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159|回复: 18

寻找最后的白鱀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4 16: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nti/baitun.htm
白鱀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长江女神”。上世纪80年代初专家考察,长江中曾生活着约400头白鱀豚,1999年考察,白鱀豚的数量不到100头。近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6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考察队从武汉出发,沿江寻找白鱀豚和长江江豚踪迹。这是1999年以来再次对国宝白鱀豚及对长江江豚全面考察。他们能发现白鱀豚吗?人们期待着……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16: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网武汉11月6日电(记者沈翀)6日,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开始在长江流域搜寻被称为“水中熊猫”的白鱀豚,以评估这种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现状以及它们的栖息地情况。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鱀豚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为中国长江流域所独有。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白鱀豚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明显下降。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约有400头白鱀豚;90年代初,数量下降到150头以下。

   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鱀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当时确认白鱀豚的数量已低于百头。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何建湘说,由于此后搜索寻找白鱀豚的工作一直没有全面展开,现在已无从确认白鱀豚的数量,可能还在下降。

   截至目前最后一次有人亲眼目睹过白鱀豚的身影是在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估计长江流域白鱀豚数量已不到50头。王丁博士说,近10年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加剧,这条河流能否继续承载白鱀豚的生存和繁衍令人怀疑。

   他说,为此急需进行一次流域性大规模科考行动,了解白鱀豚的资源现状和分布状况,为政府和有关科研机构保护白鱀豚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数据。同时,考察也将关注同样处于濒危边缘的江豚的生活状况。

   考察活动的主要发起人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主席奥古斯特·夫鲁格介绍,参加考察的科学家25人,其中外方专家13人,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考察首次全面引入了声学方法,并选择在长江的枯水期11月份,豚类在这时候都集中到较窄的河道,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从行程上看考察活动覆盖了的所有历史分布江段,二艘科考船6日从武汉百威码头出发,上行至宜昌,然后掉头往下游,直达上海。预计考察历时45天左右,行程约3336千米。

   王丁说,这次考察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白鱀豚和江豚的保护,更是对整个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因为白鱀豚、江豚等长江淡水豚处于生物链的最末端,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指标。

   记者了解到,以中科院水生所为首的中外科学家从1986年就开始一系列的白鱀豚和江豚保护工作,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根据科学家的建议,中国政府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6个不同级别的保护区。1980年至2002年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成活的白鱀豚“淇淇”曾在水生所内生活了约22年。(完)

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 ... content_8462237.htm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16: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还有白鱀豚吗?  

  2006年11月08日 11:16: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一项早在2001年通过的白鱀豚保护计划在经历3年多的沉寂之后终于迎来曙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不出意外的话,农业部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近年来首次大规模的白鱀豚迁地捕捞行动。

   地球上还有活着的白鱀豚吗?中国对白鱀豚的保护是否已“明保实弃”?在关注白鱀豚命运的人们眼里,这次行动能否顺利施行,是一个极具意味的信号。  

   “它用什么呼吸?它会顶球吗?我能亲亲它吗?能和它说话吗?”

   一个4岁的小女孩好奇地问“专家叔叔”。2004年5月19日,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的公众开放日。

   白鱀豚淇淇静静地躺在玻璃罩子里,全身的骨架被抽出,搁置在一边。

   在这座刚刚修葺一新的白鱀豚馆,淇淇离开人世已近两年,它曾是世界上惟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鱀豚,也许还将是最后一只。

  地球上还有白鱀豚吗?

   白鱀豚,这种仅生活于中国长江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似乎已没有人看到它的踪迹,有人估计,10年之内这种鲸类将彻底从世界上消失。

   馆长赵庆中没有忘记,2002年7月14日晨8时,在白鱀豚馆的一个水池里,25岁的“淇淇”沉睡在淡蓝色的水底,不再动弹。他和闻讯赶来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室负责人张先锋博士、魏卓工程师等专家们忍不住泪流满面。

   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边搁浅的淇淇被一位湖南农民发现。去接淇淇那天下着大雪,一行人在吉普车内瑟瑟发抖。中国现代鱼类学之父、中科院伍献文教授“激动得像抱了个孙子”。

   在魏卓眼里,已有2500万年进化史的白鱀豚可谓大自然的杰作。“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光滑如缎,背部为银灰色,腹部为灰白色,从嘴尖到尾端流畅的曲线近乎完美。”

   与海豚一样,白鱀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一般每隔20秒钟左右便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当受到惊吓,它能潜入水下达数分钟。“白鱀豚喜欢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个体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魏卓说,白鱀豚有十分发达的大脑,一头体重200多公斤的白鱀豚,脑体积有500多立方厘米,脑重近500克,而且分布完善,沟回复杂,近似人脑。

