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378|回复: 1

[原创分享] 【青年水卫士如是说】新的开始, 另一个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2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jpg

小编按:绿色大学生论坛青年水卫士培养计划第八期在2014年十一假期期间举办,在这次集中培训结束后,现在,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实践。我们回复这个过程,将一些学员的感想呈现给大家,期待透过这些文字,看到这些青年人们的状态,同时呈现我们的工作,您的阅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也即是对这些青年人们的支持。


十月 . 燕山学堂。
新的开始, 另一个开始(上)


(一)
    从停在路口的车上下来,十月初的冷风就夹杂着细密的雨丝刮过去,即使拉上了拉链裹紧了衣服,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寒颤。拎着个装了好多件T恤的箱子从30多度长沙上火车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刚进十月份的北京这么冷。虽然,主办方发过来的邮件也说,我们是要在山里的所以很冷,请多带几件厚衣服。果然人生就是不断tooyoung too naïve和no zuo no die的过程重复。


    燕山学堂比想象中还要小一点。


    跟着大部队往上走,箱子在水泥地上拖拉发出咕噜噜的响声。一进院子打眼看过去,两边是长的很茂盛还没有开始变黄的树,在五六点钟的昏暗光线里分不清种类。暂时放好了东西收着袖子出来,茫然站在院子里吹冷风的时候,就见一个肉嘟嘟的男孩子背了个小筐在身上,手里拿一根竹竿,很神奇的样子走到树旁边,噼里啪啦一顿敲。然后更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好多个大大的圆滚滚的红绿枣子掉下来,砸在积了点水的水泥地面上,在暗光里轮廓清晰。


    我们呆滞片刻,相互看了看,然后纷纷跑过去捡几个在手里,抹了抹表皮沾的水,咬下去是清脆的一声。真的很甜。


    不知道是因为没有打过农药,还是因着被当天山里的雨水洗刷过,亦或只是大家太饿了的缘故。是印象中吃过的最甜最脆的枣。


    当晚我们到达山上的住处,放好了行李,在一个小小的活动室里集合。
灯光有点暗,头顶的灯好像还是老式的白炽灯泡样子,打在墙壁上全是晕黄的光圈。地上随意摆放着的全是适合小朋友大小的椅子,上面全部印着喜羊羊挺开心的笑脸。


    坐在那里听金哥和佐梅姐介绍GSF的时候,一边听一边稍微有点走神。眼睛看着被当作投影幕布用的白墙壁,余光瞟见投影仪投出的光线里灰尘清晰地在飞舞,偶尔一抬头,一只硕肥的耗子从房梁上跑过,身姿矫健的让人禁不住眨眼睛。


    介绍和分组时间结束了之后,大家回到屋子里整理东西。在很久没睡过的炕上铺褥子和被子,行李箱都在地上折腾开来,冻的哆哆嗦嗦一边拾掇,时不时听见一声尖叫“虫子!”,抬起头就能看到坐在炕上的姑娘吓得变色的小表情。


    快睡着的时候我还在想,离DDL前一天提交了申请进行了时间不长的电话面试,然后没怎么考虑就买了票直接跑过来参加这个了解的好像也不够详尽的项目,不论是为了打发假期还是真正为了解环保亦或是为了近距离观察NGO,都是不是有点不太着调。


    但是被子很暖和,晚上吃下去的枣好像嘴里还留着点余甘,山下看见的那只叫“周一”的狗温顺又听话,身边的姑娘轻轻翻了个身,道晚安好。像终究没什么可想,因为才刚刚要开始。


(二)
    你要是拿那张agenda的纸去看,其实跟你能想见的现在NGO或青年组织做项目的方式差不了太多。把一群人凑到一起做团队融合,做self-discovery,做环保知识的讲解和分享,做实地调研和村庄走访,做水源徒步和检测,做行动计划拟定和讨论,最后收工,聚在一起回忆,哭,走人。但总有些东西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每天早上听着7点的闹钟铃声爬起来(有野外活动就更早一些),眯着眼睛把头发随便拢起来从前面走到后院去洗漱。没有下雨的清晨,往脸上扑腾完水一转身,阳光就洒在脸颊上,舒服的柔和温度。


