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188|回复: 8

老师给我们队的指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8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想做得更好,在此留下这份珍贵的文档,以作历史记录,也请大家发表各自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万分感谢你。
备注:粗体部分是老师提的问题和老师对我们答案的指导。
1,你的团队现在明白自己要去做什么了么?
我们会将所学运用到走访中(这是要通过具体的设计来表现的,比如你的采访稿。没有具体的体现就是空话,起码你给个重点:所学的啥),将不懂的有疑问(你们的疑问是什么了?大家的疑问那么多,选那些作为重点呢)的尽量在这一次的走访中寻找到答案(怎样找,这都是需要有实际活动和设计支持的)。针对乐和家园的项目建设,具体去了解其理念、目标、特殊特点等,换角度想我们如果想要做一个类似的项目应该要怎么去做,怎么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如果你是打着复制项目的目标去做,你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设计。不要总是站在十字路口。
2,这次访谈和上次访谈之间有什么联系?
我们会将两个NGO组织相对比(对比的是机构设置还是项目?),区分其不同,将各自的优缺点做对比(请问你们有这个积累和沉淀去分析一个NGO的机构构架或者项目的优点缺点么?所选的对比项,是否具备可比性),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团队建设当中(你上次采访之后,获得的任何关于团队建设的知识,是否有运用到本小队的分工等团队建设工作中去?)。当然,是就每人能牢记这些特点,运用到各自的团队建设中去。当然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两个组织的文字资料已经图片资料,不能仅仅依靠两次简单的走访。
3,这次访谈之后,你们第三次访谈怎么打算?
第三次打算走访恩派,如果又出意外,我们的备选方案是GS或者香港社区合作伙伴,我更多的想去走访项目地,而不是去办公室做访问,因为项目地总能最真实的展现其成果,而在去项目地的过程中又能锻炼我们的精神,我们要去想怎么才能实地观察后想到项目地的方方面面。
针对这个问题的第三次项目地打算,我们已经做了调整和修改,项目地待下次发布。
4, 最后的报告,侧重点、重心和整个构架,有点想法了么?
最后的报告,侧重点在于我们怎么才能了解一个项目提出、策划、建设、反馈等,如果我们去做这个项目,是否能解决面对我们出现的问题。(你采访实践和你的报告重点,逻辑上的漏洞很明显,做的是做的重点,写的又是另一个方向。整个采访和报告不成系统,没有相互联系性)重心在于如何去想与做。整个构架是,先讲讲我们这组的一波三折和如何解决突发情况以及经验,然后再是我们的走访内容及心得的具体讲解等。(思考一下其中的分享价值
你们小组首先采访的是城市河流研究会,这一次你选择的是做灾后重建的项目,你的第三次选的又是以资助和支持NGO为核心业务,在成都有几个社区项目的NPI。备选的是做四川地区学生交流平台的机构和有机农业的香港社区发展伙伴。我目前无法从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所从事的项目中找到你要访谈的三个之间的联系。当然,你也可以告诉我你只是关心他们的项目,想了解所有项目之间的共性。那我会想,为什么不找业务范围类似的机构进行同类对比,来得更有可比性可总结呢?比如,同是做水方面的绿色江河?要说传奇和知名度了,建立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绿色江河会比廖老太太差?你就是要钻灾后重建,为啥不找乐施会呢?汶川地震后,第一个进入灾区的是乐施会。要说农村社区发展,乐施会也是重要业务。
另外,我自始至终,只能听到你的声音,你团队的声音呢?我听到的都是你的期待,你的意向和你的理由,团队里其他的人的需求,和他们的工作,无法表现出来。我记得我是带队,不是带人。


