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610|回复: 5

大学生在NGO组织领域的就业意向调查及相关对策分析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9-17 14: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梁尧(南京理工大学) 转载自NGOCN
在许多发达国家,NGO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关于大学生到NGO组织就业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然而学术界对于NGO组织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不利于相关就业政策的制定,也不利于对大学生在NGO组织领域的就业选择提供指导建议。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以及对NGO专业人士的访谈,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角度对NGO组织重新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各类别对大学生在NGO组织领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现状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职业建议。这不同于以往对于NGO组织就业从宏观分析的视角,从而更清晰地呈现出NGO组织在吸纳就业上的作用,为相关就业政策的制定及大学生在NGO组织领域进行就业选择提出了更有效的建议。



一、我国的NGO组织现状



     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与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我国,两者在广义上往往不做具体区分。作为与政府、企业相并列的第三类组织,代表公民社会的力量。它们包括涉及环境保护、维权、医疗卫生、慈善扶贫、文物保护、弱势群体保护等的社会团体以及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对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没有统一的界定,20世纪90年代,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非营利组织的五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标准: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1990年代,全球150位研究者和300多位顾问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的组织下,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开展了一项规模宏大的非营利部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营利部门平均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各国总就业的比例在4.8%左右。而在发达国家,非营利部门的贡献就更大。



    NGO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倡导的“参与式发展”和“助人自助”的理念,更体现了“公民社会”的逐渐成熟。截止2007年9月底,中国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有36万个,包括社会团体19.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4万个,基金会1245个。且在5年里社会组织总数量平均年增长率达9%。



依据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分为三种:(1)法定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种类型。法规对这类组织设立的要求门槛较高,这类组织非政府属性较弱,具有较严格的组织性,享受国家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2)草根非营利组织,大多属于民间自发组建,因各种原因不能在民政部门获得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主要包括三种:作为某个单位的二级分支机构,从组织性上它们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工商部门登记获得企业法人资格,但开展公益性的活动,并在各种非制度性的条件下获得税务部门的税收优惠认可;未经登记的公益性组织、环保组织等。总数至少有上百万。(3)未定型非营利组织,指转型中的、边缘性的,处于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型过程中具有非营利组织潜在特质的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包括转型中的事业单位、社区自治组织、网上社团等。除了我国本土的NGO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性NGO进入中国或者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许多环保组织与基金会等。



下面着重从就业的角度对NGO组织重新做一下归类。



(1)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大型成熟NGO组织。主要包括进入中国的海外NGO、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与社会团体,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以及未经登记的全国性的公益组织。



(2)地区性基层社区服务类NGO组织。主要包括在民政部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提供社区服务等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部分转型中的事业单位。比如:负责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社会福利服务组织。



(3)民间草根类公益性NGO组织。主要包括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以及未登记的各类专职人数与资金规模较小的各类公益性组织、社团、协会等。主要面向环境保护、维权、慈善等方面。



(4)互益性NGO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性团体,学会、同学会等社会性团体,互助合作组织等。



据调查分析,按照一个兼职人员算三分之一全职工作量的话,不包括志愿人员,2002年,平均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当于提供了18.4个全职工作机会,全国所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当于提供了203.9万人的就业机会,占服务业就业的0.97%,占所有公共部门就业的19.3%。



二、对NGO组织的职业认知分析



(一)公众群体认知:



        在大多数人看来,NGO的工作主要是倾向于志愿性公益性业余性的,重点在于为大家提供一个做些公益慈善事情的平台,很少考虑到对专业化、精神理想、使命感等角度的涉及。相对于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而言,NGO并不能作为一条有效的就业渠道。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公众认知,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舆论及NGO自身特点的影响密不可分:1、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会更多地从物质层面及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就业;2、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NGO组织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虽然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会,但目前整体尚不够成熟不够普遍;3、相应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也缺乏这方面的介绍沟通;4、大众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也并不多见或者偏于传统的公益慈善的角度,而相关的较为丰富、专业、先进的理念实例等虽然涉及大众群体但主要在NGO圈内交流传播,并未促成积极地社会舆论;5、NGO因为在日常运作中会需要大量志愿者,也从一定程度上给大众带来了NGO里不做专职的印象。



