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52|回复: 2

绿染毛乌素:处处可见播绿人 “沙进人退”成历史

[复制链接]

736

主题

848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4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5-8 19: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8日电(记者 丁铭)春过黄土高原,越来越多的“绿洲”点缀着毛乌素沙地。层层叠叠的沙柳、杨柴、柠条、旱柳,令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充满生机。

   处处可见播绿人

   穿行在陕西省榆林市通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公路,片片新绿不
时掠过记者的眼帘。无论乡村还是荒野沙丘,处处可见播绿人。

   当汽车驶进毛乌素沙地腹地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时,一辆辆满载树苗和水箱的机动车接踵而过。在两侧的沙地上,人们挥锹挖穴,栽树浇水,使昔日的“黄龙”绽放出簇簇葱绿。

   据乌审旗林业局负责人讲,防沙治沙一直是全旗生态建设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依托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旗以每年100多万亩的建设规模快速推进。目前,全旗有林面积已达到520万亩,草场面积达到909万亩。

   如今,在毛乌素沙地,无论是修铁路、建公路,还是其他重点工程建设,工程建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

   在薛(薛家湾)东(东胜)高速公路工地上,记者看到了两支形影不离的队伍,一支是推土机、挖掘机轰鸣的筑路大军,另一支是拉树苗、载水箱人欢马叫的造林队伍。

   一位现场指挥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很多开发建设项目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现在再也不能走那种老路了,开发项目到哪儿,生态建设就跟到哪儿。”

   治沙造林女豪杰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她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殷玉珍,全国劳动模范、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乌审旗众多造林豪杰中的一员。她植树造林18年,为毛乌素沙地造出了一片绿洲。

   说起当初造林的艰难,殷玉珍不禁潸然泪下。20多年前,当她由陕西省靖边县嫁到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白万祥家时,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遮天蔽日的风沙。从那一时刻起,她就决心将沙漠变成绿洲。

   治沙先设障,而这沙障一设就是几个月。一次次的设置,一次次的被风吹掉,再一次次的设置。手指磨破了,肩膀磨出了茧,腰也累弯了,可倔强的殷玉珍没有屈服。

   沙障设好了就要栽苗条。可苗条哪里来?看着自家仅有的一头牲畜,她掉泪了,那是全家生活和吃饭仅有的一点资本呀!但她最终还是卖掉了牲口,换回了苗条。

   苗条有了,只能靠人力背。殷玉珍说:“树苗一大捆超过百斤,实实地压在脊背上,绳子勒进肉里,那个疼。”

   天道酬勤,年年如一日的造林总算有了回报。据林业部门测定,到2006年,殷玉珍治沙面积已达6万多亩。现在的井背塘,已变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世界。

   “沙进人退”成历史

   就是凭着像殷玉珍一样的不屈不挠精神,生存在毛乌素沙地的人们改写了半个世纪以来“沙进人退”的历史。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获悉,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毛乌素沙地已经整体实现了沙化土地的根本性逆转。不仅基本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还进入了全面改造利用沙漠、发展绿洲农业的新阶段。

   地处毛乌素沙地的陕西省榆林市是遭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全市68.4%的沙漠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同样位于毛乌素沙地的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不足7%提高到28.75%,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70%。

   回顾几十年来生态变化的情况,乌审旗人形象地概括为:“50年代风吹草低现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开荒;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大变样;新世纪和谐共处新模样。”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生活在毛乌素沙地的农牧民也从治沙中获取了收益。乌审旗图克镇葫芦素村牧民李进财说:“多年的治沙,让我们得到很多好处。去年仅卖沙柳就收入6000多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绿源”环保协会  地球,你我共有;绿色,你我共享。http://www.hnly.org 凤凰环境保护发展中心:http://www.pepdc.cn  创建和谐的绿色家园是我一生的梦想!
发表于 2007-5-8 21: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很多人都在行动……
用佛家出世心态,用道家入世修为用儒家中庸处世,用法家之术治世用易门与未知世界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用心做事,用爱做人实在的行动胜过华丽的言辞

11

主题

92

回帖

64

积分

清泉

积分
64
QQ
发表于 2007-5-8 23: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环保除了热情, 也需要智慧, 不然很可能好心做坏事. 就楼主说到的情况和人物, 我非常敬佩, 但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的想法. 关于在旱地中所植的树是\"抽水机\"的问题早已有人提出, 各种项目,实验也正式了这个问题. 而且在内蒙古的沙漠, 退沙还草应该更好, 植树成活率往往不高, 且效率低, 浪费人力物力, 远不如植草. 而且我们想想, 在很多植树工程中,往往只是同时植几个树种, 那么大家想想, 一段时间后, 那里的树是树龄相似, 树种单一,  根据生态多样性的看法, 我想大家都知道后果吧. \"一次次的设置,一次次的被风吹掉,再一次次的设置\", 我们除了对其执着敬佩外, 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做法呢?
不知道楼主说的情况有没出现这种\"绿色沙漠\"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4 23:22 , Processed in 0.0299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