   “白鱀豚的眼睛小如豆粒,由于长期生活在混浊的江水中,视力基本退化;它的耳朵更小,像个针孔,没有外耳。耳不聪目不明的白鱀豚凭借特殊的声纳系统探测外界事物并获取食物、寻找伴侣和逃避敌害。白鱀豚精确、高效率的回声定位功能,就连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声纳技术也无法与之媲美。”

   在最繁盛时期,白鱀豚曾分布于从宜昌至长江口的广阔水域中,种群数量达数千头之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白鱀豚种群数量已下降到200头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量已下降到不足百头。

   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白鱀豚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白鱀豚已成为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鲸类动物。

   “可以肯定的是,白鱀豚并没有灭绝。”魏卓说,1999年,他曾在鄱阳湖口亲眼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白鱀豚,2002年也曾在长江中观察到白鱀豚。“根据国际通行的惯例,即使在50年内,人类一次也没见过某种动物,也不能下灭绝的结论。”

   水生所白鱀豚馆馆长赵庆中也认为“说白鱀豚灭绝为时尚早”。但他也坦言,近两三年的确很少发现白鱀豚的踪迹。

   魏卓认为,近几年很少发现白鱀豚的一个原因是其种群数量很少,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经费短缺,成规模的野外考察次数极少。

   那么,到底还有多少只白鱀豚生活在地球上呢?

   赵庆中说:“没有人能给出准确数字。”一个比较极端的估计是,白鱀豚目前种群的最低估计数量在20~30头之间,且仅分布在荆州至江阴约1400公里的江段中,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已经绝迹。

  白鱀豚是否已成为“活着的死物种”?

   是什么原因导致已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万年的白鱀豚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临灭绝?魏卓认为,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水利工程导致的栖息地丧失,航运业造成的意外伤害,长江渔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水体污染等。

   在长江荆江江段实施系统裁弯工程和在宜昌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后,宜昌—城陵矶河段内水流及河床发生明显变化,适合白鱀豚栖息活动的缓回水区逐渐遭到破坏,白鱀豚的分布区减少约230公里。受三峡建坝的影响,白鱀豚分布范围再被压缩,新厂以上江段的白鱀豚消失。

   “在有据可查的白鱀豚死亡记录中,有33头死于渔业活动。”赵庆中说,滚钩等非法渔具,以及电打鱼等非法捕鱼方法,也是直接导致白鱀豚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鱼类资源的减少,为了提高捕鱼效率,在长江上普遍发展起来的三层流刺网随处可见,这种网具横跨江面,隔断了白鱀豚的活动通道。

   他说:“繁忙的长江航运业对白鱀豚的影响更是致命的。船舶的噪声严重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船舶螺旋桨击毙白鱀豚的数量不断增加。仅1978年至1985年就有11头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击毙。”

   尽管在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史上,曾有过类似于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从26只回升到2000多只的先例,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仍表示,使白鱀豚数量回升以摆脱灭绝的命运“难度很大”。

   赵庆中说:“几十只的基数加上白鱀豚自身的繁殖率比较低,即使有新出生的个体且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也寥寥无几。更何况以目前的长江环境来说,即使成体也很难生存。对于一个物种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极危险的信号。”

   “实际上白鱀豚种群年下降率在10%左右,但绝大部分白鱀豚的死亡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而是可能避免的。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个体的死亡率,特别是幼体的死亡率,则有可能把白鱀豚的死亡率控制在极低的范围之内,挽救白鱀豚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国家对白鱀豚已“明保实弃”?

   1996年7月底,北京原本要为生活在长江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内惟一一只白鱀豚举办一个隆重的命名仪式,然而主角却在命名前突然死去。

   当年6月23日上午8时30分,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刘耀辉,一边惦念着为什么从昨天开始没见到这只白鱀豚的身影,一边打捞着“拦豚网”前的浪渣。不一会儿刘耀辉发现,一股浪渣很沉,翻开一看发现那只白鱀豚吻端和尾鳍挂在“拦豚网”网眼中,已经死亡!

