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悼日越来越频繁的日子里,这里的益友快乐点发了这样一帖。开篇就是一句“原来,公益如此简单”。一看之下确实“简单”——买报纸就支援了舟曲灾区。这很符合商界精英常挂在嘴边的“双赢”概念嘛:红十字会借助早报的广大客户群获得捐款,报纸既做了公益行动又没有多费一点力气。公众们也落得轻松,一份报纸钱就抚平了饱受中央电视台1套狂轰滥炸之后对舟曲灾民们的同情和些许歉意,而且也不必担心跟同事、上司的“爱心”比较。那么灾民呢?捐的钱有没有花到,或者说怎么花到她们的身上呢?
善款是否善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中国社会信任的解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的普及给从来缺乏质疑渠道的平头百姓开辟了言路。于是,汶川大地震中的天价帐篷让红十字会出名了。同时出名的还有壹基金。本是同根生,却是不同命。属于红会挂靠专项基金的壹基金非但没有受到红会的牵连,反而因财务公开的主动姿态大获嘉许,某网站甚至号称与其合作了“史上”最大规模网络募捐(互联网的史还短,创个之最也不算太难)。
汶川的公益捐赠后来去哪儿了相信聪明的你也听说的,那么壹基金筹措汶川地震专项捐赠怎么样了呢?2009年网站公布的512指定捐赠是127,135,197.82,期末净资产构成还剩54,258,498.61 ,做个简单的减法,2010年以来还有72,876,699.21可用于汶川重建。那么2010年上半年又花出去多少呢?9,566,314.41。嗯,考虑国家生生把5年重建给压缩成3年,可以理解为壹基金想为第4年、第5年没人关注汶川的时候留点后劲儿,这样的支出效率也不算什么。
但是公益项目并不是陈光标派红包那么简单,重建项目无论是基建、生计恢复还是儿童救助和教育,都需要扎根社区的需求评估、精心的项目设计和真的在那里日晒雨淋的实施。作为提供支持的基金会,工作人员更是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才能够支持、配合申请资助的机构和项目。壹基金是否有这样的团队善用这笔巨额的专项捐赠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壹基金的HR负责人最清楚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壹基金成都的项目经理已经三易其人,一线工作人员如走马灯一般来来往往,某接受教育项目支持的环保组织以不变应七变——一个姑娘先后应对了7名壹基金人。如此频繁的更替,交接恐怕难以保证周全,试想当地政府、施工单位都不是省油的灯,还要不断代壹基金做入职培训,这让该姑娘情何以堪?
由于項目人員大部分年輕且沒有公益領域工作經驗,救災項目的審批由遠在京城的專家遙控,某组织申请了1年多,经历2任经理的项目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項目實施的监测和跟进“外包”给由前員工組建的公司操作。长期在涼山彝族地区工作的某组织的項目计划在1年內完成,該公司居然明目張膽地要求中心“压缩”到半年內完成,而且表示不要問原因……
眼看着這樣的局面,对救災重建工作的成效怎麼能不令人擔憂?
壹基金最近又頻頻出镜:王石加盟成立公募基金會、支持北京師範大學成立公益研究院、把王振耀挖出民政部擔任院長、市場推廣李連杰第一部非功夫公益片《海洋天堂》…不可否认,在市场推广和筹款能力上,ta现在确实相当突出。但别忘了:
公益,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BTW:壹基金花近200万建立的公益平台“壹基金之家”的Alexa在这里,有兴趣不妨看一看,你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