    比如做selfdiscovery时找了个安静的石板坐着,一环一环地回想,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喜欢做的、认真去做了的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居然都能联系到一起,清晰明白地指向某几个方向;短信微信问身边的人能不能讲几个我的优点啊,问了5个回答居然各不相同,对着其中一句“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哭笑不得。


    比如结束一天的活动,晚上站在刚下过雨的地面上跟一群人使劲仰头看星星,拿着连不上去网却可以用的观星APP对着夜空左移右移,发现了某个熟悉的或者好看的星座就会集体赞叹地“哇”。


    比如从最开始大勺大勺地挖茶籽粉洗碗变成后来每次只使用一点,但从头到尾都会为碗里的泡沫惊奇。


    比如偶得地休息空隙,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闭上眼睛微微后仰,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安然闲适的老人家。


    比如作为一个文科生在高中地理书上看了很多年的富营养化,终于有机会亲自在野外拿试剂装水测试,并亲眼看着几分钟之内那一小管液体令人惊慌的颜色变化。


    比如发现自己的体力其实超过自己的认知,一天走了将近25公里也没有真的累趴下,晚上还能嘻嘻哈哈的狼人。


    比如中间那些天,几乎没怎么看微信发朋友圈,手机丢在包里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想起以前参加的活动,也年轻,也鸡血,也见过很多厉害的人听他们讲厉害的故事,也有很多收获,拖着行李箱离开的时候大概也有不舍和遗憾。但是从未这么安心的,去感受,去居住,去体验,去愉快地参与没有负担。


    离开的早上站在天只蒙蒙亮的路边,突然明白过来,要离开的是一种生活。


    未完待续~~~


——来自青年水卫士培养计划第八期学员于洪敏
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从小到大常有这样的例子。根正苗红长大的小青年们,周遭发生一些让人看不过去的事情,刚想站出来伸出手露出头指责或者修正,旁边的人就扯一把,说,“跟你有什么关系。”于是小青年喏喏收回手站回去,默默承认是自己多管闲事,此后越来越长大,用不了多久,也变成了那个站在一旁扯人回来的人。或许他再耐心些,再多话些,可能会跟被他拉回来的青年人仔细解释,“所以山上的树没了跟你有什么关系,不是你家的山;河里的水污染了跟你有什么关系,不是你喝的水。”


    把这一段情形放到在大学礼堂的演讲中去,肯定是会有哄笑声的。也大概会有很多学子们一边笑一边轻轻摇头,想还好我不是那个人。但其实,旁观者的角色,被阻拦于是就不再伸手的角色,大部分人已经扮演了好多年。


    我们中间有一天去走访村庄做民生调研,要去的村庄上面是个很大的铁矿企业,当天我们特意走山路经过铁矿的尾矿堆排区,那原来是两座山中间很大面积的河谷,现在尾矿和废水的混合体堆积直逼半山腰,远远看过去倒是很像一个巨大湖泊,只不过湖水是昏暗的黑绿色。


    我们从排放区的管道旁边走过,耳边轰隆声不断,分不清是在开山还是钻探。尾矿区边上能看出植物原型的大多枯死,黑黑的枝丫耸立出来。


    要去调研的村庄就在这个铁矿区下边,还是个正在努力建设的“生态村”,老一代人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在铁矿工作。闲聊般问了几家,都是正面或者起码不负面的评价,被问及“有没有想过一旦污水污染了地下水怎么办”,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那也没事,我们自己打了井。”


    问到最后一个,是开药店的老板娘,稍微有点胖胖的,从屋子里走出来,操着一口京腔让我们搬凳子坐着说话。问她,觉得尾矿区会有什么不好影响吗?她眨眼睛笑,没事,水也不影响。不过要是溃坝了,那里的东西可就都往密云水库去了。问答聊天没有进行太久,最后站起来道了谢大家都要走了,她突然叫住我。


    哎,姑娘,你刚刚说你是从长沙过来的吧。
    对啊。
    哪个学校啊。
    湖南大学。
    哟,我儿子是中南大学的,去年毕的业。
    她说着又笑了,笑着笑着就有点不太对劲。他之前是学土木的呢,专业好,可是特别辛苦。。。
    不知道什么时候,眼睛里就有点晶莹的东西在闪。


