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521|回复: 3

每年死15万人 气候变暖致新瘟疫阴影笼罩中国?

[复制链接]

736

主题

848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4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5-30 11: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年15万人丧命灾难大片将在中国重演?———
7.jpg




  阴影笼罩着快乐的人群,一种奇异的病在以一种不知名的方式迅速蔓延,甚至呼吸都能致人死地,人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扼住了咽喉,莫名其妙的在夜晚死去或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轰然倒地……人类面临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斗”,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这些在灾难大片中常常出现的场景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SARS之后,我国加强了流行病监控。近日,首都北京首例登革热患者被发现。这种以前只见于热带的疾病在地处亚热带的北京忽然现身,引起了流行病研究者的注意。有专家指出,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气候变暖为一系列原本只见于热带或高寒地带的疾病提供了泛滥和滋长、变异成新瘟疫的温床。受到气候变暖影响最强烈的亚热带地区首当其冲。我国正在其中……

  告警篇

  新瘟疫“趁热”南征北伐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毛主席得悉余江县消灭血吸虫之后所作的《送瘟神》。然而当日历翻到21世纪的今天,新的瘟神正卷土重来。

  5月24日,卫生部发出通报,截至5月21日,今年全国已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459例,死亡2人。其中,山东临沂市发生较大规模手足口疫情。卫生部专家预测,今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有可能提前。5月17日,北京发现今年首例登革热病人。去年8月,北京100多人因为食用福寿螺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以往这些只有热带、亚热带才有的疾病,为什么在北方频频出现呢?不仅如此,以前只在亚寒带出现的莱姆病也已被发现向低纬度转移的踪迹。这是否预示着新的瘟疫将要来临呢?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分布区的扩展趋势引人关注,人们往往将原因归于抗生素类药品的广泛使用所导致的细菌抗药性、第三世界国家贫穷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世界范围内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等因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诱因。

  科学家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疾病传播的头号帮凶。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阴赪宏博士针对登革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变得越来越热,作为热带疾病的登革热将向北蔓延。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存在的土壤不再局限于南半球,它们对温度最为敏感,只要温度上升1℃,蚊子数量就会增加10倍,而温度增加会直接改变疾病的分布,过去只存在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登革热,当气温上升1℃,这类伊蚊就会“北伐”,随着气候变暖不断向北。

  解放军302医院杂病科副主任医师姜天俊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自然因素是影响流行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尤为明显。

  同时,气候变暖也改变了水源的分布、温度和微生物的种群数的变化。海洋浮游生物是霍乱弧菌等病原体的天然储存库。而台风、暴雨和洪涝引起粪便污物对水源和居住环境的广泛污染,更易引起经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的45%增至60%。

  2002年,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发出警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从人到植物、飞禽,到走兽,到海洋生物等,都可能遭到流行病“病菌”的袭击,并可能使某些生物物种灭绝。新的瘟疫正在向我们走近,人类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从容的迎接挑战。

危情篇

  八大新瘟疫阴影笼罩中国?

  在很多科幻大片、灾难大片中,不同类型的疾病泛滥的场景虽令人心悸,但毕竟还是艺术作品。但现在,这一切似乎已并不遥远,不少大片中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片名:《极度恐慌》

  剧情:来自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杀人威力强大,曾是传媒热烈报导的头条新闻。《极度惊慌》正是利用这种逼真的背景编构故事。在这部13年前的大片中,中国人首次看到了什么是“疾控中心”、什么是防毒面罩、隔离。

  影片讲述了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影片中出现的传染类型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由于同类原因易在气温升高后流行的疾病主要有3种:

  1.莱姆病

  2.手足口病

  3.血吸虫病

  踏青隐患:莱姆病

  案例:近年来,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不断增强,大量的城市人远足山区,但却带回了奇怪的疾病。王先生就在一次丛林越野后发现腿上出现一片片红斑,到医院一检查,原来得了莱姆病。

  病理:解放军302医院杂病科副主任医师姜天俊大夫告诉记者,莱姆病是一种经携带螺旋体的硬蜱(音皮,一种节肢动物,吸血,也叫壁虱)叮咬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姜天俊大夫说,莱姆病的典型表现是:开始主要为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常伴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的可使关节受损、致残。

  “趁热”原理: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阴赪宏博士告诉记者,莱姆病是全球分布的人兽传染性疾病。我国山林地区、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是高发区,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推算新患者每年有2-3万人。

  随着气候变暖和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莱姆病也开始向低纬度地区和城市转移。以往莱姆病主要分布在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温带、亚寒带地区。但气候变化使莱姆病的传播者蜱的分布更加广泛。最近,首次在云南发现莱姆病典型病人7例,疑似病人22例。近来在台湾也发生了一起师生集体感染莱姆病事件。

  另一方面,人为破坏环境也是莱姆病蔓延的原因。密尔布鲁克大学生态系研究所的动物生态学家理查德·奥斯菲尔德认为,在开放的林地上,狐狸和山猫抓老鼠,从而遏制莱姆病原体的寄生数量。但是随着林地被开发,狐狸和山猫消失了,老鼠和蜱就无限地繁殖。

  偷袭儿童:手足口病

  案例:最近上幼儿园的小华突然不爱吃东西了,妈妈一看,原来小华的口腔里有许多溃疡,过了两天,小华的手和脚也起了很多小红包。到医院一检查,原来小华得了手足口病。

  病理:解放军302医院杂病科副主任医师姜天俊介绍,手足口病是由于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幼儿常见传染病。

  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阴赪宏博士介绍,手足口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此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粪便等方式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造成传播。

  “趁热”原理: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原体大多存在于温暖的水中,而气候变暖改变了水源的分布、温度和微生物的种群数的变化,从而增加了肠道传染病泛滥的机会。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这使依托水源的肠道病毒迅速增加,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

水中刺客:血吸虫病

  案例: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三家店村,38岁的黄富贵骨瘦如柴,靠在墙边还不到5分钟,已经气喘吁吁,不停咳嗽,肝腹水让肚子大的像一面鼓一样,触目惊心―――黄富贵不幸患上血吸虫病。

  病理: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流行的血吸虫,因为是日本人最早在日本发现的,故称为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血吸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但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宋文质教授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中国血吸虫病感染的危险,血吸虫病可能向北迁移扩散。

  “趁热”原理:发表在中文期刊《气候变化研究进展》(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三月份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变暖的趋势可能导致吸血虫和其中间宿主钉螺密度的增加。血吸虫过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但是如果北方地区的日平均温度满足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的起点温度值15.2 摄氏度,它可能会向北部扩散。

  研究人员发现适宜于钉螺和血吸虫生长的时期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在大多数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一年中日平均温度不低于15.2摄氏度的时期延长了0-15天,而不低于钉螺生长温度下限指标5.9摄氏度的时期延长了15-30天。

  血吸虫病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和肝脾轻度肿大等症状。如果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大多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病人常因肝功能损害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魏刚)

来源:北京科技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绿源”环保协会  地球,你我共有;绿色,你我共享。http://www.hnly.org 凤凰环境保护发展中心:http://www.pepdc.cn  创建和谐的绿色家园是我一生的梦想!

0

主题

60

回帖

35

积分

水滴

积分
35
发表于 2007-5-30 1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吗?

21

主题

1149

回帖

636

积分

湖泊

积分
63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5-30 1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怖

84

主题

779

回帖

509

积分

黄河

积分
509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5-30 18: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度恐慌》....
自然反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6-16 20:10 , Processed in 0.03195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