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中儿童健康保护指南》
三、儿童灾害性创伤的现场急救(转自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网站)灾害发生时,由于儿童组织细嫩,器官柔弱,在遭受与成人同等的暴力作用下更容易受伤,但儿童组织器官韧性较强,生活力和修复力亦强,因此有些损伤的组织在成人似乎不易修复,但在儿童仍能很快地愈合,面对灾害性创伤,儿童有康复的巨大潜能。因此发生灾害性意外不要轻意放弃抢救儿童的努力。
1、儿童灾害性创伤现场急救的特点 l 抢救儿童伤员为先:在灾害面前,儿童的生命更加脆弱,当成人与儿童遭受同等创伤时,现场抢救顺序儿童先于成人。 l 保证现场救治人员的数量:灾害性创伤多为集体创伤,儿童群死群伤多见,需大批的急救人员到场。 l 现场急救刻不容缓:灾害往往造成儿童多发性损伤、危重性损伤,现场急救多为抢救性,就地治疗的原则是“救”。 l 儿童危重创伤抢救的急救原则:儿童创伤初检要求在1-2分钟内了解大体情况及受伤部位。常规建立ABC之外,首先处理大出血与张力性气胸。无论有无头颈伤,必须保护颈椎稳定。所有从灾害性意外救出的病儿一律按重伤病儿对待。 l 儿童灾害性创伤部位特点:以头部及上肢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下肢,年龄越小,头部及上肢创伤越多。
2、儿童灾害性创伤的现场伤情判断 儿童伤员的伤情各异,应尽早发现有无威胁患儿生命的征象,现场检查应为快速筛查,急救人员主要依靠问、看及触,无需任何诊断器械。面对突发灾害,儿童处于极度的惊恐、无助状态中,难以正确表达自身感受及疼痛部位,而且儿童的定性定位能力较差,因此,儿童的体格检查比主诉更为客观和准确。现场伤情判断急需确定的内容是:意识状态、运动能力、疼痛叙述、全身情况及局部伤情判断。 l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是判断神经系统损伤最可靠的征象之一,现场人员应观察小儿是否清醒,能否自主睁眼,能否正确回答问题,若患儿伤后即哭叫不止,能正确回答姓名或年龄等简单问题,则为意识清醒;若患儿呼唤不醒,不哭不叫,抱起无反应,则处于昏迷状态。 l 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判断有无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及骨骼损伤的征象。拒动是儿童受伤后的突出表现,可依据此征象判断损伤的程度及部位。儿童受伤后的拒动表现为:肢体制动、不能站立、拒怕震动、拒绝碰撞、固定体位等。如患儿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并伴有剧烈疼痛,则考虑为患肢骨折,应予以制动后再搬动。 l 疼痛叙述 疼痛是儿童创伤后的首发和主要的症状,儿童对疼痛的表达是判断灾害性伤所致组织或器官损伤的一个重要信号,疼痛点常作为重点部位加以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发伤的疼痛,儿童常诉说最显著的疼痛部位,而忽视了其他部位的疼痛,因此对受伤儿童进行耐心的询问和全面细致的体检尤其重要。急救人员可轻触疼痛部位,观察患儿对疼痛的躲避反应;观察疼痛肢体有无畸形及异常。 l 全身情况 现场对儿童全身状况的判断主要包括的项目有:观察面色有无苍白,查看呼吸是否平稳,触摸手足是否湿冷,触摸脉搏是否细弱,这些可作为全身情况的指标。 l 1分钟查体 1分钟查体是对患儿的局部伤情的快速检查方法,非常适用于灾害现场。第一步先注视病儿眼睛,同时双手插入头发摸头皮,并轻轻转动头颈看口腔、鼻腔、双耳,注意有无活动限制与疼痛以及五官出血情况。第二步注意呼吸动作双侧是否对称,轻压双肋缘若出现疼痛,应注意有无肋骨骨折,一般肋骨无损伤不致伤及心肺。第三步轻按腹部,是否有腹胀、压痛。第四步查四肢,牵拉或敲动肢体末端注意压痛与传导痛,并检查各关节活动范围。最后翻身观察背部、脊柱及会阴。
3、儿童灾害现场救治技术 儿童现场救治不需复杂的器械或装备,遵循的原则是:在短时间内基本满足患儿最基本生命活动的需要,为进一步抢救争取时间。
l 基本生命支持 1) 开放气道 在急救现场首要的措施是用手或其它方法将上呼吸道异物、呕吐物迅速清除,同时将患儿平放,用手托起下颌并使头轻度后仰,防止舌后坠。 2) 口对口人工呼吸 急救现场恢复肺有效通气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复苏者跪在患儿一侧,将患儿头轻度后仰合颈项平直,一手抬起患儿下颌并打开口腔,另一手捏住患儿鼻孔,婴幼儿则可用口将患儿口、鼻全部盖紧而不必再捏住患儿鼻孔。然后用力向患儿呼吸道吹气,直吹至其胸部相应抬起为止,吹气后,复苏者移开口腔,并放开患儿之鼻孔借患儿的胸廓与肺弹性回缩自然呼气。重复吹气动作,年长儿18-20次/分,婴儿30-40次/分。 3) 胸外心脏按压 患儿平卧于地面上。对年长儿采用双手按压法:复苏者左手手掌置于患儿胸骨剑突上一横指,右手手掌压于左手手掌上,有节律地垂直向脊柱方向按压,胸廓下陷3 -4cm。幼儿采用单掌按压法或双指按压法:单掌按压法同上,双指按压法为复苏者用并列的右手食指、中指置于患儿两乳连线与胸骨交界处下一横指处,用力按压,胸廓下陷2-3cm。