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14: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1、专题一:我国环境的现状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对于这个分讨论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三农学会(关心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个团体)前会长侯海金主持
对于大学生来说 对于这个环境现状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大家讨论这个是为了对我们环境的了解,先了解一个事物才能去深入的探讨一些东西,做出行动
对于这部分的讨论 我引用一些官方的材料来说明
希望大家能对湖南有了解
参阅材料
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湖南省环境保护局
一、全省生态环境现状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自然条件良好,具有明显的物种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成绩显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部分区域有所改善,但整体上看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总体上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性破坏存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灾害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与风险上升,生态安全受到影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省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全省土地利用率达到90.42%,在已利用土地中,林地和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合计占已利用土地的81.77%);土地利用各类型分布相对集中,地区差异显著,如耕地和水域集中于湘北和洞庭湖区,居民点和工矿、交通用地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长、株、潭3市,林地集中于湘西、湘南和湘东。我省土地资源在总体增加的形势下,耕地与林地、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水域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以及交通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全省未利用土地少(占9.6%),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现有土地退化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尤以水土流失点多面广以及耕地质量下降为重要特征。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我省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于林木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生长,全省已知植物种类4324种,位居全国第七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53.13%。但是占全省森林面积71.20%的乔木林中绝大部分是单层纯林,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态功能较脆弱。多年来人工造林以用材林为主要林种,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要树种,人造林结构有待改善。
——水资源总量较大。我省地表水资源量十分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91立方米/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00立方米/人),但时空分布不匀,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存在。总体上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湖泊水库泥沙淤积严重,水浪费以及局部水污染现象不容忽视,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我省湿地面积大,分布广,天然湿地占20%,人工湿地占80%,人工湿地以稻田为主要类型,天然湿地中以江河湿地与湖泊湿地为主要类型。洞庭湖湿地面积2625平方公里,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丰富。我省地处亚热带,地形复杂,高差大,土壤、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地带变化和水平地带变化明显,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带。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区,中国仅有7个,其中我省占了2个,我省丰富的物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全国处于前列。我省自然生态系统以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为特征,全省已记录的植物4324种,分属248科、1245属,已知的脊椎动物有826种。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是一个珍贵的遗传多样性宝库。植物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物种丰富且区系复杂;起源古老,孑遗物种多;特有属、种丰富,保护和利用价值高;珍稀植物较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9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4种、二级保护的65种。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珍稀物种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3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二级91种。野生经济物种异常丰富,可利用的经济物种有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2000多种,有观赏价值的植物700多种,经济动物资源也极丰富,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此外,我省是外来物种较为敏感的地区,外来入侵物种通过人为引种和运输、贸易、旅游,广泛进入全省各地,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和影响的物种有8种,入侵总面积达42万公顷。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化进程加快,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也势必加大。
二、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我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远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当前我省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致使我省生态环境问题仍较为严重,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上升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现状,全省林地虽然有所增加,但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生态林地比重偏小,商品林地比重偏大;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和成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致使森林植被蓄水保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更新空气和防洪减灾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导致水土流失仍较严重,地力衰退,林地生产率降低,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土地生态系统损害严重,生态效能减退,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上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等导致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九十年代以来,因城镇开发,交通建设和矿产资源开采等,全省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因素影响或耕作不当,导致土壤中地下水位过高而造成稻田潜育化或次生潜育化,全省现有潜育化稻田50.02万公顷,次生潜育化稻田27.22万公顷;由于对土地的高强度利用,土地投入尤其是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土地贫瘠化普遍发生。土地质量的退化,使高产土变为低产土,高产田变为了低产田。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灌溉水源水质恶化等,加剧了土壤污染,土地损毁日益严重,土地生态系统失调,直接导致农用地产出率不高,严重制约着我省“农业强省”目标的实现。
3、 历史上的人工围垦和长期的泥沙淤积,使水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江河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加剧,湿地物种减少
我省洪涝灾害的重点区域在湘北的洞庭湖区域,而湘中、湘南山区的旱灾、山洪发生频繁。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及四水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泊等天然湿地泥沙淤积严重,加上历史上不合理的人工围垦,许多天然湿地被转化为人工湿地,严重影响了其调蓄功能,湿地水生物种减少。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重要的国际湿地,解放初期其水面积约4350km2,至80年代中期面积减至2625km2,容积为167亿m3,年均沉沙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年均淤高3.5厘米,湖泊调蓄功能严重下降,湖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全省兴起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热潮,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评估,盲目上马,盲目建设,其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只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忽视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其它服务功能,将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破坏:一方面,造成大片的陆地环境被水淹没,陆生生态环境条件被人为改变,稳定性被打破;另一方面,梯级开发使自然水体被人为分割,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破碎度,阻断了水生物种通道,改变了物种的活动栖息场所,导致生物物种数量减少。
4、各水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江段污染严重,使得城市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直接威胁
全省水环境污染相当普遍,近半数河流处于中等以上的污染水平。有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的要求。多年来,污染物浓度虽有波动,但仍居高不下。局部水域重金属污染突出,生活污水不能稳定做到达标排放。城市江段岸边污染严重,直接威胁水源安全。甚至西南洞庭湖的安乡、汉寿、南县和沅江一带在枯平水期也频频出现生物性污染,不少卫生学指标严重超标,危及人民身体健康。
5、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下降,并危及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于人口激增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加剧,过渡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我省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12.5%的动物、1.4%的植物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南岭、雪峰山、武陵山等主要山脉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功能下降,其物种数量和资源量也急剧下降,某些生物已濒临灭绝。建国以来,我省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一些天然河道被人为阻断和改道,加上水质的污染和泥沙的淤积,改变了水生生物原始活动栖息环境,一些珍稀水生生物减少或濒危。
6、 不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诱发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绝大部分矿山都对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侵占土地、破坏植被、淤塞河道、污染水体、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而土地复垦及还绿工作始终处于低水平。矿山开发中的“三废”污染也触目惊心,如湘南有色金属矿区的“废水”污染、湘中煤矿区的“废渣”污染、湘西北非金属矿区的“废气”污染都十分严重,有的甚至长期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同时,矿山开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和矿区水均衡系统破坏十分普遍,经济损失巨大。
7、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影响面广,危害程度深,生态安全难以保证
我省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品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农田中的生物量明显减少,许多病虫鼠类天敌消失,农作物对农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期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用量增长,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对农产品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污染。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氮、磷的流失,必然向水体转移,又导致水体污染。据统计,全省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超过66.67万公顷,29%的农田灌溉水和21%的农田大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恶化的威胁。
8、城镇生态环境脆弱
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生态系统规律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产业生态、景观生态、人居生态等带根本性的生态问题无法得以充分考虑,造成城市结构形态与布局不合理,功能区混杂,城市公共性基础设施缺乏,污染严重,多数城镇绿地偏少,且以草地为主,缺乏乔、灌、草相结合的整体生态体系,制约了城镇绿地生态效能的发挥和人居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城市热岛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品位和城市整体生态景观。
导致上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然因素上讲,我省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土壤、地质结构易于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历史上盲目垦荒种植、围湖造田、毁林毁草造田、陡坡垦植等,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现代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压力。但总的说来,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
其实湖南的资源很多,但其污染也很严重
就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就是\"海量\"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