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纪念第14个世界湿地日保护盐城湿地”的活动现场,盐城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浩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竟称,他们这样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以下便是志愿者与他的一席对话。
志愿者:盐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竟然成了鱼塘,对丹顶鹤的生存会带来什么影响?
陈浩:你们所说的鱼塘,我们认为的生态工程,鱼塘也是湿地。建鱼塘其实是为了丹顶鹤更好地生存,同时也给渔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志愿者:有没有经过审批?
陈浩:盐城市政府审批通过的。
志愿者:既然是生态工程,为什么要修筑堤坝?
陈浩:这个问题就要从经济利益来说了,鱼塘的面积在1000亩到3000亩,最深的区域达到80公分,面积大,自然风浪就大。诚然,修筑堤坝对生态工程不合理,但是从经济利益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
志愿者:前不久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保护区内的界碑倒地,如何解释?
陈浩:可能是被往来的汽车撞倒,这个界碑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特地花了1万多元打造的,是为了更好宣传保护区。实际上,真正的核心区还有一段距离,真正的界碑在保护区内也并不起眼。
《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丹顶鹤与一个叫徐秀娟的女孩的故事,但就在这故事的发生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该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了开发区,丹顶鹤的家园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私人鱼塘。记者日前赴盐城市射阳县境内的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的不是传说。
近期以来,本报多次听到反映,“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在核心区内将大面积的湿地改变成鱼塘,对外承包经营,使湿地面临严重退化的危险,丹顶鹤等珍禽的生存岌岌可危!
【记者目击】
保护区“心脏”成了人工鱼塘
如果不是醒目的界牌,记者还以为走错了地方(如图)。眼前是一方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鱼塘,塘边有变压器,塘里有高压线杆,翻水泵、一排排投料台由塘边向中心延伸,塘边不远处还有仓库、工人住房、厨房,屋顶上还安装了卫星接收器。鱼塘的护圩由混凝土浇筑,塘与塘之间铺设的水泥路面可供大型卡车通行,俨然就是一处现代化渔业养殖基地。
事实上,这里却是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就生活在这里。这里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发生地,一个叫徐秀娟的女孩为了保护丹顶鹤,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1983年,这里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有了自己的家。次年10月挂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协调理事会批准为生物圈保护区,并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又被纳入 “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
现在保护区的“心脏”却成了人工鱼塘!
【惊天内幕】
200万违规款进保护区腰包
1994年12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下称《条例》)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可眼前的一切又是谁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