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57|回复: 0

第二届西北工业大学绿色营秦岭项目调研报告之生态篇

[复制链接]

207

主题

1941

回帖

2621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2621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0-9-21 21: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秦巴山区十年天保工程生态成果调查报告
程昊   梁筱雨   罗秋月
摘要:200010月国家正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秦巴山区作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重要水源地,这里天保工程的实施情况对陕西省,乃至对全国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届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绿色营秦岭项目组历时15天实地考察了长安区、宁陕、汉阴三地十年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及其生态成果。总的来说,十年来,考察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局地明显改善,工程成效显著。
关键字:天保工程  秦巴山区  秦岭  绿色营
一.   引言  
1.       天保工程主要内容
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内容为全面禁伐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并关闭木材交易市场;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措施,大搞植树种草。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转为营造、管护森林。
2.       全国天保工程实施背景
二十世纪多年来的天然林采伐严重地破坏了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区以及东北天然林区的自然植被,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恶果。1998年空前的大洪水让引发了人们对长江黄河中上游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的深度关注,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林业的认识随之发生历史性飞跃,全社会加强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不断高涨,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重大部署,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投入巨资,上马了有“天字一号工程”之称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两年试点的基础上,200010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在西部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新疆、内蒙古等荒漠化地区全面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       陕西省天保工程实施概况
19981028日,陕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立即停止省属森工采育企业采伐天然林的命令》,此后两年,在省属太白、宁东等6个森工采育林业局和宝鸡市辛家山、马头滩两个林业局开展试点工作,2000年全面启动实施天保工程。工程建设期11年,覆盖除西安市城三区以外的104个县(市、区),涉及119个县级实施单位。
我们此次调查的地区就是陕西天保工程的重点——秦岭及巴山地区。
4.       绿色营秦岭项目组活动概况
今年是天保工程实施十年之际,也是十年天保工程的收官年。这十年来,天保工程给陕西的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正是我们所希望了解的。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陕南之行。
本届西北工业大学绿色营秦岭项目组从西安市长安区出发,历时十五天经宁陕、汉阴、安康返回西安,通过采访当地政府和群众,重点调查了长安、宁陕、汉阴地区十年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及成果。
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相关数据,但是我们认为只有亲历天保的第一线,也就是深入山区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才能对天保工程十年的成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秦巴山区是陕西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天然林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天然林面积占全省天然林面积68.5%,所以我们将秦巴山区选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二.   秦巴山区概况
1.       地貌及土壤
秦巴山区包括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山地,汉江谷地夹于两山之间。秦岭横贯本省中南部,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山势巍峨壮丽,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大巴山位于川陕之间,海拔15002000米,山势峥嵘,林木繁茂,岩溶地貌分布广泛。陕南秦巴山区土壤主要为黄棕壤—黄褐土,且垂直分布差异大,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
本次西安市长安区调查区域属秦岭北坡高山区,宁陕县调查区域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汉阴县调查区域属大巴山余脉凤凰山中低山区。
2.       气候
