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13 23: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y 5 20:06:23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Earth 讨论区 】
发信人: tsgreen (绿野仙踪), 信区: GreenEarth
标 题: 企业家精神与NGO-4-大学生绿色营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May 4 01:17:46 2006), 站内
现在,我们沿着前文的思路分析大学生绿色营的发展。大学生绿色营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组织--一个为了拯救一群濒临灭绝的猴子而成立的民间环保社团,一个在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领导下成长了十年的民间环保社团。截至今天,中国只有寥寥几个环保组织度过了十周岁的生日,大学生绿色营是其中的一个。这是我作为其中一名成员的骄傲。
毋庸讳言,大学生绿色营近几年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如意。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绿色营未能根据生存环境的变迁而做出适当的策略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竞争力。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看,绿色营缺乏的是一种随需应变的能力。绿色营诞生于1996年,当时的情况是,民间环保刚刚兴起,大学生环保团体屈指可数,大众舆论对环保题材的新闻具有强烈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远在云南、将被\"木头财政\"所吞噬的滇金丝猴成为北京舆论的关注焦点,大学生绿色营远赴云南的这种壮举被人们所称道,并在北京高校应起了广泛的反响。在这一背景下,绿色营提出以\"播撒绿色的种子\"这一宗旨,推动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是适合当时的环境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1996年到2000年间,有一些绿色营的营员就回到高校创办环保社团或者创办地方大学生绿色营。到2000年,高校创办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浪潮基本已经过去,当时的北京,几乎能数出名字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环保社团。从那个时候开始,绿色营的宗旨就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为种子已经遍地都是了。从长远角度考虑,此时的绿色营就应当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可惜绿色营并没有这么做,结果就造成了后来几年的绿色营的尴尬境遇:高效环保社团和地方绿色营逐步成长起来,大学生可以选择的活动更多;媒体对学生野外生态考察活动逐渐降温,要想吸引媒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困难;纯粹的环保热情已经无法维系绿色营的自发组织结构,管理方面的漏洞频频。
绿色营为什么缺乏这种随需应变的能力?因为它缺乏支撑这种能力的组织结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着十年历史的环保社团,从诞生到现在从来没有改革过她的组织结构,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经常性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但这种情况确实在绿色营发生了。绿色营的唯一的制度,也是沿用至今的制度,是从前一届的营员当中推选一两名营员作为下一届的筹备委员,负责组织下一届绿色营的活动。这种制度虽然很简单实用,但最致命的弱点是致使绿色营的文化、经验传承很难超过两届,即使传下来了,也会因为个人理解的不同存在严重的失真。而且,这么频繁的人员流动很难让营员能够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绿色营的发展,反正都是参加一届就走人了。
组织结构的缺失使得绿色营所有的创新都无从谈起。因为即使有创新的思路,也没有人去执行。譬如说绿色营的筹资问题。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十年历史,并且确实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全国性学生环保社团,每年筹集几万左右的经费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可是事实却让我大跌眼镜。过去几年绿色营的财务状况一直十分紧张。我问了一些营员朋友,了解到他们并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总是得不到很好的结果。原因有很多。他们当中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其中只有很少人有过和企业打交道的经历,更不要说懂得企业家的语言了,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不知道如何与企业或其他资助方讨论合作的问题。由于加入绿色营的时间很多,他们多数人对绿色营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打动对方。此外,由于绿色营的筹备机构极为精简,作为队长、副队长的他们既要负责营员选拔,又要负责考察方案的制定,根本抽不出多少时间来筹资。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架构,安排或聘请人才,专门为绿色营募集款项。可是去哪里能够聘请这样的人?即使找到了,绿色营还要给他发工资么?工资又从哪里来呢?这便使绿色营陷入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但不管怎样,向专业化的NGO发展是绿色营所能看到的唯一曙光。
绿色营十周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破解这一困局的机会。在解决了资金问题的情况下,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绿色营的组织建设和战略调整上。组织建设是根本,否则战略调整就无法实施;战略调整应该对症下药,用企业家精神的眼光去分析绿色营的专业化取向,分析国内环保形势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绿色营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重新找到绿色营的定位。这是绿色营的唯一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