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66|回复: 3

我与重庆E-NGO——基于重庆市主城区56湖库调查(作者:月夜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与重庆E-NGO——主要基于重庆市主城区56湖库调查项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b411b0101ksmu.html

人生的很多经历,都值得去珍惜、回味,即便是擦肩而过的一颗小草,也能激励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题记

一、团队归属感渐强
“2013年-2014年”,不是什么“一生一世”,只是有空档,闲着也是闲着。虽然我是学法律的,但看到重庆公众河流环保科普中心招聘短期项目助理时,便觉不错,我不是也热爱环保公益嘛。记得中心王永刚老师早在2012年就见过,是个嗓门大、个子也大的特立独行之人,在2013年参与了中心的一期“乐水行”活动,也在13年重庆节能科技周活动现场见过中心负责人余剑锋老师,当时还不知道这俩人是“一伙的”。既然与中心有缘,便结个缘吧,做了“重庆市主城区(拟建成区)湖库调查项目”的项目助理,期限3个月。
起初跟随刚哥出门做调查,说起中心什么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用“你们机构怎么怎么”的用词,而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心的一员。但是,当中心工作人员在向外介绍我的时候,总是“这是我们机构的(新)成员*晓燕”,尤其是中心的乔红从台湾学习归来,给大家带礼物,居然也有我的份额,还有迎春妹妹亲手煮的稀饭和买的兔肉(我吃兔肉了,对不起我家憨憨兔@-@)。虽然我有时玩笑“我是临时工”,但我还是渐觉惭愧,大家都欢迎自己,而自己却“见外”了。于是我开始学会用词“我们中心”“我们机构”云云,自己是团队一员,边上的是同事,而不是外人。

二、湖库调查中的个人能力建设
1. 补习生态环境知识。项目主要针对所列湖库的生态环境、水质、管网建设等情况做一个实地调查,结合湖库及周边市民民意,形成一个从民间环保组织角度的看湖库整治并提出合理建议的调查报告。由于涉及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有点陌生又不太陌生,毕竟生态学基础知识还是有的,所以在调查过程中我必须不断学习水环境相关的生态学知识,还要了解水库构造相关知识。生态环境人人相关,我学习这些,没有什么不好的。
2. 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收集与湖库整治相关的市民意见,这差点难倒了我这个外地人。开始做调查的时候,我常常听不懂,我就会扭头绝望地看着手拿相机的刚哥,求翻译。与人交流真是一门“高端技术”,我想我到现在都未必掌握,主要会存在以下问题:(1)遇到对方不愿意与你交流,似乎我们是官方的而非民间,会特别排斥。此时得用听得懂的词汇解释我们的身份;(2)遇到打不开话匣子的人。有些市民不太与陌生人说话,只会回答所问问题,这样有可能会流失一些市民知道的信息。此时,得结合所见情形,展开“拉家常”战术,很多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么获得的;(3)遇到开了话匣子关不上的人,这些市民一开口就侃侃而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可能大部分都无关紧要,但也得听着以示尊重。此时也锻炼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还要适时根据对方所述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对方转向你想获取信息的话题,同时保持耐心;(4)提问尤其重要,一定要“有备而去”,绝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会漏问重要问题。想想法律工作也是一门与人交流的技艺,交流实在重要,我还要继续努力。
3. 实地调查确实一件体力活。重庆市环保局列了14年和15年要整治的56个湖库,除了4个,我和刚哥都用双脚走到了,这很简单,也很艰难,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山高路远。我想我能坚持,离不开身边这位具有较真、倔强的性格并实事求是的同事吧,虽然这些个性有时会太过分到令人难受,哈哈。每次出门调查,一天中累计2-6小时的时间必定在公交车上,多数湖库被我们“围湖行走一圈”才算结束,还好我的小身体基本承受住了考验。
4. 体验调查报告撰写。在最近7年学习生涯中,课程论文写过N篇,但那都是给老师看的,写得好不好,坏不坏都不丢人,及格万岁。即便是写作投稿,也都是给一般的读者阅读,在论文的制度建议、立法建议等方面的实践性上并不慎重。这是我首次撰写调查报告并提交环保部门,是真实的,对外的,给了我不少压力。写作过程中,运用了统计学,画图又制表,还插图,终于使报告看起来不像一篇法学论文。又好在我全程参与调查,属于“心中有话说、手上有材料”,不是胡乱构造,报告的完成还算顺利。当然,这离不开中心负责人及刚哥的把握。