婴儿、新生儿采用双手环抱按压法:复苏者用双手围绕患儿胸部,双拇指并列或重叠于前胸,其余两手手指置于婴儿后背相对按压,胸廓下陷1.5-2cm。儿童心脏按压频率与口对口呼吸频率之比为30:2。 4) 休克复苏 儿童灾害性创伤以失血性休克及创伤性休克常见,儿童的休克特点是:进展迅 速、程度严重、复苏成功率高。治疗休克的关键是早期、快速、足量的液体复苏。在抢救现场即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保证快速输液,小儿多选用周围静脉通路,腹部以下部位的创伤,应开放上腔静脉通路,不宜在下肢建立输液通道。小儿液体复苏的首选类型以等张晶体液为佳,推荐选用等张生理盐水扩容。小儿休克的液体复苏应分批输入治疗量,每个治疗量按20ml/kg,现场输入2-3个治疗量,首批液量应在30分钟内输注,输入完成每批治疗量应进行再评估。儿童体重简单计算法:1-6个月体重=3(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6(kg)+月龄×0.25(kg);2-12岁体重=年龄×2+7(或8kg)。
l 控制外出血 1) 直接压迫法 儿童的外出血多选用直接压迫止血法,将敷料直接压迫出血部位,再用绷带加 压包扎。如敷料已被血液浸湿,可在上面再加敷料继续施压,切勿更换原有敷料。 2) 间接压迫法 如伤口有异物或采用直接压迫法无效时,应采用间接压迫法,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近侧端附近的动脉止血。前头部出血(耳前眼以上部分):在患侧颞浅动脉搏动处(相当耳屏前上方凹陷处),以拇指或其余4指用力将血管压在下面的骨面上。后头部出血(耳后发际以上部分):在患侧摸到耳后动脉搏动处(相当耳后下方骨突起后方处),以拇指或其余4指用力将血管压在下面的骨面上。指或趾出血:救护者食指和拇指攥住患儿指或趾的根部,适当用力。手或足出血:先抬高患肢,救护者双手配合攥住患儿腕或踝部,适当用力。前臂或小腿出血:先抬高患肢,救护者双手配合攥住肘上或膝上部,适当用力。 3) 止血带法 在肢体大出血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法,用止血带在出血部位上方绕肢体一圈,然后从空隙内塞入一短棍,将止血带旋转绕紧,其程度以伤口不再出血为度,出血伤口另作包扎。使用止血带注意要点:①止血带不能直接和皮肤接触使用,压迫处应用柔软物如衣服、毛巾作垫。②绕紧止血带之前必须将患肢抬高。③记录上止血带的准确时间,隔30分钟左右放松1次。
l 骨折固定 骨折的现场处置最关键的是制动,利用支撑物达到制止身体某部分活动的医疗方法,支撑物包括夹板、石膏、牵引、绷带、支具等,必要时健侧肢体或躯干也可作为支撑物。肢体骨折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上、下两个关节。如现场固定器材不足,可将患侧上肢固定于胸壁上,患侧下肢与健侧下肢绑扎在一起。身体各部位制动方法: 1) 手指:用小硬纸板放置在指的屈侧,然后以绷带、布条或胶布固定。也可利用邻近健指,与患指包扎在一起。 2) 手掌:小夹板放置手背侧或手掌侧,超过腕关节,然后以绷带、布条或胶布固定。足部:小夹板放置足底部以绷带或布条固定,也可与所穿鞋用绷带或布条固定。 3) 上肢:小夹板放置前臂背侧或上臂外侧,以绷带、布条或胶布固定,然后以三角巾将上肢吊于胸前,也可利用三角巾将患肢与躯干固定在一起。 4) 下肢:小夹板放置下肢后侧或外侧,以三角巾、布条或绷带固定。也可利用健侧下肢与患肢一起用三角巾固定,至少固定3道。 5) 脊柱:灾害性创伤常可导致脊柱骨折,凡在急救现场,疑似脊柱骨折,不可随意将患儿抱起或抬起,应先将患儿固定在板上,至少固定4道,方可转运。
l 特殊部位损伤的现场救治 1) 疑有颈椎损伤,遵循搬动前先固定的原则,用颈托固定,平移患儿在脊柱板上,用沙袋分别置于头两侧。 2) 疑有连枷胸,应用布类折叠、沙袋或小枕头等压在伤处,再用绷带或宽胶布固定在胸廓上。疑有开发性气胸,立即用消毒敷料或干净布类代替堵塞,封闭伤口。 3) 腹部开放性伤口应覆盖消毒敷料或清洁毛巾、布单等,由腹部伤口脱出的肠管,禁止还纳入腹腔,以清洁湿布覆盖及用碗、盆等容器扣住,再用绷带、布条固定。
4、儿童灾害性创伤现场转运 l 搬运患儿前应保证完成的项目:①固定骨折的肢体;①控制出血;③包扎好伤口;④固定颈部及脊柱;⑤心肺复苏后。 l 搬运儿童时切忌将小儿从地上随意抱起,患儿尽量保持平卧位,急救人员位于患儿一侧,双手平铺从患儿身体下方托起,平抬平放,尽可能将儿童置于急救担架上,也可用木板替代。 l 现场转运最好用救护车转运受伤儿童,应用普通车辆转运应保持转运途中患儿平卧,避免震荡及颠簸。 l 转运途中应做到:①转运途中不要喝水、吃东西,因为外伤后急诊手术,需要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尤其小儿多采用全身麻醉方法,要保证胃处于排空状态。①病情允许尽可能将患儿送至儿童医院或具备小儿外科的综合医院,由小儿专科医生诊治。③采取仰卧位,头部不垫枕头,昏迷病儿应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窒息,不要让病儿坐立或站立。④随时清除病儿口腔、鼻腔内呕吐物和分泌物,以防误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