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138|回复: 2

《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复制链接]

62

主题

445

回帖

3882

积分

长江

积分
388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4-5 01: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006-07-12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吴昊亮  


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作为一个地区内的高校青年学生环境社团的合作交流的平台,协调社团共享包括物质和信息、经验在内的资源,并为这些社团提供培训、交流等服务,组织合作性的活动,实现支持学生环保社团成长的目标,从而最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萌芽、发展、接受的过程其最早的着眼点只在于大学生环境组织,现在正在逐步向一个更大的范围发展。地区性性青年环境组织在过去几年里从无到有,已成为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  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过去和现在


20世纪90年代初,学生环保社团开始星星点点地在中国大学校园里萌芽,当时就已经有一些定位于服务全国的学生环保社团的平台存在,其中有绿色大学生论坛和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其主旨是建立全国各学生环保社团的交流网络,并为之提供支持服务。

但是,面向全国的平台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一些地区开始了建立本地的学生环保社团合作平台的尝试,例如上海的绿色大学生绿色论坛、天津的绿色方舟、西安的大学生环保阵营……。

绿石[ii](时为名为绿色石头城)作为其中的一个尝试者,提出了建立“地区性”学生环保社团合作网络的构想,设想在南京整合各社团力量,共享各社团拥有的资源和信息,这样既避免耗费资金时间重复建设,又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所谓用环保的方式做环保),并且还上承于全国性平台的网络和资源。事实证明,这么一个地区性合作平台的存在,稳定和促进了本地区社团的发展,使各个社团不再是只看身边的有限资源,而是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去争取资源,并且在本地区内和与地区之外的交流中得以取长补短,更快发展。此外,在初创时期,平台还发挥了一些扶持、建立新的环保社团队伍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这些地区性学生环保社团的合作平台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夭折在构想中;有的消失在试运行过程中;有的在团委支持下,取得了比较稳固正式的地位;有的在民间生根,稳定地成长;有的仍然不断努力寻找成长道路的但还有待成熟的……。不同的平台组织,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有的保持固定的交流网络功能,成功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交换功能,但又略为松散,比如上海大学生绿色论坛;有的完全形成实体化组织,比如绿石;也有由其他功能的项目、组织转化而为地区性组织的,比如西安大学生绿色营……。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个特殊的模式,是福建的绿野协会和云南的唤青社。它们在当地远远超出其他其他社团的发展水平,形成了一种以它们为合作中心的区域交流模式,并以红树林项目合作和月谈交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值得研究和有待定义的个案。

2004年10月,绿石基金提供资助,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发展会议”。这成为地区性组织发展的转折点,从此地区性平台组织的交流开始由松散逐步转向系统化。顺势而生的济溪(GSEAN)在线交流平台,成为包括地区性学生环保组织在内的青年环保活动者的网上交流中心。2005年7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地区性组织发展会议”,巩固和提升了这一发展的势头。可以说,地区性学生环保平台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席卷中国的一股浪潮。



二  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发展与建设


随着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警惕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在高潮之后走入发展的茫然。面对新一轮地区性组织的大发展,我们需要一手抑制盲目过热发展,提倡理性发展;另一手,也当务之急的,是及时总结经验,使得这股热潮得到理性的引导。

地区性组织应当如何发展?快捷的方式是借鉴成熟的思想和模式,但这决不意味着盲目的复制和照抄,甚至歪曲性地拙劣模仿。下面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是作者认为是正确的、可行的,值得参考的。



1.首要是建立自己独立的团队

绝大部分学生环保社团的活动者有着奉献精神,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由社团代表担任合作平台负责者的形式,有两方面不足:(1)精力不足,需要分心照顾自己的社团;(2)该负责者有将资源偏向于本社团的可能性。所以,要谋得平台的大发展,负责人一定要脱出原社团,成为这个平台的专门服务者。视角的完全转换,能够保障一心一意地去建设这个平台。

