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40|回复: 7

中国环保NGO干得多说得少不擅宣传自己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598

回帖

936

积分

黄河

积分
93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22 10: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11日凌晨4点,坎昆气候大会主会场月宫,几个来自中国本土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的青年在紧张地忙碌着。刚刚从会场出来的他们,正忙着在网上发布中国NGO对坎昆会议的印象。为了等到大会结果,他们与记者一样熬到凌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除了各国谈判代表的唇枪舌剑,世界各地的NGO也纷纷亮相,在这个大舞台上努力展现自己的组织,宣传各自的环保理念。这其中,大概有30个中国本土NGO。虽然他们还不是很强大,但为了在大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认真程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在闯荡坎昆气候大会的过程中,这些为环保事业奔忙的人坦言,中国环保NGO处在起步阶段,可以与各国NGO多交流,并且学会宣传自己。

“来次坎昆排放2.2吨碳”

杨方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气候变化项目主任

一路都在算自己碳排放
“我很低碳的。这次来坎昆,我住在青年旅社,出行坐公交车。出门也没有带什么资料,就带两页纸,不过上面一页是100g的铜版纸,不够低碳。我这次来的排放主要是飞机。”杨方义说。
在从北京到坎昆的路上,杨方义都在计算自己的碳足迹(碳足迹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我在坎昆的碳足迹大概是2.2吨。如果用我们‘山水’的计算器,还要高一些。今年的大会空调那么冷,这很不减排。在很多细节上,大会还可以更低碳。”杨方义对记者说。

与环保结缘以环保为业
杨方义最初和环保结缘始在上大学的时候。2000年,受“自然之友”影响,杨方义开始参加和组织大学生环保社团。在他看来,虽然当时的活动都很不成熟,却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4年毕业时,在大学里学国际贸易的杨方义选择到环保NGO工作。很多人说他傻,但他说这确实是源于兴趣。随后,杨方义去德国留学,回国之后又回到了NGO工作。
杨方义最关注的领域是森林问题。
在坎昆,除了组织各种活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参加关于REDD(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边会,几乎所有的相关会议都能发现他的身影。

“中国NGO收入还较低”
据杨方义介绍,中国本土的NGO最早出现在1993年,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能力正在慢慢提升。目前的各个NGO都有各自不同的议题和关注点。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生,主动来问我们要不要实习生或者志愿者。这在几年前是没有的。”他说。
不过,杨方义也坦言,目前中国本土的NGO招人不一定能留住人。从收入方面来说,国内NGO的待遇还是比较低。草根NGO面临资金问题。如果将来私募基金能够更多的与NGO合作,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

见团长时不停“织围脖”

倪一璟:绿家园总干事

代表中国NGO见解振华
接受采访前,倪一璟刚刚代表中国本土NGO和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见过面。在等待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倪一璟的微博上几乎几分钟就更新一条,实时速记下解振华的话,第一时间发到网上。
“这是我和绿家园的召集人汪永晨学的,写博客,写微博。有时候会遇到比如网络不好等问题,也有人说,写这么多谁看啊。其实,还是有人看的。”瘦瘦小小的倪一璟笑着说。
“我们来坎昆之前就已经跟解主任见过一面。解主任比较了解中国的环境NGO是做什么的,他对本土NGO比较信任,态度很开放。有些事情有误解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她说。
对此,杨方义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认为国内NGO很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提出意见,能够很好地与政府互动。“一味的反对,不是NGO应该做的。”杨方义说。

注重与其他组织多交流
倪一璟经常写文章,她这次来坎昆,除了举办活动,参加边会,还比别人多了一项工作———做采访和接受采访。虽然觉得这么多国家的人飞过来开会很不低碳,但她相信这种大会能为政府、民间和媒体三个层次的人提供一个相聚和交流的机会。
“很多国家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沟通少而不了解造成的。”倪一璟说,此次中国本土NGO相继与美国、欧洲和基础四国的NGO分别交流,了解到了很多东西。毕竟中国本土NGO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能够直接进入联合国会议,能够开阔眼界,看问题更加理性。
采访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在展会中心里,倪一璟和绿家园的另一个女孩忙着四处查看她们放在各个展台上的介绍资料。如果没有了,就补上;如果还剩一大堆,就分析是怎么回事。然后背着大包回旅馆,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熬夜听录音起早赶会议

