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08|回复: 0

老田牛<原创>身在福州不知福

[复制链接]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2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6-19 1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身在福州不知福

⊙ 田 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我就步入了50岁老年人的行列了。
   在我孩提时的眼中,对于四十出头的人,我感觉他们是老大人了,总与他们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五十多岁的人,我总是毕恭毕敬地,把他们看作是倍受尊敬的老人,居然还担心他们会死……。咳,时光如梭。五十岁,到了知天命啦!从前一个多么可怕的疑虑,现在却轮到了自己。
   在仍有记忆的40多年前,我印像中的福州城市是那般的古老与落后。那时我很小,福州却象五十岁的老者。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男人蹲在大木桶旁为一家人洗衣,大清早在路边为家人洗马桶,抑或悠然自得地在菜市场里买菜等,这不正是古老“母系社会”的传承吗?福州地方话称锅为“鼎”,自称是“奴”,称对方为“人”等等,也不正是古汉语的延续么?


   在60年代末,我上小学五年级,难得随着父母乘上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到所谓的“城市中心”逛百货,那百货商店建筑高不过四层,商场内昏暗的氖气灯,显得很压抑。各商场收银处用的是铁丝牵拉到各柜台,钱票用木夹子夹着,钱票随着铁丝来回推,这就是当时收钱和找钱的手段;走进商场,这里的男男女女穿的尽是黑、蓝的,灰、白的,而大多男人的棉质衣裤上还打着补丁,补丁的还包括那人们脚上一双双黑布鞋和人字拖鞋。老福州,一派凄凉、凄惨的环境氛围。
   都说“身在福州不知福”,我一直没有“福”的感受。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舅舅那“纸褙”的房子,站在二层临街屋内,竟能透过稀疏而薄的隔板,看到街道上隐隐约约往来的路人。走进外婆仅放着一张床的小阁楼,伴随着一股潮湿带来的霉味,一步一声“吱吱呀呀”地响着,仿佛踩在纸盒上、如履薄冰似地。这等住房,福州比比皆是。于是,人称“纸褙福州城”。


   老福州很破旧,破旧得不少瓦房破了瓦片,就用塑料薄膜来遮风挡雨。唯独让孩儿时代羡慕的是东街口八层高的邮电大楼。课堂上,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那大楼高到抬头看顶层,能掉了帽子哦!”于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凭借帮助红卫兵们撒“革命传单”的机会,终于闯入了能“掉帽子”的邮电大楼,从那高高的大楼顶层俯视街头如蝇头大的人群,欢快地抛下一叠叠红色的传单。这就是老福州的“东街口邮电大楼”,它不仅是孩子们羡慕并为之骄傲的大楼,也是福州女人们鄙视、嘲讽郊县“乡巴佬”而少见多怪的物证之一。

   小时候,我的家就住在东门的塔头新村21座,是一片具有三层高的砖混结构的瓦房,数城里的富人区了。我孩儿时代的塔头幼儿园,就落在东门公交站点不远处,距离家也不过两三百米。记得每逢下雨时,奶奶总拿着那一把破纸伞来接我。到了家,奶奶被雨水浇透了内外衣服。到了上小学,我可以独自越过晋安河的小木桥,来到对岸不远处的琼河小学读书。我还记得那摇摇晃晃的小木桥稍带有拱形状,可容三人并排而过。桥墩由小腿粗的十来根杉木撑着,一遇大暴雨,小桥常被大水所冲垮,每遇断桥,这一带的校友就借口逃学了。孩儿时代,大家衣着与读书文具普遍简朴,背的是帆布制、旧衣服改制的书包,穿的是胶鞋、木拖鞋或光着脚丫。平日里,孩子们像小鸟似地,欢快地越过小桥,然后走上沙石与柏油混合的六一路。印象特别深刻是,酷夏六一路的柏油路面晒热得发粘,孩子们的脚步仿佛青蜓点水似的,有烫的、有粘的、有被沙石叮着疼痛的,个个乐着、笑着进入校园……

   这就是孩儿时代所认识的六一路。在那年代,穷困的日子谁不笑谁,因为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差不离,没有高标准生活的榜样。当初令人费解的是,大家都是青一色的装扮,倘若有一女子穿着花衣裳,背地里就有人指指点点地说个不是。不久,这女子就讹传为“破鞋”。再不久,你就会惊讶地看到她的脖子上挂了一双破鞋而被游街示众的惨景。一种落后和愚昧的意识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当然,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尤其明显。

   伴随男孩时代成长的玩具是抽陀螺、轮车、柿子核和香烟纸,女孩们玩的则是跳牛皮筋、跳马、踢毽子等。我爱抽陀螺,福州话叫“贱骨头”,那锥形底部有一钢珠,花五分钱能买一个,用带子绑在小木棍上,对准陀螺“叭”地抽它一个鞭子,陀螺便在地上飞快地转,转久、转快、撞倒对手的陀螺,便是孩子们比对输赢的标准。长辈骂那些打不怕的顽皮小孩管叫“贱骨头”,之所以叫贱,就不言而喻了。



