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587|回复: 0

坎昆气候大会的挫折  交通拥堵是其一

[复制链接]

93

主题

551

回帖

824

积分

湖泊

积分
824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10 14: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袁瑛
  “不要让后人记住我们的自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坎昆气候大会——“不要让后人记住我们的自私”

  一向熙熙攘攘、游客如织的坎昆,最近有些冷清。这座深受美国人喜爱的墨西哥海滩度假城市,近来街上很少看到戴着墨镜、顶着一脸太阳晒成健康肤色的游客;入夜,曾经人声鼎沸的酒吧也看不到三五成群、醉醺醺的年轻人在大厅走过。11月底,许多西装革履、面色凝重的特殊游客陆续涌入这座城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佩戴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胸牌。

  从11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的第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坎昆召开。整个坎昆城将接待1万多名来自全球的各色人等,其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4个签约国家的谈判代表,3000多名记者,以及5000多位来自非政府组织的人员。

  这已经不是坎昆第一次承办这样的国际大会。7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曾经在这里举办。令人记忆犹新的是,那次会议上“自由贸易”进程遭受到严重挫折,会议最终陷入“充满挫折感的争吵”。

  如此看来,坎昆似乎并不是一个谈判的“福地”。事实上,从哥本哈根到坎昆,气候变化这一进入国际多边谈判框架的新议题,如今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

  “迷宫”般的会场

  大会第一天,与会代表就经历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交通堵塞。

  大会会场被安排在与会代表们居住的酒店区外20余公里处。一大早,赶去参加大会开幕式的代表们匆匆坐上巴士,兴冲冲地前往会场,然而不久他们就发现,巴士被无可救药地堵在了半路上。

  此次坎昆会议的主会场位于城区南部的“月宫”度假村,然而要进入主会场,必须先前往更远的坎昆展览馆(Cancun Messe)注册和安检,然后再乘坐穿梭巴士前往8公里之外的月宫。此外,令所有媒体代表更为头疼的是,媒体中心又被安排在了主会场之外2公里处,往返需要乘坐高尔夫球小巴士。

  “这哪里是月宫,简直是迷宫!”一位来自巴西的记者抱怨道。虽然组委会已经准备了上百辆穿梭巴士,并设定了10余条临时路线往返于各指定酒店接送与会代表,但第一天清早仍然花费了很多与会代表两个小时的时间。墨西哥当局不得已在大会召开半小时后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开辟出一条大会专用车道,才使多数人及时赶上了卡尔德龙总统的致辞。

  “多在路上花费一小时,我们就少工作一小时。”一位来自美国的记者在当天下午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向大会主席、承办国墨西哥外交部长Patriciaespinosa提问时这样抱怨道。话音刚落,在场中外记者纷纷报以会心的热烈掌声。一身红衣的部长女士顿时有些尴尬,随即保证将着力改善交通状况。

  据统计,仅大会召开期间,坎昆共有18000间客房被预订,可以说,大会不仅为坎昆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更为坎昆增加了20000个就业机会。因此,面对如此糟糕的会务安排,有记者打趣地说,“墨西哥政府是来赚钱的吧。”

  事实上,此前,坎昆最让人们担心的仍然是当地的治安问题。虽然以旅游城市闻名,坎昆的黑帮火拼、毒品交易等等一样不少。据墨西哥当地媒体透露,负责大会安全的警察全部都是从墨西哥其他地方调入,因为“当地警察已经统统被毒枭收买”。

  在通向主会场的主要路段上,巡逻车不时穿梭而过,荷枪实弹的士兵乘坐装甲车在街上巡逻。在主会场月宫度假村的入口处,更是架起了机关枪,没有证件的人员根本无法靠近,紧张的气氛较之一年前的哥本哈根大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墨西哥主办方显然目睹了一年前哥本哈根会议中心一度被示威人群围住的窘境,此次特意将主会场与举行边会和NGO活动的场所分隔开来,虽然减少了不安全因素,但增加了参会代表、尤其是媒体记者的舟车劳顿。

  谈判现场:分歧依旧

  经过重重安检进入主会场,林立的椰树、迷你高尔夫球场、在蓝天绿地映衬下的网球场,俨然一处度假胜地,而不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现场。

  由于会场分隔,坎昆会议并不如往常的气候大会一般,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的展台和各种活动。坎昆会议中心几乎直奔主题,分别是谈判会议室、媒体会议室以及各国代表的驻地办公室。

  坎昆会场外的热带风光,让人几乎忘却了曾经在哥本哈根经历的梦魇般的谈判过程;然而,步入谈判现场,熟悉的场景瞬间又回到了眼前。

  在大会进行的第一场谈判中,记者见到了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一身深浅灰色西装的苏伟神态自若,与周围的他国谈判代表愉快地打着招呼。会议过程中,他全神贯注地听着主席的发言,不时跟身旁的工作人员交代着事情。谈判第一周,应该是这位谈判“老将”较为轻松的时候。

  表面的轻松无法掩盖谈判桌上暗流涌动的巨大分歧,这也是哥本哈根遗留给坎昆、甚至未来谈判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们应追求一个单一的法律协议。”第一天谈判接近尾声,日本代表的发言将大会的一个重要矛盾凸显出来——《京都议定书》的存续问题。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一共有183个国家加入了该条约。

  《京都议定书》 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针对其第二承诺期,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承诺减排数字,谈判大会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日本已经在坎昆会议前各种场合表达了不可能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意愿,作为《京都议定书》的设计者,日本的此番表态令人对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谈判第二天,印度代表团提出关于减排“透明度”——国际磋商与分析(ICA)的提案,又将谈判的另一焦点摆到了谈判桌上,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减排的“透明度”分歧。

