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张逢 来源 公益时报
同样是5月份的文章,因为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公益这个概念,因此分享:
王巍2年前建立了我国首座NGO金融博物馆,他试图拷贝他国模式,通过创办这家博物馆,与世界同步来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金融,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用展品勾勒出一条金融发展之路,为人们提供一个接受金融教育、了解金融发展和知识的平台。
用公益形式重塑人们的财富观
中国首座NGO金融博物馆纪实
捐钱不如捐专业,专业人才们如果拿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来做公益,或许会比捐钱或者做义工更有价值。
在中国天津,一个NGO性质的金融博物馆已落成2年了,其发起人是王巍,一个由国有银行高管转变成为个体商人,进而被业界称为“并购专家”的“金融浪子”。他试图拷贝他国模式,通过创办这家博物馆,与世界同步来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金融,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名单很炫目:吴晓灵、余永定、陈志武、许小年等人的名字赫然在目,展品也五花八门,亚当斯密的手稿、供销合作社股票、津巴布韦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等等。
中国金融博物馆馆长白丽华说:“这里并没有太多珍贵的藏品,我们也没有更多的钱去购买价值不菲的物件拿来展示。我们存在的价值在于,用展品勾勒出一条金融发展之路,为人们提供一个接受金融教育、了解金融发展和知识的平台。”
这种公益的尝试会曲高和寡吗?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如何?又有怎样的困惑与挑战?
在位于天津解放北路老金融街上的中国金融博物馆内,88岁的刘爷爷穿着老式钱庄学徒褂子,端坐在摄像机前,摆弄着一套古老的记账箱。他所展示的是一种几乎已经失传的记账技术,在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曾在钱庄当过学徒的老人还掌握着这项技术,而刘爷爷面前这台摄像机,正是为了将这种烙印着中国金融发展痕迹的历史完整记录下来而架设的。
几个星期之后,这份珍贵的影像资料通过中国金融博物馆展厅内的电视全天循环播放,供每位前来参观的客人观看。刘爷爷则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不遗余力地为来客们介绍馆内所展示的有关中国金融的历史与发展。像刘爷爷这样的老年志愿者,博物馆内还有几位,他们的讲解被官方及来宾们亲切地称为“口述金融史”,令不少来到这里吸收金融知识的客人们宛如亲身经历了几百年的金融变迁。对于金融博物馆的开创者们来讲,刘爷爷等志愿者以及“口述金融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成为他们实现金融教育的公益意义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世界同步的金融理念
天津的解放北路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金融老街,曾经大量钱庄、商会都聚集于此。中国金融博物馆所在地原址便是曾经的法国俱乐部以及法国商会所在地,从天津火车站出来,过了解放桥就可以望见。这是天津市政府特别为筹建这间金融博物馆所挑选的风水宝地,希望这个创举的发起人可以顺利地让中国第一座具有NGO性质的金融类博物馆落户天津。这位发起人便是王巍,一个由体制内高管转变成为个体商人,进而被业界称为“并购专家”的“金融浪子”.
之所以被外界称为“浪子”,大体因为王巍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安分。在中国银行呆过,在单位挽留下坚持要停薪留职去美国,回国后参与筹建南方证券一直做到副总裁,在中国股市最热闹的时候却选择了辞职。“下海”后,他仍然到处“折腾”,搞了两个行业协会,还着书立说,跑到商学院给人讲课,要制定行业规范,得了一个“中国并购之父”的诨名。
不安分了许多年,满世界的到处飞,有几个地方给王巍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美国的金融博物馆、日本的货币博物馆以及英格兰的银行博物馆。在美国,金融交易、投资问题、货币和银行业务经常使很多人感到错综复杂、困惑难解。为此,位于纽约曼哈顿金融区中心的美国金融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华尔街以至整个国际金融世界。日本和英国的同类型博物馆在当地所起到的作用也亦然:为人们提供比书本更易于接受的金融知识,通过感官体验帮助人们直观接触金融世界,教育并培养人们的金融意识和技能。于是王巍在想,在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家类似的博物馆,与世界同步来帮助中国人了解世界金融,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呢?
于是在2010年,中国金融博物馆不声不响地建成并且开始对外迎接来客。没有大规模宣传,也没有商业赞助,仅靠着王巍的个人投入与影响力、中国诸多有分量的金融人物支持与捐赠以及天津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与公益的联姻初具雏形。
博物馆的NGO模式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于博物馆有着如下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这段话被王巍写入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开馆铭义。而他对于成立金融博物馆的初衷则这样描述: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舍,更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朗朗大道,我们需要通过充满争议的金融事件来体验历史,与毁誉参半的金融人物一起感受人生。
基于这样的初衷,顺利落成后的中国金融博物馆成为国内首家具有NGO性质的金融类博物馆,它与美国金融博物馆、日本货币博物馆及英格兰银行博馆结成博物馆联盟,在大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架构上则基本参考美国金融博物馆的经验,力图走一条国际化的发展路线。金融博物馆的展馆面积约24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中国各个时期大量的货币、金融票据以及其他金融实物。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八个专题,包括金融历史和现状、金融与我们、中国货币历史、金融危机与金融海啸以及各种专题展览。“这一展纲是由陈志武(着名经济学家)亲自起草的,非常符合世界及中国金融发展的脉络以及国人渴求的金融知识结构。”博物馆馆长白丽华介绍道。
白丽华与王巍是大学同学及老朋友,在担任金融博物馆馆长之前,她是天津大学工程管理学的教授。当王巍想给博物馆物色一位既懂建设、又懂管理、还懂教育的馆长时,这位老同学成为大家推荐的对象。“辛苦并且不求什么回报。”这位年逾五十的教授这样描述她的馆长生涯,“关键是我们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方式的一致认同促使双方最终携手合作。”
白丽华的“办公室”位于博物馆二层一间艺术品展厅内。说是办公室,实际上就只有位于展厅一角的两张破旧的桌子,一张属于馆长,另一张则是供副馆长使用。两台笔记本电脑,一个热水瓶、两个茶杯、几支笔和一小摞资料,管理者们的全部家当也就如此了。“加上长期服务的志愿者,整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过十人,再加上我们本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机构,办公条件简陋一些很正常。”白丽华说。
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行为”,是促使白丽华等人组建成为博物馆运营团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公益的概念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不收门票那么简单。恰恰相反,每位进入金融博物馆的参观者需要支付10元的门票费用。
“其实原本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刘副馆长解释说,“但由于这里地处天津火车站周边和金融街景区,常年游客都非常密集,我们发现由于博物馆免费参观,并且内部装修尤其是厕所的设施非常好,于是有很多人会跑进来休息、避暑甚至是上厕所,但完全不关心展览的内容。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收取门票费,保障真正参观者的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