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环境教育(以下简称“环教”)的讨论
主持人:郭云哲(北京)
主讲人:成都张俊
参与讨论者:武汉沈瑞松,黑龙江高瑞睿,广西郑怡,西安杨智强,广东莫嘉乐,其他群成员
中心问题:1、环教的必要性
2、环教的开展方式
3、开展环教的人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主讲人发言汇总
环境教育有6大技能
① 通过口头、书面和艺术等形式,明晰、简洁地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观点,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
② 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解释有关环境问题的数据和统计结果,如进行生态学调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③ 通过修正、分析、解释,评价从各方面获得的有关环境的信息,组织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④ 通过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权衡各种影响因素,提出经过认真思考的意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 通过参加与环境有关的团体活动,如清除废物的工作,并积极在团体中承担责任,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
⑥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模拟环境调查活动,并使用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环境教育效果
应使学生理解并重视他们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养成对环境工作的积极态度;重视和关心环境和其他生态问题;独立思考有关环境的问题;尊重他人的信念和意见;尊重事实及合理的争论;养成宽容和开放的心灵。
环境教育的目标有:
意识到需求与欲望的差别,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的方式与习俗。
关注家乡所在区域和国家的环境问题,有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强烈愿望。
尊重本土知识和文化多样性。
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等等
关于环境教育者
环境教育是在改变一种哲学观,改变一种思考习惯,学习“美学”可以陶冶情操有帮于自我的提升。从田园诗歌开始,从自然散文开始,从欣赏风景油画开始,领略自然美,对自然有一种不可脱离的情感。福楼拜说过:“我想不到我会变成自然的爱人。”
欣赏自然的美,尊重生物生存的权利。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诵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古诗词,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验动植物在健康生境中的快乐生活。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乐于和他人分享。
环境教育有很多种,如环境道德(情感)教育,环境技能(科学知识)教育。以前在农村做环教的时候有很多同志是从和当地人打牌开始的。对小孩子是采用活跃课堂加户外活动。
开展环境教育的人首先要练一下口才,然后要练习动手能力。不但像招生员,还要像推销员,把保护环境思想推广开来。
作为环境教育者可以从情感上教育自己,从学习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里汲取营养,可以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中汲取素材,可以从生态旅游中感悟环教,可以通过演讲来锻炼自己的宣教能力。
我对环境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幸好成都有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
记得成都市河流研究会对农村开展环教的时候采访了很多资深的老师。环教对教育领域最缺的理解是:环境教育规范和系统性,内容方式、方法的本地化,与具体生活实践的结合不够,从事环境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社会认同感,与不同机构、不同项目合作的经验。
其他发言
1、黑龙江高瑞睿
开展环境教育先得教育好自己,在环教过程中,自己既是讲师又是学生 我们从学生那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2、广西郑怡
广西的特色是少数民族环教,我们有专门的项目组——绿色希望,孩子给我们的远多于我们教他们的,所以比较提倡爱的教育,太现实的东西在环教中还有点早
在环教形式上除了课堂环教,零散环教也不错。
3、 西安杨智强
环教是一种美的教育。(另外,杨智强还推荐了两篇关于环教的文章,链接为 http://www.gsean.org/forum/read.php?tid-3781-fpage-3.html关于环境教育的一点思考和http://www.cef.ngo.cn/read.php?wid=1068鹭岛之行总结
4、 武汉沈瑞松
环教的必要性与现今教育制度的缺陷和部分偏远地区的落后有关(未详细阐述)。
环境教育是一个交互性的过程,然后实现双赢。特别是我这种稻麦不分的人,可以让他们教我认下植物、鸟类。这也是他们的环境知识资源啊。
在开展形式上,不必死板。可以没事聚一起聊天的时候相互学习,也可以发动大家做一些小游戏,不必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像大人可以从天气谈起,引出要讲的东西;孩子可以从游戏之类的引出。从对方感兴趣的东西入手,然后不知不觉,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就完成了。
教育过程中不必把灰暗的现实告诉环教对象,告诉他们“环境保护,我的责任”就行了。
而在对环教工作者的要求方面我觉得需要有亲和力,就像现在那些对招生员的要求一样。
5、 广东莫嘉乐
环境教育,就是一种思想的推广,就是思想上午推销,推销的最搞境界是推广一种理念。一种环保的理念和意识,在我们大学生的领域里面,最多的就是宣传,环教则是在我们的目标人群中让他们的思想接受的程度更加深刻。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莫嘉乐认为每次群里的讨论都不是很深入,讨论出来的结果和答案都很表面化,这是思想上还没重视的结果。的确,很多社团做了很多类似的活动 也有很多的社团不乏这方面经验的,可为什么大家交流不能达到深刻的程度?
杨智强认为大家对该话题没有充分的准备,但即使把主题先公布出来,但没有几个人会下去认真思考了。张俊则认为群内还没有形成讨论的风气。
郑兴朝认为需要大家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讨论的时候要多几个反动派,头脑风暴并不是一种最优方法。
而沈瑞松则认为,讨论时应多几个人对他人提出疑问,不是单纯的让大家把观点摆出来。有了问题,然后讨论就不自觉的深入了。
一些提议
每周进行一次主题讨论,把主题提前发布在群公告上,把有关主题讨论的纪录都发到网上,讨论时间定在周六的晚上八点至十点,这样大家可以作出相应的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