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朴犷者 于 2010-2-1 21:15 编辑
世界与中国湿地及其保护现状
陆健健 张利权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 摘 要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过渡带的特性。湿地的定义为:“不论天然或人为、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六公尺以内的海域”。全世界湿地面积约为2.6×106km2,占陆域总面积的1.4%。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特别是作为水禽主要栖息地的湿地。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在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重点进行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关键词:湿地 保护 中国 世界 1. 引言
2002年3月10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湿地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总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位据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是,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滩涂开垦等,我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污水涌入湿地,造成大批植被和水生生物死亡。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要严格控制湿地资源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管护好已经建立的湿地保护区。”湿地所具有的综合效益和多种功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湿地的保护与研究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
2. 湿地定义和界定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过渡带(Ecotone)的特性,不仅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而且水文环境条件也有广泛的差异,因此要精确的对湿地进行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湿地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而被普遍接受的湿地定义是1971年在伊朗签署的《拉姆萨公约》(《关于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所的湿地的公约》)中给出的。
该公约把湿地定义为:“不论天然或人为、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六公尺以内的海域”。
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拉姆萨公约》,当前对湿地正处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阶段。参照公约及其他国家的湿地定义,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定义我国湿地为:“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米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流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米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陆健健,1998)。
在对湿地进行研究和保护之前,需要对湿地进行界定。根据湿地的定义和环境特点,界定的要素包括植被、土壤和淹水程度三方面,至少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陆健健,1998):
——至少周期性地长有处于优势地位的水生或湿生植物;
——基质以不渗水的有机质土层为主;
——基底非土质,但被水淹没,至少每年植物生长季节保持高水位。
3. 湿地的分类
目前湿地分类标准与湿地的定义一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因地区、学科不同而有明显得差异。但总的可以分成成因分类法和特征分类法两大类,前者如美国Cowardin在1979年提出的分类方法(Cowardin et al. 1979),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Brinson的水文动力地貌学方法(Brinson, 1993)。借鉴国外湿地分类方法,根据我国湿地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湿地的分类系统(陆健健,1998):
系统一:河口滨海湿地
子系统1:潮下带湿地
型1:基岩质滨海湿地
型2:淤泥质(河口)滨海湿地
型3:生物礁滨海湿地
型4:藻床滨海湿地
子系统1:潮间带和沙洲离导湿地
型5:滩涂湿地
亚型1:海草和芦苇潮滩湿地(又称草本植物潮滩湿地)
亚型2:红树林潮滩湿地(又称灌木潮滩湿地)
亚型3:高盐碱潮滩湿地
型6:泥沙质滩涂湿地
型7:岩基海岸湿地
型8:离岛湿地
型9:沙洲湿地
系统二:湖泊河流湿地
子系统3:潮汐河湿地
型10:江河洲岛湿地
型11:潮汐河流湿地
子系统4:外流终年河湿地
型12:终年河河源湿地
型13:高位终年河湿地
型14:低位终年河和洪泛区(泄洪区)
子系统5:内陆终年河湿地
型15:终年河道湿地
型16:河滩湿地
子系统6:间歇河湿地
型17:外流间歇河湿地
型18:内陆间歇河湿地
子系统7:浅水湖泊湿地
型19:浅淡水湖泊
型20:浅微咸水和咸水湖泊
型21:季节性湖泊
型22:淤塞性水库
子系统8:湖滩湿地
型23:深水湖湖滩
型24:湖滨湿草地
系统三:沼泽湿地
型25:飘浮状苔草沼泽
型26:丛生状苔草沼泽
型27:片状苔草沼泽
型28:芦苇沼泽
型29:灌木林沼泽
型30:乔木林沼泽
型31:苔藓地衣沼泽
附:人工湿地
型1:水生植物种植田(稻田、甘蔗田、水生蔬菜田和其他经济水生湿生植物田等)
型2:水生动物养殖池塘(鱼,虾,蟹和贝类等养殖池塘)
型3:人工蓄水池,水库
型4:盐田
4. 世界及中国湿地的概况
根据《拉姆萨公约》中湿地的定义,全世界湿地面积约为2.6×106km2,占陆域总面积的1.4%。
图1 世界重要湿地分布图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为许多水禽和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图2~3)其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沼泽湿地。
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2)湖泊湿地。
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区域特点,中国湖泊划分为东部平原地区、蒙新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东北平原与山区等五个自然区域。
(3)河流湿地。
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
图2 中国湿地分布图 图3 中国重要湿地分布图 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因受地形、气候影响,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其中,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65.2%,其中注入太平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58.2%。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
(4)河口滨海湿地。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
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分成杭州湾以北和杭州湾以南的两个部分。杭州湾以北的滨海湿地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基岩质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的重要滨海湿地区域,其中辽河三角洲有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苇田--盘锦苇田,面积约7万公顷。环渤海滨海湿地总面积约600万公顷。江苏滨海湿地主要由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构成,仅海滩面积就达55万公顷,主要有盐城地区湿地、南通地区湿地和连云港地区湿地。
杭州湾以南的滨海湿地以基岩质海滩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在海湾、河口的淤泥质海滩上分布有红树林,如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及台湾岛西海岸地区。热带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及台湾、海南沿海,其北缘可达北回归线附近。