窦丽丽:自然之友的气候变化项目协调员

每天评出表现最差国家
见到窦丽丽的时候,她正在会展中心里发放环保传单。
这个清瘦的姑娘当天看上去有点疲惫。
前一天她去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COP16)会议。会议十分冗长,她必须要把每位代表的话记下来,拿回去和大家分享。当晚,她听录音到午夜,转天又要很早爬起来,参加每天例行的中国本土NGO坎昆人员的碰头会。
很多中国本土NGO都是CAN International的会员。这个组织包括全球500个NGO,每天会评出“化石奖”(当天表现最差、阻碍谈判进程的国家),窦丽丽他们的碰头会也从CAN International的展位开始。
碰头会是一天工作的开始,大家分享前一天的见闻和感受,协调当天的活动。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每个人随后就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去参加边会或者其他的活动。

“中国NGO不擅宣传自己”
窦丽丽对大会的议程很在行。“LCA怎么又出来文本3了?”、“KP能不能谈下来啊?”她和别人聊天中,总是冒出各种专业术语。
气候大会现场,一些外国NGO的宣传活动形式多样,比如在会场外搞行为艺术,或者不停地大声喊环保口号等。对此,窦丽丽说:“中国本土的NGO特别不擅长这个,干得多,说得少。对于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本土NGO来说,目前还是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
“山水”的杨方义也坦言,中国NGO宣传自己做得不够,资金是一个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理念。中国NGO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想去说,或者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说去推广。

来源:新京报
转载自网易

166

主题

598

回帖

936

积分

黄河

积分
93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网易17号发出的,有些日子了。虽然是个别组织的个人访谈,但同样可以映射出目前NGO,特别是草根NGO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在这里旧事重提,只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在我看来,许多圈内的牛人大多属于实干派,他们认同的理念和原则是踏踏实实做点实事,不要搞那些虚的,这是实在话,他们也做着实在事儿,解决了不少问题,也改变了不少情况。个人觉得做实事无可厚非,而且环保这档子事儿,还真是需要做实事才能带来改变,但做了再多,还是需要传出去,让大家知道,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做实事的行列中来,这样才能将环保做得更彻底。
这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分工,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嘛,不能说缺少了哪个分工,其他的分工同样能做得很好。实事是需要人去做的,当然宣传也需要人去做,大家各司其职,仅仅是分工不同,目的是一样滴嘛。

31

主题

1437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315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12-22 13: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NGO不善于宣传自己,是个现象。我跟人聊的时候,问了一个哪个组织的,给你回一句,嗯,完事儿了。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NGO,你还想让外国人去知道,我表示知道了也不会有多大帮助,毕竟这些NGO的主战场是在中国,而中国的志愿者是关注者和后备力量。
欣喜若狂地深思……

220

主题

2099

回帖

2714

积分

黄河

积分
2714

优秀斑竹奖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22 14: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多事,多说他们做的事,活动宣传到位,这样子蛮好的,NGO高调不起来啊!我是那么觉得

216

主题

1428

回帖

1177

积分

黄河

积分
1177

灌水天才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12-22 18: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NGO不够高调的话那环保社团呢,许多社团做的也很多,当然不够专业,但知道的就更少了吧。这是传统,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毕竟大部分NGO的人都是从社团走出来的。
其实没什么?看似又有些什么!不用知道我是谁,只要知道你不孤单。
发表于 2010-12-22 21: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得少,不会说罢了
不要把能力弱掩盖成谦虚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12-22 2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是做的少说的人多
此号已被删除

42

主题

368

回帖

427

积分

黄河

积分
427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6-12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爽了 但别人不知道你干了些什么呀   你不入流呀  后备军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9-10 05:38 , Processed in 0.0385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