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434|回复: 0

公民的环保力量究竟有多大?

[复制链接]

83

主题

630

回帖

959

积分

黄河

积分
959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1-8-12 1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民的环保力量究竟有多大?

公民的环保力量究竟有多大?
日期:2011-08-10  作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3版   复制链接  转载到:

        

        近年来,公民个人在参与环保的过程中形成的力量及产生的影响,让政府和全社会为之一振。本期 NGO观察邀请环保民间组织、公民个人结合自身实践,畅谈对公众参与的认识,探讨公民个人在环境保护中所能扮演角色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希望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评价公民的环保力量。


  三言二拍

全民环保时代,你能做些什么?
陈媛媛


  在中国,公众建言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正在成为潮流,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在事关民生的环保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公共责任”的公民,他们的环境维权,不再以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为首要目标,而是更关注社会公益、自然公益,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与政府一起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在这个崇尚自我和即时通讯的时代,公众表达自我的愿望十分强烈,面对热点和焦点问题,总会有公众站出来进行民间表达。当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矛盾双方则会处于对峙状态,任何一个外来因素,都可能导致形势急转直下,出现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所幸的是,政府、社会和公众都意识到事态无序发展、公民无序表达的后果,并积极转向理性化、有序化和负责任的表达。政府利用权威的资源发布信息,积极做出反馈,而公众则通过互联网这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上行使表达权,不断提出问题。


  在此过程中,政府学会了用倾听方式与公众交流,如实回答关键问题,而不是搁置问题或者转移问题;公众则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北京和广州两地居民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过程中,在政府、社会和公众等各方努力下,公众和政府由对抗到对话、从博弈到协商,一直到后来的充分合作,成为政府和公众良性互动的经典范例。驴屎蛋儿、巴索风云也成为代表公众参与的新一代公民。


  在为这些变化欢欣雀跃之后,提高政府与公众交流的质量是下一步共同面对的问题。比如,政府官员应该思考如何从这些事件中倾听公众的声音:公众为什么这样质疑,公众表达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事实等。这种学习包括倾听,包括对公众的理解,包括对他们负责任的回应。这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社管理体制机制很重要的方面。


  对公众而言,这些活跃的公民行动虽然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很好的个案,但是公众建议的质量,以及用何种方式参与和表达,仍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


  在日新月异、充满变革的时代,公民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目前还无法让人观其全貌,这种力量是大是小,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人感受,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行知,更取决于对事件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只要行动起来,你也会展示你的力量。


  思索

公众参与将成为社会常态


    “新的公民行动不再像以往以争论‘谁对谁错’为目标和内容,而是有着自己比较明确的目标诉求,在此过程中,无论面对的是媒体、政府,还是企业,无论面对的是持何种观点的人,都是可以沟通、辩论、合作、妥协的。”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郭霞
  与以往我们听说过的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对某个环境问题表达抗议和不满的故事不同,更与单纯、抽象的环境宣传不同,当时间进入到2007年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全新的公民参与推动环境议题的案例。
  与以往我们听说过的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对某个环境问题表达抗议和不满的故事不同,更与单纯、抽象的环境宣传不同,当时间进入到2007年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全新的公民参与推动环境议题的案例。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居民从上街反对垃圾焚烧到自己动手搞社区垃圾分类;南京市民从抗议破坏梧桐树到参与政府“绿评”;北京市民从抱怨空气浑浊到用镜头记录下“蓝天日记”,“驴屎蛋儿”从反对垃圾焚烧到自费建立“绿房子”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这些行动各具特色,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再是“迫不得已”和单纯的“我反对”,他们有诉求、有对话、有尝试、有乐趣,也有妥协。


  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的环保自发行动主体正在从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扩大到更具公共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市民和社会阶层中。这种壮大,不仅是环保队伍的壮大,背后更是中国公民的日益成熟,人们不再只因为个体利益受损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才去求助和反对,也不是嘴巴说说那些与己无关的话题,而基于公共利益去行动和实践。