    我立在当下,只能说得出一两句您是想儿子了吧之类的话,再转身往外走,出了门站在街道上,觉得整个人心都慢慢沉下去,酸疼的厉害。像是本来在用旁观者的眼光看着,分析着,访问着,也默默谴责着,却突然好像不再置身事外,只因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起那双有点湿润了可还是忍住的眼睛,问自己,如果那是我更亲近一些的人,大概会忍不住折返回去跟她讲,不顾可能会吵起来也要跟她据理力争,那样严重的排放,一定是会污染地下水的。一定是对健康不好的。


    那些在我们身边的平凡的普通的人,说不上多少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说不上跟我们有着怎样的深浅联系。也许只是跟我们父母年岁一样大,有像我们一样正在读大学时常会怀疑自己怀疑一些信念的儿子女儿。哪怕仅仅是因为这样,也不想再做只能长吁短叹的旁观者。


(四)
    金哥其实很年轻的,91年,少数民族,看起来就是刚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样子。佐梅姐一头直发,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点羞涩,大学专业好像也是跟植物相关,徒步的时候脚步飞快走在前面,用手里的单反拍飞起来的水鸟。也不过是我们身边时不时会打闹会嬉笑会在上学时一起抱怨考试的同龄人,但因为身上贴了“NGO工作”的标签,被硬生生地拎出来变的与众不同。


    平常聊天时,问“父母有没有很干涉你做这份工作啊毕竟是全职”,得到的回答都是“还好吧”,再追问下去就是一摊手,大概意思就是还是有工资拿的又不是养不活自己。说到这点,又会自嘲,工资很低很低的。知道NGO这三个字母意思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在中国这些组织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随便拎出来都能讲出来好几条:缺少资金、缺少完善的法律保护、缺少人才、审批过程冗长手续繁杂。。。但是你到网上去搜资料,又会看到每年一批批的草根NGO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建立、成长。
人都有向善本能,但正经做行善事,往往困难许多。


    在周遭朋友们去好企业去申学校往前奔的时候守住一个信念,很多时候要跟父母重复解释,短期情况下很难拿跟工作付出相对等的报酬。。。而且大多数时候是忧心的,比如某个地方又发生了一个什么环保问题,如何与污染企业和政府努力协商斗智斗勇,或者做一场活动,来参与的人有多少真正懂了想要传达给他们的东西,又有多少能坚持把环保的精神一直持续下去。也不过是同龄人。


    想起之前做项目时那种很难讲述的孤寂,就觉得对着这些人,什么鼓励的、安慰的、好听的话都讲不出,也不需要讲,只默默看着他们努力,跟着他们一起努力,等待埋藏在种子里的信念开花结果就好。就像一直讲一直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总是,功不唐捐。


(五)
    离开北京的第二天,据说帝都雾霾,俩人站在对面,互相看不清对方。
    后来几天,长沙空气状况也不好,嗓子跟自动检测仪一样很快哑掉,坐公交车时看着灰蒙蒙的湘江,什么也讲不出。想起第五日走白河的时候,看到河流流淌,岸边花草生长,水鸟扑闪着翅膀起飞,有种心情似曾相识。


    那大概是小学五年级,跟着妹妹去爬姥姥家附近一座很矮很小的山,春末夏初时节从小路上去,头顶全是高树,绿荫荫一片,风吹来像是海浪的拍岸声。爬到山坡上,觉得累了,随便找了块石头坐着,往下一看,好多种类不同颜色的小花开着,不是那种艳丽的美,也并非多么密集,只是一眼看过去,觉得那一刻的心情是“纯粹的快乐”。


    所以我猜,这么多年,有这么多人,在环境保护这条路上或踽踽而行或携手接班,或不声不响做自己能做的事,或轰轰烈烈不达目的绝不回头,大概也只是为了那样一个念想,一个画面---- 春末夏初的小花都开了,山风舒爽,我坐在它们中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3 15:48 , Processed in 0.03555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