   如果保护区的拦网是金属的,而不是绳索式网片,如果网眼再编小一些,也许这头白鱀豚的嘴和尾鳍不会伸入网眼,也就不会被挂住窒息而死。如果保护手段再先进点,如果人们及时发现……没有如果,死去的已经死去。

   刚刚从长江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返回武汉的魏卓,谈起保护区的现状十分忧虑。

   “保护区现有正式职工17名,每年的经费总共不到8万元,连给职工发工资都不够。”

   保护区21公里长的长江故道原为两个渔场,有几百个渔民在这里打鱼为生。自设立保护区以来,周围的渔民虽然得到一定的补偿,但渔民与白鱀豚、江豚争鱼的局面仍时有发生。

   2001年3月,农业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鲸豚保护研讨会”,讨论通过了农业部委托水生所起草的“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王丁说,“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由农业部组织全国统一的捕豚队伍,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快和尽可能多地捕一些白鱀豚放入天鹅洲保护区,实施迁地保护。

   “虽然我们在捕捞技术上非常成熟,但由于设备落后,经费不到位,计划至今尚未开始实施。”王丁说。

   有消息说,最近日本有关方面主动向中国农业部提出出资10万美元,与中方科学家合作,以推动白鱀豚迁地捕捞的实施。这让被经费困扰多年的中国科学家们看到一线曙光。

   一个中国特有物种的命运,就这样似乎寄托在10万美元的外援上。

   为什么还要抢救白鱀豚?

   王丁透露,2001年通过的“中国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将历时5年,整个项目需要两三千万元投入。仅一次捕豚行动的运转费,至少也要70万~80万元。这还不包括添置、改造设备的费用,“仅建造一只大马力放网船就要几十万元”。

   值得吗?

   王丁说:“除生物、考古、仿生、医学等多种科研价值以外,白鱀豚作为一种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旗舰动物’,就像战斗中的旗帜,一旦它倒下了,就不知道有多少后来者会随之倒下。”

   王丁认为,保护白鱀豚工作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是物种数量回升,虽然这十分困难;另一个标准则是激起整个社会对自然的关爱和关注,这对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对白鱀豚的保护历程,我们有许多方面需要反思。”王丁说,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几百只白鱀豚时,我们能够给予更大的重视,投入更多的资源,现在的情况必定要好很多。

   王丁说,我们在抢救白鱀豚过程中得到的许多经验和教训,比如对鲸类实施迁地保护的探索、繁殖生物学研究、基因库的研究等,同样可以用于长江江豚的保护。

   与白鱀豚情况相类似,另一种淡水豚类长江江豚1991年的种群数量为2700只左右,而最新的考察资料表明,现存数量仅有1000多只。

   同住在长江里,江豚的身材比白鱀豚稍小,没有白鱀豚那样的长喙,也没有白鱀豚那样高贵典雅的肤色。

   在水生所白鱀豚馆,3只江豚住进了曾经属于淇淇的家。它们每天只能从饲养员那里得到一些冷冻的小鱼,而淇淇以前每天吃的都是新鲜的活鱼。命运相似的是,已经成年的江豚们与过去的淇淇一样,面临着“传宗接代”的难题。中科院水生所陈道权工程师边给江豚喂食,边皱着眉叹气:“它们恋爱谈得很好,可就是不交配。”

   “如果不加快对江豚的保护,江豚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白鱀豚。”王丁说。 (完)(记者 周欣宇)

原稿2004年06月09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16: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至宜昌发现江豚40头迄今仍未发现白鱀豚  

  2006年11月17日 10:56:23   来源: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六国科学家在长江上考察豚类已整整十天。昨日,科考队员回到武汉说,在武汉至宜昌江段,他们共发现江豚约40头,但迄今未发现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魏卓说,本月6日下午,他们从武汉出发,行至宜昌时发现江豚约40头。

   著名豚类专家王丁博士介绍,在洪湖江段的陆溪口,前天他们共看到总数达15头的一群江豚,这是本次考察队发现的最大一群江豚。

   王丁说,根据目前的考察结果估计,武汉至宜昌江段的江豚,数量约为10年前的十分之一,数量下降速度十分惊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长江江豚很有可能面临与白鱀豚相同的命运。(完)(记者宋效忠)

(责任编辑:石磊)

77

主题

597

回帖

497

积分

湖泊

积分
497
QQ
发表于 2006-11-25 13: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我们一直都在期待中呀!考察了将近20天拉!!
绿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归宿 ---------------绿苑磁湖
发表于 2006-11-25 17: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一个月的考察了 还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玄啊

祈祷吧~~~~~
用佛家出世心态,用道家入世修为用儒家中庸处世,用法家之术治世用易门与未知世界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用心做事,用爱做人实在的行动胜过华丽的言辞

7

主题

257

回帖

164

积分

溪流

积分
16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11-25 20: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看心越紧
做一点是一点,社会的前进就动了

