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害紧急救援的基本知识 1、灾害和受灾人群 灾害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事件(如地震、海啸、洪水、干旱、风暴等)造成严重的财产破坏和人员伤亡,影响大批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这种损害超出了一个地区维持正常运转的能力范围,从而产生寻求外界救助的需求,而这种救助要求不同领域和不同部门的参与。 灾害常常使大量人群遭受生命、健康和财产的严重损失和伤害,特别是弱势群体,如:婴幼儿、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老人和残障者。灾害给人群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紧急救援工作首先要面对直接的、即时的伤害;同时也要考虑到间接和远期的影响。
紧急救援的重点是针对灾区群众的生命危险和生存保障,救援的重点人群是: l 处在生命危险中的人员(如被埋、被困), l 严重受伤和患病的人员, l 失去基本生活条件的群众(如房屋被毁、缺水、缺食品), l 孕妇和婴幼儿, l 无人陪伴儿童。 2、灾害的近期和长期影响的评估 灾害救援有明显的阶段性,通常可以界定为三个阶段: l 早期/紧急/应急阶段(0-1个月) l 中期/恢复阶段(1-6个月) l 后期/重建/发展阶段(6个月以上) 重大灾害时,应急阶段可能延长到3-6个月,恢复阶段1-2年。
应急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抢救伤员,同时要满足受灾群众的生存需求,包括食物,水,卫生,急救医疗站,避难场所,以及帮助失散的家庭重新团聚。在恢复阶段开始时,要尽快制定有预见性的计划,处理更广泛领域的问题。例如,更广泛的免疫接种计划,母婴健康计划,儿童和成人的卫生和教育体系的重建,心理康复计划等。整个救灾计划和行动必须能够符合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要。 在灾害紧急救援开始时,就要了解灾害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收集灾区的人口资料, 进行现场调查,尽快对受灾人群的种类和数量做出快速的评估,并在救援实施过程中对最初的评估进行修正。根据评估可以对救援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资供应和时间做出判断。对财产损失的评估可以同时或稍后进行。 迅速获得下列数据和信息: l 死亡数或死亡率。 l 伤病人员的数量和发生率。 l 处在直接生命威胁的紧急状况中的人员的数量(如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中的人,被洪水围困的人等)。 l 失去基本生存保障的人员的数量,如缺乏住所、食物和饮水的人群。 l 失去陪护人员的儿童的数量等。
在紧急救援开始实施的同时,要立即对次生灾后的风险进行评估,其重要性不亚于对伤病人员的紧急救治,因为一旦次生灾害发生,可能会导致比原发灾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次生灾害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灾害紧急救援中的重要的挑战和任务。 次生灾害有三种: l 第一种是继发的自然破坏事件,如地震后的溃堤、大火等; l 第二种是灾后的社会动荡,如灾民的无组织迁移引发的暴力等; l 第三种是灾后疫病流行。由于生活设施、卫生设施的破坏,大量人畜死亡,人口的流动,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免疫力降低,医疗设施的破坏等等因素,为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灾后有可能发生的疾病很多,儿童是遭受这些疾病威胁最脆弱的群体。而一旦在儿童中发生传染病,就很容易在人群中扩散。因此,必须在灾后加强对儿童疾病的监测和防治。 中、后期,还要对慢性的问题进行评估,包括伤残的康复,心理的持久影响,保健、教育和文化的恢复,生产和生活的重建。这些影响甚至可以延续到数十年以后。灾害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的真正深度和持久性往往被低估了,例如,儿童营养不良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急性的问题,它却能够带来影响终生的后果;尽管心理创伤的最早征兆出现在灾难发生当时,可要处理好这种创伤可能需要几十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永远不能完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