(二)大学生群体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对NGO职业的认知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元化,体现出一定程度上认知的细化深入以及相伴而生的谨慎与矛盾。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态度:1、对这类组织及就业渠道不清楚,对此类渠道作边缘化看待暂不考虑;2、从薪金、组织保障、社会认可等角度产生担忧而不选择这类就业;3、会去做兼职或志愿者而不是专职就业;4、会先去工作一段时间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铺垫;5、出于价值观以及对这类工作的热爱而选择此类就业;6、考虑到NGO组织里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自由度人性化创新性、广阔的平台而愿意到NGO就业。



        整体来讲,持第1类态度的大学生还是占很大部分的,这与大众认知的产生原因很相近,像如学校里也极少有NGO组织的招聘宣讲,在整体氛围上是匮乏的。而对NGO就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在课外的一些社团参与、培训实践等渠道了解到的。对NGO有所了解的学生群体,会受这类组织在工作环境、自由创新、多元平台等特点的吸引,会产生对这类工作的热爱而希望从这类工作中得到由衷的快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又担心这类组织运营不稳定、缺乏保障、收入低,于是会产生许多的不确定与矛盾,体现在第2、第5、第6类态度的整合,相应的会催生出一些折中的解决渠道,比如第3类以及希望到国外的大型成熟的NGO就业。还有较多的一部分学生会考虑结合NGO的特点而选择将其作为职业生涯初始阶段的铺垫,而从NGO组织角度来看,这样的态度或许也是造成其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于是双方之间的协调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工作几年可以作为一个基本周期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NGO组织的宣传推广与专业化建设,随着整个NGO群体的逐渐发展,凭借着NGO这一组织类型独有的优势特点,到NGO就业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的选择。



(三)NGO职业群体认知:



        在NGO职业者看来,在NGO的工作使他们感到幸福愉快充实,能以积极地心态做自己所喜爱的事情,兴趣之外,还有责任感的培养;而且工作环境融洽,彼此平等互助,工作 可控度大;培训的机会与各种交流平台较多;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往往能锻炼自己在专业知识、组织协调、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NGO工作也有其艰苦的一面,而并非轻松闲散,只是多数情况下的工作不枯燥也就不感到艰苦了。对于NGO组织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特点,绿石环境行动网络总干事李春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到大公司工作,好比对于一块石头,精心雕琢一个点,但终究只是块有个亮点的石头,而在NGO里面工作,好比对一块石头进行全面的打磨,虽然可能粗糙,但会初显工艺品的形状。当然,这些情况在不同的组织间差异较大,而且李春华还强调在NGO工作,没有理想主义与只有理想主义都是不行的。



    需要明确的是,这是NGO职业者对NGO工作的认识,是对专职工作而不是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这与NGO专职工作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由于一些基层的工作很多都由志愿者完成,所以专职人员的工作就更加倾向专精以及统筹协调;再者,出于成本节约的角度,人员较为精简,很少出现人浮于事,每个人的工作涉猎面都很广也充实很能锻炼人。



三、不同类型的NGO职业情况分析及就业选择建议



(一)NGO创业



        谈到NGO的职业发展,除了就业以外还要考虑创业的角度,这里的NGO创业即指所说的公益创业,这类创业模式在我国也正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在2009年10月份联想集团以“飚爱心,创未来”为主题,在北京启动了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这类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像如厦门大学的田林发起成立的旨在为高中生专业选择及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帮助的“视野中国”以及复旦大学的嵇晓华成立的推动科学传播大众化的“科学松鼠会”等。