(5)人工湿地。
中国的稻田广布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近年来北方稻区不断发展,稻田面积有所扩大。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另外,人工湿地还包括渠道、塘堰、精养鱼池等
5. 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Cairns,1997)。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5.1. 调节气候
一方面,湿地的热容量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的气温变幅小;另一方面,湿地积水面积大,特殊地热学性质使湿地源源不断地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降水。例如,三江平原沼泽,一个生长季总蒸发量达86亿吨水,其日平均相对湿度比开垦后地耕地到7~13%。
5.2. 调节空气
湿地有机残体分解缓慢且分解度低,分解耗氧量小,而湿地植物繁茂,放氧量大,因此,湿地像大气层释放大量的氧气。有人计算,仅地球上的沼泽植物每年就向大气层释放1.6亿吨氧气。
5.3. 调蓄水量
湿地一般位于本地区的低凹处,含有大量持水性良好的泥炭土、植物及质地粘重的不透水层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它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被大片湿地所环绕,可蓄积江西省每年洪水总量的1/3。
5.4. 涵养水源
稳定地下水位。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地下水位由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大城市的地下水位降得更为明显,而湿地水源充足,可源源不断地补给地下水。
5.5. 净化水体
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湿地的理化、生物作用的综合效应,包括了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硝化、反硝化、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过程。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对BOD5、TSS和TN的平均去除率效率可达77.1%、82.5%和85.9%。
5.6. 保持水土
湿地地势低平,湿地中的植物和有机残体又有阻滞水流,从而降低流速,减少流水携沙能力,使泥沙沉积,或者减弱流水侵蚀作用。
5.7. 物质生产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水、光、热等条件,其初级生产力高,能量积累快。据报道,每年每平方米湿地平均生产9克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麦的平均生产量高8倍。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5.8. 生物多样性
湿地物种十分丰富。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760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约156科、437属、1380多种;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其中淡水鱼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5.9. 生物栖息地
湿地生态环境复杂,适于各类生物的生存、繁衍。在我国湿地生活的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1/3左右。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约有一半在湿地生活。湿地还是许多名贵鱼类、贝类的产区,以及重要造纸原料芦苇及其它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生长区,如辽河三角洲和博斯腾湖地区就是世界著名的芦苇产地。
5.10. 休闲旅游
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景观,为人类提供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例如,冬季,洞庭湖栖息着2万多只各种水禽,其中不少是国际级或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对象,它们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
5.11. 科研和教育
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由于其多样性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重视。目前湿地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学科的科研投入逐年增长,许多地区成为环境教育和野外科研实践的基地。
6. 世界和中国湿地保护研究 6.1. 世界湿地的保护研究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片湿地被开发,许多国际重要地湿地急剧丧失,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后果。国际社会从本世纪50年代起才逐渐意识到湿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特别是作为水禽主要栖息地的湿地。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
1982年,第一届国际湿地研讨会在印度召开,与会者对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湿地生产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整理出版了《湿地生态与管理》一书,标志着全球湿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美国生态学家Costanza(Costanza et al.,1997)对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33.2万亿元/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10万亿元/年,是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由此,对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目前,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如瑞典、丹麦、荷兰等,湿地保护已不在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重点进行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在美国,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分为如下几种:
①湿地恢复。就是使“生态系统回到一个与受破坏前十分相似的状况”。包括重构先前的物理环境;运用化学的方法去调节土壤和水;生物管理(包括引进已消失的动、植物群)。
②湿地创造。“就是在原来不是湿地的地方构造一块湿地,并且与已存在的湿地没有直接的关系”。
③湿地改良。“就是通过调节一个存在的湿地具体结构特征来提升它的一个或几个功能”。
④湿地转换。它意味着把一个存在的湿地的大部分和全部转换成一个不同类型的湿地。如把一块稻田转换成一块池塘。
⑤湿地弥补。指的是“通过保护、创造、改良来补偿可允许的湿地损失”。
1975年,在美国召开了题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恢复生态学,包括湿地的恢复研究蓬勃兴起。20年来,恢复与重建研究已经集中在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类型。1990年,美国提出了庞大的生态恢复计划,在2010年前恢复受损河流6.4×105km,湖泊6.7×105 hm2,其他湿地4.0×106 hm2。在欧洲,特别是一些拉姆萨公约所涉及的地区,恢复计划业已经被制定。1993年,大约200多位学者聚集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探讨了湿地的恢复问题,特别在沼泽湿地的恢复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是对湿地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补充(Hughes,1992)。
6.2. 中国湿地保护现状
1) 中国湿地所面临的问题
(1)对湿地盲目的开垦和改造,造成湿地面积的减少,功能的衰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另因城乡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两项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
(2)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湿地功能的丧失。
(3)泥沙淤积,水污染严重,造成湿地环境质量下降。
(4)有效湿地面积的丧失,造成海岸侵蚀的加剧和盐水入侵。
2) 中国湿地的保护现状