三、湖库调查之外的所见所闻
3年来,重庆并不招我待见,我却想所有改变,改变我对重庆的看法,这次调查提供给了我机会,去了很多地方。有很多方面值得述说:
1. 山城的特性必然带来诸多不便,也带来很多乐趣。相交平原城市的管网建设,重庆必然因山城特色受到更多挑战,统一区域管网要经受比较大的落差。供水设施也一样,得承受高落差的冲击力,这也是西政学子饱受水管破裂带来的“停水”之痛的原因之一吧。还有不便的就是,不能骑自行车,电动车也不是很方便,只有挤公交。而乐趣也多多,坐轻轨就跟坐过山车一样爽,我多次提及在重庆坐车穿梭似乎是进入宫崎骏《天空之城》中的画面。
2. 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带来城镇化忧思。两江新区作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建设是必然。我还去了九龙坡非常非常远的镇,记得翻过一座山(虽然是穿隧道的),公交车3小时才到,所调查的湖库周边土地居然被征了,要搞城市化建设。我调查期间天天看重庆地图,不管是二维的还是卫星的,联系我去过的地方,总觉得重庆疯了,这是要扩大几倍呀,会不会导致“鬼城”呀。这使我曾经对重庆大量高层住房资源的浪费的担忧更深了,好像我这样一个小姑娘的担忧也没什么用哈。不过,后来听了郎咸平在《郎眼财经》之“城镇化的忧思”中的演讲,原来我观察到的现象确实不一般,只是知识有短板,没办法分析现象。
3. 这是一个人均必需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很大的城市,乡村也一样。我这个浙江小儿来此求学,深深觉得物价之高,父母总以为我在重庆,经济相对落后,生活开支也比较小,结果错了。有次,我和同事到很远的镇上做调查,我提议在镇上吃完午饭再回主城,镇上会便宜一些,同事鄙视地说道哪里都一样。在另一个镇上,我和同事整整绕了街道一圈,才找到一个性价比相对合适的餐馆。重庆的服装,我觉得贵得要命,于是三年来我只网购。交通支出也很大,上车没一会儿,好几块公交车费去了,还坐过7块钱单程的公交,还是在中间一个站下车的,那趟公交叫217,呵呵。
4. 重庆人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我人生第一次在重庆看到路上满满的车穿行,然后路边有个人坐着,身边放一块牌子,写上“带路”。也看到路边的一个台秤,上面挂一牌子,写上“称一次5毛钱”,边上的阿姨无聊地坐着。还有背着背篓流动卖菜的,对于我来说也很新鲜。经营面摊、烧烤什么的,是山城很多人的谋生方式。
5. 爱休闲是巴渝人的特点之一。在重庆的公园里看到30-50岁区间的夫妻、男男女女闲逛,我超级好奇和难以理解,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会忙着工作赚钱,而不是大白天逛公园。时间久了,我也习惯了,不追求过度劳累会更加长寿,所以我也不再惊讶我总是对重庆人年龄估计中的误差——每次估计都相差10岁以上,我把人家想年轻了。
重庆是个特别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去说那分不清的东南西北,也不去说只有夏天和冬天而没有春秋,有人爱重庆,也有像我一样适应不了这座城市的人,但也是美好经历。将这些内容穿插在本文中,只是觉得这3个月让我真正见识了重庆。