    同时,公益创业所面临的困难似乎更为普遍。比如许多希望成长为专业NGO的始发于学校的公益社团最终并不能得以如愿,主要受资金、政策、专业性不高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NGO组织整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大学生的NGO创业之路则相应的充满了更多的阻碍与困难。一方面,NGO创业是NGO就业的开篇,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NGO就业的渠道相比NGO创业更为普遍些,故下面着重从就业角度分析NGO的职业选择。



(二)NGO就业



        通过分析,发现NGO的就业情况需要结合其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大致可从规模、层面分为国际性或者全国性的大型成熟NGO组织、地区性基层社区服务类NGO组织、民间草根类公益性NGO组织、互益性NGO组织。下面将结合各类组织的情况特点分别对这四类组织进行分析。



1、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大型成熟NGO组织



        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绿色和平、宣明会、南都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自然之友等。这类组织的资金较为充足、发展比较成熟,在管理、项目运作、组织构架建设方面都较为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培训机会多,发挥空间大,国际交流频繁,各类平台更为广阔,发展的潜力与能力的锻炼都很好。这类组织往往吸引了很多敢于挑战寻求突破的高端人才。有很多人会在大企业工作多年后转行进入这类组织。



        像这样的组织招聘数量并不会像企业那样多,招聘的条件往往也比较高,竞争具有一定的激烈性,尤其像项目管理人员等那样的高端职位,对工作经验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就此类NGO而言,无论从薪金保障等现实角度还是从理想公益等精神角度来考虑,都是理想的就业渠道之一,但这类组织招聘的人员总体上相对于整个就业大军而言数量较少,竞争较为激烈。像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选国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每年只会吸纳1至2名毕业生。因此对毕业生而言,这此类NGO组织就业的机会较少,可能更适合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应聘。



2、地区性基层社区服务类NGO组织



这一类组织主要偏向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多受政府支持,在中标后拿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并按照政府福利部门的要求完成服务。福利国家中为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社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来自“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大约占服务资源的70%。主要进行社区基层服务,在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发展较为成熟,资金有保障,大量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据上海市人大代表康青介绍,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自强(戒毒)社会服务总社三家就解决了将近1.5万个就业岗位。除了招收相关专业大学生外,还有不少这样的组织为许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如2003年南昌市政府就曾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安置了下岗职工近万名。当然,这类组织招收人员的具体要求还要根据具体地区具体机构来看,有的针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的则针对失业的弱势群体,在就业选择时需要做好详细了解。



        这类NGO组织可能更偏向于广义的NGO,工作特点倾向于事业单位,可能在前面所述的有关自由度、创新性等NGO工作特色方面有所缺乏,但随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及社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这会是一条不错的基础的就业渠道。由于这类组织招人较多,可以举办专场招聘会,而政府可以向这类组织提供优惠政策并购买服务,既可以促进地区生活水平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部分学生也会将其作为向公务员过渡的平台,这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基层情况。



3、民间草根类公益性NGO组织



        包括注册与未注册的,这类组织的数量或许当占整个NGO群体中的大部分,并且继续在各地不断地增加着,其不同组织间差异较大,参差不齐,从功能角度来看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涵盖环保、维权、医疗卫生、慈善扶贫、文物保护、弱势群体扶助等领域。而通常所讨论的NGO就业问题也大致以这类群体为研究对象。



        在研究这类NGO组织的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间的衔接问题时,人们发现这类组织的数量庞大,而且大都有人员需求,而同时许多毕业生面临找工作的难题。于是很多人便认为可以通过促进毕业生到这些组织就业来同时解决双方的困境,但就目前我国NGO发展情况而言,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交换问题。下面着重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种困境:



   (1)广州大学研究员佟天佑认为,由于我国的这类民间NGO组织发展尚不成熟,NGO精神也并未普及,而大学生到这类组织就业可能出于一种就业压力下的“饥不择食”的无奈,很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权宜之计。相比之下,努力提高NGO的专业化水平与促进NGO精神社会舆论的形成更显重要。