  这些新的公民行动不再像以往以争论“谁对谁错”为目标和内容,而是有着自己比较明确的目标诉求,在此过程中,无论面对的是媒体、政府,还是企业,无论面对的是持何种观点的人,都是可以沟通、辩论、合作、妥协的。


  这样的公民环保行动,反而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和诉求,更容易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这背后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我忠于我的立场,同时我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立场,我的目的不是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而是与你一起寻找我们都能接受的方法。

  这种公民自发的环保行动少了一份沉重和急躁,多了一份源自生活的智慧和淡定。


  南京市民为梧桐树系上绿丝带,北京市民拍摄蓝天下的普通人,这些行动没有不满情绪,它们在人性深处与每个人产生共鸣,愉悦易行的行动方式让更多普通人可以加入进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更加容易被政府、企业等环境管理实施者接受,让问题在社会层面有被讨论的机会,让公共利益能够在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里得到实现。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以上提到的这些公民环保行动都有着从反对到建设的发展路径。面对矛盾和难题,总需要有一方先迈出一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在广州和北京的居民反对建垃圾焚烧厂的行动中,在与管理部门就垃圾分类达成共识后,居民们发挥各自的创意,自发行动起来尝试新的方法,并且还能站在宏观层面考虑问题,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接纳。


  在环保这样的公共议题上,有时候,我们不能计较谁比谁付出得更多,因为这些问题是公众、企业、政府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推动环境保护,必将从现在的偶然行动成为社会常态。


  如何促使这些公民行动常态化、事业化地做下去,可以考虑将其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志愿者团体,甚至是专业化的环保NGO。因为,有了这些环保NGO积极、稳定、长期的推动,将更加深入地协助政府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


人人环保大时代



    “它使环保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政府行为或专业民间组织行为上,而是开创了一个双向沟通、声势强大的人人环保时代。”

   
  南京梧桐风波最早发帖人之一  周娴
  江苏南京地铁3号线的大树移植,引出了一个中国城市市政的新名词:“绿化评价”,俗称“绿评”。


  原有的工程环境评价——俗称“环评”,由有资质的环评机构执行,针对大型工程对于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因素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审核,不通过则工程不允许上马——其中并不包括针对工程涉及的树木移植的评估。


  但是,这一次为了南京梧桐树的命运,在以民间声音为主的多方关注后,一个有南京特色的“绿评”制度出现了。激发、推动并最终促成这一国内环保新创举的,正是公民的力量。


  2011年3月初,在新浪微博上最早由网友曝光的大行宫地铁工地大树砍头照,成为了这场护绿运动的起源。一石激起千层浪,基于南京人、南京城与梧桐树之间融合了历史、人文、绿化、气候、城市风格、个体记忆等多种因素的深厚感情,霎时间,在网络上掀起民间舆论巨浪,席卷全城。网络上的抗议迅速由普通ID 延伸到诸多名人ID,以及媒体官方ID,成立了若干以商议如何保树为主题的讨论群、讨论组,并很快成为以报纸为主的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热点。


  市民自发给主干道沿途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有人自费印刷了保护梧桐的车贴向社会各界赠发;老师带着小学生一起为树作画、拍照;电台DJ在一些个人风格明显的节目里表达对梧桐树的感情;而更多媒体人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竭尽一切可能去争取对民间声音的报道,并且引用专家的权威论证为据。


  但从发起、响应,到参与者相约坚决表达的同时,遵守法制秩序、文明合法地发声,这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民对自己权益的正确认知:并不是只有官方发出的声音才是声音,也不是无理无序的乱声才有作用。


  与以往的类似活动不同的是,这一场“护绿运动”可以说完全发起自民间,壮大自民间,通过引起官方重视,再由官方将部分话语权释放给民间,推动了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


  借助了网络的力量,这种推动不再依赖于旧有的由上及下,而是实现了由下推动上,再由上落实到下的改变。归根到底,这是一次公民力量的尝试。


  公民力量在环保事业上的迸发,主要源于3点:一是环境恶化的趋势、残酷的现实逼近,使得每一个身处地球的人都无法逃遁,必须面对,面对之后必然要行动。二是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环保知识的普及。三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当人们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又有了切实的需求,民智开,大势趋,水到渠成。