此外,这个团队必须有高效与民主的决策机制。一些地区性组织采用了由各校代表组成工作团队,完全平等,“民主”决策。表面上兼顾了各合作社团,保障了民主,实际上要花费很大沟通成本,最后还是少数人决策。要有大发展,非打破这个假民主不可。形成快速民主决策机制,决策人数不能过多,由少数对地区性平台的建设真正有认识的人组成,并且必须拥有协调带头人,而非一校一席的体制。当然,也要尽量考虑各校参与的普遍性,不能是少数社团长期占据决策席位,导致形成家天下。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完全摈弃各校代表体制。各校代表体制是极有价值的机制,可以起到联络和沟通各校情况的作用,可以保留作为顾问咨询和联络传达机构。地区性组织的工作团队有必要在重大问题决策前通过该代表机制充分咨询各合作社团的意见。



2.始终坚持以为社团服务为基本点

为社团服务是平台建立的初衷和出发点,也要成为今后的核心基本点。一个不能为社团提供有效服务的平台,不再是名义上所称的平台,必然会失去社团的支持。脱离了存在基础也就意味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再是“地区性”组织。



3.强调和建立平台与社团的互动与资源互注机制

地区性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分享者少,只想获取者多,导致无以为继。如果我们把地区性组织平台比作服务器,而各社团则是终端机。终端机如果只是不停地从服务器下载资料而从不上传,服务器的资源终有一天会逐步枯竭,最终瘫痪,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服务器提供资源,终端也上载资源的资源互注机制。可以上载的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和信息资源;一种则是人。人才是社团的生命线。



4.多种途径招募人才,建立信息和资源高地

地区性组织的人力资源来源通常分为两种:一为各校园社团人员;二为未参与校园社团但有志于做一些事情的学生,其中前者是主要的来源。进入地区性组织的校园社团人员,或者是在任人员,或者是社团退役人员。两者没有倾向性,但后者参与具有两个优势:一为经验相对丰富;二为避免与社团争夺人才。所以我们要鼓励社团退休人员在地区组织再服务制度,鼓励他们离开本校社团后通过参与地区性组织的形式继续为发展学生环保组织努力。考虑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所形成的对学生环保组织的感情,这个思路是完全可行。

地区性组织的人才招募通常有两个选择,一种是通过网络、内部推荐等各种可能的形式直接招募,一种是通过社团向平台推荐。在招募的过程中,地区性组织始应终避免抢夺社团人才,影响校园社团建设,这是大忌。地区性组织的人才招募相对校园社团有劣势,劣势在于由于一般无法方便地直接进入校园,直接面向(潜在的)人才群招募,失去了很多招募到优秀人才的机会。但是地区性组织通常定位较高,视野更广,对人才也有吸引力。如何平衡优缺点,使地区性组织这台服务器不缺人手,是需要好好思量和研讨的事情。

地区性组织要认识到:之所以能够为各校园社团提供服务,是因为地区性组织拥有相对稳定的团队,社团的老成员和长期的平台工作者筑成了相对各社团而言的信息和资源的高地。学生社团的缺陷在于换届频繁,领导者、活动骨干无法充分学习和发挥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地区性组织应当努力避免沦入换届频繁的陷坑,工作人员应当从事至少1年的服务,以在校期间全程参与2-3年为佳,绝对不能按照老习惯,工作半年就感觉应当功成身退。如果地区性组织不能成功地实现上述目标,就会出现使社团感觉到无法从平台吸取到有帮助的经验和资源,从而对社团失去吸引力。



5.坚持和贯彻社团联络人制度,实现基本使命

如前所述,既然要作为各社团的协作平台,必须保持与各社团的联系,将平台的事务充分向各社团传达并咨询其意见。实际上,维持这个社团联络人制度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是巨大的,因为各社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社团合作不及时甚至拒绝合作;社团的频繁更新换届也使平台经常失去和个别社团的联络。所以,必须有策略性体制,不要强求所有的社团都要参与。平台有必要派出协调员,专门协调这一事务。