266

主题

2038

回帖

794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794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11-28 12: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连线】周开亚:50年“白鱀之恋”

  自1957年接触到一尊白鳍豚骨架开始,周开亚的生活便和白鳍豚连在一起。此后,周为白鳍豚正名、寻宗、呼吁等,其间更有过一段饲养两头白鳍豚“江江”、“苏苏”的经历,演绎了一段半个世纪的“白鱀之恋”。

  周开亚,南师大生科院教授、白鳍豚研究权威。昨日,当记者提及第一次和白鳍豚接触的经历时,这位老者脱口而出:“那是1957年!”当时周老还是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生物系的一名年轻助教。

  当年他出差回来后,发现系标本室多了一尊骨架,没有取名字,很少人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动物。通过比照等技术手段,他最终确定这个未命名的动物就是白鳍豚。这头白鳍豚是在南京下关江面被渔民捕获的,因此周的鉴定一出,改变了一个观点——国外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白鳍豚只生活在长江洞庭湖一带。

  1958年,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论文的题目就是《在长江下游发现的白鳍豚》。当时国内对于白鳍豚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这篇论文一直被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白鳍豚的早期成果之一。

  随后,白鳍豚的研究成为周开亚的主要方向。上世纪70年代,周开亚开始了几个月白鳍豚野外考察,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发现上述省份均有白鳍豚的分布,这就进一步论证了白鳍豚不止分布在洞庭湖的论断。

  此次考察的另外一个成果便是替白鳍豚找到了“祖先”:借助古文专家的帮助,周发现白鳍豚早在两千年前的《尔雅》中,古人便有记载:“鱀,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正是借助于这一“发现”,周更正了白鳍豚的名号,此前人们多半称其为“白鳍豚”。

  这么多年和白鳍豚的接触,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两头他曾试图饲养的白鳍豚——“江江”和“苏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太仓江滩发现“苏苏”搁浅,运回南京后仅过了17天便夭折了;半年过后,“江江”在镇江江面被人发现,送到南师大时已是伤痕累累,过了129天后便沉入水底死去。

  谈及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现状,老人痛心不已:“人们该警醒啊,珍惜身边的环境吧!” (谷岳飞)

  【记者手记】白鱀之殇 长江之伤

  关于白鳍豚的这组报道,我从诚惶诚恐的采访开始,直至忐忑不安发完稿件结束。

  仔细想来,还是要归因于白鳍豚岌岌可危的现状。面对一个即将消逝的精灵、一个起始于长达两千万年前的生命,你会发现你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参观武汉白鳍豚馆时,恰巧碰见江豚正在进食,工作人员示意参观人员安静——江豚生性敏感,一有响动便会停止进食。一旁的专家也介绍,白鳍豚和江豚习性差不多,喜欢自然的长江。这让人不得不联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家便宣布长江存活的白鳍豚不足百头。这么多年过去了,长江的繁忙有增无减,那么这些年间,这剩下的、敏感的白鳍豚又是如何“维持生计”的?

  长江上的渔业活动、航道发展、沿江农药过度使用、江水污染等,无一不在威胁白鳍豚的生存。有人甚至就作出论断,长江已不再适宜白鳍豚的生存。对此,专家们也制定出了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等措施,但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一个劲儿地往下减。

  采访我国权威的白鳍豚专家张先锋博士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事例。18世纪的美国,矿工作业条件非常艰苦,常常面临意料不到的瓦斯爆炸。后来,人们发现一种叫金丝雀的鸟可以预知瓦斯,矿工们于是将其带到井下,当它欢快地歌唱时,一切平安;一旦它突然安静下来,就意味着危险的到来。

  比照如今境况,白鳍豚的情形和那只金丝雀是何等的类似。白鳍豚已开始停止了欢叫,那人们此时该知道降临的是怎样的危险么?(谷岳飞)
我是水贴观察员,我们要严厉打击所有论坛的水贴,一直到济溪论坛又绿有专,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环保论坛!!!

86

主题

501

回帖

498

积分

黄河

积分
49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11-28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祷!
绿色龙江 致力于黑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公众环境教育 www.greenlj.org zhangyadonghaobang@126.com (个人) greenlj@greenlj.ngo.cn(公用)

86

主题

501

回帖

498

积分

黄河

积分
49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11-28 12: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女神——白鱀豚
xin_13110308110468722821.jpg
绿色龙江 致力于黑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公众环境教育 www.greenlj.org zhangyadonghaobang@126.com (个人) greenlj@greenlj.ngo.cn(公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3 08:07 , Processed in 0.04654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