  在此次“绿评”中,仓促的代表选取过程、不甚透明的执行制度、施工方与“绿评”代表的严重信息不对、不够客观有力的第三方评审以及先行预设底线的做法,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评”的实际应用意义。


  即便这样,这种现象仍呈现一个可喜的走势。它使得环保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政府行为或专业民间组织行为上,而是开创了一个双向沟通、声势强大的人人环保时代。


  感悟

有参与才会有改变



    “公众参与工作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只有这些合法渠道进一步完善,高涨的公众参与热情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公众的诉求才能得以解决。”

   
  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璇芷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涌现了一批积极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的公民。他们积极介入各种环境事件中,希望以公众之力推动环境问题解决。


  在这些环境事件中,一些环保民间组织介入其中,积极引导公众采用理性协商的形式,公众也逐步意识到理性参与的重要性。


  2008年,福州市900多家企业均搬迁至闽江周边的工业园区,其中,市重点推进的15家重污染企业主要集中于市郊外城乡接合部。福建省区域性环保民间组织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偷排的废水、超标的废气影响着当地的环境和村民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激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在少数。


  由此,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发起“绿乡村计划”,项目覆盖3个镇、5个村,引导村民合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主动积极地配合地方政府,监督当地企业的环境表现。


  180名村民主动加入“绿乡村计划”成为环保志愿者。他们每日轮流值班记录企业环境行为表现,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行为3起;揭露3处企业环评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差异的违法现象,要求补充环评1处;致使1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的上市公司企业停产整改;两家企业被迫搬迁……


  “绿乡村计划”得到马尾区政府、环保局的高度重视与全力配合,通过各方的积极运作,合理化解了村民与企业的环境矛盾。


  面对公众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拓展了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
  但是,公众参与工作刚刚起步,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如听证会制度的完善、信息公开的积极推进等,只有这些合法渠道进一步完善,高涨的公众参与热情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公众的诉求才能得以解决,这也有利于解决当下社会发展的问题。


个人行动离不开社会支持



    “能够真正显示出公民个人力量的环保行动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智慧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力量。”

   
  自然之友毛达


  在我国,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正催生着许多的公民个人环保行动,这些公民的个人行动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公民个人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北京市民黄小山(网名“驴屎蛋儿”),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探索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垃圾管理方案。近期,他的“绿房子”垃圾分类工程,不仅吸引众多媒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连北京市政府的相关部门都表示要全力配合和支持。


  在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中,公民通过个人行动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的机会无处不在。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现象频发,有时公民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只需通过细心观察,即可发现其中端倪;环境破坏者肆意嚣张,有时公民只要鼓足勇气,即可以揭露它们的劣迹;一些地方政府惰怠、敷衍地履行其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的职责,甚至还存在着帮助污染企业掩盖问题、弄虚作假的现象,有时公民只需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行动,就可以指出它们的疏失和错误之处。


  但是,从实际效果看,目前,公民个人环保行动的效果还十分有限。且不论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因方法不当或遭遇压制力而走进“死胡同”的个人行动,即使是目前较为成功的案例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影响。


  “驴屎蛋儿”在其环保行动中,十分注意争取各方的资源和支持。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能够真正显示出公民个人力量的环保行动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智慧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力量。
  不论成效如何,公民个人的环保行动反映出中国当下环境现实和社会矛盾,所以仍旧是环保运动中最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之一。


  对于拥有着稳定人员和行动资源的环保民间组织来说,积极回应公民个人行动的诉求,不躲避、不回避,这是和思考愿景、制定路线、设计项目、倡导公众等 “常规任务”同样重要的事情。环保民间组织只有通过关心、参与和支持这些行动,才能寻找到组织最有活力的行动方向,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并赢得社会公信力。
VJ—Visual Jockey(视觉骑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8 09:22 , Processed in 0.0633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