虽然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展了泥沼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真正将湿地作为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生态系统加以管理和研究,则始于1992年中国政府加入《拉姆萨公约》以后。
由于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保护区建设
到1999年底,已建立各种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260处,保护面积约1600万公顷。
(2)法制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法规,仅在一些相关法律和条例以及地方法规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如《森林法》(1983年)、《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年)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
(3)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外许多先进技术和方法在中国湿地保护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等领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亚洲湿地局(AWB)、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湿地国际(WI)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1996年9月“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湿地保护对外合作的一大成果。
3) 中国湿地的保护对策
中国湿地的保护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湿地的保护拟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深入开展湿地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制定区域保护计划
目前,国内湿地研究工作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都较为薄弱,湿地保护缺乏适合当地实际的理论和技术的有效支持。必须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区域保护计划,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有步骤、有目标的开展湿地保护工作。
(2)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随着人类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活动对湿地的干扰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湿地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的严重威胁。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恢复和重建,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湿地保护和研究的首要问题。对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应遵循“结构重建与功能恢复”的思想,重点在于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口湿地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从1997年开始,在长江口地区先后实施了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生态工程、中华鲟种群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开始营建崇明生态示范园区、实施底栖生物人工放流等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并已初见成效。
(3)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将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高强度的物质输出、土地开垦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代之以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为主。如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渔业、有机农业等绿色产业。同时要针对区域特点,采取有效的开发措施。如长江口地区湿地仍在不断向外淤涨,“滩老成陆”,就要进行适度的围垦,既可获得土地资源,又不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4)湿地基本保护区的增设和合理布局
借鉴生态区保护方法,在已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创建或增设保护区域,建立基本湿地保护区。基本湿地保护区不但要有足够的面积,还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其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自然保护的原则,有利于物种的迁移和区域整体的保护。
(5)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湿地的立法、执法工作都较为薄弱,公众对湿地的认识较少。必须在湿地研究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7. 展望
为了保护湿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进一步加大科研和保护的力度。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政府将投资100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并在三江源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嫩江源头、高原湖泊、澜沧江流域、沿海以及红树林分布地区开展48项示范工程;在全国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地区再建160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使总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同时,新建湿地监测站242个,形成湿地监测体系并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工作。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在修补地球之“肺”,保护湿地是在滋润地球之“肾”,那么,在新时期实施的六大工程中,把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正在做着造福人类惠及全球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Brinson M.M. A hydrogeomorphic classification for wetlands. Wetlands Research Program Technical Report WRP-DE-4, US Army Engineers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Vicksburg, MS 1993
2、Cairns, J 1997.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of damaged ecosystems.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72~101.
3、Cowardin L.M, Carter V, Golet F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s and deepwater habitats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FWS/OBS 79/31:1979
4、Hughes, R.M.et al.Lake and stream indicators for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acy’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 In: Daninel,H.(eds). Ecological Indicators. Barking: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Publishers Ltd, 1992.305-335.
5、Robert Costanza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 Capital. Nature, 1997, 387:253-260.
6、陆健健,1998,一个新的湿地分类系统,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361~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