   (2)许多NGO组织都希望招到高校公益社团的负责人,他们的经验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都是这些NGO组织所青睐的地方,可是虽然有些曾经有过合作,但真正招聘的时候却很少有社团负责人过来应聘,经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这类组织很少有能力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与薪金待遇;社团负责人在工作能力上大多比较强,可能会有许多更好的就业选择;他们虽然热衷于公益,但喜欢组织外相对自由的状态,会活跃于多种项目而不愿固定为某一NGO服务形成劳动关系上的约束。



   (3)许多组织在缺乏人才的同时,更缺乏资金,他们要考虑人员越精简越好,所以即使缺乏人才而且有人来应聘也并不会形成互补。



   (4)有部分大学生会在就业的压力下将这些NGO作为跳板或暂时的落脚点,而一旦有其他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这类情况往往会给组织带来许多的人才流失。



  (5)受NGO组织工作特性的影响,人员的工作周期往往是与项目相结合的,这也就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6)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的专职就业机会相比,社会团体提供的要少得多。根据2002年的调查分析,平均每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专职人员是社团专职人员数的4.58倍,而平均每个社团的志愿者人数则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3.62倍。这与两者的组织形态有关。



综合看来,对这类尚处于发展初期的NGO组织而言,专业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从政策、舆论等多方面对这类组织以及精神加以支持促进,而不能盲目地与大学生就业进行简单的表象互补,否则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权宜之计并会带来一些人才流失等不良的后遗症。在专业化建设发展的这段期间,可以通过兼职与志愿者的形式进行协调配合,既有助于通过志愿者促进组织发展并推广NGO精神,也有助于通过兼职与就业形成一定的互补效应。



4、互益性NGO组织



由于这类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同学会等互助合作类团体组织等,主要偏向于一种业余的互助性交流联合组织,很少需要做对外项目工作的专职人员,所以很少作为NGO类的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L.M.Salamon&H.K.Anheier(1997).Defin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2] Lester M. Salamon. Global Civil Society.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1999.



[3]田玉荣主编. 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贾西津.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1期



[5]贾西津. 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什么是公益创业. NGO发展交流网.



http://blog.ngocn.org/viewnews-69258,2009-10-20



[7] 杜志莹. 金融危机下NGO“不差人” 解决就业问题不现实. 公益时报,2009-3



[8] 王海燕. 孵化公益组织 开发就业岗位. 解放日报,2009-3



[9]潘义宁 李永捷. 我国劳动就业NGO组织的类型及职能分析.天府新论2004年第2期



[10]邓国胜. 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质与价值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



[11] NGO与大学生就业的结合点——由“让公益成为时尚”开始. 福建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公益慈善论坛.http://www.fjhope.org.cn/newfjhope/h_n_d.asp?id=990,2009-7-17



[12] 董燕. NGO促进就业的作用及其发展. 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下半月刊第3期



[13]陈晓燕 刘筠. 非盈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

51

主题

665

回帖

788

积分

湖泊

积分
78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9-17 21: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呵呵~
责任和义务,构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8

主题

83

回帖

115

积分

清泉

积分
11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9-17 2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丹姐姐……
个人主页:http://xiaoshen913.blog.sohu.com/ 绿色珠海推动珠澳高校环境社团资源整合

15

主题

250

回帖

3826

积分

长江

积分
382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9-18 00: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NGO的发展方向:更具专业性、更具策略性、更具行动力,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另笔者对区域性NGO的分类有遗漏,地区性NGO不仅仅以民非的方式存在,依然有大量的社会团体方式存在
NGO的就业固然与NGO的发展和成熟度有关,但更与社会发展程度和体制有关
我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
发表于 2010-9-18 04: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兴朝阳行业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83

主题

630

回帖

959

积分

黄河

积分
959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0-9-18 08: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鸟这个
VJ—Visual Jockey(视觉骑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4 07:40 , Processed in 0.0386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