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公益项目是怎样产生的?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作者:陶传进,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
“可复制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我们的观点是不宜过于强调,甚至不能认为可复制性是一个优秀项目的特征。如果硬要在这一方面加以强调,那么可以把它修改为:将项目模式阐述清楚。而至于别人是否想复制,能否复制,那是另外一回事。
之所以对可复制性做出如此判断,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阐述:第一,关于公益项目是什么的理解;第二,关于一个良好的公益项目都是怎样产生的观察。
1、公益项目是什么
关于公益项目是什么,我们自己的研究已对此有过较为系统的阐述,它可以简化为四个层次,第一就是简单的散财之道;第二就是流程化的公共服务,类似于企业的流程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这样一类内容;第三就是公共管理所特有的内容,包括狭义的公共服务和狭义的公共管理,这也是公共管理区别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使用政府这样一类公共管理主体的原因所在,目前NGO所从事的事情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将原来由政府单独运作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给置换出来;再往上一层也就是最高的层面,则是在社会价值、社会体系、社会创新等方面有所思考、建树和引领。
在第一层面、第二个层面,可复制性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到了第三层面、第四层面,我们就很难指望一个好的公益项目会在短期内具有被另外一个组织复制出来的作用。当然这不是从绝对角度讲的,从绝对角度上看,任何一个好的项目都可以被复制出来。我们是从它被复制的难易程度、可行性等方面来看的。下一段“一个好的公益项目都是怎样产生的”能够告诉我们更多的内容。在我们的大量的经验素材中,在一些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稍具专业深度的公益项目,都是经由一个组织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一套固定的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模式,并且将自己的运作技术也包含其中,模式加技术加资源一同来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之所以需要长期积累,原因就在于这一套模式。模式和技术的结合,技术和资源的结合再落脚到一个团队上是如此的艰难复杂,而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并不希望人们误认为这样的项目可以简单的通过复制而在另外一个地方扎根成活。
2、一个好的公益项目是怎样产生的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好的公益项目,尤其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下面,通常都需要一个跨越一段时长的积累。组织一边运作项目,一边探索项目的理想模式,最终将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深层加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项目模式得到细化和深化,而且运作团队、运作技术、问题的分解、组织的;领导力等都得到细化与提升。后者很难仅仅依靠“复制”而得到简单的答案。
从绝对意义上讲,所有好的公益项目都具有可复制性,原因就在于它之所以能成功,一定需要依靠自己的专业性,包括项目的模式,项目的技术等,而不能靠偶然的运气,因而都具有可复制性。所以,只要把项目的模式阐述清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包括技术条件、团队条件、资源条件阐述清楚,就可以复制。
但是公益项目它对于项目的模式运作技术和团队的要求有些时候是如此之高,以至于甚至一个关键性的领导人物都可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最核心要素。因而当你不具有这种关键性的具有领导力的特殊人物的时候,可能就根本无法复制该项目,或者团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公益理念都可能会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3、结论
在理论上可以复制的项目在现实中却往往只有特殊的组织、特殊的团队才能够运作出来。在这一意义上,越是不可复制的项目,越具有自己的独特技能包含其中,也就越有价值。
纵观我们当前整个公益领域,好的项目也并不是没有出现,如果项目的可复制没有根本性的屏障,我们尽可以将这些好的项目向全国各地复制即可,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可复制性提出了一个比较谨慎的提醒,就是我们有些时候不得不认为特殊的项目只有特殊的团队、在特殊的时机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如果非要复制它,一定要在相应的技术能力、时间等方面的积累,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对于问题的深层把握与思考。
(欢迎在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转载或引用)
原文链接:一个好的公益项目是怎样产生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2NDc0MQ==&mid=201906690&idx=3&sn=8023d12a596d155029876cdc2bd4f269#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