组员胡喜权对老师问题的回答:
•    我们所学: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我们这次走访就是要通过对项目地的走访而考察NGO对项目的管理和具体实施的办法,因为有些东西是不能光靠问问题能解决的,所以这次亲身体验的机会要把握住。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疑问自然会以怎么管理好项目为重点,并努力寻找能够为自己团队提供支撑的方法与框架,但现在NGO的项目并非我们一个高校社团能够做起来的,所以我们不具备复制其项目的能力,我们只能去想在这样一个项目中,凭借我们的力量,能做些什么。
•    我们会将两个NGO的项目做对比,找出其不同点和落脚点,然后试着分析两个NGO组织的不同之处,然后找到其发展方向,接着试着将这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试着运用到自己团队的建设中去。因为两个NGO的目标不同,主要对象也不一样,所以肯定会有其自己的方式,而我们每个高校社团也不一样,所以必然会有相对应的地方。
•    感谢老师给我们提的建议,我们以后会只注重一个方向。
组员唐林的回答:
      我们小组运用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GS的培训结果,在交流会中我们已经初步对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形成了大致的概念,这从我们人员的分工和协作方面可以表现出来。这次我们去走访的目的就是想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乐和家园在建设当中的计划和实施方面涉及的困难和怎样解决的。通过对他们的访问我们学会和认识一种思路和概念去解决以后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将面临的问题。虽然我知道作为一个具有规模的NGO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显然比我们宽泛得多,但是我们主要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习到他们处理细节问题的方式和那种高于我们现在思维能力的经验。
     在活动中,通过采访和实地调研的形式将我们的疑问尽量的解决。在以后的项目中我们也并不是复制他们的目标去做,因为不论从人力物力经验等各方面我们都有所欠缺。最好的形式我认为是我们在活动中能够提升自己对环保这个大概念的理解,经过多次走访,体验多种形式的环保建设,在总结中追求创新,找到一种适合我们自己的路线去宣传和实践环保工作。具体行为当然是最后才能做出决断。另外,我们所说的将两个NGO作为对比,仅仅是从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的层面进行,这也可以算为一种总结。
     两个NGO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必定流程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在志愿者组织方面形式不可能如出一辙,通过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现实的性价比高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人员不足问题。除此之外,包括对项目地的选择,时间安排,实行的积极性能动性,还有成果保持和监督的考虑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再次重申,我们并不是想比较它们孰优孰差,因为面临的项目不同很难去比较。我们都只是借鉴,运用。当然,对于他们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他们的模式,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改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充实得参与活动,学到知识。最后的侧重点当然还是我们的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在每次的历程中做好总结工作,最后团队人员聚集共同商议我们的结果做一份报告再分享到自己的社团,带动其发展。
      最后,我想说,我们选择的走访地其实自己也没有占到任何联系的地方,并不是出于我们的兴趣。因为我们是几个小组同时进行,项目地有所冲突在所难免,第一个准备去山水就和另外一个小组撞了个正着。再加上项目地本身也有突发情况,比如我们打算第二次去席草,那边却要举行村选。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和我们分享,只有一换再换。你要相信环境不可能为你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去适应环境。我相信虽然这三次的走访可能涉及的内在联系不大,但是同样作为环保工作的机构和项目地,总会有点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执着,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老师的回答
成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缺乏NGO的城市之一,你们面临的问题的背后原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几个队伍的安排总是相撞?思考过么?其实有很多选择,是自身的信息不足,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你身边的资源。意愿不够强烈,才会被环境限制。你们第一次选择,我是被告知,并充分尊重你们的选择。但第二次开始,就不能放任你们不思考,无逻辑、不联系地去做。在成都,甚至整个中国环境内的NGO,要联系起来都不难。是在于你们有没有真地去努力。你们对自己预设了太多了障碍,又思考太少了。慎重地对待每一次能让大家成长的机会吧。


我之所以毫不客气地问你们一些问题,是希望你们多思考,想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非常开心的是,答案中实在的思考成分开始多起来,即使被我刺激,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冷静。但是我依然有一个问题:请问团队中其他的人去哪了?
我们一门心思地要去做团队建设,说要放到实际的运用中去。为什么又不甚注意当下呢?团队意识呢?我想你们非常明白,团队绝对不是仅仅有个分工。


祝大家顺利~





我们的答案还在继续,见后面的发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导演 + 5

查看全部评分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2: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勇于面对问题,积极应对和做事,加油……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发表于 2010-11-18 14: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形式 赞一个

