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dyang 于 2010-8-2 16:57 编辑
“绿色出行——声音·交通·生活”活动纪实 文/刘希丹 图/张彪
2010年7月24日清晨,绿驼铃工作人员集齐数十名绿色出行志愿者,于小西湖公园及西津东路开展了“绿色出行——声音·交通·生活”活动。志愿者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同时也有热心市民参与。
活动以调查和感受形式开展,绿驼铃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感受组蒙上双眼,仅依靠感官感受繁忙的交通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另一组是调查组,计算一定时间内的车流量及观察汽车排放量等。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用特别的方式感受身边的环境,提高志愿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并引发志愿者对改善兰州交通状况的思考。
经过志愿者的感受和调查,我们发现西津东路车流量大,不间断行驶;声音嘈杂,大型车辆(如公交车、货运等)及摩托车噪音最大;汽车尾气味道浓重等。大家对该路段的交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讨论改善想法。
天桥下,志愿者统计了十五分钟内西津东路路段由西向东单向道上的汽车数量,结果如下:大型汽车约130多辆,中型车约440多辆,小型车40多辆。这说明中型车数目最多,排放的废气以及产生的污染最多,提倡购买小排量车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小西湖公园内,绿驼铃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参与“盲径”游戏。志愿者排成长队,除领队外,其余人均蒙上双眼不允许说话上手搭在前人的肩膀上,全凭肢体感受前行。期间路过了石块路、草地、泥地、上坡下坡、拱桥和水泥地。志愿者用这一全新方式感受平时习以为常的环境,得出不少心得体会,在游戏后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整个队伍在前行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有问题,需改善;有的觉得队友之间相互依靠很紧密,在拉紧前人的同时还要确保后面的人拉紧自己,防止掉队,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有的感觉到公园的绿化很好,可以闻到树木青草发出的清香,并且听不到外面马路上的喧嚣,这正是绿色隔离带的环保消除噪音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志愿者都对生活环境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首先就得让全民都认真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绿色出行——声音·交通·生活”活动正是这样的一种渠道。如果有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用特别的方式接触、了解、感知环境,就会提高人们的环保层次,而不仅仅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环保理念上,此活动是促进城市良好发展的推进剂。
志愿者在调查车流量
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