合作平台中,各组织的联络代表人选应当注意新老结合搭配,这既是一种培养又是长期传递的保证,否则很容易在换届后就中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联系。



6.运作地区性组织自身项目,建设更完整意义的组织

地区性组织应当以为社团服务为核心出发点,但并不排除开展平台服务外的活动项目,使其成为更为完整意义上的组织。地区性组织开展非平台服务性项目,以协调社团合作活动、组织社团共同参与活动为起点,由自己独立运作项目,会推动地区性组织成为一个服务于社团但又不依赖于社团的独立组织。这是一种项目和平台服务的相互促进,使地区组织成长得更为强大,更好地提供服务。



7.妥善处理地区性社团与各高校社团的关系

地区性组织的运作过程中,由于过于强势,一方面支持了社团的发展,但也影响到本地社团的发展。解决的方案是地区性组织应当尽量向社团倾斜资源,并鼓励社团走出去。地区性组织和高校社团难免存在一些包括人才争夺在内的资源矛盾冲突,而地区性组织常是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必须留意照顾社团的发展。地区性组织绝对不应该影响到社团的独立性,直接干涉其内部决策,而应该通过先进理念的传播,帮助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团向好的方向发展。



8.沟通和交流中避免追求“全家福”,建立轻松自由的交流机制

把参与交流的主动权留给社团自己,由其自己把握和选择,不要搞强制性的摊派。如果社团最后都选择了离开,那么只说明这个平台没有存在的必要 。平台的参与应当以自愿为原则基础。如果自愿参与、联系紧密的社团在平台中受益,这个事实必然会影响没有参加的社团的意向。这对于地区性组织,对于社团都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地区性组织来说,不强求全家福,意味着可以用30分的精力组好70分的事情,而不需要继续耗费巨大的沟通成本以70分的精力强求剩余的30分成果 。这对于社团来说,更好地保证了其独立性和自我决策的民主人格。



9.地区性组织要因地制宜,破除省区框框,实现网际合作

目前大量的地区性组织或以省为名,或以市为界,大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势头。殊不知这正是画地为牢。地区性平台的建设的终极本质原理,在于以最经济的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地区性组织的建设完全不需要考虑以地区的省界为自己的活动地理范围,而是应当以实现最有效的沟通的地理距离作为考虑因素。试以南京为例,南京一直在推动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由一个小时内能够到达的苏皖城市组成经济互动,这才是真正有借鉴价值的思路。与其和距离遥远的“省内的”徐州实现硬性的“合作”,不如和周边的路程距离在一两个小时间的苏皖城市的社团实现更多的交流。更进一步说,地区社团的平台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结束的最高层次,而是可以实现逐级递进的网际合作,从城市内社团合作平台,到实现省区内网络的交流,再到实现某一个大地区的交流合作,再到实现全国的交流合作,甚至走向世界舞台交流合作,这都是可以展望的。

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完全可能出现两个以上地区性组织并存的情况。这很可能会推动和促进地区性组织的发展。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出现竞争,说明市场有空白。一个地区性组织为社团服务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才会出现新的、其他的地区性组织来提供服务。融合和协调是解决之道,排斥和斗争不是解决之道。

地区性组织的发展,“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创业时期特别难,协作前进的理念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为社团接受。在南京,社团合作已经形成了习惯,而在新的有待发展的地方,这仍需要时间。地区性组织也面临着法律身份的困惑,何以自处并以合法的身份更好地去做推动地区内学生环境社团发展的工作,已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参照到国内其他非营利团体支持组织的顺利运作,参照到一些地区性组织已经以团委挂靠、社会团体挂靠、正式注册等形式解决这个困境,应该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的。



三   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未来之路

第一届地区组织南京会议的全称是“地区性青年学生环境组织发展会议”,而到“第二届地区组织西安会议”,学生两个字被悄悄略去了。这个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举动却无声地向我们揭示了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未来。