秦巴山区绝大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凉湿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年均降水量7001300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暴雨,年日照时数为14001900小时,谷地年无霜期多在240天以上。干燥度1.0等值线大致延秦岭东西向分布,以南属湿润地区。
秦巴山区气候垂直分布差异大,自秦岭南麓而上至北麓可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暖温带。
3.       水文
秦岭主山脊线为黄河、长江分水岭,以北属黄河流域,以南属长江流域。秦岭北坡是渭河最重要的水源地,而秦岭南坡和大巴山也是汉江最为重要的水源地,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
4.       动、植物资源
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面积占全省天然林面积68.5%,树种繁多,适宜针叶和阔叶林生长,高海拔地区多以松、杉为优势种的针叶林,中低海拔地区多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林。秦巴山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秦岭山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
5.       社会经济状况
秦巴山区包括安康、汉中、商洛三市以及西安、宝鸡、渭南三市南部秦岭北坡山区,人口近1000万(2005年)。山地面积在该地区国土面积中占很大比重,城镇、工农业及人口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流谷地,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以安康为例,第一产业仍占27.3%200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6.3个百分点。但同时,受自然条件限制,该地区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地较少,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秦巴山区贫困人口多,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以安康为例,全市十个县区有八个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当地在天保工程地方资金配套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在秦巴山区是一个普遍现象。
三.   天保工程的实施情况及成果
天保工程实施前,由于多年的天然林采伐和开垦土地,秦巴山区的天然林面积逐渐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逐渐扩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退,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天保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当地天然林的破坏情况,当地环境由总体恶化转为总体改善,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由于我们时间、精力有限,只能选择秦巴山区的几个地点进行深入调查,以点带面,掌握大致情况。
我们调查的地点为西安市长安区、安康市宁陕县、汉阴县。我们采访了当地的林业部门,在长安东大街办大寺新村、宁陕汤坪镇八亩村、汉阴城关镇大兴村三个山区村庄做入户采访调查,在汉阴凤凰山林场深入林区考察了当地的森林情况,得出了关于这三个地区天保工程实施的详细情况。
1.     政府的认识及措施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天保工程的重视程度较高。天保工程的几项基本要求如木材产量调减、公益林建设、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与执法体系建设,地方政府都能按要求实施。不过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以宁陕县为例,宁陕县在天保工程实施前经济以林木采伐加工业为主,占总量的80%90%,有两个省属、一个县属的林木加工企业,年税收达23亿元。但天保工程实施后,县政府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同时采取四大措施巩固天保成果:
一是控制食用菌生产规模,因为食用菌生产需要大量木料,对森林破坏严重;
二是规范农民自用材、柴薪采伐审批制度,农民欲用木材、薪柴须到县里申请许可,而原来只用到镇上就可申请;
三是加大森林管护力度,给全县98个村聘用了370多个半职业护林员,每人每月都有100元的护林工资;
四是加大森林消防管护力度,聘用了300多个半专业消防队员,每年定期培训,组成了一支半专业化队伍,达到对火灾能够即时处理的效果。
我们发现,宁陕县政府在实施天保工程时,从天保的大局出发,果断牺牲了宁陕县短期的经济利益,换取了天保工程更大的效果。在对汉阴县林业部门的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汉阴县对天保工程的重视,当地政府在森林管护及植树造林上均下了较大的力度。
       从对居民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地政府的措施是比较得力的。百姓普遍反映政府对森林砍伐管理变得更加严格,如今偷伐滥伐现象已经很少见,百姓要用木柴均需向相关部门申请,各乡、村均成立了护林队。总的来说,百姓反映的政府天保实施情况与政府向我们所说的措施大体一致,实施情况是不错的。
2.     当地百姓对天保的认识及行动
在与宁陕汤坪镇八亩村及长安区东大街办大寺新村百姓的交流中我们惊叹于当地受访百姓对天保工程的了解程度。他们对天保工程的具体内容、意义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大多数人对天然林的生态效益比如说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都说的很清楚,都认为保护天然林、植树造林与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利害关系,表示自己非常支持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百姓大多表示当地很少偷伐盗伐现象,当问到为什么时,有三个因素被他们经常提到,一是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如若被发现会受到严惩,二是村民森林保护意识提高。三是木材市场需求量降低,新建农村住房较少使用木材,故而偷伐盗伐现象减少。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了解天保工程,了解保护森林的意义时,他们普遍回答到,政府的宣传很到位,向每户人家都分发了天保宣传手册,还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村委还经常召开会议通知村民们关于天保工程的相关事项。