四、环保NGO需要更多人的支持
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个城市,但我仍然希望每个城市都漂漂亮亮、干干净净,民间环保公益机构的发展必然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公众监督力量,它们监督政府、企业、公民的行为,引导公众行使环境权,不是为谋取私利,而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让城市环境更加美好,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对E-NGO说“不”,它们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这个“人”不仅仅是市民(用法律术语的话就是公民,或自然人),还有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
1. 重庆市环保NGO“四足鼎立”。我在过去两年,参与了重庆4个重要环保NGO中的三个环保NGO活动,终于将环保NGO从我们环境法课堂上公益诉讼主体角色转化为环境保护力量中的公众监督力量,见识了成长中的E-NGO们。我没有接触过的绿联(全称“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通过耳闻,感觉是其他3个NGO的“母体”,其中的重要人物吴登明老先生的因病过世成为重庆公益界的一大要闻,不管其病因是否跟多年接触污染物质有关(仅揣测),至少暴露了当前NGO工作人员缺少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接触的相关培训,事先防范措施不完善。
重庆市两江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主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和其他公益,尤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方面做得很好。该中心在我看来基本已经过了摸索期,进入成长期,发展比较稳健,人员配备相对齐全,专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原重庆市环境青年交流中心),在我看来,更加注重环保保护宣传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宣传,搭建环保活动的平台。
2. 以公众河流为代表,看环保NGO发展之艰辛。我所看到的想到的,仅代表我个人观点:(1)我很困惑,在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民间非政府性质的环保NGO注册依然这么困难重重。我亲眼看到中心负责人和同事为此中心注册事宜头疼、费心劳力,自己却没能挤出时间出谋划策,深感抱歉。公众河流环保科普中心在我工作期间,仍然未幸运地和以上两家一样成功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由此给工作开展带来诸多不便。不能注册,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合同主体,资金上的往来不便,使合同履约能力非常有限。这也是本次湖库调查完结时,还不能通过一般资金往来方式拿到项目资助。这对未来与其他机构合作也带来很大不便,中心最后无奈注册为企业性质组织,这样就无法得到很多税收上的优惠以及其他优惠。民间环保组织真是“带刺的玫瑰”吗?虽然好看,闻着也香,但是“扎手”?其实,没有一个组织喜欢被“扎手”修饰,只是在推动环境保护过程中,可能触及一些利益,这其实也是NGO使命的展示——环境监督。这时,NGO们需要更多的政府容忍度,及时根据NGO的监督情况完成一定作为或不作为。(2)人员配备上。公众河流和两江中心、巴渝中心相比较略显业余,也许其中工作人员还有副业或者正业要忙,让我的觉得业余感觉“先入为主”了,但我看到公众河流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是富有热情的,也很认真。负责人和刚哥两位不惑之年的大男人在做环保,不会有后顾之忧,使中心的工作开展不会急功近利。但是,如果想让中心稳健的发展成为专注于河流生态环境、河流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组织,足够专业性的人才是必须的,自己培养也好,外部引入也好。但事实是,比较难。首先,这样的人才少,我绝对不会认为我够格。现在服务于重庆NGO的工作人员中也很少有够格的,所以,NGO人才稀缺。其次,即使有这样的人,以很多环保机构现有的资金实力,难以支付较高工资,而我们年轻人无一不被高生活压力所逼迫,要有牺牲奉献精神很简单,我个人也愿意。但是一想到父母、未来儿女,我也不乐意干着牛马干的活,拿着超市大妈一样的工资。(3)得到的资金支持有限。同事刚哥在中心工作一年多,竟然没有自己动手报账,直到我作为他的助理,帮着一起报账。很多项目的开展他都自掏腰包,于是我取笑他,你这根本不是从事环保工作,你只是一个环保上的好人,和卖垃圾得钱捐资困难学生的老太太是一个性质。在我认为,既然是工作,就要区分公与私,即使是从事公益性质的工作。玩笑归玩笑,至少暴露NGO在资金上的缺乏,一般企业最讨厌这群人了,所以支持的不多。注册之前,政府有钱也没有渠道来支持你。(4)监督渠道有限。首先,在信息来源上,当前环境信息公开做得还不是很好。比如,在湖库调查项目中,很多应当公开的资料我都无法通过网络渠道查到。其次,监督手段有限。一般而言,中心发现污染情况会向有关部门反映,上门拜访、信箱、热线等都是常用的方式,但是当前环境下,政府机关往往不爱搭理,逼着NGO必须多次反复反映同一情况,才会得到信息反馈。环保信箱和热线方式事实上并不十分有效,我本人也拨打过12369、12319热线,每次都不反馈处理,也不主动提问是否需要信息反馈。现在很多人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感兴趣,觉得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损害一定可以得到赔偿,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当前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限定只有中华环保联合会,其他NGO即使是注册的,也没有哪个法院会再轻易受理。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环境公益诉讼也是诉讼,诉讼是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讨好的东西,即使是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很多案子前后经历的时间总是好几年头。(5)显然,我们大众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在我们湖库调查项目中,对生态环境表示默然的人群存在一定比例。有些社区,垃圾清运机制明明已经建立,但是公众不配合,宁愿少走几步路子把垃圾倾倒在水库库岸,也不愿意丢进垃圾桶。没有大众良好的环保意识,环保NGO工作意义将大打折扣。


一不小心,居然把自己当成货色开始长篇“小论”了,此文主要是对自己在此阶段(包括12年、13年、14年环保NGO所有活动)总结,顺便说说所思所想,以免憋坏了自己。同时作为一个简单的告别,因为我知道我不属于重庆。绿联、两江、巴渝事业、公众河流,希望它们不断完善,走得越来越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木头~ + 3

查看全部评分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28

主题

1777

回帖

7246

积分

北冰洋

huadaotumi

积分
7246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4-4-16 16: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居然已经在新浪博客看过
这个世界太小了
左手签名的最后一句话是骗人的。
发表于 2014-4-18 14: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环保事业就应该有这些爱于环保、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好!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不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我们是在拯救地球
发表于 2014-4-29 16: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夜魂与两江中心的结缘源于2012年的第一季“绿色齿轮”行动。在第一季“绿色齿轮”行动中表现突出,荣获金齿轮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2-28 22:08 , Processed in 0.04412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