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种种迹象表示,面对我国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的主张,为患者治疗“心病”,也许是个好办法。
5月初,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随后,北京市50家医院警务工作室统一启动。一时间,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又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
“这会是一个好办法吗?医患关系的改善并不在于是否要增加警力,而是要消除产生医院暴力事件的土壤。医患冲突升级的土壤没有得到根除,医院里却因为警力的增加而暂时呈现出平和之气,那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一件好事。”一位社工界资深专家如是说。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
2010年8月,世界着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种种迹象表示,面对我国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的主张,为患者治疗“心病”,也许是个好办法。
医务社工能做什么
设立警务室,28岁的谢佳洁所在的深圳龙岗中心医院也接到了通知。3年前,龙岗中心医院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春暖社工服务中心,她作为龙岗区第一批医务社工来到了医院。
“医务社工能做什么的?”当这些社工站在深圳多家大型综合医院里的时候,有医院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而另一些医院则像逮住了“救星”一样,迫切地把一些无暇接手的“烫手山芋”转给他们。
“我们这里有许多工作需要你们啊。”谢佳洁和她的4名伙伴跟在医务科工作人员后面,门诊、病房、护理站巡视下来,任务也一一布置下来了:20岁的男青年因治病时间较长,思想消沉,急需心理疏导;70多岁的流浪老人因为脑梗送进医院,联系不上家人,怎么办?几个月的小婴儿,病情严重,家属因费用问题不同意转去上级医院,怎么办?
自此,救急成了谢佳洁工作的常态。仅仅半年的时间里,包括谢佳洁在内的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5名社工建立服务档案110个,开启个案服务95例,成功为患者争取各类救助基金12万余元。如今3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社工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作为深圳民政局购买服务的第三方,这些社工也在不断学习,变成了“多面手”,除了社工专业,还兼修护理大专、法学本科、临床医疗大专、心理咨询、经济本科等专业,实力不容小觑。
2000年,深圳最早建立的“社会工作部”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成立。成立前,该院处理医疗纠纷的事务主要由医务科负责,经统计该科有70%的时间都用来处理此类纠纷,“我们医院每天有7000左右的门诊量,1000左右的住院病人,如果算上病人家属,每天有2万多的人流量,仅仅是简单的投诉和医患纠纷,工作量就很大了。”该院医务科负责人表示,社工具有角色优势,作为独立于医院和患者的第三方,在沟通中可以让双方的对立情绪大大缓解;而且社工对矛盾的介入时间比较早,更容易在纠纷萌芽状态时解决问题;社工是专业、全职的服务,工作起来更细致。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兼社会工作部主任季庆英表示,一名合格的医务社工会围绕在医生周围,给予病人及其家庭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比如心理援助,社工可以帮助病人和家属消除就医紧张、无助甚至是绝望等不良情绪,这些往往是医生、护士无暇顾及却又必然发生的。医务社工还能及时发现、化解医患矛盾,成为医生与病患间的“润滑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