不少村民们同时表示,他们从小在森林里长大,对森林对树木都有着特别的情感,不会随随便便去砍树。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政策加以引导,大多数百姓还是真正会去保护森林的。
当然在采访中也有不少老年女性村民告诉我们,山上的杂树(天然林)没有任何作用,只有果树才是有用的树。也许是当地老年女性教育程度较低或较为依赖丈夫进行经济生活,对天保工程、森林的生态作用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地方都是老年女性村民说不了解天保工程,而当地的男性村民都较为了解天保工程,能和我们讨论很多关于天保的问题。
还有一个现象是当地的年轻人普遍对天保工程认识不清,这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去外地打工,较少接触家里发生的事情,故而缺乏对天保工程的基本认识。
从宁陕县林业部门我们还了解到宁陕县森林违法案件的数据。2001年,林业案件共63起,批捕15人;2002年由于失去林业这个支柱产业的农民无经济来源,偷伐滥伐现象较为严重,林业案件高达175起,但随着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强,案件数逐年减少,最近几年只有四五十起。受访的负责人认为是百姓的小农意识,即“我的资源我做主”造成了偷伐滥伐现象。
总的来说,林区百姓对天保工程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天保工程的意义也认识得比较清楚,这也说明政府的宣传比较到位。绝大多数百姓平时都遵守天保工程有关规定,配合工程实施,为天保工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十年天保工程的生态成果
从西安到安康,我们一进入山区就能明显感受到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道路两侧森林茂密,河水清澈,空气清新。尤其是沿210国道从秦岭北坡到秦岭南坡,一路经过天然林区,从中低海拔的次生林区到高海拔的原始林区,能明显感受到植被的垂直分布变化,由树种繁多的落叶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再到挺拔的高山针叶林。我们所见的秦岭南北坡中高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基本达到了当地环境的演替顶级,说明保护情况很好,较少人为破坏。
在宁陕县汤坪镇八亩村,一眼望去,到处郁郁葱葱,只有极少的山上有荒地,主要为中幼龄树与草本植物等。绝大多数山上森林茂密,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为槐树、椿树、栎树、松树、核桃、板栗等。由于实施了天保工程,禁止乱砍滥伐,当地居民基本很少进山,所以大多数山路都杂草丛生,难寻踪迹。
据当地居民介绍,天保工程实施后,这里野生动物数目增加了很多,尤其是野猪活动明显增多,重新成为村民眼中的一害。汤坪镇一带还是全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野化放生基地,我们在从宁陕县到汤坪镇的路上也看到了4只朱鹮。当地政府表示,在日本没有取得成功的朱鹮野化放生在宁陕取得了成功,出现了子三代,这说明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情况非常好,因为野生朱鹮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
当地居民普遍表示这里原来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现在地质灾害减少了很多,除非下很大的雨,才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
之后,我们去凤凰山大木坝林场做了实地考察。考察林区包括了大兴村集体林和国有林,国有林区为封山育林区,年限为20022010年。这里海拔约为800m1200m,山沿西北—东南向,为夏季风背风坡。这里地处秦巴腹地、大巴山余脉,气候类型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地原始树种应以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为主。从汉阴县城到大木坝林场,沿途树种主要为松、杉、漆树、核桃、板栗、枫杨、白杨、槐、椿等。随着海拔的变化,植被也相应发生变化,如低海拔处竹林很多,枫杨沿河岸分布较多且多已结果;高海拔处核桃、松、杉较多,枫杨略有减少且基本没有结果。总的来说,这里林分质量不高,比长安、宁陕一带的秦岭中高山区要差了不少,树种比较单一,松、漆树最为常见。本地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人工林,针叶树多为马尾松、油松、赤松、杉树。除松、杉、漆树,其他树种多为中幼龄树。进入林地深处考察时,我们发现了成片的杉树林,且有砍伐现象,但不明显。林内草本层高度较高,尤以蕨类植物居多,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此处森林生态系统尚未恢复到演替顶级。灌木较少,但竹子很多。据大概观察,此处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实际上有一些地方郁闭度较低。综合以上现象,可以得出此处森林生态效益尚未恢复到最佳程度。
据观察,这里土壤黏性不大,多为沙土,保水性能较差,部分坡地种植结构不合理,加上森林生态系统刚恢复不久,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较差,较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在此次考察前几天的暴雨在当地就诱发了多起地质灾害,一户人家的玉米地也被滑坡冲倒。
总的来说,三地村民都普遍反映天保工程实施10年来,本地环境总体改善,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多,地质灾害次数减少,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营造新林和封育区植被恢复速度都很快。在长安区大寺新村,一位大爷说山里十几年前被偷伐彻底破坏的林区现在已经恢复成郁郁葱葱的次生林了,很多树木的胸径都达到了十几厘米。在宁陕八亩村,当地村民给我们指出8年前当地退耕还林的原坡耕地,可以发现8年的人工和自然恢复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人工栽植树种和本地乡土树种混杂,即将成林郁闭。我们听到很多次的一句话是,在陕南如果让森林自我恢复,很快就能成林。
从政府的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了许多数据,各地的森林覆盖率普遍明显提高,林木蓄积量也有所增多。下表是几个地区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的变化表:
  