   最令孩提时代喜爱的玩具是“扑满”。其实,扑满不是玩具的玩具,仅仅是一个蓄钱罐罢了。但那些用泥巴手工制成的各种飞鸟走兽、才子佳人,再涂上五颜六色那一尊尊形态可爱的“扑满”,煞是让人爱不释手。卖扑满的是一位60多岁白发、高个头的老人,他挑着装满上彩的小猫、小狗、小猪和京剧脸谱的“扑满”,吹着短笛“嘀嘀喋喋”地响,声音十分悠扬。新村的孩子们只要听到这种笛声,便纷纷围到老人的担子前,热闹的气氛就象过年似地。后来,听说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制有“帝王蒋相、才子佳人”的扑满而被扣上“黑五类”的帽子。从此,孩子们再也没见过那张慈祥、憨厚“弥勒脸”的老人了……

   这就是我小时的福州,城区里内河纵横交错,池塘也随处可见。家在晋安河畔时,我常与小伙伴们到河里游泳,河水十分洁净,新村里的长辈们常到河里挑水倒入水缸,而后稍加些明矾搅一搅,这水即能做饭、做菜了。对于晋安河周边印象极深的,莫过于捉泥鳅、逮螃蟹的事了。在孩儿时,每每学校提前放学,我便与小同学们到晋安河那土质的堤坝上捉螃蟹,母指大的小螃蟹刚出洞口,就成了孩子们的“俘虏”;河岸是稻田,孩子们在田地里找到洞口,便用木棍顺着小洞挖地三尺,大大小小的泥鳅也难逃出孩子们利索的小手。有些调皮的孩儿把小螃蟹带到课堂,偷偷地装入女同学的书包,甚至干脆丢进女同学的衣领内,吓得女孩子哭爹叫娘的,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还有,儿时常挂在口中的儿歌:“你说一 我说一 ,一个小孩开飞机;你说二 我说二,两个小孩肚子饿; 你说三 我说三, 三个小孩爬大山……”。那远久的儿歌至今回荡在耳际。

   盛夏的古城福州,依然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城内茂密而古老的榕树,像是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庇护榕城人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又像是一位位守城的老者,见证了福州两千多年饱经风霜的历史。

   原生态的福州,我爱那大雨过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情景。那斜阳中无数的青蜓低空追逐;夜里草丛中荧光闪烁的荧火虫,以及田地、池塘与房前屋后蛙声、蝈蝈声、蟋蟀声四起,都给城市人一种生活在自然生态中的感觉。雨后,我总是光着脚丫淌着积水,推着小纸船、小木船和伙伴们赛船,打“水仗”,打闹、嬉戏忘乎所以,十分恣意。


   到了成年了,自己又在环保局工作了,才领悟到原生态的福州是十分诱人的。福建人民的“母亲河”闽江穿城而过;城内有郁郁葱葱的烟台山、于山、屏山、乌山、吉祥山;几十条内河贯穿全城,水质洁净;还有上百个池塘,调节着夏日炎热的气候;还有上千株大榕树形成“暑不张盖”的榕城,这都孕育着福州人在得天独厚的生态城市中繁衍生息。福州人仿佛与一位温馨、亲情、宁静的老者相处,自然有一种安全、无所顾忌的感觉。无怪乎,上年纪的人有“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的想法。


   从出生到现在几近半个世纪了,一生比较“风调雨顺”地走过来了,自己喝了多少闽江水已无法估量,到了自己确实有些老了,竟然发生了对福州感情上的变化,不知觉地有了“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的感受。也许是从广义上讲,福州有山、有水、有河流,更有处于沿海开放城市、享受着比内地城市更多的优惠政策;狭义上,便是自己有了家、有儿子、有父老乡亲和令之留念朋友的缘故。一旦遇公差出门在外,我有些归心似箭的强烈愿望。此时,我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老了,开始说老人话了,做老人事啰!

   爱福州,爱家乡无可厚非。但爱到离不开福州,井底之蛙地看天下、看未来,这是事业人的忌讳。福建简称“闽”,是关在门内的一只虫,而大多走出门的“虫”却成了一头“虎”,风风火火闯天下,正是今天的成功者。“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意为:大丈夫不转战南北,四海为家,怎么能为百姓出力?我以为,之所以说离不开福州的人,也大多出自于保守、安分守己等人所言。也正因为有众多爱上福州,陶醉在“安乐窝”的人,才使得福州人满足于现状、安于现状,而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建设没有发生更大的变化(这只能与首批十四个改革开放的城市相比较)。应当说,保守、怀旧、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知足常乐之意识、之怪圈,就像一把无形的大锁,将福州人封闭在能看山水、与亲人同吃一碗稀粥的小阁楼里。如此福州人,还能成大器么?!

   人到老了,又看到今天福州这般模样,责备我孩提时代确实是“身在福州不知福”。岁月沧桑,现今福州所有的内河十分黑臭,不见鱼虾游弋;众多池塘几乎都被填平,红青蜓、绿青蜓点水以及燕子衔泥土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城内一座座高耸的大楼,压得人们仿佛透不过气,城市温室效应突显;大街上吵嚷声、喇叭声、音乐声,声声刺耳,并充斥着浓浓的机动车尾气,无不让人感到适宜人们生存的环境正与我们走远了。

   福州,不是孩提时的福州了,还能说“身在福州不知福么?
                 
   



                                               2006年12月12日于福州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0-2 01:16 , Processed in 0.0315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