中国还处于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初期,仍然有许多环保组织在空白的地区、空白的领域陆续建立起来,其来源起因各色各样,而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将成为未来中国民间社会环保组织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随着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发展,将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民间环保组织。而且,从数量上,破除了省份划分的桎梏之后,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也不会限于30个,而是更多。当然,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分布还受限于高校的地域分布,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当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专业民间环保组织而非简单的业余学生志愿组织的时候,其影响和工作范围不会限于所在的中心城市,必然可以扩展到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

但是,有一个争辩意见是,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应当始终保持学生特色,为学生服务,也就是保持地区性学生社团合作平台的身份。事实上,对建立不久的地区性学生环保合作性组织来说,这也似乎是发展的当然思路。而我们的观点是:地区性学生环境组织必然会向职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发展,最终成为社会环保组织而脱离于纯学生社团的身份,非如此不足以求发展。理由何在?我们看到,“低水平重复建设”已经成为学生社团发展的致命弊病。从逻辑分析来看,只要社团存在频繁换届更替,则低水平重复建设就不可避免,即使传承较好的最优秀的学生社团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所差之处不过是起步水平略有高低。保持学生身份的地区性组织同样如此。只要存在频繁换届,则发展的曲线只能按照波浪式前进而不能保持稳定上升,进两步,退一步……而我们提倡和试想另一种形式:实现地区性组织的专职化,由地区性学生组织的学生领袖毕业后为组织继续工作3-5年,则情形会完全不同,组织至少在该领导者在任的几年内可以维持基本的上升发展。这种情况下,有专职的地区性组织和照旧换届的地区性组织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其区分在于前者的稳定积累和后者的重复发展。于是有问,如此,不是丧失了地区性学生组织的特色,可能损伤到为学生环保社团服务的目标吗?答案是否。首先,地区性学生组织为学生社团服务并非意味着工作者身份的纯学生性。我们在这里提出毕业后再为学生社团服务3-5年的概念,基于这些人:(1)刚毕业仍然对学生环保事业有感情、愿意付出、也比较熟悉和能够提供有效支持者;(2)服务3-5年后,离开学生领域越来越久,开始寻求个人的转型,对学生社团的了解也开始过时,所以综合上面两个因素,提出3-5年的时间概念。我们认为,这个3-5年的服务期,完全可以给这批人机会和舞台有效的推动学生环保的发展。我们说,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社团的有效服务,身份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都不应该是我们所考虑的。 地区性组织的社会化,其领导者/专职工作者身份的社会化,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是地区性组织从学生组织真正转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环保组织,进入更广阔的环保领域。这也是和地区性组织的使命不矛盾的。我们所推崇和提倡的转型,只是在学生工作部分上的扩展,而非取代。所期望的理想模式是,在学生部分继续发展[iii]的同时,开始拓展社会部分。社会工作部分的拓展,引起的结果应该是学生部分的缩小,但是,社会工作部分的发展和从事社会工作部分的人员的稳定,可以反哺学生部分,使学生工作做得更好。这时候,提供服务的平台成为大组织的一部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地区性组织的未来发展模式将是多样化的。但是,环保组织同样存在自由竞争,社会化了的地区性组织将会逐步取得优势,带动更多的地区性组织社会化。未来之中国环保运动,必有今日之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重要一份!

(作者联系邮箱:wuhl@green-stone.org)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4-5 08: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是四年前写 现在区域性组织的发展趋势已经初露端倪
   “地区性环境组织发展会议”是个很好的会议,建议CEF实体可以考虑延续这个会议

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完全可能出现两个以上地区性组织并存的情况。这很可能会推动和促进地区性组织的发展。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出现竞争,说明市场有空白。一个地区性组织为社团服务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才会出现新的、其他的地区性组织来提供服务。融合和协调是解决之道,排斥和斗争不是解决之道。

江西已经验证这段话了
此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16 1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济溪这儿只有一篇这个么,以为在原创工作室里会有重复的~~~~~只搜到这个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4 20:36 , Processed in 0.0362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