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014|回复: 1

关于白鱀豚保护对策的思考

[复制链接]

64

主题

355

回帖

278

积分

溪流

积分
278
发表于 2005-3-23 09: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白鱀豚保护对策的思考



近期,国内外鲸类学者和国际保护主义者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珍稀水兽白鱀豚保护工作上,并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近20年来的淡水豚保护工作实践,及白鱀豚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对白鱀豚保护思路与策略略淡一点肤浅的认识,供领导与同行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 就地保护是保护白鱀豚唯一慎重的对策
上世纪70年代未,我国科学家开始对白鱀豚进行全面生态调查,从而为白鱀豚的保护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国家环保总局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2次会同有关部门在武汉召开了白鱀豚保护会议,并提出三项具体措施,即:①在新螺江段(新滩口—螺山)和铜陵江段(安庆—黑沙洲)建立白鱀豚自然保护区;②建立铜陵和石首半自然增殖基地;③开展白鱀豚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学研究。此后白鱀豚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注,特别是安徽和湖北等沿江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具体工作。1993年6月1-4日,在南京召开了白鱀豚种群和栖息地生存力分析学术研讨会,结果表明如不加强保护,白鱀豚可能会在今后25年左右的时间内灭绝,从而更加显示出保护白鱀豚的紧迫性。
白鱀豚保护工作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985年前,主要集中在白鱀豚生态学调查研究(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致危因子等);1985年~2000年,全力实施迁地保护工作;此后几年里白鱀豚的保护工作一直处于低潮。
白鱀豚迁地保护工作多年来没获成功,直接原因是其种群数量太少以及群内一些生态行为(如抚幼、交配、娱乐)在减少和消失,且摄食行为变得短暂、仓促,为觅食表现出来的远距离迁移行为增多,这就客观地增加了考察跟踪或活体捕获白鱀豚实行人工饲养的难度。其次捕豚组织实施繁杂、客观条件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再者因资金短缺,组建捕豚队时租用的船只和雇用的渔民数量只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同样,因经费不足,无法添置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发现目标的手段原始,方法落后,主放网船只速度慢,赶不上豚,失去多次围捕良机。最后由于水动物人工饲养与繁殖条件苛刻,饲养过程中疾病防治及饲养种群退化问题令人担忧。
近年来,国内管理部门与学术界就白鱀豚保护思路问题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以思明先生发表在中国环境日报2002年3月5日的《我们该怎样保护白鱀豚》一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保护好长江自然生态环境,才能挽救白鱀豚,这个观点得到我国著名鲸类学者周开亚及IUCN/SSC鲸类专家组现任主席R. Reeves的赞同。
众所周知,野生动物保护手段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受胁生物的种类、种群现状、生境条件,采取一种方法为主,其它保护方法辅之,不过从发展角度(经济、认识)来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终应建立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从单一物种的保护转移到物种栖息地及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理所当然成了稀有种、地方特有种最后避难场所。白鱀豚若要在迁地中保留本种,从理论上讲,除非将长江仅有的几十头全部捕起,并假设捕获、运输、饲养过程中没有死亡,就目前鲸类饲育技术来看,不可能做到。然而,种群非常有限的白鱀豚经不起任何折腾,人为地伤害将意味着加速本种的灭绝。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诚然,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确给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长江生态环境,并着手渔业资源保护与恢复工作,这为白鱀豚就地保护带来契机。当然,长江生态保护是一项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与地方经济利益,短期内,看到长江生态环境明显地好转是不现实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过分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引进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长江生态环境就可能有所好转,白鱀豚会自然繁衍生息。