   项目
  地点
  
  
森林覆盖率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2000
  
  
2009
  
  
2000
  
  
2009
  
  
宁陕县
  
  
85.6%
  
  
92%
  
  
924.9
  
  
1114.9
  
  
汉阴县
  
  
37.6%
  
  
57.6%
  
  
187
  
  
253
  
  
安康市
  
  
50.2%
  
  
55.4%
  
  
  
  
5554
  
  
西安市
  
  
38%
  
  
45%
  
  
  
  
3099.2
  
  
陕西省
  
  
32.55%
  
  
45.38%
  
  
33422.52
  
  
36144.16
  
从政府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天保工程木材产量调减、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种苗工程建设、森林防火与执法体系建设情况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十年天保工程的实施,使陕西省森林资源得到了修养生息,天然林资源呈恢复性增长,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质量逐步提高,森林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强度逐年降低,面积不断减少,风沙危害强度和范围减小,生物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强,数量不断增加,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突显出来,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   天保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尽管天保工程成效显著,但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不与政府的报告内容相重复,我们将重点放在实地考察时发现的一些问题。
1.     林分质量不高,蓄积量低,森林亟待抚育和改造
调查中,我们在沿途发现了很多天保工程实施后恢复的林地,多中幼龄树,为了巩固天保工程的成果,应该对其进行抚育,保证成活率和质量。
在生态林区中,我们发现有大量人工纯林存在,特别是多马尾松纯林。尽管马尾松作为先锋树种在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最快最好地郁闭成林,但其抗病虫害能力弱,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能力皆不如树种结构复杂的天然林。宜在合适的时间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林分改造,如阔叶化改造,引种地带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加快马尾松纯林向阔叶林的演替速度。
由于秦岭、大巴山中高山区多天然林区,存在许多乡土种种源,且有较多野生动物传播种子,故而中高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低山区相比存在许多优势。而低山人工针叶纯林宜进行上述的林分改造,或在营造新林时多选择针阔混交林。
在询问当地政府关于林分改造和抚育的情况时,林业部门解释说,由于资金有限,抚育改造项目还难以落实,目前政府的主要投入还是放在造林上。建议中央或地方下达抚育、林分改造及营造针阔混交林的任务和资金。
2.     林区百姓仍以柴薪为主要能源
在实地调查时我们发现林区百姓仍普遍以柴薪为主要能源,极少有家庭使用沼气灶、用电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破坏当地森林资源,甚至导致毁林现象。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农村小型水电站,提高非柴薪能源利用比。
3.     少数地方政府不尊重林业发展规律
采访中,部分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提到地方政府只追求提高森林覆盖率,而不关注森林质量,忽略森林的整体生态效益。有的地方政府要求相关部门营造常绿针叶树种,使得当地森林景观四季常青,有景观效应,同时应对上级检查时也好交代。但这样做违背了当地的总体环境(气候、土壤等),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建议地方政府多从当地的具体生态情况出发,把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作为天保工程建设的出发点。
4.     部分村、镇护林员工作态度不正
据宁陕县八亩村群众反映,村里半职业化护林员均是村上干部,工作态度不正,没有按规定时间去巡山,有的人甚至从来就没有巡过山,还领着护林工资。建议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县政府及林业部门的监督职能,落实责任。
5.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入普遍不足,以天保工程地方配套资金为例,陕西全省配套资金到位率仅27.77%,而汉阴县对天保工程的配套资金基本为零。当然这与当地财力薄弱有很大关系,但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地方政府对天保工程支持的不足。建议国家统筹考虑地方政府的财力问题,针对不同财力地区,要求不同的配套资金,适当改变地方政府配套比例。同时地方政府也应把保护生态环境置于一个更高的高度,重视林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   小结
在实地考察、采访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十年天保工程给当地带来了绿水青山。总的来说,十年来,考察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局地明显改善,工程成效显著。尽管有些地方失去了金山银山,但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的金山银山我们坚决不要。无论是百姓还是政府,对天保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都很重视。在采访前我们普遍认为当地百姓对天保工程的意义可能会认识不清,但实际上百姓对保护森林的作用认识得很清楚,甚至比大多数更有文化的城里人还要清楚。有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中央、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我们坚信当年江泽民总书记所希望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是肯定能实现的。

六.   参考文献
[1] 任海,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兵. 陕西天然林保护问题及建议. 陕西农业科学,2003(6)
[3] 杨文君,杨芳. 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8)
(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各位绿友指点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9-10 21:22 , Processed in 0.0482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