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新西安培训感悟
By王星宇
能与青新伙伴们再聚首,着实让人很兴奋。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缺席了二期的郑州班,让人懊恼了一段时间,还好有西安领袖班弥补下着个小小的遗憾。
当然,前去西安班目的,不仅仅是相识老朋友,认识新朋友,对于之前一直存在的一个疑虑,我想找个答案。
我适合NGO么?我想这个问题同样被西安班的同仁们纠结着。
几天的培训很丰富,重要的是,随着培训的进行,一些问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志愿者的定位?
进入协会开始,自己就被打上了“志愿者”的标记。时光伴随着成长匆匆流逝,再回想之前的种种,自己为何还在这个圈子,坚守者自己的岗位呢。开始,因为有的玩,同时也认识了相当多的朋友;之后呢,发现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现在,更多的是责任的束缚。这是我的经历,那其他的志愿者呢?
作为一个管理层对于“手下”的志愿者了解又有多少呢?之前并未花很多时间去想什么是志愿者定位。
只有心怀崇高的理念才算是志愿者么?跑龙套似的工作能就能满足志愿者的需求?
前一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到个人对“志愿者”这个理念的理解,之前对于一些“目的性”较强的人参与志愿活动有些看法,不过现在也释然了,毕竟人是复杂的,让一个群体保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去进行某类事务,本身就不现实,只要结果是好的,那参与者的“目的性”又有何妨呢?
后一个显然是否定的回答,当然志愿者的需求有很多,逐一满足也不是很现实。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陈述为,志愿者不是廉价的劳动力。经常会出现我们的志愿者进行着简单的工作,管理层却累的不行,“费力不讨好”的现象经常出现在身边。这就是源于志愿者的能动性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吧。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这让我想起了以为青新伙伴分享的“无为而治”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管理层提供给志愿者们更多的实践机会去磨练,经验的积累、责任心的提升,进而带动了志愿者们能力的上升。这次培训后,对黄老师的一个“民主、参与”的观点很是认同,让众人参与进来,民主的吸取众人的意见,我想这对于讨论对象的认知有所帮助(发掘本质),附带的效果有很多,比如增加归属感,促进交流等等。
说来简单,对于管理技巧以及经验的要求甚高,诚然这是一个组织、团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NGO也是江湖
与大多青新伙伴相同,我也是通过社团进入到了这个圈子。个人觉得,社团优于社会团体的优势就是其成员的单一(全部都是学生),成员的目的较为单纯(为了锻炼),标准的象牙塔的产物。
那么NGO呢,尽管没有投身过NGO的专职工作,不过自己有幸也参与过一家大型NGO的相关活动,尽管都是公益活动,但随着活动针对对象的不同(社团多是学生群体,NGO大部分则是市民),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培训的闲暇时,几位NGO工作的“前辈”笑谈“NGO也是江湖”,很简练!
“参与NGO工作的人更加的多元化,这是NGO向正规化发展的一个表现”(大意如此,原文记不清了)引自小白。
其实NGO就是一份工作,如果只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来运作,那一定会处处碰壁的,需要让组织成员更丰富些,需要有理想、同时也需要有社会能力的人,群体的多样性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尽管以我目前的角色来说有些古怪,但我觉得只要愿意投身NGO工作的人,能为NGO的发展做出贡献,那已经很是难得。作为一位从社团出来,进入NGO工作的人,感觉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才能转变角色的转变,把它当做工作来看就好了吧。
我适合NGO么?
在培训的最后一天,我觉得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看自己把NGO当做了什么。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好吧,我承认还有一年的时间),关于就业成为了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之一。周围的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也有一些选择了直接就业,大家都有各自的理由。经过这几天的分享,觉得NGO对于我,作为一个试炼场最为合适,与那些选择在大学继续进修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学习的知识种类不同罢了。人的潜力需要一种逆境去激发出来,目前的NGO的环境倒是符合这个逆境的条件。在与其他伙伴说到这个想法时,我分享了一个徐静蕾做的广告:既然找工作就像恋爱一样,半辈子都要在一起,那为何不选择一个喜欢的呢?伙伴有提醒道,对于工作理性应该更多一些,很有道理。不过在毕业后的几年内,我觉得还是可以感性些,在NGO这个大环境学习到足够的东西,之后在为生活去奔波吧。
所以我会选择NGO。
想到了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分享改变世界。(不是为某组织打广告)其实分享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感谢在培训中分享自己经验的几位“前辈”,感谢小白的精心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