2. 恢复渔业资源是保护白鱀豚有效的措施
许多大型兽类的灭绝,是因为栖息环境的破坏,面临着严重的食物资源短缺。如大熊猫爱吃的箭竹因为气温升高导致开花枯死,东北虎与华南虎也是因为林地丧失而缺乏食物资源。长江豚类致危因子是多方面的,但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可能是根本原因。尽管长江江豚比白鱀豚食性更广,但野外仍有许多个体患有营养性贫血,由此推测白鱀豚可能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食物短缺。由于长期饥饿,白鱀豚会自动节育,并且会在索食过程中挺而走险而导致意外的伤亡。
白鱀豚在湖口或铜陵等特定的江段集群或停留数日,与索饵有关。前者系内陆大型湖泊秋季退水时鱼类进入长江的入口,后者位于感潮江段与非感潮江段的结合部,春季涨水时咸淡洄游鱼如刀鲚大量涌入淡水流域必经之道,因此在这些江段建立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就显得特别重要。
长江鱼类按生态习性可分为3类:即定居性鱼类、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和江海洄游性鱼类。其中半洄游性鱼类如四大家鱼,上世纪中叶,在安徽铜陵江段占渔获物的80%,70年代仍达70%,可是近年来却不足10%。简而言之,长江渔业资源变动总趋势是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种数减少,比例下降,已不成渔汛。取而代之,定居性鱼类比例上升,且低龄鱼及幼鱼比重增加,这是长江中绝对渔获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白鱀豚就地保护工作实质就是恢复渔业资源,特别是江湖半洄游性鱼类。

3. 建立完整的生态水系是渔业资源恢复的必由之路
与大型兽类相比,许多鱼类要进行索饵或生殖洄游。如四大家鱼在长江中产卵、孵化,在湖泊索饵生长发育;中华鲟与鲥鱼在近海生长发育,在江河中繁殖。这些鱼类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洄游通道受阻。当然,长江渔业资源退化是多方面的,水体污染对鱼类食饵及幼苗发育构成直接危害,过度捕捞会加重渔业资源的短缺,特别是稀有物种的枯竭。然而造成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根本原因是闸坝、围堰等水利工程和围湖造田活动。20世纪50~80年代,长江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库工程(包括塘、堰、坝)近5万座(长江技术经济学会,1999),被围垦的湖泊面积达1700万亩,约占沿江湖泊总面积的47.2%。其次长江滩涂植被演替对鱼类资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在长江滩地建立以杨树为主的农林复合系统,滩地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防治血吸虫病开创了新的途径。但滩涂植被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鲜生物量下降3.2kg/m2,也导致渔业资源相对匮乏。
自2002年起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长江实行春季休渔活动,对渔业资源恢复有积极作用。不过休渔期结束后,夏季长江中沿岸缓水边滩,密集的断箔对幼苗仍构成巨大威胁,特别是大量非法渔具的使用对长江豚类的索食活动仍构成直接伤害。很显然,春季禁渔只是江面上鱼类繁殖时期的强化措施,对定居性鱼类恢复显著。但对渔获物占主导地位的半洄游性鱼类来说,由于闸坝阻隔使其无法进入湖泊索饵生长发育,因此长江渔获物总量仍处在很低的水平。从长期来看,长江春季禁渔要扩大到沿岸重要的支流,特别是沿岸的大型湖泊应开闸与长江终年贯通。目前我国长江流域渔业养殖供过于求,国家应该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可以参照国家林业局建生态林基地的做法,让沿江万亩以上的湖泊实行退渔还湖,建立生态湖,恢复其蓄洪与鱼类洄游生态作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科技扶贫,加大在支流、湖汊、缓水沙滩上进行网箱屯养名贵经济鱼类(如长鮠吻、河魨)科研开发工作,以便使长江现有的专业渔民逐步走上捕捞与养殖相结合的新型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总之,20年前白鱀豚尚有几百头时,提出这样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时过境迁,不足几十头的白鱀豚若再实施迁地保护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风险极大,成功机率极小。比较而言,将长江春季禁渔延伸到重要支流,并在沿江建立若干个生态湖,保障江湖半洄游性鱼类通道的畅通,并在长江特定的江段(湖口、铜陵)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白鱀豚栖息地保护管理。只有这样,长江渔业资源才能真正有所好转,白鱀豚就会在长江中自然繁衍生息。
欢迎志愿者就白鱀豚保护发表意见!
做环保就是在玩, 想让自己玩出点花样, 让自己开心! 它是我生活的一部份, 生活就是为了开心的.

37

主题

145

回帖

155

积分

清泉

积分
155
QQ
发表于 2005-3-23 22: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保护白鱀豚!多参加一些保护白鱀豚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我们的全称:湘潭大学雷锋公司环保协会 我们的宗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口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齐心协力,保护地球。 我们的独立办公室电话;07322352202 湖南高校绿色联盟网站:www.hnll.org 我们的公共邮箱:xtuhuanbao@tom.com/@mail.china.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2 21:46 , Processed in 0.0269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