沙。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也不再赘述了。
二、社团的固有文化“家文化”及其独有文化
1、两个名词的概述
这是我的核心观点。
在圈子里和很多协会有过交流和了解,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规律——很多社团都称他们的文化是“家文化”。这种论点似乎普遍存在,在我们安大协会我们也经常说我们是“环协一家人”,我们的是“家文化”。事实上,这些社团没有事先经过讨论,也就是说大家是不约而同的提及这个观点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家文化”是学生社团的“固有文化”——即这种文化应当是学生社团首先具有的,是学生社团本来就应该具有的,而不是属于哪个社团的独有产品,要把“家文化”作为社团的基础文化来发展和弘扬。当然这里的“家文化”是一个广义的名词,或许有些社团提出了其他的名词比如“爱”、“包容”、“互相欣赏”等等,但实质上这意思和“家”是一样的,我就直接用“家文化”这个词来做代词了。
与之相对应的,社团的“独有文化”即为除了“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属于社团自己提出的特有产品。比如华南理工大学fresh的“猥琐”文化,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唤青社和我们协会09湿地项目组的“挫”文化等等。
我认为固有文化是独有文化的基础。只有把“家文化”发展起来才可以发展起独有文化,否则独有文化“孤掌难鸣”。
2、固有文化——“家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可以归纳出一二三出来。
关于缺点,我们首先看看现实的家庭,家庭也会有诸多问题,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教育问题),家族长辈对晚辈事务的干涉(传承问题),夫妻之间的争吵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团队问题)等等,大家可以把这些问题移植到我们的“家文化”体系中去,想想在我们的学生社团我们应该避免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我就留点悬念,不说到底了,呵呵。
但从总体来看,“家文化”的优点是远远胜过缺点的,这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社团不约而同的发展起了“家文化”。
3、固有文化和独有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们的学生环保社团体现出来的有哪几种关系呢?
我认为,体现出来的有三种关系:
一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起发展;
二为将固有文化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属于自己的独有文化;
三为独有文化和固有文化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比如“猥琐”文化,我认为这种文化的建立初衷是为了消除协会会员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加速团队的融合等。这个目的和“家文化”其实是一致的——我不知道fresh有没有另外提及“家文化”,但我认为“猥琐”文化肯定能给会员带来家的温馨之感。如果fresh有提及“家文化”,那就属于第一种关系;如果未曾提及那就是第二种关系,只不过在弘扬这个“猥琐”文化之时把“家文化”隐去了。
再比如,我曾和老会长严密探讨过社团文化问题。她提出“cool”文化,有三层含义:一为“cool down”即“冷静”,意为我们做社团应该拒绝浮躁;二为“冷”的意思,和现在较为热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三为“酷”,意为我们对外表现一定要自信。
我认为,第二层意思不具有稳定性,因为现在的热点问题很难说永远是热点,我就记得前几年减塑问题很热。而第三点是会员对外的表现,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由“自信”变成“自大”,而且在协会内部这样的态度也不适合。于是这个问题就这么搁浅下来了,严密说她还要思考,我自己也需要时间。
但是我并不急,因为按照我上面的思路,我觉得协会如果能把“家文化”做好就基本可以了,没必要刻意去追求独有文化。如果对于社团文化理解不深,急躁的抛出与“家文化”根本没有关系的“独有文化”,反而会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对于第三种关系,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事实上,有很多社团已经把“家文化”做的非常好了,也已经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
三、社团文化的体现
按照我在第一大点里面提出的社团文化概念三层理解,下面详细的列举。
1、深层体现——精神。这个就是一个社团的宗旨、口号、传统等等抽象思维体现;
2、浅层体现——制度。现在大部分社团里面实行的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还是“单行法”,还未形成全面的“法典”。而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完成这个制度建设的意识,然后把现有的“单行法”聚合起来,再每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订,最终形成系统的完备“法典”。比如扬州大学绿行社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就是每个月统一给这一个月过生日的会员过生日,也许刚开始是零零散散的行为,但是一旦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就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了。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化制度可以看做是某次活动的计划,这次活动就是为了某个目的而设计出了策划,下一步就是如何按照计划完成工作进而达到预期产出;
3、表层体现——实物、行为、言论、象征符号等,这是最直观、具体的体现。这个如果要详细讲开就多了,比如会旗、会歌、会刊、会徽、会舞、布袋、海报、方巾、“对事不对人”等等;
厦大绿野有几个做法很好,比如他们办公室有衣柜展示协会的文化衫,有很多瓶子装着外出做活动从当地带回来的沙土,每年老人离开社团送礼物,每年都制作各异的头巾图案等等。我觉得都是特别好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总之,一个社团的精神就是通过某些制度体现在一些具体实物、行为、言论、象征符号上面,为大家所了解、接受、同化,进而认同这个集体,融合进去为团队发挥出个人的能量。
四、社团文化的传承
我认为要传承好社团文化,首先要建立意识,即社团理事曾必须要有意识的去建立文化、传承文化;其次保留好社团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再次要不断完善文化制度,将一些好的习惯传统或者活动保留,做好做精,作出自己的特色;最后贵在坚持,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这需要很多年的积淀和坚持,社团的流动性又决定了万一某年文化传承发生断层,就有可能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这是一个积累、发掘、提炼、传承、弘扬的漫长过程,你可以从现在就开始着手社团文化的建设工作,保证每年都有所进步,时间会让你知晓最终的呈现的。
写在最后的
其实本来是想用专业论文的格式写的,后来觉得太麻烦也没那个必要,就这样马马虎虎写完了,还不甚满意,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但是实在是耗尽脑细胞了,也就此搁笔吧。
如果现在理解不够也没关系,一两年后再回来想想,肯定会有所感悟的。还是要强调那句话:有思考才会有收获。
2009年12月6日凌晨于灯下 (ps:参加cef-6的时候也是将这篇文章改成论文格式递交上去了。论文版在此基础上修改,比这个更正规一点,我就贴出附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