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959|回复: 2

中国家庭低碳生活现状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7 19: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环境与生活》

有选择能力的家庭不低碳,没能力选择的很低碳
◎李煜(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

   
北京朝阳区达尔问环境研究所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13个低碳试点省市之中,再加上北京、上海两大都市,一共选取了15个城市,进行了名为《公众眼中的碳排放——试点省市家庭生活方式的碳排放影响案例研究》的调查项目,对中国家庭的用能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他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家庭知道低碳理念,但只有少数人真正过着“低碳”生活。英国《卫报》在相关报道中,称中国民众“旧习难改”。此项调查是在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资助下进行的。

了解容易做到难,
低碳意识与行为之间并不完全正相关


根据在全国15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我们发现,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传播媒介,绝大多数受访者听说过全球变暖的说法和低碳的概念,知道使用新能源、乘坐地铁、公交、少产生垃圾等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以说,仅就宣传倡导而言,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经获得了行为意识的普及教育。
   
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农村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从未听说过低碳生活的说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公众家庭的低碳意识与其行为之间并不完全正相关。总体上表现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的家庭可能对低碳并不了解,而采取高碳生活方式的一些家庭,反而比较清楚低碳的意义所在。如调研中发现,普通工薪阶层日常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是因为省钱,并不是为了公共交通的低碳。白领阶层出行多用私家车,是为了出行方便和工作需要,尽管他们很清楚这样做并不低碳。
   
家庭的经济情况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住房情况、家用电器的数量和质量、衣物购买的价位和品牌、交通出行方式和工具的选择,以及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等,也就同时决定了家庭能源消费的大概水平。案例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家庭不会做出超越自身消费能力的行为选择。下面列举的珠海和深圳两户家庭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高收入家庭的“高碳”生活
   
珠海的这位男主人今年40岁,广东梅州市人,上世纪90年代,他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进入工商银行珠海分行工作。如今他在珠海已经生活了十几年。2009年,他离开银行系统,供职于珠海市某开发区,月收入两万多元。他的妻子是珠海本地人,35岁。儿子读小学二年级。妻子在外资银行工作,月入3万元。他的岳父早年去世,岳母从部队转业后也在银行系统工作,现退休在家,每月退休金5000多元,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
   
2006年,他们买了新房,180平方米,四室两厅,有电梯。每个房间都装了空调,一共6台,一年要开上五六个月。家里平常每月电费200多元,夏天用空调的时候,会达到四五百元。平常请工人打扫卫生,岳母负责做饭。家里用的是管道天然气,一般一次买200块钱的气,可以用好几个月,家中直接能源消费在日常开支中所占比例极小,小到他们几乎不在意,也不知道具体数字是多少。
   
因为家里生活条件较好,也因为各自的职业和社会关系要求,他们买衣服相当注重品牌。妻子和岳母买衣服都是想买便买,买给她们自己和孩子。妻子喜欢逛街购物,平时也经常去美容会所做护理。
   
2002年,他们买了第一辆车,去年换了一辆新车,今年另外又买了一辆SUV。这样,丈夫和妻子便每人开一辆车,用于平常上下班,或周末休息时开车出去玩。汽车,便是他们的日常交通工具。他在开发区上班,距离较远,每天需要半小时车程才能从家里到单位。而这条路线并没有公交车可以乘坐。每月两辆车的油费要2000多元。
   
周末,他们一家人通常会出去喝茶、吃饭、购物。节假日经常开车出去玩,诸如厦门之类的地方他们都是开车前往。更远些的目的地,就会乘飞机出行,每年总有一两次外出旅游,国内的旅游景点,想去的几乎都去过了,国外游对他们来说也已经是很平常的事,7岁的儿子已经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他们一家人都很清楚低碳生活的理念,会尽量少开空调,使用自然风,空调温度设在26度以上等。但是,他们的职业、收入、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水平。相对来说,他们的生活一定是高碳的,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他们会被周围的一切推着前进。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探寻一下,在哪些方面,他们可以生活得更加低碳一些。

1.jpg
汽车拥有情况在各地区差异较大,沈阳、天津、北京的家庭汽车拥有率最高,达到50%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9: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低收入者过的“低碳”日子