18

主题

20

回帖

55

积分

清泉

积分
5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1-18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对他们的访问我们学会和认识一种思路和概念去解决以后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将面临的问题。”
唐林这句话说得很对
月谈走访是学习的旅程 更是体验的旅程
大家加油 虽然你们这组面临了种种变故 但是 我相信 你们定会在困难中收获更多!
黎黎说的“其实有很多选择,是自身的信息不足,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你身边的资源。意愿不够强烈,才会被环境限制。”我很赞同
这就是学习的角度与方式的问题
资源都在那 就看大家如何把握  
思维打开了 又是另一片天空

15

主题

250

回帖

3826

积分

长江

积分
382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11-18 2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预祝大家旅程愉快!
我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9: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的,我们会好好利用这次月谈培训的机会,去解决我们面临的团队问题以及自身问题。针对信息资源这块儿,说实话我们确实不了解,只是从月谈给的资料里面选择,以后会注意多留意其他的NGO组织。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4: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孙玉花前几天因为学习和考试原因没有上网,所以回的晚些,还希望黎姐能能不厌其烦的给我们组指导。另外武晶还会再延误一些时间,应该晚上便能发给你。
孙玉花的回答:
自从加入月谈以来,我们一起经历了培训,成都市河流研究会办公室走访,这次又要走访乐和家园,虽然由于考试原因,很遗憾我不能同去,但我知道我们团队会顺利完成……
从我们几个成一组开始无形当中我们已经凝成一股绳,力往一个方向使,因为我们都知道和明白我们是一个团体,在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几个组员没有跟老师您好好交流这点我们确实做得不好,我们会改善……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及交流了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在我们之前的基础上完善和改进,在走访中我们都应用进去了,比如说人员分工,走访前的计划和策划等,很多都是在培训中学到的,但更完善的是需要我们在走访办公室和项目地中实现,在走访中我们会针对我们想知道想了解的提问,在项目地的走访中找到答案。
我们进入这个组织不是说要复制某个项目,即使想也没那能耐,不论是在能力还是在物力和人力方面都不行,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在团队建设和管理当中的经验,吸其精华,在我们实际的团队运作中融合运用进去。不断的找出不足,改善不足,不断创新。争取在最后交出一份好多结果。
至于选择项目地上确实有很多的无奈,我们每次的选择总会被改变,但我觉得既然选择的被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现在选择的做好,在被动选择的项目地中找到我们想要的,多个选择就多个成果,我相信我们会在这个选择中有意外的收获,或许这个是在那个项目地中无法得到的。毕竟两个项目有其自己的建设方法和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共同点,好的点。联合他们的优点,不断摸索,不断推陈出新,直到出现最佳方案。
很感谢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我们会在今后的各个活动及走访当中注意,将一切形成一条线。我们的不足会改进,谢谢老师!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4: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晶:
我们这次培训主要是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但具体的实施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我们现在唯一清楚的就是根据我们培训的所学和以往在团队中的经验朝目标前进,具体遇到什么问题现在也不能预测到,只有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才能有更深的印象,以至于今后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还有对于这次的项目地,其实我们团队是比较纠结的,原本打算去的因为种种原因只能改选别的,前期做的工作等于要从头做起,在又要忙着自己各自课程的前提下还要重新改选,这就是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我们只能去适应环境的改变,这是无法选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成员的积极性也没有第一次那么高了,这都是一个团队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我自己而言,最近学校的事太多所以得知又要重新选地方就有些懈怠了,热情也大减了,这就说明在做一件事时怎样才能让自己让成员保持积极性是一个团队很重要的。
还有,这次去项目地的走访其实可以让我们知道两个NGO的运作和不同NGO之间存在的差别,和我们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它们的优点,帮助我们在自己的团队建设上,不过想要达到像NGO那样的程度还是有些困难的,毕竟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
不过在最后我还是很期待再次的走访,想弥补上次因种种原因没能走访的遗憾,学习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后面运用到自己的团队上。希望通过这次的项目地走访可以让我重拾热情,不过这让我知道坚持真的很重要。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发表于 2010-11-21 17: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环保,幸福相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4 07:37 , Processed in 0.04089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