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109|回复: 0

遏制全球变暖 你碳中和了吗?

[复制链接]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5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6-23 1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60多年前,全球变暖是个“前卫”概念,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气候分析学家为此忧虑。他们警告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必将损害地球气候体系。而今天,全球变暖已是共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1月29日在巴黎举行会议,将在为期5天的会后发表一份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这份报告肯定了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月30日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将是他议事日程上的主要议题之一,他将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来帮助各国应对这一问题。
  人类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反过来,全球变暖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在生活中“碳中和”,而《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2006年年度词汇。

  震惊·沮丧

  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0.13米到0.58米,全球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4.5摄氏度

  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月30日说,全球变暖是全世界目前面对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国际社会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他承诺,他将和联合国各成员国密切合作,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1月2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在巴黎举行会议,在5天的会议结束后,研究小组将发表一份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这份报告肯定了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不过,参与起草报告的科学家拒绝透露具体内容。他们只说,有关全球变暖的评估,报告给出的结论“令人震惊”、地球气候变化的前景令人沮丧。

  “这(报告)肯定了长期以来(有关全球变暖)的议论,而且指出了更多的危险。”法国气候分析学家埃尔夫·勒·特罗伊特说道。

  美联社得到报告的初期版本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0.13米到0.58米,全球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4.5摄氏度。

  这些数据显示了全球变暖的不良前景,但并非定论,也不是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最悲观的预测。美国《科学》周刊1月份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0.5米到1.4米。

  IPCC报告与其他研究的结论有出入,因为起草报告时的情况不一样。科学家们6年前开始研究时,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没有大面积的冰原融化。预测海平面上升高度时,科学家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冰川(不同于冰原)融化导致海水增加与水温升高造成海水体积膨胀。

  2002年,南极洲的拉森B冰架断裂,这块面积达325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块”在35天内融化得不见踪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每年流失的冰体积达221立方千米,时下的流失速度是1996年的两倍。

  因此,IPCC这次会议将集中讨论修正具体数据,但不会改变有关全球变暖严峻形势的判断。“报告中有大量的迹象和证据,不仅清楚地显示气候变化的事实,还证明人类活动确实影响了这种变化,”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告诉路透社记者。

  关注·担忧

  在德国,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仅次于失业问题;半数法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

  全球变暖不仅令科学家担心,也引起公众关注。越来越多调查显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仅次于失业、恐怖主义、经济景气与否这些事关生存的问题。越来越多个人采取行动,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试图以此抵消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欧洲,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在2003年之后显著提高。当年,暴风雨令欧洲大陆东部成为泽国,欧洲西部却遭遇罕见的高温袭击。去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86%的受访者相信,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其中,45%的人害怕,自己与家人在有生之年将受气候变化威胁。在德国,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仅次于失业问题。在法国,几乎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英国,每天报纸的头版几乎都刊登有关环境的新闻。这项调查还发现,为了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68%的受访者愿意大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同意略加限制自己的行为。

  行动·努力

  早在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

  “碳中和”就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

  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在生活中“碳中和”。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当选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

  环保·商机

  包括汇丰银行、网络公司谷歌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开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计划,更多的企业则视“碳中和”为21世纪品牌形象魅力所在

  更有专家预测,在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下,这股环保风潮势必影响人类的经济行为,“绿化”人们的钱包。

  大型环球在线旅游公司Travelocity与Expedia都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务,只要顾客多付几美元,就能抵消自己旅行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更多的企业则视“碳中和”为21世纪品牌形象魅力所在。

  汇丰银行2004年12月承诺,将成为一家完全“碳中和”的环保型公司。为此,汇丰银行更新办公室照明设备与空调装置、减少员工商务旅行,以此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当员工搭乘飞机出差时,汇丰银行为此支付额外费用,用于中和每个员工旅程产生的二氧化碳。

  其他国际知名企业也开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计划,其中包括网络公司谷歌、瑞士再保险集团与美国冰淇淋公司Ben&Jerrys等等。还有更多的企业也意识到,关注气候变化不仅关系到企业形象,也影响到企业发展前景。

  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变暖成为全球商界精英人士最关注的话题。英国石油公司常务董事莱恩·康恩在论坛上说,石油公司已经意识到控制排放的“迫切性”。

  1月22日,几家大型企业敦促美国总统布什,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企业包括美国铝公司、杜邦公司、卡特彼勒拖拉机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等。

  醒悟·改变

  为了遏制全球变暖,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表示将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环保问题也成了布什2007年国情咨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3%至4%,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然而,布什2001年出任总统后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对于减缓全球变暖的努力而言,布什的决定无疑是沉重一击。不过,美国政府与国会最近的有关举动显示,美国政府或许终于醒悟,有意采取措施减缓全球变暖。

  到了今年1月,美国民主党成为美国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多数党后,事情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领导的民主党宣布,将在国会推动能源法案,向石油和天然气企业收取更多税费,同时鼓励发展更多可再生能源。佩洛西还表示,为了在遏制全球变暖问题上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正在寻求建立一个众议院下属的气候特别委员会,专门就遏制全球变暖问题提出有关立法建议。

  环保问题也成了布什2007年国情咨文的主要内容之一。1月23日宣读国情咨文时,布什表示,要加大投入开发新能源,还计划在2017年以前减少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这些计划将削减美国大约20%的汽油消耗,并增加汽车的燃油使用效率。

  无论民主党推动能源法案的计划,还是布什的节能举措,都没有涉及美国按照《京都议定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然而,其中的变化引人注目,代表了当前政界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你可以看见显著的、广泛的政策转移,”世界银行专家罗伯特·沃森说道。这正是预测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们希望见到的。谈到IPCC即将发表的报告,这个机构的主席帕里乔说:“我希望,报告能够震动人们、政府,让他们采取更严肃认真的行动。”

  名词解释

  “碳中和”就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而《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2006年年度词汇。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4 10:00 , Processed in 0.0301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