她叫何玉,是深圳市坪山新区某电子公司生产线上的一名普通员工,她是湖北省襄樊市人,家在农村,高中毕业后只身来深圳打工,后来与同样出来打工的来自湖南常德的马广平结婚,有了两个孩子。大女儿11岁,随爷爷奶奶在湖南老家生活,小儿子7岁,和他们一起在深圳,在附近的一所私立小学上学。两个人加起来每月六七千元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也还有余。
   
他们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但是通常会加班,从早晨7点到晚上7点,中间有一小时的吃饭时间,其余的时间都在工作。加班有加班费,工厂有赶工期的需要,他们有赚钱的需要,所以总是尽可能加班。
   
他们平常都穿工作服,偶尔会给自己买些衣服。夏天的衣服会买很便宜的,因为要常换常洗,十几块钱几十块钱的都可以。也不会给孩子买很贵的衣服。
   
她和老公早饭午饭都在厂里吃。她每天晚上回家给孩子做晚饭,有时候自己在工厂食堂吃,有时候也和老公、孩子一起在家里吃。每天早晨,她会为孩子准备牛奶做早餐。中午,孩子在学校吃饭,每学期餐费600元,校车费500元。周末了,她会精心给孩子煲汤,增加营养。因为他们的打工生活比较简单,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也不多,每个月的生活费加上房租水电,只有1000元左右。
   
一家三口,租住在何玉工厂对面的一个两居室里,是本地人的自建房。这里算是非常偏僻的地方了——深圳和惠州市的交界。他们所住的小区,楼房多为五六层,绝大多数都租给了在附近工厂打工的人。四五十平方米的两居室,每月房租三四百元。她的家除了几盏日光灯、一台老式彩电、一个电饭锅、一个电风扇,没有其他的大型电器。热水器是烧液化气的,做饭用的也是液化气。他们说水费很贵,要5块钱一吨,电费比较便宜,一块钱一度电,每个月家里的水电费加起来,也就100元左右。没有空调,也没有洗衣机。儿子正上小学一年级,因为他们不会辅导孩子的英语,所以专门给孩子买了一台点读机。

2.jpg
在自带购物袋方面,地区间差异较大,厦门、上海、重庆的多数受访者表示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但是保定、杭州、武汉自带比例较低。
   
她每天步行上班,儿子坐校车上学放学,老公则忙时住厂里,周末回家。平时晚上没事,他也回家来住,和妻儿共享天伦之乐,如果回家,坐公交车需要一个小时。
   
他们的出行以公交为主,所以,他们会记着公交车的通行时间。一年一度,他们会带着孩子回湖南老家。每年春节十几天的假期,便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只是那时候火车票不好买,幸运的话,会买到几十元的硬座或100多元的软座,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就到老家了。而如果买不到火车票坐长途汽车回去,同样需要十几个小时,票价则从平常的300多元到年底的四五百元不等。
   
以他们两人打工每月六七千元的收入,他们是不会考虑在深圳买房的。所幸在湖南老家,他们已经在镇上盖好了二层小楼,将来如果有什么情况,还是会回老家,利用家里的沿街小楼,做些小买卖,开始另一种生活。

3.jpg
从各城市一年内人均购衣费用在1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可以看出除杭州外,其他城市都在50%以上,其中,深圳、武汉、贵阳花费最高。

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选择

我问过一些不同的人,深圳如此炎热的天气,每年需要开多长时间的空调,有人说七八个月,有人说九到十个月,有人说全年都开,有时不为制冷只为除湿。但在调看到了很多人住的地方没有空调,没有洗衣机。他们,一样活在深圳。
   
这只是我们调查中的两个家庭。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告诉我们,只有家庭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上的人,在生活方式上才可能存在选择性,并能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一种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低碳也罢,不低碳也罢,都是别无选择的现实。
   
根据对居民能耗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收入与受访者的能源消耗行为有正向关系,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的家庭能耗越高,这符合常识,也说明实行阶梯电价的合理性:耗能高的家庭应当为多消耗的能源多付出。
   
另一方面,尽管很多低收入家庭的低碳行为是被动选择,也应该得到奖赏和鼓励,因为他们朴素的生活,是对这个世界日益缺乏的能源和资源的最大贡献。

207

主题

1941

回帖

2621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2621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2-12-30 1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低碳对于低收入家庭是个伪命题。
人还没有到达那种主动去低碳的程度,只要有能力就会去享受。

内容来自[手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4 07:22 , Processed in 0.0344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