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953|回复: 4

两颗“高原明珠” 两种不同命运

[复制链接]

11

主题

92

回帖

64

积分

清泉

积分
64
QQ
发表于 2007-6-29 00: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昆明6月28日电(李承祖、伍皓、浦超)6月24日以来,由于连日天气闷热,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蓝藻严重暴发,湖水绿浪翻滚,带来阵阵腥臭味道……继太湖蓝澡暴发之后,湖泊的命运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与此同时,在云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清清碧波和舒适的海风却让人感到惬意。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米-5米的洱海,已经基本上告别了蓝藻暴发的困扰。
同样是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近郊湖泊,同样曾经历严重污染时期,为什么滇池与洱海的命运,却在综合治理多年之后,划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两大“高原明珠”都曾深受污染之痛

  滇池和洱海属于我国七大淡水湖泊,滇池湖面面积为309.5平方公里,湖容为15.6亿立方米。滇池流域周围6个县区,经济总量约占云南省的25%、占昆明市的80%。洱海湖面面积251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湖岸线128公里,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观念让滇池和洱海都不堪重负,流域农业快速发展,磷、氮等化肥在农业中大量使用,两个湖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各种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过度的利用打破了两个湖泊的自然生态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两个湖泊的污染形势进一步严重,滇池水质日趋恶化。1996年,洱海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跌至0.5米。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到Ⅳ类。而滇池也难逃这一劫难,近十多年来,每年夏天,滇池都会有大片湖面变成“绿海”,蓝藻暴发因此被称为滇池的“生态癌”。

  多年治理后 两个湖泊面貌不一

  十多年来,大理市围绕健全法制、统一管理、依靠群众、科技兴海和实施“六大工程”等措施,全面整治洱海污染源。十年后的今天,洱海水质明显好转,目前已恢复并保持在Ⅲ类水,每年还有3个月达到Ⅱ类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农村污水、农业普遍使用含磷、含氮化肥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整治。

  十年来,滇池治理似乎也从未松懈过,各级相关部门在治理滇池上共投入治理资金47.62亿元,使滇池污染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目前滇池依然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而且水质呈现出日趋恶化的趋势。

  同样历经10年治理,滇池与洱海的命运呈现出了不同的轨迹。6月26日,记者来到滇池,远远地就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味道,走上滇池海埂岸边,只见滇池水已经变成了一片绿色,随着绿浪的翻滚,一股股腥臭味让岸边的行人无不掩鼻。

  同样治理为何两样局面?

  投入巨大再加上十几年的治理时间,为何一直破解不了滇池污染难题?而大理却是如何“治”好了洱海,使曾经深受蓝藻之害的洱海实现了惊天逆转的呢?这一鲜明的对比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湖泊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消除面源污染是关键。为了避免大量污水排进洱海,大理咬紧牙关建成了洱海截污工程,记者看到,这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地底下的丰碑”“看不见的政绩”的截污工程,尽管掩盖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下,但地下宽敞的排污管道却足可以并排跑两辆东风大卡车。而滇池的环湖截污工程虽已提出多年,但这一昆明市民翘首盼望多年的“德政工程”至今不见大的动作,盘龙江等主要入滇河流每天仍在源源不断地向滇池倾泻污水,一些排污口直接把又脏又臭的污水排进滇池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这让滇池走入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滇池周边屡禁不止的采矿点、违法企业及农村污水,成为滇池治理中的一大顽疾。

  早在20年前,洱海保护就已经开始立法。从2004年以来,洱海已连续三年实施了全湖半年休渔,实行全湖全年水面保洁。滇池治理虽然也启动了立法保护,但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取消机动船、禁渔等措施也是近年才开始实施。

  多重管理一直制约着包括滇池在内多个湖泊的治理,洱海也曾经面临同样的问题。为此,大理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把原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统一负责管理。滇池治理中,多部门管理造成的混乱显而易见,以致很多部门甚至拿不出滇池流域的全面基础数据资料,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导致滇池治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保护意识的差距也是导致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尽管云南省、昆明市不断加大保护滇池宣传并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但面对发臭的滇池,很多人显得无动于衷,认为治理是政府的事。然而在大理,保护洱海的内容被编进了小学生教材,有关部门还组织洱海附近村民参观滇池的污染情况,沿湖群众都有要彻底治理“母亲湖”的共同心愿。每个村子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来把垃圾拉走。同时,130名洱海湿地协管员、100名河道协管员来自各个村庄,他们每天都在洱海边工作着,专职负责清理流入洱海河道的垃圾和污水。庞大复杂的洱海治理工程,就这样轻松地变成了每一个老百姓“份内”的事。

  洱海退房还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的“三退三还”工程实施得较为彻底。记者乘坐快艇在湖岸巡游,看到洱海周围已形成以柳树、杨树为主,长约百余里,基本环绕全湖的环湖林带。如今的洱海边,曾经林立的鱼塘已变成了湿地,鲜花绽放,绿树成荫,野鸭嬉戏。湖面上再也没了成百上千网厢鱼塘聚集的喧嚣,人们看到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和水中苍山清晰的倒影,还有从水里划过的水蛇和偶尔跃起的鱼儿。而滇池周边依然是房屋错落,鱼塘密布,每逢周末,入湖河道两岸挤满了悠然自得的垂钓翁。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看到了滇池和洱海两种命运不同的必然。

  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顾伯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决心、毅力和科学的态度,决定一个湖泊的命运。”

  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洱海再投向滇池。面对污染日益严重的水质,滇池的治污之路更加显得任重道远。作为云南省“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滇池未来的命运轨迹,还需要太多的努力和决心才能划出完美。

云南省大理州从1996年起,采取“环湖生态修复、环湖治污截污、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对洱海实施综合治理,使曾经中度污染的湖水重新变清。目前全湖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3类水质标准,每年有二、三个月可以达到2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3-5米。

云南滇池蓝藻再次暴发

  新华网:近日因气温较高,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岸边的湖水变得如绿油漆一般,散发出阵阵腥臭味。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员25日证实,滇池确实存在蓝藻暴发现象,但在正常范围之内,另外,昆明市民的饮用水安全不会受到影响。

  云南滇池十多年投入47亿元治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转载自: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28/content_6302067.htm
发表于 2007-6-29 0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才能看出差距
用佛家出世心态,用道家入世修为用儒家中庸处世,用法家之术治世用易门与未知世界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用心做事,用爱做人实在的行动胜过华丽的言辞
发表于 2007-6-29 01: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域治理,大局观念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发表于 2007-6-29 1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洱海的经验模式是不是可以推广呢
洱海的治理决心更是值得学习的

33

主题

473

回帖

374

积分

溪流

积分
374
QQ
发表于 2007-6-29 1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是高原湖泊,怎么两个湖的差距咋怎么大列。。。
维护自然生态,改善长江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7 21:39 , Processed in 0.0348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