  接下来的谈判无疑都将仍然围绕发达国家的减排、《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存续以及透明度等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博弈。

  从寒冷的哥本哈根到温暖的坎昆,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分歧,而这一分歧正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

  “后哥本哈根”

  一群儿童蒙着眼睛,看不见海滨的优美景色。“你们也有子孙后代,现在你们长大了、手中有权力了,但不要忘记儿童时的梦想、不要蒙上自己的双眼,请采取行动确保这些美丽的景色得以继续保存。”11月29日,坎昆气候大会开幕式上,人们看到这样一段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片。

  这一幕不禁令人想起一年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同样的一幕宣传片:恶化的环境,孩子们的迷茫和无助,飞逝的时间……

  然而从哥本哈根一路走来,这一触动却从未转化成推动谈判前行的现实动力。

  2009年12月21日,在一百多位全球各国首脑齐聚哥本哈根之后,仍未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哥本哈根大会黯然落幕。回忆起一年前的那一个不眠夜,来自气候组织的吴昌华仍然记得她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直到坎昆之前,被指责“大国政治”和“暗箱操作”之下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在很多国家看来成为了鸡肋。在联合国谈判框架下,气候谈判分三次在德国波恩继续进行。

  然而,哥本哈根谈判破裂的阴影似乎无法挥去。在8月的波恩会议上,各国将自己的意见纳入到谈判文本中,一度使得谈判文本长达200多页。绿色和平组织谈判专家李雁评论说,“这又使得谈判退回到了哥本哈根之前。”

  距离坎昆最近一次的天津会议上,各国代表试图为坎昆会议扫清障碍的努力再次成为泡影。不在现场的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与中国谈判首席代表苏伟“隔空叫板”,中美之间的互相指责为天津会议画上了句号。

  带着一份充满了中括号的谈判文本(所有国家的不同意见都以中括号的形式被涵盖在文件中),气候谈判抵达了坎昆。所有人都很清楚,任何指望坎昆达成具法律约束力协议的可能性已经为零,相比哥本哈根,人们对坎昆会议的期望值降到了最低点。

  这一沉闷的气氛,几乎从坎昆谈判场内一直延伸到了场外。

  谈判场外:NGO遇冷

  距离谈判现场几十公里开外的奇琴伊查玛雅古城遗址,成为了谈判进行第一周沉闷气氛中的一处亮点。绿色和平在这里放飞了写有“拯救气候”的热气球,绿色的热气球飞过古老的玛雅文化遗址,与斑驳的古墙砖块相互映衬。

  事实上,每年的谈判大会,最有看点的除了谈判本身,就是这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各种活动。然而相比哥本哈根大会,这次的坎昆大会明显少了很多看点。

  在大会注册区,笔者看到大会开始的第一天几乎没有什么人排队,相比哥本哈根开幕第一天很多NGO被挡在门外一天无法入内的情形,来自NGO和媒体对于坎昆大会的关注似乎下降了不少。

  而在各种边会和NGO聚集的坎昆展览中心,各个展台门可罗雀,来自斯德哥尔摩环境学院的阿历克斯告诉记者,每天来展台询问的人屈指可数。全场人最多的地方是正在发放环保袋的国际环境研究所的展台。靠这一方法聚拢人气,还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冷清的会场外,似乎也在显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疲倦”,尤其是在对于哥本哈根的巨大期望下,得到的仅仅是一个鸡肋般的《哥本哈根协议》,更有激进NGO专家直接批评指出:《哥本哈根协议》就是“衬衣上的一块大污渍”,需要“清洗”。

  “这很正常,哥本哈根由于各国首脑的莅临掀起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问题关注的GC,”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中国首席代表邹骥对记者说,“在人们预期很高的时候,哥本哈根让人们失望了;但对于坎昆预期很低的时候,它其实仍然在持续前行,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漫长谈判过程的一个节点而已。对于气候谈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耐心。”

  展望“后坎昆”时代

  坎昆会议第一周,无巧不成书,《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将美国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纽约时报》撰文,民间组织“维基解密”泄露了大量美国国务院的机密电报,揭露美国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在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前后进行幕后政治周旋,最终促成《哥本哈根协议》,也在某种程度上将《京都议定书》置于危险的境地,牵涉国家包括沙特、法国、德国等。

  在美国新闻发布会刚结束的现场外,记者见到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潘兴,在问到“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磋商与分析’问题,美国具体的提议到底是什么?”潘兴避而不答,而是仍然给予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我们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为和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具备同样的透明度。”

  避重就轻,模糊具体议题——是美国在气候谈判中采取的一贯策略。有网友打趣说,“美国就是来打酱油的”,不能不说,谈判至今,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绊脚石。绿色和平组织甚至提出,“坎昆会议能不能不带美国玩?”

  然而,一窥美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在一个多月前的中期选举中,很多反气候变化的共和党人士成为议会多数派。来自美国一个独立电台的记者对笔者感慨道,“气候变化法案的通过将在美国成为越来越不可能的事情。”

  在如此背景下——一个几乎不可能妥协的美国,其他各国如何推动谈判的前进,这是所有参与谈判的代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如今,人们对于坎昆的低预期,反衬出对于明年南非气候大会的期待。让人不得不担心,南非是否会成就气候谈判,还是沦为下一个哥本哈根?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议题的紧迫性也在加强。乐施会为配合坎昆气候大会而发表的报告书说,因巴基斯坦水灾、俄罗斯林火和热浪等,今年前9个月发生与气候相关的灾难,导致21000人死亡,比去年多了一倍。

  而在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气象观察显示:通过对最近10年34个极端天气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总体上可以说这些极端事件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被气候变化影响和改变了。

  希望坎昆会议取得成功的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在开幕致辞中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让后人记住我们的自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8 09:22 , Processed in 0.0273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